讀古今文學網 > 願你擁有被愛照亮的生命 > 定律二:我們天然就有一個精神胚胎 >

定律二:我們天然就有一個精神胚胎

我們在自我實現的道路上,最容易遭遇的第一個挫折,多來自父母等重要的親人。父母最容易以愛的名義,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孩子的身上。當他們這樣做的時候,就壓制了孩子成為自己的努力。

父母們之所以喜歡這樣做,常常是因為抱有一個傳統的觀點——孩子是一張白紙。按照這個觀點,孩子被認為一開始什麼都沒有,就是純粹的空白,我們怎麼塑造怎麼教育,孩子就會成長為什麼樣子。

意大利教育學家蒙台梭利反對這一看法,她認為,孩子絕不是一張白紙,相反,一開始就有一個精神胚胎,這個精神胚胎中藏有心靈成長的密碼。並且,只有孩子自己通過自己的行動、感受和思考才能解開這個密碼。因為,那些敏感期只有一個大概的規律,我們無法找到一個精確的時間表,也就無法主動地操控,而只能通過孩子的自發行為去發現,自己目前正處於什麼敏感期。

很多幼兒教育學家支持蒙台梭利的這一說法,他們通過觀察發現,孩子6歲前有許多心靈發育的敏感期,譬如追求完美,熱愛音樂、數學等,都有一個敏感期。處於特定敏感期的孩子,會對某一件特定的事情有著匪夷所思的執著,他們會不厭其煩地自發地重複去做這些事。如果這些事在敏感期內得到了充分的操作和訓練,這個孩子的特定能力就會得到充分發展。如果錯過了這個敏感期,這一特定能力就會遭到難以逆轉的損害,以後要花極大的力氣才能部分彌補。

蒙台梭利認為,這就是精神胚胎指引的結果。源自精神胚胎的聲音告訴孩子,他需要做什麼。從這一角度而言,孩子的每一個自發的行為,其實都反映了精神胚胎成長的需要,都有其獨特的價值。

按照這一觀點,羅傑斯的「成為自己」的「自己」並不純粹是一個人的生命體驗的總和。因為按照羅傑斯的這一觀點,自己一開始好像也是空的,而按照蒙台梭利的觀點,我們一開始就不是空的,一開始我們就有一個無比重要的精神胚胎。

更關鍵的是,6歲前的經歷決定了精神胚胎的發育程度。彷彿是,精神胚胎在6歲前基本發育成型了。假若在6歲前,父母一直忙於用自己的意志塑造孩子,那麼,孩子的精神胚胎就沒有發育的機會。於是,這個孩子就會出現種種問題。

國內知名的幼兒教育專家孫瑞雪女士說,一個精神胚胎得到良好發育的孩子,會有極好的感受能力,他充分信任自己的感覺,對任何事情都要尋求自己的判斷和理解。最終,他將成為一個極具獨立判斷能力和豐富創造力的人。

定律二的破碎:精神胚胎被壓制

按照蒙台梭利的觀點,孩子的自由探索非常重要,因為這是精神胚胎得以發育的唯一途徑。然而,因為不理解孩子的行為,大人很容易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強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意志,控制並壓制孩子的選擇空間。由此,破碎很容易產生。

孫瑞雪稱,依照她的觀察,所謂的多動症,其實大多數是孩子的精神胚胎被嚴重壓制的結果。患有多動症的孩子,他的重要撫養者中一定是不斷有人對他說,你不能這樣做,也不能那樣做,你必須聽我的。於是,這個孩子的許多源自精神胚胎的自發行為都被打斷了,他錯過了一個又一個敏感期。但是,源自精神胚胎的那些需要還是要表達自己的聲音。假若100個敏感期的需要都被壓制了,那麼這100個需要都渴望表達,甚至是同一時間的表達。於是,一個多動症的孩子,給人的印象是,他好像在同一時間渴望做許多件事情,但因為渴望太多了,他也不知道做什麼好,於是什麼都要做一點。

大人是怎樣壓制孩子自發的需要的,這可以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一個3歲左右的孩子,會拒絕接受一小塊大餅,他一定要一個完整的。對於這種行為,大人會說:這個孩子怎麼這麼不懂事,不知道節約。其實,孩子這樣做,是因為他正處於追求完美的敏感期。一整張餅,是完美的,會滿足他精神胚胎發育的需要,而一塊餅,是破損的,會讓這個正追求完美的孩子感到不舒服。其實,他並不貪婪,假若你給他一塊雖小小的但完整的餅,他一樣會心滿意足。

所以,不要急著去評判孩子並塑造孩子,更不要急著把你的觀念強加在孩子頭上。譬如,節儉不節儉這樣的詞彙,是不適合用來衡量一個3歲的孩子的。你可以強行把一個3歲的孩子塑造成看似節儉的孩子,但這個孩子因而就失去了對完美的感受、渴望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