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極簡心理學史 > 倡導人本 >

倡導人本

行為主義者通過動物實驗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動物的學習和人類的學習類似,都可以歸結到生物過程,這是行為主義的核心信條。因為行為主義者不關心任何心理事件,他們一般否認心理事件的存在,這往往很容易,而且對動物做實驗比對人做實驗更加有效。而20世紀後半葉出現的兩個心理學流派並不支持這一觀點,它們各自關注人類精神世界的兩個方面:人類的認知和心理結構。

人本主義心理學開始探討這樣的問題,如我們如何看待和塑造自己、我們如何發現生命的意義、我們的動力以及成為一個人的意義等。這類問題涉及動機、個人成長、目標和自我。顯然,貓、老鼠和鴿子的迷宮類遊戲不會對解決這類問題有什麼幫助。

心理學的人本主義方法來自於亞伯拉罕·馬斯洛的論著。馬斯洛出生在紐約,他痛恨自己的母親,作為7個孩子中最小的一個,他的生活開始就注定非常艱難。小時候,他被認為精神狀態不穩定,並遭受了反猶太主義者的欺凌。他和弗洛伊德的早期同事阿爾弗雷德·阿德勒一起工作了一段時間,這段經歷使他決心專注於心理健康工作,不去探究心理障礙,而是去探究讓生活更快樂的方式。儘管如此,他並不完全反對阿德勒的做法,因為馬斯洛就像在他之前的弗洛伊德和阿德勒一樣關注個人的經歷和個人的解釋。他著手於發現個人力量和成就的來源,並研究了激勵人們正常生活的動力。他的研究中最著名的是其需求層次理論,這一理論至今仍經常在管理心理學中提到;他還提出了「自我實現」(詳見第6章「成為你自己」的內容)以及「高峰體驗」的概念。

人本主義學派的創始人之一、馬斯洛的美國同行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1902年—1987年)完全拒絕經驗主義的科學方法。相反,他們都使用定性和主觀的方法,如看傳記和自傳描述以及進行開放式問卷調查、無結構訪談、觀察、案例研究等。他們的目標是從成功的人身上發現其究竟是如何成功的。馬斯洛和羅傑斯專注於個人的經驗,並且發現個體主觀體驗中蘊含的豐富信息,這些用嚴謹的科學方法是不可能做到的。我們將在第6章中看到他們更多的工作:是什麼讓你成為「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