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極簡心理學史 > 功能主義 >

功能主義

在鐵欽納使用結構法研究心理時,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心理學家之一威廉·詹姆斯正在開發一種不同的方法——「功能主義」,這種方法關注的不是心理的靜態結構,而是心理過程的功能或目的。它把心智活動與達爾文的進化理論聯繫起來,並採取一種更全面、更綜合的方法:心智是如何幫助個體生存的?

功能主義與進化

功能主義心理學學派是從進化論發展而來的。功能主義的中心思想是:心智活動具有某種功能,它能幫助有機體更適應其生存的環境。

威廉·詹姆斯

詹姆斯出生在紐約一個富有而有影響力的家庭,他受到許多與自己生活在同一時代的偉大思想家的影響。詹姆斯在美國和歐洲各接受了一段時間的教育,他精通法語和德語。起初,他想成為一名藝術家,但遭到父親的強烈反對,這導致他改變了主意,決定接受科學教育,並於1861年進入哈佛大學。1864年,他轉學到哈佛醫學院。雖然他有醫生資格,但他從未行醫。

詹姆斯在青年時期罹患了好幾種身體疾病〔因為暈船和得了天花,他不得不放棄與瑞士博物學家路易斯·阿加西斯(Louis Agassiz)一起進行亞馬遜探險〕以及心理疾病,包括抑鬱症。最終,他找到了一種對自己來說有意義的哲學觀,並減輕了自己的抑鬱症狀。

他在哈佛大學待了一輩子,在那裡建立了心理學的研究領域,並建立了第一個心理學教學實驗室。他的學生包括美國前總統西奧多·羅斯福、西班牙哲學家喬治·桑塔亞納和美國作家格特魯德·斯坦。

1890年,詹姆斯在發表了自己的開創性著作《心理學原理》(Principles in Psychology)之後,想要脫離實驗心理學的研究,而更多地關注哲學和精神現象。1884年,他協助建立了美國心理研究協會。

顧名思義,功能主義與心智的功能有關。它並沒有把心智作為靜態對像來研究,而是對行為及其作用感興趣。功能主義並不只是關注普通人、成人的心理,也研究動物的行為、兒童的心理和變態心理。因為每個人所處的環境不同,讓一個人適應所在環境的心理機制並不一定能讓另一個人也適應。例如,駕校教練需要有耐心,而股票經紀人則需要具有競爭力。因此,功能主義關注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差異,而不是人們的共同點。

使用心理學知識

功能主義者關注的是心理是如何運作的,以及心理運行的內在機制,因此他們對心智過程的使用和行為有著明顯的興趣。功能主義者之所以對心理學感興趣是將其作為一門應用實踐的科學,而不是作為一門純粹的(只有關於其本身的知識)科學。在功能主義中,我們發現心理學可以使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好:改善教育、工作和治療病人。例如,在20世紀初,智力測試成為應用心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功能主義被廣泛使用,它與結構主義具有明顯區別,結構主義盡量避免對心理學知識的任何實踐運用。

美國心理學的誕生

威廉·詹姆斯出版的《心理學原理》一書,標誌著美國心理學脫離了哲學和歐洲心理學的傳統。小說家亨利·詹姆斯的哥哥威廉在哈佛大學任教,他在1875年成立了一個心理學教學實驗室。雖然馮特的實驗室在4年後成立,但由於其具有實驗性,因此被普遍認為是第一個心理實驗室,而詹姆斯的實驗室則專門用於教學演示。《心理學原理》用將近1400頁的論述,提出了一個與馮特的觀點完全相反的觀點。

詹姆斯推廣了「意識流」這個短語。他認為意識是連續的,它從個體出生到死亡是不斷變化的,所以它不可能為了讓心理學家觀察而被分割或停止。在詹姆斯看來,馮特的「意識的元素」法毫無意義。此外,意識對個體的重要性在於其有助於生存,它選擇了要注意的事情,而這些事情必定是對個體有用的東西。

詹姆斯認為,無論是動物還是人類,其本能和習慣都是對有機體有用的行為。他認為,習慣是在個人生活過程中得到加強的行為。通過重複,習慣變得根深蒂固,並讓人付出更少的意識努力。

意識本身並不表現為一些割裂的片段,使用諸如「鎖鏈」或「列車」這樣的詞並不能恰當地描述意識最初所表現的狀態。意識並不是被聯結起來的東西,它是流動的。「河」或「流」是對意識合適的比喻,這些詞描述了意識最自然的狀態。以後,我們在談論意識時,可以將其稱為思想流、意識流或主觀生活流。

威廉·詹姆斯(1890年)

詹姆斯一開始就與自由意志的概念進行了鬥爭。作為一個年輕人,他因決定論而陷入了深深的絕望,他認為這是進化論的必然結果。如果他在德國學習的有關心理學唯物主義的觀點是正確的,那麼,人類所做的一切都是神經生理學的必然結果,只是進化過程的某一次發展。也就是說,人類的行動沒有自由,人類的生活沒有選擇、沒有希望。他通過閱讀法國哲學家查理斯·雷諾維葉(Charles Renouvier,1815年—1903年)的文章而走出了抑鬱,這篇文章說服了他,使他認為在自己可以選擇的範圍內,他可以自由選擇相信一種思想,而不相信另一種思想。

這一啟發對他後來的心理學理論產生了重大影響。他確定了哪種想法是人類選擇去注意的,認為這取決於人們的個性和採取的行動。我們採取的行動決定了自己的感受,這是違反直覺的,因為我們通常認為自己的行為源自感受。假如你看見一隻熊在樹林裡向你靠近,你就會跑掉。你可能認為自己逃跑是因為害怕,但詹姆斯卻認為你害怕是因為你逃跑了。你出於身體的本能從危險的熊身邊跑開,大腦把逃跑視為恐懼的信號,所以你感到害怕。詹姆斯建議,你應該以自己希望獲得的感覺來確定行動,這源於他相信我們的情緒能從行為中得到線索。因此,即使你很痛苦,但仍然要保持微笑,這最終會使你振作起來。20世紀,由社會心理學家利昂·費斯廷格(Leon Festinger,1919年—1989年)和詹姆斯·莫雷爾·卡爾史密斯(James Merrill Carlsmith,1936年—1984年)進行的認知失調(詳見第6章「成為你自己」的內容)實驗似乎支持了詹姆斯的觀點。

詹姆斯的理論頗具影響力,但他對實驗不太感興趣,所以他對發展方法學沒有做出過多的貢獻。

實用主義的興起

詹姆斯在晚年對超心理學越來越感興趣,並努力調整自己在哈佛大學的工作方向,轉而關注靈魂現象。他原來的工作方向在雨果·穆恩斯特伯格(Hugo Munsterberg,1863年—1916年)那裡獲得了成功。這是一位出生於德國的心理學家,他完全不受詹姆斯後來在神秘主義、超心理學以及新興的精神分析學研究的影響,他覺得這些方面不存在心理學,而認為心理學是一門非常實用的科學。事實上,他完全摒棄了無意識的部分,這一部分是精神分析以及詹姆斯對超心理學感興趣的核心。穆恩斯特伯格主要關注心理學在現實世界的實踐應用方面,開創了司法心理學領域(將心理學應用於犯罪的研究)和工業心理學(將心理學應用到工作場所)。

穆恩斯特伯格是第一個考慮如何將心理學應用到法律案件中的人。他認為對罪犯的殘酷審訊不會產生有用的結果,因為它會導致犯罪嫌疑人給出不可靠的陳述。例如,他們可能會說審訊人員想聽的但卻不是真話,而僅僅是為了盡快結束審訊;他們可能是無辜的,說謊可能是因為其潛在的抑鬱問題而尋求懲罰。他提出了一種設備的設計,它可以通過測量生理變化(如脈搏或呼吸速度的改變)來發現謊言,這一思路最終導致了測謊儀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