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極簡心理學史 > 思想的機制 >

思想的機制

雖然笛卡爾認為人體就像機械,但他卻認為靈魂和思想是不同的物質。英國哲學家托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年—1679年)和法國神父和數學家皮埃爾·伽森狄(Pierre Gassendi,1592年—1655年)在採用機械主義理論模型時都對其做了進一步的發展。

伽森狄認為,笛卡爾的觀點是身體遵循物理原則而思想卻不是,這一觀點是沒有道理的。事實上,他認為根本沒有必要區分思想和大腦,並採用物理(或物質)一元論的立場來看待二者——只有一種物質,就是它在起作用。他懷疑笛卡爾也這麼認為,只不過不敢這麼說,因為教會會對這樣的觀點進行壓制。

霍布斯也是一個徹底的唯物主義者。他認為,宇宙中除了物質之外就再也沒有別的生命了,這些物質是按照自然的機械規律運行的,他將形而上學的所有理論都看作廢話。霍布斯認為,人類的行為和動物一樣完全由自然規律所決定,這些規律必須適用於行為和思想,也適用於諸如行走和呼吸等明顯的身體活動。他認為,思想是按照規則發展的,它是從感官經驗中產生思想和知識。

物質一元論無需像兩元論者一樣面臨一些問題。例如,笛卡爾提出的非物質的精神與物質的軀體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如果大腦和身體都是由物質構成的,那麼它們之間就沒有區別,因此也就沒有彼此交流的問題。

是相同的物質

荷蘭猶太哲學家巴魯赫·斯賓諾莎也否認有任何特殊的精神物質構成了思想。斯賓諾莎否認了很多事情,包括上帝是一種特殊的存在。為此,斯賓諾莎被猶太信仰排斥,被基督徒唾罵。正如我們所預期的那樣,斯賓諾莎即使對上帝也不會破例,他並不認為人的心靈與肉體是分開的,而認為身體和心靈只是單一物質的不同方面。他的觀點被稱為「中立一元論」,這種理論認為整個宇宙是由相同的物質組成的,但卻表現出許多不同的模式或變式。因此,整個大自然就相當於上帝,它是意識的組成部分(這是一種泛神論和泛心論的觀點)。這是一種解決身心是如何溝通的簡潔辦法,雖然身體和心靈看起來不同,但它們其實是同一個硬幣的兩面。

單子

德國哲學家戈特弗裡德·萊布尼茨對這個世界有獨到的見解。他認為,宇宙是由無限量的微小的點或生命單位組成的,他稱其為「單子」。這些物質存在於所有物質中,其中也包括惰性物質。在某種程度上,每個單子都是有生命和有意識的。當我們從微生物到人類(甚至上帝)提升了這些生命物質的層次時,也就提升了這些單子的質量。人類中包含了某些高品質的人類靈魂單子,但也包含中階和低階的單子,所以我們的思維並不總是清晰準確。惰性物質和微生物中含有非常低階的單子,所以它們不能過多地思考。即使人類身上的高階單子也只能以潛能的形式產生想法,而這些想法還要通過經驗或感知去實現。

另一個一元論觀點

顯然,如果身心二元論認為身心是兩種類型的物質,物質一元論認為只有物質,中立一元論認為身心都是相同的物質,那麼還有一種一元論觀點認為只有精神或心智的「物質」。這一觀點認為,思想或精神是一切,物質世界是不存在的。這一觀點受到一些哲學家(如主教喬治·貝克萊)的支持。唯心論(或主觀唯心主義)認為物質現實是由觀察者創造出來的,沒有觀察者,一切就沒有意義。

到了18世紀中期,所有關於身心的主要觀點都已經建立起來:它們是兩種物質(但彼此存在溝通問題);它們是同一種物質;它們都是相同的、非物質的東西;它們是同一種球狀物質的不同方面。

靈魂的位置

讓笛卡爾認為靈魂存在於松果體中有兩個原因。當時,松果體被認為是大腦中很少成對出現的部分之一(現在,我們已知松果體有兩個半球)。人只有一個松果體,因此我們很清楚地認為我們只有一個靈魂。松果體位於腦室附近,含有腦脊液。笛卡爾認為腦脊液通過影響神經來控制身體,神經傳遞的感覺通過腦脊液進入松果體,這種感覺會使松果體振動,產生情緒。從松果體傳出的信息會導致身體產生動作,松果體是靈魂支配身體的完美指揮所。有趣的是,在一些神秘傳統中,松果體被認為是「第三隻眼睛」,在靈性體驗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