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身體不說謊 > 五·被囚禁的孩子與否認痛楚的必要性 >

五·被囚禁的孩子與否認痛楚的必要性

三島由紀夫

日本知名作家三島由紀夫在1970年時切腹自殺,享年45歲。他常稱自己是個怪物,因為他覺得自己心中有著病態的、反常的傾向。他的幻想圍繞著死亡、世界的黑暗面以及性暴力。另一方面,他的詩作則顯示出了一種不尋常的敏感,他必定在童年悲慘經歷的重負下相當痛苦。

三島是家中的長子。1925年他出生時,新婚不久的父母與祖父母同住在一個屋簷下——這在那年代的日本是很常見的。三島幾乎是一出生就被他年近50的祖母帶到了她自己的房間。他的小床就放在祖母的床邊,三島住在這個房間裡,長年與外面的世界隔絕,只能任憑祖母需索。三島的祖母罹患嚴重的憂鬱症,她偶爾爆發的歇斯底里會嚇到這個孩子。她輕視自己的丈夫以及兒子,也就是三島的父親,但她會用自己的方式溺愛這個孫子,要求這個孫子只屬於她,其他人不能插手。三島在他自傳性的記載中憶述到,他與祖母共享的房間很悶,味道很難聞。但他卻沒有提到憤怒的情緒或他對此處境的任何反抗,因為對他來說這似乎是正常的。4歲時,三島染上一種名為「自體中毒」的重病,這種病後來被證實是慢性病。當三島6歲開始上學後,他第一次認識了其他孩童,他卻覺得身處同儕之中的感覺很奇怪、很陌生。這是自然的,三島和這些情感自由而且有不同家庭環境的孩子相處,當然會有所困難。9歲的時候,三島的父母搬進自己的公寓,但沒有帶上自己的孩子。這個時期的三島開始寫詩,他的祖母非常支持他的創作。12歲時,三島終於回到父母身邊,他的母親也非常自豪於他的作品,但父親卻撕掉了他的手稿,因此三島被迫開始偷偷寫作。他感覺在家裡也找不到體諒與接納。祖母希望把三島當成女孩養,而父親卻企圖用嚴厲的責打讓他成為「真正的男人」。因此,三島常常去找祖母,對他來說,此時的祖母是他逃離父親虐待的庇護所。在這段時期,祖母常帶他去看戲,這為他打開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門扉:感覺的世界。

我認為三島的自殺是想表達,他無力去對抗祖母行為的那種憤怒以及不滿。他永遠無法表達這種感覺,因為他必須對祖母充滿感謝。在他孤寂的童年中,相較於父親的行為,祖母顯然是三島的拯救者。他真正的感覺保存在他對祖母的依附牢籠裡;他的祖母從一開始就是為了滿足她自己的需求而剝削三島。不過,三島的傳記作家在這方面照例隻字未提,而三島本人直到最後,也就是他死前,亦未曾提過。他不曾正視自己的真相。

有各式各樣的說法解釋三島切腹自殺的理由。但最接近真相的可能性卻很少被提及。畢竟,我們認為對父母、祖父母或照顧自己的人表示謝意是非常正常的,即便因他們而受了苦亦然。這是我們接受的準則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這種準則把我們的真實感覺以及天生的需求掩蓋住了。我們稱這些準則為道德,屈從於它、視之為比自己的人生更崇高的準則,無論它是否阻礙了我們真正的人生。這樣看來,重病、早逝與自殺彷彿是合理的結果,這些例子將繼續發生,而且寰宇皆然。身體不會反抗這些準則,它唯一能使用的語言就是病症,因此只要對童年真實感覺的否認不被看清,此病症就無法被理解。

十誡中有很多戒律至今仍然適用。但第四誡卻與心理學的原則背道而馳。強迫的「愛」會造成非常多的傷害,這點絕對有必要讓眾人知道。童年被愛著的人不需遵循任何戒律就會去愛他們的父母。被迫遵循戒律絕不可能是愛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