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成功,動機與目標 > 第12章 打得了持久戰懂得堅持,適時放棄 >

第12章 打得了持久戰懂得堅持,適時放棄

在我作為一名研究者和教師的職業生涯中,我見過極度聰明的人一遇到困難就退縮,也見過看似智力平平的人奮鬥到底、終獲成功。在我們研究成就這門課題時,首先學到的就是天生能力(如果有這種東西的話)與成功的關係極小,而堅持則非常重要。失敗最常見的原因便是為了錯誤的理由而過早放棄。

如何增強毅力呢?在本章中我將與你分享為持久戰做準備的幾個策略。首先我會概括講述能有效幫助你長期、穩定地應對挑戰與障礙的目標種類(之前提到過的種類)。你若有個適當的目標作為起點,那麼堅持下去的可能性也就自然提升了。

人們用迥然不同的方式理解成敗,而這種差異影響著你的毅力。例如,你覺得成績拿A或得到升職是與智力、努力還是運氣更有關聯呢?答案很重要,因為它決定了遇到逆境時你將如何看待問題。那些遇到挑戰會想「我需要更努力」的人比認為「我很不幸」或者「我太笨了」的人更有可能會堅持下去——這一點也不稀奇。

我們會探討過去的日子裡你對成功必備條件的理解,這種理解導致你選擇何種目標,繼而又如何影響著你的毅力。我們還會探討文化背景對毅力的影響,解釋眾所周知的西方學生與亞洲學生成績間的差距。

儘管堅持不懈的精神對生活中各方面的成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卻也實在無法憑良心對你說永不放棄。現實就是,我們無法永遠當贏家。與在逆境中堅持同樣困難的是懂得何時放手。

其實懂得何時放棄一個目標也是幸福、健康地活著的關鍵。此章中我還會告訴你如何以及何時放棄太複雜或代價太高的目標。你將學會如何做去或留的選擇——有據可循的選擇,而非恐懼或錯誤的邏輯導致的決定。同樣重要的是,你還將學會如何為放手向前而感到欣慰並從中最大化地受益。

怎樣才能堅持不懈

正如有些人的自制力多一些一樣,也有一些人在困難中堅持得更長久。心理學家安傑拉·達克沃思把這種特質叫做「耐磨度」,她說:「耐磨的人把成就看作一場馬拉松:他的優勢就是持久耐勞。」耐磨度,也就是堅韌度,是長期投入與堅持的混合體。你對如下陳述的贊同程度反映了你的堅韌程度:「我曾通過數年耕耘換來過成功的果實」,「我每開始一件事都會堅持到最後」。

聽到「堅韌」這個詞,你想到的可能都是些冒著重重困難克服了難以逾越的障礙的偉大人物,比如蘭斯·阿姆斯特朗、納爾遜·曼德拉或者約翰·韋恩——如果你是影迷的話。其實普通人也能做到堅韌,而研究顯示這個品質與成功有著不可脫離的干係。例如,堅韌度能預測一個人的最高教育程度。堅韌度較強的大學生成績也比較高。堅韌度還能預測西點軍校的哪些學生能從艱苦的第一年中堅持下來。它竟然還能在全美拼字大賽上預測出每個選手能入圍幾輪。(後來調查發現最後這條是因為堅韌的選手在賽前準備得更充分。)

簡單地說,堅韌是個好品質。好消息是,就如自制力可以被鍛煉一樣,如果願意的話,你也能提高在困難面前堅持的能力。如果你現在不怎麼堅韌,你可以學著變堅韌。

第一,你可以選擇能使你自然更加堅韌的目標。「進步」目標注重進展與進步,而不在乎表現是否完美、他人是否認同(見第三章)。這種目標能給予你成就感和樂觀精神,不論前路還有多遠。這是增強堅韌度的極佳方式。同樣,追求自主選擇的目標或因目標本質而選擇的目標也能增強你的堅韌度。當一個目標能真切地反映你的好惡、價值觀和願望時,你便更想得到它,也更加享受奮鬥的過程(不論持續多久)。你對過程的享受甚至會與對結果的同樣多。

想像那些大半輩子待在室內窩在桌前面對著成山的書和論文的學者們。很多人傾注了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光研究著一個數學或化學問題,或者莎士比亞戲劇是否全部出自他本人之手等。你可能覺得他們研究的問題很晦澀、活得很慘,但多數時候事實恰恰相反。他們對探索那些知識的熱忱是自然形成的,因為畢生研究的課題都是自己選擇的。

另一種增強堅韌度的方式是正確總結失敗的原因。如果你相信令人不滿的表現是能力低下所致,你的感覺會更糟糕,你會感到焦慮和沮喪並失去信心,尤其當你相信能力不可改變時。想像自己在新工作中第一次拿到業績評估,你的上司提出你的交流能力需要提高。這時,如果你認為你的羞怯和笨拙無法改變——你就是這樣的人,那麼你對發展能力、改善評估又能有多大的動力呢?沒有人在失去成功希望時還能夠堅韌。

反之,如果你相信表現不佳是因為你沒有盡最大努力使別人明白你的想法,或者表達方式有問題,那麼你感覺糟糕的可能性會小很多,程度會低很多,也更有可能試圖解決問題、繼續嘗試。而這恰恰就是堅韌了。

事實證明,這種堅韌的方式不但對你有利,而且從客觀角度來講也往往正確得多。固定能力導致的失敗是極其罕見的。當然我並不是說不可能,例如,我必須承認因為身高問題(我165cm),我永遠也不可能往正規籃筐裡成功扣籃——除非我爬梯子、踩彈簧或者安一副小火箭。所以如果扣籃是我的目標,我注定要失望。不過即便無法扣籃,我依舊可以試著成為更好的籃球手。做好任何一項運動都需要很大的決心和適當的訓練。雖然天生的能力與才賦的確存在,但任何一個教練都會告訴你那些遠不如勤奮和訓練來得重要。人總是能進步的。

既然能力往往能改變,失敗也大多與固定能力無關,我們為何還要把失敗歸咎於此呢?我們為什麼那麼容易認為自己不能達標是因為不夠聰明、強大或有才華?如果欠缺努力、計劃、堅持以及適當的策略才是罪魁禍首,我們為何認識不到?文化背景是一部分原因。每種文化都有其相對應的一套價值觀與信仰,而還是孩童的我們毫無察覺地吸收著一切。例如,西方社會——以美國為首——非常重視對能力的測量與歌頌。美國人熱衷於天才和神童的故事。我們歌頌那些看似具有特殊能力的人,而覺得勤奮刻苦以致成功的人都少了那麼點天生能力。(這就是為什麼沒人喜歡被誇讚勤奮刻苦——這意味著他們不夠聰敏,需要啃書本。這也是我見過最荒謬的誤解。)其實這也沒什麼值得驚訝的,在一個把成功看作能力寫照的社會裡,人們自然把失敗理解為能力的缺失。這種想法沒有必要,也不是全世界範圍的普遍現象。

亞洲人的不同

每隔四年舉辦一次的「國際數學與科學學習趨勢」調查對48個國家的學生學習狀況進行普查。美國教育部用這個信息瞭解美國學生和其他國家相比處於何種位置。2007年,美國八年級學生的表現再次被中國、韓國、新加坡以及日本的學生打敗(從1995年開展調查起便是如此)。這結果讓教育者和政客抓耳撓腮。亞洲學生的數學和其他科學學科成績持續勝過美國學生,這是因為他們有美國孩子沒有的天賦嗎?你很容易這樣想,但這是100%錯誤的。差別是文化而非基因所致。若要總結出一個最有影響力的東亞與美國文化的差異,那便是這點:美國人相信能力,而東亞人相信勤奮。

大多數東亞教育系統都是建立在孔子理念的基石上,極度強調勤奮的重要性。一些與教育有關的名言包括:

「故雖有其才,而無其志,亦不能興其功也。志者,學之師也;才者,學之徒也。學者不患才之不贍,而患志之不立。」

——徐干《中論》

「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論語·子張篇》

我在哥倫比亞大學讀博時有個韓國同學曾經告訴我,在韓語裡恭喜別人有所作為的習慣用語從字面上看就是「努力工作」的意思。這也就意味著,無論你做得多好,總是可以繼續進步。(普通美國人聽到這裡的反應會是:「我的媽呀,真得謝謝你哈。」)

不出意料,亞洲學生更容易把不理想的成績歸咎於所付出的努力不足上。例如,日本的大學生在得知自己拼字遊戲失敗時更有可能選擇「我的努力不夠」這個原因,而不是「缺乏能力」「遊戲太難」或「運氣不佳」。另一項研究發現,孩子數學不及格時,中國母親認為主導原因是「不努力」,而美國母親則認為「低能力」「缺訓練」「沒運氣」和「不努力」是並重的原因。

亞洲兒童被直接教導「成功靠努力和堅持」的道理,這也解釋了他們為何在需要決心和長時間練習的數學和科學學科裡名列前茅。美國學生(錯誤地)認為學好這些學科需要天賦(就像有人一生出來就會做長除法一樣),而這種壓力就像一座大山一樣讓他們喘不過氣。他們一遇到困難的概念或問題就直接得出(錯誤的)結論——自己不行。教給孩子堅持的道理,讓他們懂得成功需要的究竟是什麼,這對縮小東西方數學成績的鴻溝將起到莫大的幫助。

強調了堅持的重要性後,我們該看看事情的另一面了。

懂得何時放手

每個人都有需要放棄的時候。關鍵是,你要為好的原因放棄。大多數人因為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實現目標而放棄。我希望讀到這裡你已經明白這些人往往是錯的。你能行,即便現在不行,以後也能行。那麼為什麼當你有能力實現目標時還要放棄呢?什麼時候放棄才是最符合個人利益的呢?

有兩個從目標中脫離的好理由(都與能力無關)。首先,每天時間有限——由不得你選擇。縱使你能有天大的本領,也無法擁有所有的資源——你的精力有限、時間有限。每個人都需要做出選擇,因為包攬一切是不切實際的。讀這本書能幫助你更好地掌握時間,但無法改變你一天只有16—18個可用小時的事實(我絕對屬於支持多睡的人,所以我們就按16小時算吧)。

大部分有工作的父母都太瞭解這個矛盾了。如果你有份每週需要投入60個小時的工作,你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自然就少了。這就是個簡單的事實。如果你像我一樣也曾嘗試著自己帶孩子,不送托兒所、不請阿姨,那麼工作肯定會被耽誤。有時,與其同時做很多事,一件也做不出色,還不如給自己點喘息的餘地,認識到時間、精力的有限,專注於最重要的事,放下其他的(至少是在更好的時機來臨之前)。

代價過大是另一個放棄的好理由。事態一直發展,而目標有時會變得出乎意料地複雜和令人不悅。有時候,你根本沒搞清自己踏入了什麼渾水。這時,最聰明和健康的做法是重新審視你的選擇。

2003年時,我的未來老公在聖路易斯的華盛頓大學教本科學生哲學。那時他剛拿到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博士學位兩年。人人都說他應該高興才對。他本人也從小就沒考慮過其他職業(他是個14歲就愛讀伯特蘭·羅素的傢伙)。但是這年輕的學術哲學家工作第二年時有了個令人不安的發現:他討厭他的工作,不是討厭哲學,而是討厭教哲學。很多學者把這項職業當作學術的一部分,便一直忍著,可喬納森的顧慮是,哲學教授教課時間太久了。科學學科的教授一般一學期只教一兩門課程,而哲學教授普遍要教三到四門。教課使他筋疲力盡,反而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做真正的哲學思考與研究——不足以使教課的任務顯得更有吸引力。

在一段漫長、痛苦又誠實得殘忍的自我審視後(他是個習慣於誠實的明尼蘇達州人),他對自己的優劣勢有了更清楚的認識,最終放棄了哲學教授這個職業。這意味著他要重新考慮這輩子做什麼的問題,重新審視過去對自己的認知。想到會辜負曾經支持他、相信他的潛力的人也讓他痛心疾首。毫無疑問,這是個勇敢的選擇——對他來說也是正確的選擇。有時,當我們付不起成功的代價時,放棄一直想要達到的目標是我們能為自己做的最好的事。

在長期的懷疑與痛苦面前,放棄麻煩的目標貌似應該是很容易的,不過事實並非如此。放棄目標有時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或許你已經投入了太多時間和精力,不想讓這些努力付諸流水;或許你還沒有說服自己目標是遙不可及的;抑或你只是不想當個失敗者而已。就如我們常常不懂得堅持一樣,我們也不懂得何時、如何去放棄。

如果你要放棄的目標與你的個人形象有關,那就更難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對自我身份的認同感。如果你是一名醫生、一個母親或是一位教師,你就會從這些角色的角度看待自己。醫生想救人,母親想哄孩子睡覺,老師想走進困難生的世界。當你以固有身份追求這些目標並失敗時,這不光令人失望,還會動搖對自己身份的認知。

解脫的能力對你個人的幸福安康來講是至關重要的,好在這也是你能學著做到的。成功放棄目標需要兩個步驟。第一,你要決定放棄是否是最佳的選擇。試著回答下列問題(寫出答案或許對你有幫助):

放棄與否

1.我為什麼覺得達成這個目標有困難?哪個因素能使我更加成功?

更多的時間

更多的努力

新的策略

專家的幫助

更強的自制力

更好的計劃

如果答案是「我不行,我做不到」,那麼你錯了,請再回答一次。

2.我能做到達標所需的行動嗎?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能得到需要的幫助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你需要考慮放棄目標了。

3.做這一切行動是否代價太大?我是否會因此悶悶不樂?是否需要放棄其他重要的目標?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你需要考慮放棄目標了。

一旦你通過這個過程決定放棄,就試著做得乾脆利落別回頭。反覆糾結於一個無法實現的目標會使它在潛意識中保持活躍狀態,於是你的潛意識就自然而然地混亂了(「這目標到底完還是沒完啊?」),永遠無法從目標中真正解脫。

第二步很重要,卻是最常被忽略的,但給予它足夠的重視能使你快樂更多、後悔更少。你需要找到一個取代的目標——如果還沒有的話。如果你的事業不如意,你想找什麼樣的工作?如果你討厭有氧操,健身房還能提供什麼其他課程?想離開你的浪漫伴侶(或是那個一點也不浪漫的伴侶),你要用本將與其一起度過的時光做點什麼呢?研究顯示,當放棄一個目標能引向另一個目標,或跟另一個目標密不可分時,人們對這個過程會更適應一些。把不現實的目標換成能帶給你使命感和歸屬感的目標,你才能往前走、不回頭。

實踐性總結

☆你堅韌嗎?願意為目標長期投入、在困難面前也不退縮的人比沒有堅韌精神的人更易成功。

☆堅韌起來。你可以通過選擇合適的目標來增強堅韌度:「進步」型以及自主選擇的目標能使人保持長期投入的狀態。

☆怪你不努力,不怪你笨。如果你相信達不成目標是因為缺乏必要的能力,你也就不會做出有建樹的改變了。勤奮、計劃、堅持以及好的策略是實現目標的真正關鍵。認識到這點不僅能幫助你更好地看清自己和自己的目標,還能增強你的堅韌度。

☆你無法擁有一切。認為自己能力不夠而放棄目標永遠是不理智的選擇,但這並不意味著你必須堅持所有的目標。要認識到每天的可用時間與精力是有限的,這很重要,有時你必須有所放棄。當實現目標並不現實時,別害怕放手。

☆有的代價不必付出。當你能實現很想要的目標但代價太大時,放棄也是完全沒有問題的選擇。有些犧牲是不值得的——太痛苦或是需要我們放棄太多其他東西。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若想當一個健康、知足的人,知道何時放棄太困難或代價太高的目標是關鍵。為了讓這個過程更容易也更有收穫,請找個新的目標來替代舊的,從而使你保持參與感和使命感,在人生的道路上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