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極簡心理學史 > 結構主義 >

結構主義

許多學生都蜂擁而至馮特的實驗室,很快也有人不遠萬里從美國而來,其中許多人都在其他大學開始創建心理學系。馮特教過的一個剛畢業的博士生愛德華·鐵欽納也在紐約康奈爾大學創建了心理學系。

馮特想解釋心智和心理過程,而鐵欽納只想對其進行精準的科學描述。他覺得這種解釋超出了科學的範疇,他採用的一套實驗心理學方法完全是科學的。他稱自己的方法為「結構主義」,因為他試圖研究心智的結構。他只對意識感興趣,而不考慮無意識的思想或本能。

鐵欽納發展了馮特的內省和心智元素的主張,但他的觀點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之前的實驗只是要求被試記錄自己是否對刺激做出反應,鐵欽納則要求被試去觀察自己的反應,以基本的術語來描述,並且盡可能地細分意識的結構。例如,被試必須報告這些物體帶給自己的感覺,他們應該使用溫暖、沉重、紅色等詞來描述,而不是給物體命名。

鐵欽納確定意識的基本元素是「感覺」(感知的元素)、「圖像」(想法的元素)和情感(情緒的元素)。他辨別了40000種以上的感覺,其中大部分感覺與視覺有關。研究感覺佔據了他的大部分時間,他測量了這些感覺在質量、時間、強度、清晰度和「拓展性」(一種感覺到了一定程度時,會從一個領域拓展到別的領域或空間)。想法也具有同樣的屬性。他認為情感唯一有意義的屬性是愉快/不愉快,當我們感覺到某事物時,之前的所有經驗都會發揮作用,這些都建立在聯想的基礎上,心智活動在同時出現的過往經歷之間建立了聯繫。同樣,鐵欽納並不接受馮特的「統覺」理論。

出於對所有詳細結構以及科學嚴謹的關注(部分是由於這個原因),鐵欽納的方法仍然沒有逃脫被淘汰的命運。它遺漏了太多在後來的心理學發展中變得越發重要的東西,並且對內省的依賴本身也存在問題。一些批評家指出,這是真正的回顧,因為主體在描述它時,這一精神事件早已發生了。內省的解釋是不純潔的,因為它會被記憶,甚至會被內省的觀察污染或扭曲。鐵欽納想要運用這種客觀的科學方法來研究心理,但是這一方法似乎並不怎麼管用,至少在這麼運用的時候並不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