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極簡心理學史 > 繼續前行 >

繼續前行

雖然弗洛伊德的一些研究結果遭到人們懷疑,但其「早期經驗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並會影響後來的心理狀態」這一觀點,現在很少會有爭議。弗洛伊德曾經的同事阿德勒發展了自己的理論,即童年時產生自卑感或優越感(詳見第6章「建立『你』」的內容)。今天,大量的心理治療都建立在一個普遍的前提下,即一個人在孩提時代受到了怎樣的對待,以及以後的生活經歷有時會對其心理產生持久的、有害的影響。

弗洛伊德的性問題

性心理發展階段:弗洛伊德認為,根據孩子們得到性快感的不同身體部位(即所謂的性敏感區),可以劃分所有孩子在早期發展時經歷的心理發展階段。出生第一年,孩子處於口欲期階段,其性敏感區是嘴,他們通過吸吮和用嘴探索物體而獲得樂趣。接下來的一年,孩子的性敏感區是肛門,他們要學習排便控制。2~5歲,孩子的性敏感區是生殖器。弗洛伊德將這一階段稱為陰莖階段,認為它適用於男孩和女孩,並認為陰蒂是一種迷你陰莖。他認為,孩子在任何一個階段發展停滯都會導致特定類型的人格混亂。弗洛伊德將發展中的以下三個方面看作是特別重要的。

戀母情結:弗洛伊德聲稱,男孩和女孩在生殖器階段都會對母親產生強烈的性慾望。在男孩身上,俄狄浦斯的情結導致他為了獲得母親的愛(至少是潛在的)而與父親產生了競爭關係,想要殺死父親並取代他。這種情結的名字就取自希臘神話中的俄狄浦斯。

閹割焦慮:孩子認為爸爸更強大。他對母親的感情來自自己的陰莖,並因此發展了閹割焦慮。他害怕自己的無力感會在身體上有所表現。

陰莖妒忌:女孩注意到父親擁有一個有價值的東西——陰莖,而她沒有。她很羨慕他,但因為她無法擁有陰莖,於是她就「變成」了母親的角色來分享父親。

瞭解種類

在公元前2世紀,阿斯克勒庇俄斯區分了急性和慢性心理障礙,以及幻覺和妄想。急性心理障礙的發作期可能會在人們喪失親人或遭受其他損失之後;抑鬱會由於人們對損失的調整而慢慢過去。人們患有的慢性病可能是永久性精神錯亂或持續性情緒障礙。

羅馬作者奧魯斯·科尼利厄斯·凱爾蘇斯(Aulus Cornelius Celsus,約公元前25年—公元50年)在自己的著作《醫術》(De medicina)裡最早使用「精神病」這個術語,該書大約寫於公元30年。他根據病人的行為區分了不同的類型:

人們有幾種類型的瘋病:有的人會傷心;有的人會躁狂;有的人患的瘋病很容易控制,只是言語很狂野;有的人有暴力行為;有的人只在衝動的時候傷害別人,而有的人的發病情況非常巧妙,他們會抓住機會惡作劇,完整地展現自己正常的神志,但是人們能由他們做出的行為結果而發現其不正常。

他描述了那些自認為是上帝、名人、無生命的物體或動物的人,以及患有癲癇症和妄想症的人,並區分了由發燒引起的幻覺和真正的妄想。

羅馬醫學哲學家阿里泰烏斯(Aretaeus,公元50年—公元130年)鑒別了雙相情感障礙的模式:抑鬱和躁狂交替發作,其間有段清醒期。他倡議要對精神病人進行人道主義治療,並認識到他們不僅僅是由於智力限制而導致出現心理健康問題。

公元10世紀,阿拉伯精神科大夫納傑卜·尤丁·穆罕默德(Najab ud-din Muhammad)確定了30種不同類型的精神疾病,包括激越性抑鬱症、神經症、陽痿、精神病、精神分裂症、躁狂症、陰莖異常勃起、強迫、強迫性障礙、妄想障礙退行性疾病等。

瑞士醫生費利克斯·普拉特(Felix Platter,1536年—1614年)概述了幾種不同類型的精神障礙,包括躁狂症、譫妄、幻覺、愚蠢和強迫性的不受歡迎的想法(現在被認為是強迫症的一種症狀)。

(在憂鬱的情況下)受害者的想像和判斷是如此地反常,沒有任何理由。他們變得非常悲傷和恐懼。因為他們除了表達一種簡單的或錯誤的意見,不能列舉出任何悲傷或害怕的原因。這些想法都是他們想像出來的,是其憂慮不安的結果。這種可怕的憂鬱往往使人絕望,絕望是憂鬱最常見的形式。在治療憂鬱時,我經常受到很大的阻礙。患者們在傾吐病情時經常淚眼婆娑,深深歎息,覺得自己的心靈在承受巨大的痛苦,他們整個身體都在顫抖。當他們被憂鬱所籠罩時,他們覺得自己褻瀆了上帝,犯下了許多可怕的罪行,並且逐漸變得暴力,還會殺死自己的丈夫、妻子、孩子、鄰居或管理者。他們並非出於嫉妒才這樣做,其實他們深深地愛著這些人,他們完全出於某種非自願的強制性感覺才這樣做。他們說,這樣的想法湧進了自己的大腦,他們實際上違背了自己的意願。他們不斷地迫切呼喚上帝,將自己從這樣不敬的思想中解放出來。

費利克斯·普拉特(1602年)

從症狀到症候群

19世紀,人們對精神疾病進行了第一次徹底的分類嘗試。德國精神病學家埃米爾·克雷佩林(Emil Kraepelin,1856年—1926年)與馮特一起研究心理學,他想對精神疾病進行徹底的分類,就像馮特對感覺的分類那樣。為此,他花了多年時間來研究精神病人,並確定了不同病程、結果和不同條件的預後。

與患有身體疾病類似,患有相同的精神疾病症狀可能會有許多不同的原因。假設每個產生幻覺的人都有相同的精神症狀是不明智的,這就好像假設每個打噴嚏的人都有相同的身體疾病那樣荒謬。

在克雷佩林之前,已經有醫生列出了數百種精神疾病的症狀,但他採用了不同的方法,並把這種方法稱為臨床劃分。他並不是把主要症狀相同的病例合成一組,而是使用了症狀模式(或者叫症候群)來作為自己分類系統的基礎。

他最重要的貢獻之一是將精神疾病分為兩類:第一類,他稱為「躁狂—抑鬱性精神病」(現在被稱為雙相情感障礙),它通常規律性地間歇發作;第二類,他稱為「早發性癡呆」(過早癡呆),因為它通常出現在人的成年早期,不僅從不消失,還會退化。18世紀末,法國醫生菲利普·皮內爾(Philippe Pinel,1745年—1826年)首次描述了該病症。1908年,瑞士心理學家保羅·歐根·布洛伊勒(Paul Eugen Bleuler,1857年—1939年)確定癡呆是該病症的次要症狀,並將其命名為「精神分裂症」。

克雷佩林開創的精神藥理學主要研究藥物對神經系統的影響,他研究的物質包括嗎啡、咖啡和酒精。他預期所有的精神疾病都有一個身體的或遺傳的標記,儘管現在這些標記還不為人所知。他深信,許多精神疾病都有遺傳的根源。不幸的是,他得出這樣的結論是因為支持優生學的觀點,認為如果這些問題可以通過限制性繁殖而消亡的話,世界將變得更美好。

克雷佩林對精神障礙的分類啟發人們編製了《精神疾病診斷和統計手冊》(DSM)。現在,這本手冊是許多精神科醫生診斷病人是否患有精神疾病的依據。現在,人們對大腦結構、化學和生物過程的瞭解不斷加深,可以對一些心理健康問題進行更精確的解釋,但不一定能完全治癒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