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真實的幸福 > 第11章 結了婚的人最幸福 >

第11章 結了婚的人最幸福

我們的困惑

1. 年幼時我與父母的關係會影響我和愛人的關係嗎?有什麼樣的影響?

2. 如何營造浪漫、持久的婚姻?

人類是一個奇怪的物種,很容易將自己托付給一個很可疑的企業。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的商學院教授范博文(Leaf Van Boven)曾做過一個實驗,實驗表明人在做承諾時是多麼不理性。范博文教授給學生一個上面印有學校校徽的啤酒杯,這個杯子在學校書店裡一個賣5元,學生可以留下來自己用,也可以在學校拍賣時賣掉。他們也可以參加大拍賣,競標一些價值差不多的東西,譬如買印有學校校徽的原珠筆或校旗作為禮物送給其他同學。結果范博文發現學生不肯賣自己的杯子,除非別人出價7元,但是別人一模一樣的杯子,他卻認為頂多值4元。「擁有感」竟然可以增加物品的價值,這同時也增加了人們對這個物品的承諾。這個研究告訴我們,這些所謂的智人(homo sapiens)其實不是經濟人(homo economicus),我們不是根據經濟法則進行理性交易的人。

上一章的主題告訴我們,工作不是勞動與金錢的簡單交換,這一章更讓我們看到愛不僅是感情的簡單回報。工作可以是滿意的來源,其重要性遠遠超過金錢帶來的滿足,它使工作變成了事業,展現了人類可以作出深層承諾的能力,而愛又比這更進一步。

經濟人法則認為人類本質上是自私的,社會生活同樣受到市場經營理念的規範,人們都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當你買一樣東西時會問自己:「這個東西有什麼用?」我們如果預期得到的越多,我們的投資就會越大。然而愛是進化過程中對這個法則最大的挑戰。

請看一下「銀行家悖論」:你是一位銀行家,威利來向你借錢。威利有很好的信用,絕佳的抵押品,而且有光明的前途,所以你借錢給他。霍瑞斯也來向你借錢,他上次借錢因無力償還,抵押品被銀行沒收,現在幾乎沒有任何抵押品,他年事已高,身體又不好,前途黯淡,所以你拒絕借錢給他。矛盾之處在於威利不太需要貸款,但是他很容易得到貸款;霍瑞斯很需要貸款卻借不到錢。在經濟人主控的世界裡,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人通常得不到援助,因為沒有任何一個有理性的人敢冒險借錢給他;相反,那些有錢人會更有錢。

我們都祈禱這一天慢一點到來,因為人都會變老、會生病、會失去金錢、失去權力。簡單地說,我們都會變成一個不好的投資對象。為什麼我們不會像愛斯基摩老人一樣被送到冰上去等死?為什麼我們能一跛一跛地苟延殘喘活在人間?這是因為很多無私的人在支持我們。愛是進化對銀行家悖論的回答,感情使別人不能取代我們。愛顯示人類的承諾可以超越功利的利益交換,愛嘲笑著人類自私的理論。沒有一句話比下面這句更動人心弦:「從這一天開始,不論好壞、貧富、生病或健康,我都會愛你、珍惜你,直到死亡把我們分開。」

為了簡單起見,在這一章中我將婚姻、穩定的關係、浪漫的愛統稱為婚姻。從積極心理學的觀點來看,婚姻非常有用。在對非常幸福的人的研究中發現,處在幸福程度前10%的人幾乎(除了一個人以外)都處在浪漫的關係中。很多調查都顯示,結婚的人比較幸福。在已婚的人中,有40%的人說他們「非常幸福」,而只有23%的未婚者這樣說。在17個做過這類調查的國家和民族中情況都是如此。婚姻比工作滿意、金錢或社群對幸福的影響都大。就如麥爾斯(David Myers)在他的《美國矛盾》(American Paradox)一書中所說:「事實上,沒有什麼因素比你的親密、平等、互相忠誠的終身伴侶更能預測幸福了。」

抑鬱症的情況正好相反,結婚的人最少得抑鬱症,從來沒有結過婚的人次之,以下依次是離過一次婚的、同居的、離過兩次婚的。同樣,情人分手或失戀也是最主要的情緒壓力來源。當訪談者請人們描述「上一次發生在你身上的不幸事件」時,一半以上的美國人的答案是失戀。現在因為結婚率下降、離婚率上升,抑鬱症的發病率也高漲起來。專門研究家庭的美國社會學家艾爾德(Glen Elder)曾研究過住在舊金山的第三代移民的生活,他發現婚姻可以幫助人們抵抗不幸的打擊。結了婚的人最能忍受貧窮、經濟大蕭條以及戰爭。也許讀者還記得我在第4章中討論過幸福的範圍,結婚是唯一可以影響幸福的外在因素。

為什麼婚姻這麼有效?人為什麼會結婚?為什麼這麼多不同的文化都有這個習俗?這些問題的答案看起來顯而易見,但其實不然。研究愛的社會心理學家提供了可靠的答案。心理學家哈贊(Cindy Hazan)告訴我們,愛有三種:第一種愛能給我們舒適、接納與幫助,可以提升我們的信心,指引我們的方向,我們也會愛對方,最典型的例子是孩子愛他們的父母。第二種愛是我們會愛那些依賴我們為生的人,如父母對子女的愛。第三種愛是浪漫的愛——把對方理想化,將雙方的優勢和美德放大,將雙方的缺點縮小。結婚真是個奇妙的安排,它使我們在一把傘下收穫這三種愛,這使得婚姻歷久不衰。

許多社會學家希望我們相信婚姻是社會和習俗所造成的契約和結構。我認為伴娘、宗教儀式或蜜月可能是社會建構的,但婚姻底層的架構則深遠的多。進化非常注重繁衍後代,所以它對婚姻也會很在意。人類要成功地繁衍後代不能像有些動物一樣僅靠快速的交配,然後父母就各奔前程。人類嬰兒剛出生時尚未發育成熟,所以他必須得到父母的呵護,並學習生存之道。有父母保護的孩子才有可能長大成人,所以我們祖先中那些傾向於做長期承諾的人才有可能把基因傳下來。所以婚姻是進化形成的,不是文化發展出來的。

有固定性關係的婦女排卵比較正常,而且一直排卵到中年以後,她們的更年期來得比較晚。父母未離婚的孩子在所有的測驗中的表現都比父母離婚的孩子好。例如父母都是親生的學生留級的比例比跟繼父母住的孩子少1/3~1/2。跟自己親生父母住的孩子出現情緒障礙的比例也比其他生活形態的孩子少1/4~1/3。其中最令人驚訝的結果是,在父母婚姻穩定的情況下長大的孩子對未來的伴侶會有比較積極的態度,對維持長期婚姻關係也比較有興趣。

愛與被愛的能力

事實上,我花了很長時間才瞭解了愛與被愛的能力之間的不同。從1999年的冬季開始,「親密關係」和「愛」被很多人列為24項優勢中最重要的優勢,但是一直到哈佛大學的瓦利恩特教授責備我們忽略了他所謂的「優勢王后」(Queen of the Strengths),我們才真正瞭解到這兩者的不同。

當瓦利恩特爭辯被愛應該是這個能力的中心時,我想到了橋牌名人內爾(Bobby Nail)。十年前,在堪薩斯州的威奇托市,我很幸運地跟著名的內爾一起打了一周的橋牌。我很早就聽說過他的大名,用「如雷貫耳」這個詞一點都不過分。我聽說他的牌藝是如何的精妙,還聽說他很會講故事。但我不知道他身體有殘疾,身高不足1.4米,而且看起來比實際的還要矮。他的骨骼一直在萎縮,他的背幾乎彎到腰部,當我把他從車上抱出來放在椅子上時,我發現他輕得像羽毛一樣。

內爾講了很多好笑的故事,也打了很多張好牌,但是我所記得的既不是他的故事也不是他的牌技,而是他使我覺得可以幫他的忙真的很棒。我模擬童子軍日行一善已經50年了,我幫盲人過馬路、替坐輪椅的人開門、捐零錢給街上的流浪者,我已對感謝麻木了,更糟的是,有時候殘障者不需要你的幫助,這讓你覺得自己多此一舉…… 但是內爾完全不同,通過某種神奇的魔力,他讓你知道他非常感謝你,雖然他沒有開口,但無聲的感謝更讓你感動。他讓我覺得自己很了不起,我也可以感到他並沒有覺得被我幫助以後自己就變渺小了。

瓦利恩特正說話時,我回想起幾個月前的這些事,我終於鼓起勇氣打電話給內爾。當時我正在寫這本書,我想問他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我想請他寫下他的方法,以便我們可以用在生活上。結果他們告訴我內爾已經去世了,所以他這個魔力永遠失傳了!內爾有被愛的能力,這個能力使他的生活很成功,年老並沒有帶給他痛苦,他一生都很幸福。

愛的風格以及童年時期的愛

在我繼續這個故事之前,我請你先做一個信度很高的愛與被愛的測驗。可以上網的讀者請到www.authentichappiness.com花10分鐘做一下弗雷利(Chris Fraley)及謝弗(Phil Shaver)所編製的「親密關係問卷」(Close Relationship Questionnaire)。如果你有愛侶的話,請他一起做會很有幫助。這個網站會立即給你反饋,讓你知道自己的愛的風格。如果不能上網,你對下面三段文字的反應能體現出同樣的風格。請仔細想一下,下面哪一段最能反映你過去最重要的浪漫關係?

1. 我發現我很容易跟別人親近,我依賴他人或他人依賴我都不會使我感到不舒服。我不擔心被人拋棄,或別人跟我太親密。

2. 我跟別人太親近時會覺得很不舒服、不自在。我發現我很難完全相信別人或讓自己去依賴別人。當別人跟我很親密時,我覺得緊張,我的情人常希望我能跟他更親密一點,但我做不到。

3. 我發現別人不太情願跟我親密,至少比我希望的疏遠。我常擔心我的情人不是真的愛我,不想跟我在一起。我很想跟別人完全結合在一起,但是這個想法常常把他們嚇跑。

現在有很好的證據顯示不同的愛與被愛的風格源自童年的經驗。如果你比較符合第一段,你的愛的風格是安全型的(secure);如果符合第二段,則是迴避型的(avoidant);如果符合第三段,則是焦慮型的(anxious)。

這三種風格的發現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戰剛開始的時候,很多人關心歐洲孤兒,因為他們的父母死了,孩子由國家收養,英國的心理分析學家鮑爾比(John Bowlby)對這些孤兒做了很細緻的觀察。當時社會工作者的態度反映著當時的政治狀況,他們認為小孩子不一定要由某一個固定的人照顧,只要有吃有喝就能長大,他們不關心孩子心理層面的發展。仗著這個教條,社會工作者硬是從很貧窮或沒有丈夫的母親的懷抱裡搶走了嬰兒。鮑爾比仔細觀察這些孩子的成長過程後發現,他們長大後大多不成材,許多成了小偷。鮑爾比發現大部分小偷的童年都很不幸,長期與母親分離,他說這些孩子「沒有感情,無法愛別人,只能維持表面的人際關係,容易憤怒和反社會」。

鮑爾比提出的「親子關係無法被取代」的觀念招來學術界以及社會福利部門的強烈抵制和嘲笑。學術界因受到弗洛伊德理論的影響,因此認為孩子的問題來自於不能解決的內在衝突,並不是因為外在真實世界的欠缺,而持保護兒童福利的人則認為身體的需求被照顧好就可以了。基於這些不同觀點,鮑爾比開始了第一個親子分離的科學觀察。

在那時,如果孩子住院,父母一周只能探視一次,每次一個小時。鮑比將探視的實況拍攝下來,發現孩子與父母分開時有三個階段:抗議(哭、尖叫、敲打門、搖嬰兒床),這可以持續幾個小時或一天;然後是絕望(嗚咽、被動地躺著、一動不動);最後的階段是分離(與父母保持距離,但是可以與其他大人或孩子進行互動,接受新的照顧者)。最令人驚訝的是,當孩子進入分離的階段後,即使他的媽媽回來了,孩子也沒有見到媽媽的喜悅。

接下來是安斯沃斯(Mary Ainsworth)的實驗,她是霍普金斯大學的嬰兒研究專家,她將鮑爾比的觀察帶進實驗室。首先,她請母親把嬰兒帶進一間滿是玩具的遊戲室,當孩子去玩新玩具時,母親安靜地坐在後面。然後一位陌生人進來,母親離開,陌生人哄著孩子繼續玩,然後母親再進來。這樣進行了好幾次,結果安斯沃斯觀察到了我前面敘述的三種風格。有安全感的孩子以他的母親為安全基地去探索房間,當母親離開時,他就停下來不玩了,但是對陌生人很友善,可以被哄著繼續玩。當母親再進來時,他會抓著母親不放,當他覺得舒適有安全感後,又會繼續去玩。

迴避型嬰兒是母親在時他會去玩,但是他與安全型的嬰兒差別在於他很少笑,他也不會把新奇的玩具拿給媽媽看。當母親離開時,他並沒有強烈的反應,他對待陌生人就像對媽媽一樣;當母親回來時,嬰兒像沒看見一樣。當母親把他抱起來時,他也不會抓著媽媽不放。

焦慮型的嬰兒似乎不能把母親作為探索的安全基地,他們緊抓著母親不肯下來玩。當母親離開時會大哭,陌生人無法使他們安靜下來;當母親再度進來時,他們衝過去抱住母親,但是會很憤怒地把頭轉開。

鮑爾比和安斯沃斯這兩位嬰兒研究的先驅把這個現象稱為依戀(attachment),當時的心理學界正籠罩在冷漠無情的行為主義陰影之下。後來哈贊和謝弗發現,鮑爾比和安斯沃斯所觀察到的不只是依戀,還有愛。而且不只是嬰兒,人的一生都有這些特點。他們認為孩提時期跟母親的關係,影響著他以後一生的親密關係。你與母親的關係模式會表現在童年期與兄弟姐妹和好朋友的關係上,青少年時會表現在與初戀對象的關係上,甚至在婚姻關係上。你的模式並不是僵化不變的,它會受到積極和消極經驗的影響,在許多不同的維度上,它決定了三種不同的愛的途徑。

● 記憶:在安全型的人的記憶中,他們的父母總會在身邊,很溫暖、有愛心。迴避型的人的記憶是他們的母親很冷漠、拒絕他,總是不在身邊。而焦慮型的人則記得他的父親很不公平。

● 態度:安全型的人有自信,很少自我懷疑。別人喜歡他,他也相信別人,他認為別人都是可靠的、好心的,喜歡幫助人直到不好的經歷讓他接受教訓為止。迴避型的人對別人充滿了懷疑,認為別人都不誠實、不可信。他們缺乏自信,特別是在社交中。焦慮型的人則認為他們對環境和自己的命運沒有什麼控制權,覺得很難瞭解別人和預測別人的行為,所以別人的行為使他感到困擾。

● 目標:安全型的人會努力與他所愛的人建立親密關係,想辦法在依賴與獨立間建立一個平衡點。迴避型的人讓自己與所愛的人保持一定的距離,他們把自己的成就看得比親密關係更重要。焦慮型的人抓著別人不放,他們一直害怕被拒絕,他們不願意他們所愛的人自主或獨立。

● 痛苦管理:當安全型的人不高興時,他們會承認自己心情不好,他們會想辦法利用這個壓力情境去獲得有建設性的結果。迴避型的人不向別人坦露心事,他們不告訴你他不高興,他們也不表現出憤怒或承認自己很憤怒。焦慮型的人到處訴說他的壓力和憤怒,但是當被威脅時,他又馬上縮回去,不敢吭聲。

下面是一位安全型的人在談她的羅曼史。

我們是很好的朋友,彼此認識已經很久了,我們喜歡同樣的東西。有一件事我很喜歡,那就是他跟我的好朋友都處得很好。他非常理性,我們可以聊很多事情。我在他面前不必偽裝,可以做我自己。這讓我感到很舒服,我們彼此信任而不是佔有。

相反的,下面是一個迴避型的人的自述。

我的情人是我最好的朋友。他跟我的其他朋友一樣,對我有特殊意義。他並不打算結婚或對任何女性有長久的承諾,我覺得這樣很好,因為我也是這麼想的。我發現他並不喜歡太親密,他也不需要很多的承諾,這對我而言也很好。實際上有的時候我會擔心有人會和我過於親密,甚至會控制我的生活。

最後,這是焦慮型的自述。

所以我就走過去……他坐在板凳上,我在看到他第一眼時就完全融化了。他是我見過的最英俊的人,這是我注意到的第一件事,然後我們就一起出去,在公園裡吃午餐。我們只是安靜地坐在那兒,沒有說話,但並不覺得怪。你知道,通常和陌生人在一起而沒話說,人們會覺得怪怪的,但是我跟他沒有這種感覺。我們只是坐在那裡,好像彼此已經相識了很久,但我們才認識了10秒而已。

安全、親密的愛情

研究者發現可以把愛分成三種風格之後,便開始追蹤每種人的愛情生活。實驗室和真實世界的觀察都告訴我們,安全型的依戀關係是愛情生活中的積極因素。

有一個研究是從日記中找出各種不同風格的人配對後的結果,研究發現兩個明顯的現象:安全型的人跟別人親密相處時很自在,他們不太擔心這段關係會不會成功。最重要的是,他們對婚姻比較滿意。因此,要有一個穩定的婚姻就應把兩個安全依戀型的人放在一起。但有很多婚姻卻只有一方是安全型的,這些婚姻後來會怎麼樣呢?研究發現,即使只有一方是安全型的,另一方是迴避型或焦慮型,他們對婚姻也算比較滿意。

婚姻有三個方面:照顧別人、性和處理問題。安全型的人比較會照顧他的配偶,他們不但比較親密,而且較知道對方的需求。焦慮型的人在這方面正好相反,他們是「強迫性」(compulsive)的照顧,不管對方要不要都一直在給,使對方透不過氣來。迴避型的人則是保持距離,並且不知道什麼時候對方需要照顧。

性方面也是一樣,安全型的人會避免一夜情或露水鴛鴦型的性行為,他們認為沒有感情的性沒有意義。迴避型的人則比較贊成隨意性交,他們喜歡沒有感情的性。焦慮型的女性常會捲入暴露狂、偷窺及性虐待的醜聞中,而焦慮型的男性的性交次數會比較少。

在海灣戰爭期間,有兩個研究發現,當婚姻觸礁時,安全型、迴避型和焦慮型的人的反應會不一樣。其中一個研究是在以色列做的,當伊拉克的飛毛腿導彈打過來時,安全型的人尋求別人的支持,迴避性的人卻不會,而焦慮型的人則集中注意力到他自己身上,結果迴避和焦慮型的人身心綜合症的症狀較重,並有較強的敵意。在美國,海灣戰爭期間,許多人與他們的配偶分離,這給了研究者一個機會來觀察不同類型的人對分離和重逢的反應。結果發現,這些士兵跟安斯沃斯的嬰兒一樣,安全型的人有較高的婚姻滿意度,重逢後的衝突也比較少。

綜上所述,安全型的人在各個觀察指標上都表現得比較好,所以積極心理學現在轉而探討安全的依戀會如何增進親密關係。

關係更親密

雖然我是個治療師,而且也是治療師的老師,但我並不是婚姻治療師,所以在這一章裡,我無法引用第一手的臨床經驗。但我看了所有有關婚姻的重要文獻。這是一件相當令人沮喪的事,因為這些文獻幾乎全是關於如何使一個壞的婚姻變得比較可以忍受,裡面都是身心被虐待的人、壞心眼的人、邪惡的婆婆等,文獻中的人都在彼此抱怨。當然,也有一些比較好的書教你如何減輕婚姻的壓力。

當我讀這些書時,我的目標並不是解決婚姻問題,本章所談的積極心理學的人際關係並不是談如何修補快要瓦解的婚姻,而是如何使一個穩固的婚姻更好,所以我要尋找的是使親密關係能變得更親密的因素。下面我將幾點重要的心得與你分享。

你愛他什麼

如果你能每天都展現自己的優勢,你的婚姻就會比較美滿。配偶會與我們墜入愛河,通常是因為他們看到了我們的優勢與美德,但是愛情會逐漸褪色,即使是最強烈的愛情,在結婚十年後也會逐漸走下坡路。那些當初吸引我們的優勢隨著時間的流逝就變成理所當然的了,時間長了,那些令人傾慕的人格特質就變成了習慣。如果兩人相處得不好,這些更變成了蔑視的目標。穩重與忠貞,結了婚就可能變成不解風情、頑固甚至無趣;原來吸引你的外向、機智風趣,現在可能變成了嘮叨,再久一點就變成了大嘴巴;正直變成了倔強固執、冥頑不靈,毅力變成了死腦筋,仁慈變成了婦人之仁。

華盛頓大學的戈特曼(John Gottman)教授是我最喜愛的婚姻研究者。他能預測哪些人會離婚,哪些人會白頭偕老,準確率高達90%,然後用這些知識來設計一些使婚姻更美好的課程。在他的「愛情實驗室」中,他每個週末都會觀察許多夫妻的互動,一天觀察12個小時。這個愛情實驗室是一間很舒適的公寓,有家的溫暖,加上一面觀察用的單向鏡。他歸納出的婚姻破裂的徵兆如下。

● 一開始爭吵就很凶。

● 批評對方而不是抱怨。

● 輕視對方。

● 一點小事就吵,並極力為自己辯護。

● 不分清紅皂白。

● 負面的肢體語言。

戈特曼在預測婚姻會不會持久時也發現,婚姻持久的夫妻比不持久的夫妻每週多花5個小時在維護他們的婚姻上。下面是這些夫妻所作所為,我建議你做個參考。

● 出門:這些夫妻早上出門時,會找出一件那天兩個人都會去做的事(2分鐘×5天= 10分鐘)。

● 回家:每天下班回來時,這些夫妻都有一段很輕鬆的談話(20分鐘×5天 = 1小時40分鐘)。

● 愛意:撫摸、擁抱、親吻,這些行為飽含著溫柔與互相諒解的信息(5分鐘×7天= 35分鐘)。

● 一周約會一次:兩人找一個輕鬆的環境,將愛情升級(一周2個小時)。

● 稱讚與欣賞:每天至少稱讚和感謝對方一次(5分鐘×7天= 35分鐘)。

《幸福婚姻7法則》(The Seven Principles for Making Marriage Work)是我最喜歡的婚姻咨詢書,戈特曼和另一位作者設計了許多練習,以使夫妻對彼此優勢的喜愛與傾慕能夠持久。下面是我改編的一些練習,請找出配偶的三個主要優勢。

根據你所挑選出來的三個優勢,請寫出最近發生在你配偶身上,使你覺得值得讚美的事情,讓你的配偶讀你所寫的句子,也請他做這個練習。

優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優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優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個練習的理論核心是理想自我,你心中的你和配偶心中的你到底是怎樣的。這個理想自我是我們認為的自己最好的形象,是我們的優勢得到最大發揮時的自我。當我們感到自己今天的表現跟這個理想自我很接近時,我們就會很滿足。做這個練習會讓你看到發揮優勢會使你更滿足,當我們的配偶也看到時,我們就會覺得更要做好,以免讓他失望。這個觀念源於婚姻研究的最大發現,我稱之為「抓緊你的幻覺」(hold on to your illusion)。

紐約州立大學(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的默裡教授(Sandra Murray)是位非常有想像力的婚姻研究專家,他專門研究浪漫的幻覺。她設計了一個測量優勢幻覺的方法,她請夫婦或男女朋友根據各種不同的優勢和缺點給自己評分、給伴侶評分、給想像的理想伴侶評分,然後請這對夫婦的朋友就同樣的項目再來評分。這個研究的重點在於你的配偶對你優勢的評分和你朋友對你優勢的評分,兩者在優勢方面的評分差距越大,表示你的配偶對你越有浪漫的幻覺。

令人驚訝的是,這個幻覺越大,婚姻就越美滿,關係越穩固。滿意的配偶在對方身上看到的是美德;相反,不滿意的配偶看到的是缺點的放大,他們在配偶身上看到的優點比朋友看到的要少。最快樂的夫婦只注意對方的優勢,而忽略對方的不足。他們相信那些會影響別人的厄運不會對他們發生作用,因為他們看到的是事情的光明面。這些夫婦在實際受到打擊時都能重新振作起來,而這與他們對配偶的幻覺的大小成正比:幻覺越大,振作得越快。默裡發現,積極的幻覺是自我實現的,因為一個被理想化的配偶會希望達到這個理想,這變成一個減少日常生活摩擦的緩衝器。你的配偶會因幻覺而把你的缺點變少,將你的短處提升為長處。

樂觀的夫妻更幸福

這些幸福的夫婦說話時都先說「是的」,然後才說「但是」。有一位太太的先生在爭執時有個強迫性的毛病,即對一點兒小問題都要拿出來一講再講,但是這位太太輕描淡寫地說:「我覺得這種反覆討論很有幫助,因為這樣的話,我們家的小問題都不會轉化成大問題。」對于先生的缺乏自信,另一位太太說:「這使我更有機會來照顧他。」有一位太太對先生的固執的說法是:「我尊重他的強烈信仰,這使我對我們的關係有信心,因為這表明他不是三心二意的人。」對於嫉妒,有一位太太說:「這表明我的存在對他很重要。」對於暴跳如雷,一位先生說:「開始我認為她一定是瘋了,但是現在如果她不發脾氣,我反而會想念。」對於害羞,他則說:「她不強迫我說出我也不想說的事……這使我對她更具吸引力!」

這些都與婚姻的樂觀解釋有關。在第6章中,我討論了樂觀的解釋風格跟幸福感的關係,跟工作成功的關係,跟健康的關係,以及跟抵抗抑鬱症的關係。愛是另外一個樂觀的解釋風格可以幫得上忙的領域。樂觀的人把不好的事情看成是暫時的和特定的,但對好的事情,他們把它解釋成永久的和普遍的。紐約州立大學的芬徹姆(Frank Fincham)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布拉德伯裡(Thomas Bradbury),花了十年時間追蹤這種解釋風格對婚姻的影響,他們的第一個發現是,成功的婚姻有多種樂觀和悲觀的排列組合,但如果兩個悲觀的人結婚,婚姻則不會長久。

當兩個悲觀的人結婚時,萬一有不幸的事發生,兩人的關係就江河日下,一敗塗地了。例如,太太下班晚了,先生用他悲觀的解釋風格想:「她把工作看得比我重」,於是心情不好。如果她也是悲觀的,就會把他的心情不好解釋成:「他一點都不感激我每個月帶回來厚厚一沓薪水,沒有加班,沒有努力工作,怎麼會有這麼多薪水?」於是她把想法告訴他。他說:「當我告訴你我的不滿時,你從來都心不在焉。」她反唇相譏道:「你就只會抱怨,其他什麼都不會。」於是爭執越來越厲害。如果一開始用樂觀的解釋風格,這一切就都可以避免了。她應該不去嘮叨他的不感激,而可以說:「我本來也想早一點回家吃你做的晚餐,但是差一刻五點時,領導突然送來一件大案子,我只好留下來處理。」他也可以說:「對我來說,你早一點回家跟我一起吃飯非常重要。」

這個研究發現,兩個悲觀者的婚姻無法長久。假如你和你的配偶在第6章的測驗分數都在零分以下,我希望你記住我的忠告:你需要努力去打破悲觀的想法,夫妻兩人都得做《活出最樂觀的自己》一書第12章的練習,一周後再用本書第6章的測驗檢查你們的改善情況。請一直練習直到分數比平均數高為止。

在婚姻與樂觀、悲觀的研究中,有一項很艱苦的追蹤研究,這個研究追蹤了54對新人四年來的關係,結果發現婚姻的滿意度與樂觀的解釋風格是一起上升的,也就是說,積極的解釋風格能產生滿意的婚姻,滿意感也會創造出更多的積極的解釋風格。當你的配偶做了一件使你生氣的事時,請努力去找一個行得通的、暫時的、只針對這件事的理由,「他太累了」,「他今天心情不好」,「都是因為他喝醉了」,而不要去想:「他總是不注意聽我說話」,「他是壞脾氣」,「他是個酒鬼」。當你的配偶做了件好事時,要把它放大,要將它解釋成永久的、普遍的,「她很聰明」,「她總能贏別人」,而不要去想:「對手放棄了」,「她今天運氣真好」。

如何聽愛人說話

林肯總統是個最會傾聽的人。他有一個詞彙錦囊,當別人滔滔不絕地抱怨時,他常常適時地加入「我一點都不怪你會這樣……」,「難怪……」,這使說的人認為林肯在很專心地聽他訴苦。我最欣賞林肯總統的一點是他具有類似下面的技巧。

有位東方的君王要他的智囊們替他找出一個句子,這個句子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情況下用都很恰當,而且必須是真話。結果大臣呈上的是:「這個,也將隨風而逝(And this, too, shall pass away)。」這句話的涵義多麼深刻!對驕傲的人這是莫大的譴責,對痛苦的人這是莫大的安慰!

我們的對話常包括述說和等待這兩個部分。然而述說和等待的這種溝通方式並不是很好的婚姻中的溝通。最近心理學有個領域專門分析反應式傾聽(responsive listening),其中的內容對改善婚姻會有幫助。

做一個好聽眾的第一個原則是給予確認,說話的人首先想知道的就是他說的話你有沒有聽懂(「嗯」,「我瞭解」,「我知道你意思」,「真的嗎?」)。他進一步想知道的是,聽的人是否同意他的話或至少能表示同情(點頭或是說「真的是」,「是的」,「的確如此」,或是 「這不能怪你」)。你必須盡力地讓配偶知道你在聽她說話,話題越重要,你越要表現出洗耳恭聽的姿態,心裡的不同意請留到你說話的時候再說。

非反映式傾聽最表象的問題就是心不在焉。要避免這個問題,首先要處理好一些外在因素,如孩子哭鬧、電視聲音太大、電話的干擾或你耳背等。另外,還有一些內在因素會讓你不注意聽,如疲勞、想別的事情、無聊、準備你自己的反駁(這是最普遍的原因)。如果配偶覺得你沒有在認真聽,她會更生氣,所以你要想辦法在事情變得更糟以前收拾一下。如果你是因為累、心中有別的事,或是覺得無聊而不能專心聽,那麼你要馬上說:「我很想跟你好好聊聊,但是我現在太累了。」或是「我現在在算所得稅,等我弄完後再談好嗎?」或是「我還在為瑪麗今天侮辱我的事不痛快,我們可以等一下再談嗎?」一邊聽一邊準備你的反駁是很不容易克服的壞習慣。克服方法是用他的話來做你的反駁的開頭句,不過要稍微修改一下,因為用另一個句子來表達同樣的意思需要你更注意地去傾聽。有時候,我在課堂上發現學生沒有好好地聽同學們的討論,我也會讓他換個說法把這個同學發表的內容在說一遍。

另外一個使你不能好好聽別人說話的障礙是你內心的情緒。當我們心情好時,我們對說話者的意思會盡量從好的方面去解釋;當你的心情不好時,那些話在你心中就集結成消極的解釋,你的同理心就會消失。我們挑人家毛病的能力遠比看到人家優點的能力強,因此,在這種情況下,馬上面對自己的情緒是一帖解藥(「我今天真是很有挫折感!」或是「我很抱歉對你的態度不好。」或是「我們吃過晚飯後再談好嗎?」)。

這些都是很好的談話技巧,但是對一觸即發的問題則沒有效。婚姻有問題的夫妻幾乎每次討論的都是一觸即發的問題,馬上會升級到開火作戰。即使是關係很好的夫妻也有一些敏感話題。馬克曼、史丹利和布魯伯格特的研究將幫你成功駛過這些婚姻的暗礁,他們把這種技巧比喻為操作原子反應堆:這些問題會產生能量,這些能量可以導向建構性的用途也可以引爆原子彈,讓你無法收拾。但你有控制桿——一個把能量引開的裝備,這個裝備就是「說話者-聽話者儀式」(speaker-listener ritual)。

當你發現自己在談一個危險話題時,不論它是金錢、性或是岳父母、公婆,馬上提醒自己:「這是最危險的話題,馬上採用說話者-聽話者儀式。」當這個儀式啟動時,拿出一塊小毯子(或任何東西來表示說話者的講台),兩人都得同意手上有小毯子的人才可以說話,沒有的人是聽眾;一個人說完後再把毯子交給另一個,換人說。不要想去解決問題,這裡只是傾聽,一定要先聽對方的話才可能解決問題。

輪到你說話時,請說你的思想和感覺,不要去談你的解釋和觀點。不要連珠炮似的說,因為你有很多時間來說話,重要的是你要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說話中間要常停頓,讓對方有時間用不同的詞來釋義,這樣對方會理解得更清楚。

當你做聽眾時,如果對方請你換種說法說出他的意思,請不要拒絕,也不要提供解決方案。同時,不要做消極的肢體語言或表情,你的任務只是讓對方知道你聽到了、瞭解了他說的話。等你手上拿到毯子時,再提出異議。

下面是一個真實的例子:泰西和彼得有個一觸即發的問題,就是兒子傑若米應該上哪一所幼兒園。彼得一直想逃避這個問題,泰西站在電視機前擋住電視,迫使彼得面對這個問題。她交給彼得那塊毯子。

彼得(說話者):我一直在想傑若米上幼兒園的問題,我甚至沒想好他今年要不要去,他還小。

泰西(聽話者):你很關心這個問題,但你不確定他心理準備好了沒有。

彼得(說話者):是的,正是如此,他年齡還小,還不太成熟,我不能確定他去幼兒園會怎樣。

請注意,彼得在認為泰西的總結是中肯的之後,他才繼續說了下去。

泰西(聽話者):你很擔心他跟大孩子在一起會吃虧,是嗎?

泰西不確定她是否理解了彼得的意思,所以她在後面加了一個疑問句。

彼得(說話者):部分原因是這樣,我不確定他對離開你那麼久是否做好了心理準備。當然,我並不希望他太依賴你。

他們交換毯子,現在泰西拿著毯子。

泰西(說話者):我很感激你能說這些。事實上,我不知道你已經想過這麼多了。我原來很擔心你根本不在意這件事。

泰西現在是說話的人,她先對彼得的話予以了確認。

彼得(聽話者):聽起來好像你很高興我關注此事。

泰西(說話者):是的,我承認做這個決定不容易。他如果今年上幼兒園的話,一定要是個適合他的地方才行。

彼得(聽話者):你是說一定要有個適合他上的幼兒園才會送他去上嗎?

泰西(說話者):是這樣,我們如果能找到一個環境很好的幼兒園,才會放心讓他這麼小就上幼兒園。

泰西很高興彼得仔細地聽她說話,並讓他知道她很高興。

彼得(聽話者):如果我們找到好的幼兒園,你就會試著送傑若米去,對嗎?

泰西(說話者):我可能會試,但我還有點不確定。

彼得(聽話者):你是說你還沒準備好一定會送兒子去,即使你找到很理想的幼兒園?

泰西(說話者):是的。現在該你說話了。

本章談到兩個能使美好婚姻更好的原則:注意力和不可取代性。你一定把注意力給予你所愛的人。上述說話者和聽話者的技巧可以幫助你改進注意的質量。當你的注意力帶有感情,當你特意去稱讚配偶的優勢時,你就是在改進自己注意的質量。數量也很重要,我不贊同時下流行的所謂「品質時間」(quality time),對我們所愛和愛我們的人,我們不只是要求他注意聽(質),還要求他常常聽(量)。當辦公室的壓力、學校的壓力或外界無窮盡的壓力闖入他們的家庭生活,並且以此取代了應該給予配偶的注意,愛就會被稀釋,不可取代性就是它的最低要求。

有一天我跟妮可討論克隆,她已經十歲了,從曼蒂的生物課中學習到了克隆。我說這是一種可以達到長生不老目的的科學配方。科學家可以克隆出一個你,至少外表是你。進一步想像一下,腦科學已經進步到可以克隆你大腦的內容,你的每一個神經細胞的狀態。當你快100歲時,科學家可以把你大腦裡的東西下載到克隆的妮可的腦袋裡,妮可又可以再活100歲了。假如你每個世紀都這樣做一次,就可以長生不老了。

想不到妮可並沒有很高興,她反而很沮喪,垂下了眼睛,幾乎要哭了,她嗚咽道:「那不會是我,我是不可替代的。」

只有我們在所愛的人眼中是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婚姻才可能是深沉的、甚至是不理性的承諾。如果我們可以被取代,愛將是很膚淺的。我們在對方眼中具有不可取代性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我們的優勢和我們的獨特性。有些很幸運的人可以愛別人的同時也接受別人的愛。他們既像河流一樣汩汩地流淌著愛,也像海綿一樣吸收著愛,這是達到愛的最有力的途徑。我們大部分人並沒有這種特殊的優勢,我們必須通過努力才會獲得。天才作家有著絕頂的智商、超大的詞彙量,而平凡的你如果想成為成功的作家,就必須比那些天才更努力。毅力、好的導師、會推銷自己、讀很多書可以彌補平庸的智商和詞彙,美好的婚姻也是一樣。幸運的是,條條大路通羅馬:仁慈、滿足、感恩、寬恕、社會智慧、洞察力、正直、幽默、熱忱、公平、自我控制、謹慎和謙虛,這些優勢都可以引你走向愛。

塞利格曼的解答

1. 在你生命的頭幾年,你與養育者之間形成的依戀關係會影響日後你與配偶的關係。安全型的人比較會照顧他們的配偶,他們與配偶更親密,更瞭解對方的需求。焦慮型的人是「強迫性」(compulsive)的照顧者,不管對方要不要都一直在給,讓對方透不過氣來。迴避型的人則是保持距離,不知道什麼時候對方需要照顧。在性方面,安全型的人避免一夜情或露水鴛鴦型的性行為,他們認為沒有感情的性沒有意義。迴避型的人則比較贊成隨意性交,他們喜歡沒有感情的性。焦慮型的女性常會捲入暴露狂、偷窺及性虐待的醜聞中,而焦慮型的男性的性交次數會比較少。

2. 如果你是一個悲觀者,請一定找個樂觀的人結婚,兩個悲觀者的婚姻肯定不持久。另外,要讓婚姻更美好,一定要給對方保質保量的注意力。多練習本書提供的溝通技巧,瞭解並讚美配偶的優勢。不要把外面的壓力帶到婚姻中,這樣做只會讓你「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在婚姻中充分發揮和展現你的優勢,同時不要太理性,情人眼裡的你是最獨特的,是沒人能取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