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親密關係 > 第二章 月暈現象 >

第二章 月暈現象

「閃閃發光物,並非盡黃金。」

——格言

我用「月暈現象」這個詞來代表不實的光彩,使人分心而看不到真正的光源。月光就是如此,月球本身並不發光,它只是反射太陽的光。許多電影巨星受無數影迷仰慕,而事實上他們也只是凡人,不過是象徵人類宏偉、強大或美好的一面罷了。這些影星的私生活,其實也像普通人一樣有許多問題,但影迷們被絢麗的光彩所迷惑,看不到這個事實,幾乎把明星當神一樣來崇拜。體育明星、政治人物及所謂的「皇室貴族」也是如此。即使無數的醜聞讓盲目崇拜的問題暴露出來,也不能改變人們崇拜偶像的傾向。當踏上情感之旅時,我們也會看到「月暈現象」。

情感之旅

「墜入情網的,誰不是一見鍾情?」

——克裡斯多福·馬洛

讓我們先來看看親密關係的第一階段,這是個讓人滿心溫暖的階段。不管被灼傷過多少次,我們仍然被熱情的火焰所吸引。這是人類七情六慾中最強的感情,我們心甘情願為愛盲目,被愛吞噬,從童稚的少年到遲暮的老年,每個人都嚮往在遇到一生真愛時的那種心動感覺。我們是如此深信愛情的力量,以至於兩個「找到彼此」的人的邂逅,成了無數著作與電影的靈感。在小說主角之外的真實人生中,有些人確實能找到真命天子,且努力維持住初識時的熱情之火。其他的人呢,純粹是為戀愛而戀愛,一生中不斷尋找能讓我們熱情不滅的特殊人物,而當熱情熄滅時便轉而尋找下一個可能目標。

親密關係的過程,一開始是互相吸引,然後一步步發展出浪漫的火花。人一旦墜入情網,難免會有過高的期望,以致最後掉入幻滅的深淵。在夢想幻滅之後,人會開始懷疑親密關係的真正價值。滿懷的希望如果落空,一個人很可能妄下結論,認為親密關係都不會有好結果。再往下讀幾頁,你可能也會覺得我的目的是要證明親密關係都注定要失敗,但請你繼續讀下去。我相信恐懼與無知是造成所謂的「親密關係失敗」的兩大原因。越瞭解隱藏的陷阱,我們就越不會被無知所控制,自然也就沒什麼好恐懼的了。只要明白了情感的傾向,親密關係就可能有結果,而讓我們有一窺真愛的機會。

簡單來說,情感是來自人類「愛與被愛」的基本需求。這個主要的動機就構成了人與人之間的「吸引磁場」。

吸引磁場

「我被蠱惑了!如果那個無賴沒有對我下藥,我才不會愛上他!」

——莎士比亞,《亨利四世》上集

人類想要發展親密關係,比其他動物要來得難。如果是鯨魚,它們只要在幾百里外發出聲波,然後朝回應的聲波前進就好了。只要躲過了魚叉、油污和漁網,它們就能找到伴侶。如果人類和山羊一樣,兩隻公羊會以額頭相撞,撞到頭痛之後,它們就會明白和母羊交配比撞頭要有趣得多。在動物界,求偶往往是利用一種以上的感官,使同物種的雄性與雌性相遇而繁衍後代。

但人類卻運用不同的規則:我們尋覓伴侶的動機,和數千年來沿用相同求偶過程的動物朋友們往往不太一樣。縱觀人類婚姻史,你會發現,直到最近這幾百年,才有許多人得到自己選擇伴侶的自由。不過直至今日,世界上還有些地方的婚姻不是自由戀愛的產物,而是奉父母之命,原因不外乎社會地位、現實或經濟等因素。

那麼,有自由選擇權的幸福的人們,又是怎麼選擇伴侶的呢?我們在一年之中會遇到的人不下數千,為什麼只選擇特定類型的人呢?是一見鍾情、化學作用,還是只因為寂寞?羅曼史到底是什麼呢?我有一個朋友曾對我說,他與妻子初遇時,在兩尺外就有千真萬確的「來電」感覺。(在他們離婚數月後,我提醒他這段小插曲,他的回答是:「哦,那個啊,只不過是地毯的靜電嘛!」)另一個朋友跟我說,當他看見未來的妻子光腳走過牧場,而且故意踩在牛便便上時,他便愛上了她。他說那時他就知道和她在一起永不會厭煩(他們結婚已三十年了,仍然熱情如昔)。有些人是愛上漂亮的臉蛋,有些人則是想找個善良體貼的人,安定下來。有個女人對我說,她愛上一個男人,因為她知道他絕不會欺騙她。我問她,在初遇時是否覺得他很吸引人,她回答說她根本不記得他那時的樣子了。一個最有趣的例子是,我的一位女性友人告訴我她結婚只是為了逃離她的父親。(她丈夫和父親,我碰巧都認識,這兩個人不論言行舉止,甚至外表都幾乎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看樣子,每個人「戀愛」的原因都不相同。

然而,無數親身經驗與常年對親密關係的研究卻讓我明白,人們戀愛的真正原因,往往不是他們自己所想的那回事。開始和維持一段親密關係背後的真正動機,其實在於需求。

身為一個無可救藥的浪漫主義者,我實在不願意相信這是真的。我想要相信的是,在這世界上有一個專門為我創造的女人,她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打開我的心房,讓我體驗真愛。只要找到了她,我們就會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我們會手牽手走在鄉間小道和草原上(小心地不踩到牛便便),即使不發一語也心有靈犀,彼此幾乎不開口說話,只會偶爾交換一些充滿智慧或幽默的意見。我會是她的英雄,而且因為她對我有信心,我將成為我天生注定要當的偉人!我只想相信,兩個人可能相遇,而在通過快速的愛情考驗之後,從此就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這真是一幅完美無缺的景象,除了一件事——我身在其中,而有太多需求的我,一點都不完美。

這種情況在很小的時候,也許從我們還在子宮裡時就已開始出現,我們愈認同自己的身體與週遭環境,就愈會受到身心與情緒上的需求的影響。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所作所為,絕大部分都是為了讓某些需求得到滿足。我們追求或吸引別人來做我們的伴侶,是因為我們需要人陪伴、照顧、瞭解、支持、接受、讚賞、撫摸和相擁而眠……

這是十分自然的,並沒有什麼不對。

但是若我們相信,我們所需要的快樂、安全感、自尊或其他的許多事物,都要經由別人來實現的話,這就成為一個大問題了。但是要求別人來滿足我們的需要,正是我們孩提時代所做的事:我們希望媽媽或爸爸來滿足我們的所有需求。珍·尼爾森博士在她的有關孩童正面教育的著作中指出,孩童的兩大主要需求是歸屬感和確認自己的重要性。在我看來,這兩項需求來自相同的根源,那就是人類共同的「愛與被愛」的需求。這些需求沒有被滿足時,我們怎麼辦呢?還有什麼方法可想呢?我們不能就此放棄這些需求,那等於是放棄了我們的人性。我們必須保留它們,急切地盼望有一天會得到滿足。我們使出想得到的所有把戲:哭鬧、抱怨、撒嬌、甜言蜜語、發脾氣、裝可愛……但還是不能讓需求得到完全的滿足。至此我們仍不放棄,於是我們把這些沒有被滿足的需求丟進心裡的儲藏室,並隨著時間推移不斷累積。

這些需求中最主要的就是歸屬感。在孩子們努力尋求歸屬感時,他們很快就瞭解到,如果想要永遠被愛,並成為父母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最好的辦法就是證明自己具有特殊的價值。他們必須以顯而易見的方式來證明自己,因為父母似乎不能明白,他們的價值是與生俱來的(至少孩子的心裡是這麼想的)。「想要變得特別」的慾望於是誕生。

「想要變得特別」的慾望,正是激發我們浪漫情懷的主因。我們慣於尋找一個非常希望和我們在一起,一旦不能在一起便痛不欲生的人。由此而衍生出以下的千古名句:「沒有你我活不下去」或者「如果你離開我,我會死掉」。這個人可以無視我們所有的缺點,絕不傷害我們,即使我們有錯也永遠支持我們,而且永遠覺得我們很了不起。這個特別的人需要我們的程度,和我們需要他/她一樣多。(如果這個人需要我們的程度,比我們需要他/她還多一點,那就更完美了。)想要有重要性、有價值、有用、被讚賞、被接受等慾望,全都衍生自想當特別的人的需求。因為如果沒人覺得我們是不可或缺的,我們將被迫面對被全世界遺忘的難受感覺。(我們還必須面對另一個殘酷的事實:將不會有人滿足我們的需求!)於是,我們帶著所有的情感、幻想和無數沒被滿足的需求,展開尋覓之旅,希望找到一個為了我們可以拋棄全世界,而且永遠把我們放在第一位的理想情人。

浪漫的情感之旅就此開始。一個人滿懷熱情,排除萬難,只為了和另一個人心靈相系,是多麼美好的事!(我說這話時是真心的,沒有諷刺的意思。)記憶中,我第一次感到自己比我的生命本身還偉大,是在我初次體驗到戀愛的興奮時。往後的每次戀愛,我也都有這樣的感覺。每當我一想到心上人,心就會狂跳,而且樂觀地展望未來。一開始我並沒有察覺,其實,這種美好感覺的真正原因,是因為我意識到需求即將得到滿足。然而在心靈深處,我卻清楚地感受到慾望在啃噬著我,由於我用很強的羞恥心來作為防衛的機制,慾望才不至於暴露出來,於是,「求偶遊戲」便開始了。讓我舉個例子來說明。

記得中學時代的舞會嗎?這類活動的唯一目的,似乎就是為了「炫耀」。也就是說,參與的男孩女孩們,大都盡力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面,特別是那些沒有男女朋友的。如果我們這一票男孩都沒有女友,在改裝成舞廳的體育館裡,我們會站在一塊兒裝酷,假裝無視女孩們的存在。每當有可愛的女孩走近,我們這票人就會轉變話題,開始討論一些「有男子氣概的事」,像是計劃週末要跟不良少年打架啦,或是最近和危險的黑手黨交易毒品之類的。從頭到尾,我們都在裝模作樣,好像旁邊的女孩對我們來說一點都不重要。事實上,那個女孩在我們充滿幻想的心中的地位越重要,我們就越虛張聲勢,也越對她不理不睬。為什麼我們要有這種舉動呢?因為我們需要她。但有需求總讓人覺得寂寞、軟弱,而且一點都不特別,畢竟,有哪個自尊自重的女孩子,會喜歡上一個需求不滿的軟弱男人呢?所以我們只好假裝什麼都不需要。

我和朋友們在尋覓的,是一個能讓我們覺得自己很特別,同時又能彌補我們不足之處的女孩。荒謬的是,為了吸引到這樣的女孩,我們必須假裝自己擁有那些需要她來彌補的素質。讓我們換個角度來看:假設你缺乏自信,那麼你難道不會被一個自信滿滿的人所吸引嗎?但對方又如何呢?他有可能被一個沒自信的人所吸引嗎?你會想,這當然不可能。因此,如果你希望那個人覺得你很特別,最好的辦法就是,假裝你也是一個充滿自信的人。而對方為了吸引你,搞不好也在做同樣的事!這種互動關係,通常就是兩個人開始交往的原因,也就是一方誤以為另一方擁有他所需要的東西。這並不是說我們故意欺騙想建立親密關係的對象,但為了吸引別人,即使連我們自己都討厭面具下隱藏著的需求,我們還是會盡力表現出最好的一面,以求達到目的。

也許我們會這樣想:只要我們能吸引到「真命天子」,這個理想的情人會覺得我們很特別,所以不會計較我們善意的欺騙,而且不待我們開口,便會自動滿足我們的需要!這時候問題就來了,我們到底要怎樣才能找到那個「真命天子」呢?答案就在於「製造夢想的機器」。

製造夢想的機器

「當我需要你的時候,我唯一需要做的事就是做夢……」

——艾佛利兄弟

孩童時期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時,我們心中所形成的看待外在世界的態度,對我們有很大的影響。我們兒時絕大多數的行為,都以歸屬感和被重視的需求為出發點。但如果我們的行為沒有得到預期的結果,我們往往會覺得更孤單、更不被重視。我們很可能會覺得這個世界缺乏關懷、溫暖和真情,從而感到絕望。這種感覺會使我們對自己的重要性感到懷疑。為了彌補外在世界的不足,我們會在內心創造出一個幻想的世界,讓自己成為英雄——也就是我們的小小世界裡最特別的人。在我還是五歲小孩的時候,我就已經開始幻想自己是一個英姿勃發的年輕牛仔,來到紛亂的小鎮剷除邪惡。然後,大家就都會喜歡我了,連我的大哥也不例外!

在我們長大的過程中,這個製造夢想的機器也隨之成長。當我們開始需要伴侶時,我們便在心中描畫出一個夢中情人。把需求清單逐一輸入製造夢想的機器後,理想伴侶的形象便完成了,且深印在我們的夢想之中。有沒有聽朋友對你說過,他們的新伴侶正是他們找了一輩子的人?讓我問你一個問題:如果他們沒有在心中預先準備一個藍圖——即使是深埋在潛意識裡——他們怎麼會知道新侶就是他們的理想情人呢?而且,既然他們已經找了一輩子,那麼這個夢中情人的形象,可能在孩童時代就已開始刻畫了。隨著未被滿足的需求不斷增加,夢中情人的藍圖自然會變得愈來愈複雜。

十八歲那年,我的夢中情人已經成了十八年來累積渴望的綜合體。這個在我夢中,和我手牽手走在鄉間小徑,不發一語也心有靈犀的女人,就像母親般慈愛、溫柔,並給人安全感,也像是某位小學老師那樣成熟和親切,又像個大姐姐般善解人意,還像另一位小學老師般性感。同時,她也具有從前一位讓人心動的同班女孩的幽默感,再加上彷彿出自《聖經》或宗教電影的天使般的形象。簡單地說,她概括了我情緒上和心靈上所有的慾望。但是,每當幻想和所謂的「現實世界」發生衝突時,我總十分困擾。每個吸引我的女孩都擁有一項或兩項我夢中情人的特質,但很少具有三項以上的,符合所有特質的更是一個都沒有。有時候,她們一開口說話,便破壞了我之前對她們的好感;有時候,我會覺得她們不會照顧人或不夠善解人意。沒有一個我喜歡上的女孩能和我的夢中情人一樣好,而我又太執著於夢中情人的形象,以至於有一段時間,我選擇「遠遠地欣賞」女孩們,等待夢中情人的出現。

很快我就發現,這樣拖下去是不會有結果的,但我又無法降低標準,和比不上夢中情人的女孩交往。於是我只剩下了一個選擇,也就是人類有戀愛史以來,絕大多數人都會做的選擇——那就是選定一個最符合條件的候選人,然後進行改造計劃,讓她變得和我的夢中情人一樣。我會買書給她看,讓她變得善解人意;我會教她如何做一個親切的人;如果去踏青時她跟不上我,我會帶她去健身;而且,我還會讓她習慣鄉間小路的塵土、蟲子和炎熱。我一定要讓夢中情人成真,不計任何代價!

每個人都會經歷的改造過程,就這樣開始了。一旦找到有潛力滿足我們需求的候選人,我們就著手將他們塑造成我們心中的理想伴侶。只要一點點的幫助,他們就可以變成能讓我們快樂的人。我們會想,這不只是為我們自己好,也是為他們好。這種修飾或徹底改造伴侶的企圖,很快就會讓我們走上通往地獄之路。

通往地獄之路

「通往地獄之路,是用期望鋪成的。」

——克裡斯多福·孟

期望與要求可分為明說和暗示兩種方式。暗示的方式應用十分廣泛,主要原因有二:一、你希望伴侶滿足你的需求,但又不想表現出軟弱且需求不滿的樣子;二、你幻想你的理想情人會讀心術,能夠知道你的每個想法。

如果不想明說,那麼,在伴侶沒有滿足你的時候,你就必須十分依賴肢體語言來表達你的不悅。不說話再加上有點難看的臉色,通常就能達到暗示的效果,但如果你的伴侶屬於神經大條型的,你可能就要用更明顯的表達方式才能得到效果了。假設你新認識的情人星期五晚上沒打電話來,你一定不希望這種不體貼的行為再次發生,因為那會讓你覺得自己不夠特別,但是你又不能直說希望對方每天都打電話給你。而且,如果對方是一個真正溫柔體貼又全心愛你的情人,你不用開口,對方也應該知道該做些什麼呀!於是呢,當新情人終於打電話來的時候,你還是保持著禮貌的態度,也有問有答,但語調卻是冷冰冰的。一個理想的准情人應該馬上就會明白你的意思,但如果對方遲鈍到一再問你發生什麼事的話,你可能就必須簡單地回答一句:「如果你昨晚就打電話來告訴我你的週末計劃,我會很感謝你,因為這樣我也可以為自己做點計劃。」

注意語氣中必須夾雜著適當比例的受傷和冷漠。在親密關係剛開始的時候,這招通常可以讓你的情人不停地道歉,而且發誓絕不再犯,甚至願意寫血書來證明!

不過話又說回來,如果你是不喜歡說出口的那類人,卻被迫要明講出來,你很可能會開始懷疑你的准情人可能是個瑕疵品。但先別放棄塑造對方的念頭,很多人都具有相當高的可塑性,只要給他們足夠的時間和耐心,他們絕對可以轉變成你需要的理想情人。(但是,要知道這個過程需要的時間,有時候要以百年為計算單位。)

——如果你是一個有話直說的人,那麼表達需求的最佳方式,就是使用命令句。如果能讓它聽起來像是理所當然的親密關係公約,而不是你小時候沒有得到滿足的需要,那就更棒了。除了命令之外,還有一種廣受喜好的明說方式,就是自古以來屢試不爽的名句:「如果你真的愛我,你就會(填上你的每日一需)。」有時候撒嬌或抱怨一下可以有強調的效果。在伴侶正為了滿足你而精神衰弱的時候,你卻有很充分的時間可以去想一下該要求些什麼。真正有經驗的「浪漫情人」不用思考就知道什麼時候該明說,什麼時候用暗示。如果你還沒有這麼專業,那就繼續努力吧!要記住這些舉動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讓對方證明他們「愛」你和你「愛」他們一樣多。

現在說正經的,很多人認為需要某人就等於愛他。因此,為「愛」所苦,這就是問題所在。和過去的我一樣,他們待在電話旁,等著「那個人」打來電話,讓他們心情變好,結果得不到他們所期盼的關懷,心情因而跌到谷底。搖滾歌手密特·勞弗唱出了戀愛的真理:「我要你,我需要你,但我卻絕不會愛你……」期望就是通往地獄之路。因為期望會把接受和讓人自由等充滿愛意的感覺擋在門外。如果我不能接受別人現在的樣子,或不讓他們自由地走自己的路,那麼我就不是真的愛他們。我只是想從他們身上得到滿足,與他們建立親密關係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愛,而是為了滿足我小小的自私需求。

當我的婚姻中出現緊張情勢,或我不想和妻子親近時,我有很多選擇:我可以試著分析哪裡「出了錯」,我可以為她做點什麼事,我可以把自己關進蛹裡直到事情好轉,我可以和她吵架,我可以故作輕鬆地吹著口哨,完全否認問題的存在。或者,我也可以捫心自問:「在潛意識裡,我對伴侶有什麼要求?」讓人驚訝的是,不開心的原因,往往是沉睡多年的需求。在以下的例子中,我和妻子親近的程度,足以喚醒我心中沉睡的需求,原因稍後說明。甦醒了的需求朝目標伸出貪婪的魔掌。我希望她證明她愛我,我需要她安撫我的不安全感與無力感。

這些渴望在我認識妻子之前就已存在,且由來已久。所以,我早已像慢性病患者一樣,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好讓自己不會感覺到它們的存在。然後我結婚了,這彷彿發出了一個信號,讓沉睡多年的需求全員出動,對我妻子展開攻勢。不過有一部分的我,對自己的貪求很反感,所以沒有讓這些需求完全暴露出來。我曾是(其實現在還是)使用暗示的權威,我喜歡用微妙的肢體語言、語調和含蓄的暗示來表達我的需要。不幸的是,我的妻子並不會讀心術,事實上她也不可能滿足我情緒上的無度需索。她沒有滿足我,讓我很失望。其實滿足我並不是她的責任,但那時我們都不知道!直到我審視自己的內心後才明白,如果我感到失望、憤恨,一定是因為我對妻子有所期望,而在她做到之前,我無法快樂起來。在這樣的親密關係互動中,最悲哀的是,在「小小的我」得到滿足之前,我們不願意去愛我們的伴侶。緊抱著需求不肯放手,又不讓自己去愛,就這樣,我們把自己推向親密關係的地獄。

不論是用暗示還是明說的方式提出要求,我們都必須明白一件事:我們真正需要的,沒有人能給,也沒有人能讓我們快樂。在以上的例子中,我也許會認為,只要我妻子對我伸出手、擁抱我,或是向我保證她愛我,我就會覺得被愛且得到安撫,不會再感到無助。然而,經驗卻告訴我,事實上是我的期望讓我不能得到安撫。如我之前所說,期望的目的是讓需求得到滿足,但在這同時,必然會發生兩件事:第一,我們感到內心缺乏愛(如果我們需要某樣東西,一定是因為我們自己沒有);第二,如果沒有某個人(例如父母)來滿足我們的需求,我們就會覺得這個世界沒有足夠的愛。希望從妻子身上得到愛,只會讓我從前的想法變得更牢不可破:沒有人愛我,世界沒有愛,世界上的人也都沒有愛。

因此,重新感受多年前的挫折失望,便成了我難以逃避的宿命。我們要求別人來愛我們,那就是否認我們自己心中有足夠的愛。覺得不被愛,必定會讓我們產生一些缺乏愛的信念,如我們不值得被愛,或我們並不可愛……於是,即使伴侶向我們保證我們是可愛的,我們內心卻有一個更強大的聲音說我們並不可愛。如此一來,不管伴侶提出多少證據來證明我們值得被愛,都是不夠的。就好像耳塞能阻斷聲音一樣,期望也會阻斷內心的愛。不管我們多努力地運用暗示或明說的期望,試著讓伴侶「變得更好」,都是徒勞無功的,因為我們行為背後的需求,絕不會讓我們感覺到自己內心的愛。

如果我們執著於期望和要求,那麼,就像騎士尋覓聖盃一樣,我們尋覓真愛的任務注定要失敗。騎士找不到聖盃,因為它的所在,正是騎士們認為最不可能的地方,那就是他們的心中。

當你瞭解了期望和要求對你的生活所造成的影響之後,你很快就會明白它們所造成的後果——使人不悅的,但十分確切的,雙方都要承受的後果,如壓力、失望和憤恨。

壓力、失望和憤恨

「期望=憤恨的前身」

——佚名

壓力分為兩方面:一方面,你希望伴侶讓你快樂,而讓對方感到壓力;另一方面,你自己也承受著壓力,因為你也必須做對方要做的「一切」。有時候我會想像,如果我的妻子試著滿足我所有的需求,會發生什麼事?她可能得隨時察言觀色,想辦法在適當的時機滿足我,還得注意質量的好壞以及時間的長短。我想這樣過一星期之後,她可能就屬於精神崩潰的高危人群了。

兩個人都對彼此做過度的情緒索求,會在脆弱的親密關係互動上,施加極大的壓力。

如果對別人取悅我們的能力抱以太大的期望,那麼失望將會是必然的結果。當把夢想寄托在別人身上時,我們會因為夢想即將成真而感到興奮。但當現實的因素出現時,我們原本飛上雲霄的心情,就一下子跌至谷底。有時候,這樣的失望會讓我們認為對方是故意在欺騙我們——因為他們耍詐,讓我們相信他們可以給我們所要的一切。

我有一位案主是這麼說的:「我以為我娶的是美人魚,可是有一天早上我醒來,卻發現身旁的是來自黑洞的恐怖生物!」也有些時候,我們並不覺得被騙;對方的確擁有我們所需的事物,只不過他們太自私了,不肯給我們。這種想法會帶給我們無盡的挫折:畢生的夢想就近在眼前了,而某人卻膽敢不讓我們圓夢!

不管是被騙還是被拒之門外,夢想得不到滿足,我們一定會感到憤憤不平。憤恨是悲苦、不滿足和失去信任感的組合。有趣的是,不管小孩或大人,需求不被滿足時的反應都是一樣的。他們會覺得悲苦,受到不平等對待,並決定再也不相信那個應該愛他們、照顧他們的人。多年前我看過的一個公式,後來在我的工作和生活中都反覆地得到驗證,那就是:期望=憤恨的前身。換句話說,期望終究會轉變成憤恨。

在一起一段時間之後,你就會覺得她走進房間時不再令人感到仙樂飄飄、心曠神怡;或你不再覺得他的微笑像煙火一般燦爛。很快,你心目中的公主或英雄的形象,就只剩下丟得到處都是的髒衣服,而要把它們撿起來丟進該死的洗衣機的人卻是你!這也就是月暈現象退去的時刻,你即將進入親密關係的第二階段,也就是我稱為「幻滅」的階段。

好消息是,有一種較好的處理方法。在你對親密關係有不滿意時,先問問自己:「此時此刻,我希望從伴侶身上得到的是什麼?」答案應該很清楚——你所需要的,往往是情緒上的事物,但從表面上看來可能像是實質的需求,例如希望伴侶撫摸你、記得你的生日、約會時不要遲到或是陪你逛街等。我和女友約七點見面,她卻八點半才來,我當然會不高興,但真正的原因不是她遲到,而是她讓我覺得自己不夠特別。專注在守時這個問題上,只不過是給我一個對她發脾氣的借口,而我真正的需求仍然沒有得到滿足。當我自問:「我真正想要她給我的是什麼?」我才發現,我希望她讓我覺得自己很重要,重要到她應該願意為了我而守時,甚至早到!(很巧,當我瞭解到我不需要她以守時來證明我的重要性的時候,她也開始不再遲到了。)

瞭解自己的期望及其背後的需求,是一種後天學來的技巧。通常我們只會意識到自己希望伴侶做些什麼或改變什麼,卻不會察覺自己深埋在潛意識裡的需求。我們希望伴侶做或說一些事,但不會意識到我們希望他們這麼做,其實是為了滿足自己某些情緒上的需求。我們並不是真的要伴侶記得我們的生日,我們要的是他們證明我們的價值。我們希望確認我們值得被愛。既然我們一輩子都在掩飾這些需求,不讓別人甚至也不讓自己知道,那麼現在想要揭開它們的廬山真面目,自然也就不是那麼容易了。這時候,我們就需要使用到人類的三大利器:想像力、意向和直覺。想像力能讓我們突破界限,看到更多的可能性;意向是向某個方向前進的意願;至於直覺,則必須比較小心地定義,因為這個詞往往會讓人聯想到某種超能力。我們內在有一種力量,我稱之為「靈魂」,它會引領我們得到平靜。我們受的傷,靈魂會為我們治好。當我們被錯覺所迷惑,看不到真相時,靈魂會讓我們擺脫錯覺的影響。靈魂思考的方式,才是我所謂的直覺。如果你不清楚自己想從伴侶身上得到什麼,還是可以問問自己:「此時此刻,我想要伴侶給我什麼?」如果你有誠心求知的意向,那麼你的直覺為了讓你不再受需求的束縛,會刺激你運用想像力去找出答案。假設答案是:「我需要關注。」即使你覺得這個答案不合理,但只要它是人類確有的需求,不妨相信它就是正確答案。如果答案是希望伴侶開始做或不再做某些事之類的,那就請你先理清自己的意向,然後再問一遍同樣的問題。希望伴侶改變或做些什麼是一種期望,而不是你自身的需求。

在你找出自己真正的情緒需求之後,再問自己一個問題:「我願不願意放棄這項期望呢?」換句話說,我願不願意不再把滿足這項需求當作伴侶的職責?我願不願意尋求自己內在的力量來滿足我的所有需求呢?我願不願意讓這種內在的力量成為我快樂的源泉,而不再把伴侶當成予取予求的對象?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麼你的直覺會告訴你該如何放手。你該做的已經做了,剩下的就交給你的靈魂去處理。

怎樣才能知道你是不是真的放手了呢?看看你的伴侶就會明白。如果你感到愛在你們之間交流,你就知道你已做到了。如果你沒有感到輕鬆,那麼你可能還沒有完全放手;或者,如果你真的已經放手了,卻發現在第一個期望的背後,還有另一項更強的期望等著浮現,那麼,不論你的情形是前者還是後者,都請再重複一次上述的練習。

一切都取決於你的意向。如果你願意放手,就有機會發現,你所需要的一切,其實都存在於你的心裡,不假外求。如果你不願意放手,那就請做好心理準備來面對更糟的情形。因為不被滿足的期望,遲早會變成憤恨,讓你和伴侶漸行漸遠。在你能察覺之前,早已置身於通往地獄的路上了。

如果你有精神上的信仰,那麼在你不再用期望來束縛伴侶之後,你可以想像自己已把需求交付給內心的那種較高層次的力量,這會很有幫助。不妨想像在你頭上六英尺高處,有一道「靈魂之光」,而你就把需求都交給這道光。我們要切記,意向、想像力和直覺是我們人類最有用的三樣利器。如果你有真誠的意向,希望自己的需求不再成為伴侶的重擔,你的直覺就會讓想像力得到目的及方向。想像力會帶來可能性,而可能性決定我們能看到些什麼。換句話說,能夠想像的事就可能實現!

那麼,如果你決定放手,該怎麼讓需求得到滿足呢?我知道這聽起來會很奇怪,但事實是,我們並不需要自己認為需要的東西。需求是在我們忘記自己的心早已擁有一切時,才會有的錯誤想法。耶穌說,天堂在人心中。佛祖說,世上萬物都在我們心中。所有偉大的導師及有先知灼見的人都曾說過類似的話。但如果我們不實際嘗試,這個理論永遠只是美麗的空想。當放棄一項需求時,我們便把心中原本被需求佔據的空間釋放出來;而宇宙中是不容許有空洞存在的,所以我們心中的空間將會被愛所填滿。

在親密關係月暈現象的中心,存在著真愛之光。這種力量,才是人與人互相吸引的真正原因。每一段剛開始的親密關係,都蘊藏著無限的可能性:一開始的心動可能轉為真正的熱情;一開始的歡樂可能成為真正的喜悅;而伴侶間的笑聲,提供了調劑生活的幽默。在這一切的背後,蘊藏著純真的靈魂關係。或許第一階段的月暈現象是美麗而令人心動的,但由靈魂所引導的親密關係,遠比那光彩還要更美更動人。這才是我們心中真正嚮往的。

親密關係通關指南

1.最初你被某人吸引,通常是由於情緒上的需求。

2.這些需求大都源自孩提時代未被滿足的需要。幼兒的兩大主要需求是歸屬感和確認自己的重要性。

3.幼時的需求便是構築夢中情人藍圖的骨架。你相信這個夢中情人會滿足你所有的需求,尤其是想當特別的人的需求。隨著年齡增長,夢中情人的藍圖變得愈來愈複雜,你的期望也愈來愈高。

4.你會以夢中情人所擁有的特質作為尋覓伴侶的準則。在潛意識中,你把准情人和夢中情人相比,選出和夢中情人最相似的作為你追求的目標。

5.接著你便借由明說或暗示的期望與要求,著手將選中的人改造成你的理想情人。你相信只要伴侶能變得和你的夢中情人一樣,你就能得到渴望許久的愛。你不斷地向情人提出要求,心想如果他/她「真的愛我」,就一定會順從。

6.你終究會發現,需求並不能完全得到滿足,因而感到失望,甚至憤恨。如果你感到憤恨,這就代表月暈現象的第一階段已經結束了,你進入了親密關係的第二階段——幻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