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極簡心理學史 > 馮特的奇妙發明 >

馮特的奇妙發明

馮特開始明白意識以及支配意識的心理規律。他提倡的方法的核心是意識的概念,即個人選擇什麼事物來關注,就會因此感知到什麼事物。他稱自己的心理學分支是「唯意識論」,因為對他來說意識這方面至關重要,他的方法後來發展為結構主義(這是由他的方法得出的結果)。馮特開始嘗試通過對人類被試進行實驗而實現這一目標,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來開展自己的工作。

為了研究意識,馮特希望揭示想法的基本要素,並發現各要素的組合規律。他的方法是通過內省,要求被試觀察並報告自己的內部狀態。他的實驗是用各種設備產生刺激並測量反應時,或要求被試小心反應並報告自己對刺激(如光或一個節拍器發出的聲音)的反應。從被試的報告中,馮特試圖分離出意識的基本要素。

他的描述(即他對被試的要求)聽起來很複雜,並且需要高超的技巧。當一個人接受刺激時,就會產生相應的感覺。馮特認為,感覺可以分解成不同的形式(這些形式包括視覺或味道)和強度,通常還伴隨著感情。這些都可以用三組詞語來描述:

·令人愉快的/不愉快的;

·興奮/平靜;

·緊張/放鬆。

威廉·馮特

威廉·馮特出生在德國曼海姆一個中產階級知識分子家庭。當馮特僅存的一個兄弟被送往學校後,他的成長過程就幾乎沒有同齡人(除了一個精神受損的、幾乎不說話的男孩)的陪伴了。雖然馮特在學校並不是一名優秀的學生,但他仍然在醫學領域繼續自己的研究。1855年,他將注意力轉向心理學。接下來的一年,他返回海德堡,成為赫爾曼·馮·赫爾姆霍茲的助手,並開始教授一門心理學課程。雖然他想教授實驗心理學,但是直到1879年,大學也沒有為他提供實驗的場所。然而,他剛一建立心理實驗室,就立即吸引了全歐洲的學生。他的講座是大學裡最受歡迎的,但是大學仍然不看好他的工作以及他的實驗心理學研究室。直到1883年,實驗心理學依然不在大學的課程目錄裡。即便如此,他的研究機構仍然在不斷發展,並幾次更換場地。直到1879年,他建起了自己的一座研究所。

馮特在臨去世前幾天寫完了自己的自傳,從而使這本書成為一本完整的自傳。

這些感覺通常不是孤立的,共同體驗到綜合性的感覺都會產生知覺。這是一個被動的過程,它是由感覺和體驗綜合而成,感覺是由作用於人的刺激而產生,體驗則取決於個體的過去歷史、個人生理等。不過,我們並不完全受這種被動過程的支配。隨著感覺和體驗的產生,我們會主動選擇注意哪種元素,並形成我們的「統覺」。

這就是馮特研究工作的模型。假設,你和另外兩個人一起去了一家咖啡館。對於你來說,麵包的濃郁香味令你回想起在法國度假的愉快經歷;而對於第二個人來說,同樣的氣味會引發不同的個體反應,他可能在吃著新鮮麵包時聽到不幸的消息,那麼現在這些香氣就會和不愉快的體驗相聯繫;對於第三個人來說,氣味沒有任何意義,而只是一種氣味而已。你們受到同樣的物理刺激,每個人的感覺都是一樣的,但是產生的體驗卻各不相同。個體的知覺和統覺並不相同。你可能陶醉在香味中,並為美好的回憶而感到欣喜;第二個人可能會試圖不去想那些由於氣味回想起來的個人經歷;第三個人在當下的「統覺」中則完全沒有任何感受和體驗。

達到極限

馮特認為,反思可以揭示基本的意識元素,幫助我們理解意識以及大腦在某一特定時刻中正在發生的事情,但是高級心理過程是無法採用這種方式進行分析的。他認為,心理過程和物理過程類似,它們都有具體的定律,但這些定律非常複雜,而且取決於很多無法測量和無法觀察到的因素,因此不可能對其進行預測。

儘管馮特認為我們無法預測在精神世界中將會發生什麼,但他認為事件發生後,我們有時可以分解已經發生過的事情並解釋它,甚至看到它的必然性。這種「向後看」的方法後來成為精神分析學的基礎。

馮特所做的工作非常重要,其貢獻主要是在實驗心理學的建立上提出了一個可行的建議。後來的批評者反對說,儘管馮特把科學的嚴謹性應用到實驗方法上,但內省法永遠不可能成為一種有效的科學工具,因為它不能被客觀地測量或觀察。後來的行為主義者對可測量的行為進行研究,而不關心產生這些行為背後的精神活動來避免這個問題。即便如此,馮特的思想仍為20世紀後半葉出現的認知心理學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