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愛自己的人自帶光芒:聖母型人格自救手冊 > 第六章 什麼是真正的愛自己 >

第六章 什麼是真正的愛自己

重要的一點是,你將開始注意自己好的品質,並給予自己誇獎和肯定。這是救贖自己的一部分——首先,你必須為了自己而這麼做。

學學身邊那些強勢的人

「聖母」通常對自我價值及自尊的感知能力比較差,非常依賴於別人的認可。還記得第五章卡爾·羅傑斯提出的內外源評價嗎?好吧,作為「聖母」,普遍需要建立起內源,也就是自己的意見,而不是其他人的看法。

我們都認識某個會令我們感到驚訝或氣憤的人,他們有很強的維護自我權利的意識。那麼,我們需要學一點他們的樣子。這裡,我會跟大家分享一些方法。至於哪個方法更有效,因人而異。所以,試著打開思維,想想你要怎麼做。

「救贖性轉折點」

這個理念是從我的一位編劇朋友那裡聽來的。「好萊塢要求,每個故事都要有一個所謂的『救贖性轉折點』,」他解釋說,「比如這樣的經典情節:男孩遇上女孩,然後又失去女孩,最終又和這個女孩在一起了。『救贖』的部分就是,他們中至少有一人要經歷一次戲劇性的性格轉變,通常是一次讓人茅塞頓開的領悟或頓悟,使他們最終能夠得到一個幸福的結局。作為觀眾,我們通常在那之前就知道會有這樣一個轉折點,於是會猜測『他們會不會……』這會令劇情看起來更緊張。」他告訴我,不光電影中會有這樣的「救贖性轉折點」,就連每一集電視劇也會有個小型「救贖性轉折點」,例如曾獲得巨大成功的《老友記》(Friends),在跨越多集的大轉折之間總是夾雜著一些單集的小轉折,例如,「瑞秋和羅斯會在一起嗎?」如果你是帶著這樣的關注點去看電影或電視劇,你會注意到這樣的劇情設計有多常見(當然,也有一些顯著的例外,即那些通常被歸類為「黑色」或「藝術」影片的電影,它們更傾向於接近現實)。

「救贖性轉折點」的問題在於,它為我們創造了一個假的希望。通常,在我們成年之前,我們已經吞下太多這種東西,所以我們一路抱著很大的希望成長,期待能夠遇到一個時刻:那些令我們失望或不夠愛我們的人們茅塞頓開,然後像我們希望的那樣愛我們。這種情況發生的可能性很小,因為,即便人們想要改變,這個過程也會很慢。就像布拉德·皮特在一次採訪中說的那樣:

「當我初入電影這一行時,有人告訴我『你必須有一個性格曲線,並且必須有一個頓悟點』。然而,這麼多年過去了,我發現,這完全是胡說八道。我們並沒有真正改變,我們只是在慢慢地進化。」

不過,我們對「救贖性轉折點」的理念傾注了太多心血,以至於我們不會輕易做出改變(僅有的改變也是在我們可控的範圍內),我們一直在等待別人成為我們希望的樣子。我發現,這種情況不僅發生在相愛的人身上,同樣也體現在許多父母身上,而且支配作用尤為明顯,兄弟姐妹及朋友之間也存在這種情況,只是程度較低。

我和咨詢者們一起發現了這一點,當我請他們描述一下他們對父母或兄弟姐妹的希望時,答案中常常主要包括以下幾點:a)為他們對自己做出的事道歉;b)確認他們愛自己並為自己感到驕傲。他們幻想著對方能說出這樣的話:「親愛的,我知道,這麼多年來,我都不是一個好母親/父親/哥哥/伴侶,而且我犯下了嚴重的錯誤,但我愛你勝過一切,並以你為驕傲。請你原諒我,讓我們重新開始。」

試著做你自己的父母

這裡,我想要套用一下各種療愈互助小組喜歡引用的《寧靜禱文》(Serenity Prayer)的內容:「如果我們能夠把精力用在能夠改變的事情上(並承認我們做不到的事情,同時能夠明白兩者之間的區別),那麼,我們便開始了一個循序漸進的良性自我救贖過程。」

為此,最需要我們做的是,給自己那些我們暗自希望從別人那裡得到的愛和關心。BBC有部電視劇叫《修道院》(The Convent),一群女人被送進女修道院,好讓她們在一定程度上整理一下自己坎坷的人生。其中有一個場景一直在我腦海裡揮之不去:一個非常不幸的女人從始至終都在哭泣。她有一個不幸的童年,父親酗酒,母親愛挑剔。她自己有四個孩子要撫養,她甚至時不時地產生自殺的念頭。她來這座修道院,是希望能夠找到一種讓她能夠感到平靜的方法。電影中,她與語氣溫柔的修女有過一次面對面的長談,那位修女看起來足有九十多歲,渾身散發著智慧和憐憫之情。我記得和藹的修女這樣對她說:「我敢肯定你一定能做個好媽媽(或者類似的話)。」

「現在,就把你自己當作你親愛的孩子們中的一員,在她感到恐懼時給她安慰和鼓勵,並照顧好她的飲食,讓她好好休息。你知道怎麼做,這裡只是需要你把相關技巧用在自己身上。」那個女人從來沒這樣想過,卻知道它會給予她什麼樣的幫助。有個場景很感人,她痛哭流涕地承認,她也是個嚴厲且愛挑剔的母親(就像她自己的母親那樣),但她喜歡這個把自己當成孩子,然後去做一個充滿愛心的好媽媽的想法。

不要認為你必須借助孩子才能揮發你的愛和關心。想想你喜愛的某個孩子(可以是親戚,或者教子或教女),想想你是怎麼和他們相處的,他們沮喪或害怕時,你會對他們說什麼。此外,人們對寵物的愛和關心也是個很好的例子。從根本上說就是,試著做你自己的父母,就像你渴望別人能做到的那樣,做個充滿愛心又喜歡讚許孩子的父親或母親。

學會好好愛自己

有一本書,我越讀越喜歡,那就是雪柔·理查森的《好好愛自己的藝術》(The Art of Extreme Self-Care)。書名本身就引人深思,因為它恰恰強調了一點,即當我們產生要適當地照顧自己的想法時,我們確實會感到風險、危險及恐懼。這個想法要首先認可自己並把自己放在首位,即便只是一時的感覺,我們也可能會覺得它極度危險,就像滑翔傘或蹦極一樣。

自我肯定法

雪柔有很多建議更有挑戰性,其中一個便是,每天對自己說「我愛你」,這一點兒都不誇張,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你樹立愛自己的意識。每天早晨對著鏡子中的自己說:「我愛你(加上你的名字)。」別笑!這聽起來就很難,更何況要做到?恐怕我要告訴你,雖然我看到了這樣做的價值,但我卻在第一關就敗下陣來,我的自身防衛機制太高了,我無法跨越。但有個非常聰明並且極富敬業精神的咨詢者做到了。她對我說那是她遇到的最難的事情之一(她擁有多家全球著名院校的學位),但她承認這種做法真的改變了她。在那之前,她的生活中有諸多不順——離婚、嚴重的機能失調、沒有家人的支持、工作壓力、疾病以及至親的去世等。因此,她過得很辛苦,幾乎快要堅持不下去了。她告訴我:「不久前的某一天,有人對我說:『你看起很高興』,我才意識到,我那天早晨起床後就很高興,近八個月來,我第一次有這樣的感覺。」當然,她在接受心理治療,同時也在對她的人生和人際關係做其他改變,但她覺得,每天早晚對著鏡子裡的自己說「麗貝卡,我愛你」,極大地增加了她的幸福感。

自我肯定法是頗具挑戰性的一種做法,你可以自己選擇說什麼話來肯定自己,只要對你有幫助。令人驚奇的是,我在霍洛威監獄教授心理學課程時,自我肯定法特別受歡迎,並且十分有效。我的學習小組最喜歡的話就是:「我在打破陳規,勇往直前。」那裡的女犯人們喜歡這句話,因為它是積極向上的,而且,對於她們中的大多數人來說,這句話反映了她們的真實狀態。

對於組織這類句子,我能給出的唯一指點是,如果你以「我……」開頭,後面可以接些積極的東西,並且要用現在時,這會有幫助。比如,你可以說「我正學著善待自己和愛自己」,或者「我正學著對讓我筋疲力盡的事情說『不』」,或者「我是一個好人」。無論是大聲說出來,還是心裡默念,這類肯定的話都很有幫助;最有效的做法是,盡可能面對鏡子中的自己說出這類話。

「一日三好」日記

很多人成年後會發現,很難想到自己好的方面。嚴苛和自我批評已經成為一種思維定式,變成我們的「自話電腦」的默認設置。寫「一日三好」日記(或只是簡單地將內容輸入手機中)將幫助你更好地善待自己,並形成更有益的思維習慣。重要的一點是,你將開始注意自己好的品質,並給予自己誇獎和肯定。這是救贖自己的一部分——首先,你必須為了自己而這麼做。

這一理論源自20世紀90年代由馬丁·塞利格曼等人發起的「積極心理學」運動。它要我們把重點放在關注自己的優勢及樂觀性格上,而不是弱點和缺陷上。大量的研究發現,將注意力轉移到積極的東西上能夠使精神健康得到大大改善。通過將積極的想法寫入「一日三好」日記中,你很可能在大腦中創建新的神經通路。這個想法是這樣的:如果你能夠每天將至少一件(不夠三件事也沒關係)你做過的值得稱讚的事記錄下來,並堅持幾個星期,那麼隨後,即便你不再把它們寫下來,你也能想到那些有益的新想法。

雖然,這對很多咨詢者來說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情,但那些堅持下來的人表示,這麼做確實對他們增強自我價值感和自尊感有很大的幫助。當你意識到,你能夠把所有可能會忽略(「哦,任何人都可以那麼做」)或當作理所當然(「但是,不管怎樣,我還是得做晚飯的」)的行為及任務記錄到日記中時,你會發現,這件事並不像聽起來那麼難。你在關注的其實只是那些平常的事,又不是什麼超常的事。

在記錄下每一個「事件」的同時,註明該「事件」表明的你的個人品質。例如:「我買了盆水仙花放在我的桌子上。我充滿創造力、體貼又富有愛心。」同時,保護這些記錄的隱私性,以幫助自己戰勝各種批判性聲音(如「微不足道」「可笑」「妄自尊大」「自負」等)的攻擊。你還可以利用前一章中介紹的方法來對抗你遇到的批判性聲音。

有幾位咨詢者慷慨地分享了他們的「一日三好」日記,如下所示,希望你能夠從中得到啟迪:

·雖然覺得身體不舒服,我還是去上班了。我是個可靠又盡職盡責的人。

·與正在遭遇困難的父親通電話時,我盡力給予他支持。我是一個支持並關心家人的人,並且是真心實意地願意幫助他們。

·我在某項運動中真是很努力,儘管我可以不那麼拚命而只是到場做做樣子。我意志堅定且富有激情。

·我做了個學習計劃。我是個做事有條理並且渴望成功的人。

·我在演出中唱了一首歌。我是個有自信、有欣賞力並且勇於承擔責任的人。

·我與前男友見面了。當他說起與我最好的朋友有私情時,我只是聽著,並沒有做出任何評判。我表現出了諒解和寬容。

·今天參加了一個手語工作的面試,我其實有些害怕。但我還是保持了冷靜,並完成了整個面試。我為自己驕傲,我很勇敢。

·有個從未見過的鄰居過來找我,問我能否幫她檢查一下她的喉嚨。她有些尷尬,所以我先讓她放鬆和平定下來,再幫她檢查喉嚨。陌生人的來訪讓我有些緊張,但我還是對她很友好,並幫助了她。

·今天去見了部門經理。我告訴她我覺得工作負擔太重,問她有沒有什麼解決辦法。令人驚奇的是,她很願意幫助我,並且說她並不知道這已經成為一個問題。我勇敢而誠實,竟敢直接找上司幫忙。

·今天按照吉米的烹飪書中教的方法做了道新菜。孩子們並不愛吃,但我還是保持了冷靜。我敢於創新,我在選擇生活、選擇健康。

·我今天和X(女兒)一起看了電視節目,我們依偎在一起,邊看邊笑。我是個好父親,留出了和女兒相處的時間。

·最終還是沒有去F的狂歡派對,因為太累了。好主意!我是在好好地照顧自己,我可以下次再去。沒有宿醉的早晨真好。

·沒有買打折的名品服裝,因為當時有朋友在場,我覺得有些丟臉。今天,我打了電話,通過電話買了下來。我迅速糾正了錯誤。我是一個靈活而又足智多謀的人,我克服了「我不值得擁有它」的心理。

·我幫助T和J解決了他們的爭吵。我是個有創意的問題解決者,也是一個好媽媽。

·我幫助朋友從另外的角度去看待合租房子的問題。我是個很好的聆聽者,對朋友熱情並願意幫助他們,我理解能力很強,並且體貼、客觀,能夠提供中肯的建議,並總會提出一些新想法。

·今天為我的表妹買了一個記「一日三好」的日記本,並在開頭寫下了三條我注意到的她所擁有的品質。我總是關心並支持別人,願意和別人分享,並且積極向上,我希望能夠幫助她看到她自身的優秀品質。

·我讓4歲大的教女騎在我膝蓋上,她很高興。我是個有趣的人,容易與孩子親近,不拘束、體貼、親切,還有一點兒傻乎乎的!

分享了最後三個樣例的咨詢者說,她每天晚上寫完這些後才去睡覺,把注意力集中到這些積極的東西上似乎能讓她晚上休息得更好:「以前,那些沒解決的問題和批判性想法總是盤旋在我的腦海中,讓我很難入眠。然而,這個『一日三好』日記減輕了我的焦慮,入睡變得容易多了。」日記記了兩周半之後,這位年輕的女士說,她對自己的感覺有了巨大的改變。她說:「對於我來說,我的大腦在一天中尋找的東西變了。我不再使勁兒折磨自己,不斷地確認自己『是個廢物』。我的視角發生了一些變化,我在尋找『讓我覺得幸福快樂的東西』。」

做做這樣的記錄,即便你只是偶爾做一下,幫助自己儲備一種在你遇到困難和自我懷疑時能夠利用的資源。你可以回過頭重新讀一讀你列出的內容,回憶一下你在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對自己感覺良好。大多數「聖母」看起來都強烈地忌諱自誇,所以才會非常抗拒這個練習。但是,堅持下去,你會得到很多。

一套單人茶具帶來的突破

在最早來找我咨詢的人中,有一位非常聰明並有著很高理想抱負的職業女性,她同時也是三個年紀不大的孩子的母親。她從未特意為自己做過任何事。在治療了大約6個月之後(當時接受治療的理由是她要為了孩子做些改進),她帶著滿臉的興奮出現了我面前。這期間,她非常努力,試圖找出究竟是什麼樣的思維、感覺及行為模式,讓她產生了難以忍受又揮之不去的沮喪感。

「我有了突破!」她一進門就喜不自禁地宣佈。我很期待,幾乎傾身到了椅子邊緣,她做了什麼能讓她露出如此明顯的愉悅之情?「我買了一套單人茶具。」她開始揭曉答案。我想我當時看起來有點兒茫然,因為我從未聽說過「單人茶具」(雖然後來我自己也買了一套)。

「那是什麼?」我問。她繼續描述,就是一把小茶壺及配套的杯子和托碟。「茶壺的容量只夠兩杯茶,」她說著,隨後露出一個調皮的笑容,「但是只供我獨享。」

對於這個習慣自我犧牲的女人來說,這無疑是個轉折點。這打破了她的「死板的個人規則」,即「任何時候,她都不應該把自己的需求放在家人的需求之前」(不能……否則會發生一些可怕的事,就像她小時候那樣)。這看似微不足道但卻非常勇敢的嘗試,讓她開始打破這種觀念的束縛。她那個成年人的理性大腦已經向內心深處那個迷信的幼年大腦證明,對自己好一點點不會為家庭帶來災難。這一小步為她進一步嘗試開闢了一條通路,包括騰出時間去參加「藝術家的約會」,以便培養她的創造性[正如朱莉·卡梅倫在《藝術家之道》(The Artist』s Way)中建議的那樣];以及考慮縮減生意規模,以便能夠減少工作時間,多陪陪孩子們,還可以有時間進行她的創意寫作。

你值得這世上所有的美好

在打出了「你值得擁有」的口號之後,知名化妝品品牌「歐萊雅」幾乎是壟斷了一種重要理念,即權利理念。它極力地鼓勵你購買其美發產品;作為一個了不起的人,你有重要而寶貴的價值,你應該用最好的方式對待自己。只不過,很多人從內心深處覺得很難將時間、金錢和愛心分配到自己身上。我們的感覺恰恰與歐萊雅想要灌輸給我們的理念相反:我們不配得到任何非常好或特別的東西。通常,「聖母」總是把他們的時間、精力、金錢和愛奉獻給其他人,唯獨不給自己留一點點。然而現在,為了你的心智健康、身體健康、快樂和幸福,我鼓勵你開始為自己著想。

那麼,你有什麼可以起到像單人茶具那樣作用的東西嗎?讓我推薦的話,這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蘿蔔青菜,各有所愛」,但還是可以列舉幾種咨詢者們常用的方法:游泳、享受奢華浴療、滑旱冰、跳舞(踢踏舞、尊巴、交誼舞、薩爾薩舞等)、跑步(馬拉松,或只是圍著公園跑兩圈)、寫東西、畫畫、參觀美術館、參加音樂節、騎馬、遛狗、按摩、加入唱詩班、約朋友一起安排活動(這裡並不是指晚上坐在一起喝酒聊天)、走進大自然、水上活動等。這個清單是寫不完的,並且是非常個人化的。我鼓勵大家回想一下幼年或年輕時讓你們覺得快樂的事,看看現在還能不能重溫一下。現在再做的話,形式可能會略微不同,例如,用上舞蹈培訓班代替泡吧跳舞,但它能夠帶來同樣的快樂和自由感,既是一種權利的享受,也是一種滋養。

那位從日記練習中培養了自我價值感的咨詢者,同樣也非常努力地去尋找能夠加強其趣味感和感官享受的活動。很多年來,她一直在忽視或者說是在懲罰自己的身體,取而代之的是努力爭取高超的學術成就、超時工作、參加無趣的健身活動,以及飽饑交替的飲食模式。在接受了4個月的治療後,她有了如下改變:她開始參加羽毛球課,因為這個課程既有趣又能交到朋友;她報名參加了正念課和瑜伽課;此外,她還參加了健康農場一周住宿活動,從那裡瞭解了快樂而健康的飲食及鍛煉理念;最後,她還參加了一個性愛講習班。她還購買了芬芳的沐浴及身體護理產品,又買了很多美味的健康食品,以此更好地對待自己和自己的感受。當我在某個假日過後再次見到她時,她渾身散發著生命力、能量和興奮。她感謝我讓她找到適合她的步伐的新興趣:「如果你在開始的幾次見面時就對我說我必須做這些事,我一定會全然抗拒,根本不會照做。但是,你卻只讓我關注讓我活力上升的事,於是我就照做了。」

那麼,是什麼讓你的活力上升?這可能聽起來有點兒模糊不清,不知該從哪裡著手,但是,我們可以回到第三章內容,聽聽你的身體告訴了你什麼。當有人給你建議或對你有所要求時,你的身體的回應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我稱之為活力上升或下降(對很多人來說,他們的胃有直接的感覺,也就是所謂的「本能反應」)。這種感覺幾乎是一瞬間的事兒,而我們通常不是沒注意到,就是直接忽視它。

在尋找能夠讓你建立起積極的自我感覺的活動時,慢慢監測你的注意力放在了哪裡,以及什麼讓你產生了興趣,或者說,讓你活力上升。然後,按照你自己的節奏,把這些來自身體(或你的潛意識)的線索付諸實踐。你會被什麼樣的活動吸引,以至於你想要試一試?試著先在你的日記中做個計劃表,不要因為別人的請求就改變自己的計劃。把自我改變作為一個優先項,看看它是怎樣開始慢慢改變那些埋藏在你心底的自我價值觀的。

把一天的活動分為若乾等級

幾年前,我參加過一個正念冥想課程。其中,我最喜歡的一種理念是,「把一天的活動分為若乾等級」。我把這種方法教給了很多咨詢者,他們發現,這個方法很簡單,但非常有效。你要做的就是:

·把你一天中要完成的每一項任務及活動都列出來,然後按照「消耗級」「精通級」(即你覺得自己擅長的)及「樂趣級」進行分級,分別用字母「D」(draining)、「M」(mastery)及「P」(pleasurable)一一標記。

·接下來,想一想你該怎麼做才能把某些你覺得屬於「消耗級」的任務或活動變成「樂趣級」或「精通級」。

課堂上,大家各抒己見。但有趣的是,對某個人來說屬於「消耗級」的事兒,對另外一個人來說卻屬於「樂趣級」。例如,對於很多人來說,處理郵件就屬於「消耗級」活動,但對有些人來說,它卻屬於「精通級」,因為他們覺得發完郵件後,感覺很好。有個女人甚至說,對她來說,查看郵件是令人愉快的事情,因為她永遠都不知道收件箱裡的下一封郵件會來自誰,而它又會帶來怎樣的驚奇和冒險。還有一件令我印象深刻的活動——通勤,很多人都說這是一件消耗性活動,但也有人表示,如果你在路上聽聽自己喜歡的音樂、播客,或選一本書來讀讀,那麼這個過程就是令人愉快的。其他活動還包括:早晨花點兒時間品嚐你最喜歡的飲品;使用芬芳的沐浴露,盡情享受這種芬芳;給身體塗上潤膚乳,並享受這種感覺;有空的時候看看周圍的自然景色,早晨離開家時聽一聽路邊鳥兒的歌唱……

其中,很多活動都用到我們的五官。通常,當我們將主要注意力集中到視覺上時,會忽略嗅覺、觸覺、味覺及聽覺。同時,我們會咬著牙關掉自己的感官意識,去做不得不做的事情。這樣,我們便剝奪了自己享受更豐富體驗的權利,甚至錯失了收穫驚喜的快樂。

與住在心裡的孩子談一談

還記得《修道院》中修女給那個絕望的女人的建議吧,但不僅僅止步於此。事實上,你需要與更年輕的自己交流一下,就好像她/他正與你待在同一間屋子裡一樣。

我第一次做這樣的嘗試是聽了我的臨床督導林恩·喬丹博士提出的建議。我當時有一個咨詢者,每次談話她都特別氣憤,我很害怕,到了害怕與她見面的地步,雖然我依然覺得她是一個正在承受痛苦和折磨的人,也覺得自己應該幫助她。

「是住在你心裡的孩子在害怕,」林恩說,「在這位咨詢者來之前,你可以對這個孩子說些可以讓她產生安全感的話嗎?」

我當時想,這是一個多麼瘋狂的問題(當然,我只是暗地裡這樣想,按照我一貫的「可愛」作風,我當然是刪除了自己的真實想法)。「我一點頭緒都沒有。」我回答道。

「那麼,這樣說怎麼樣:那個可怕的咨詢者就要來了,你要不要先到別的房間玩一會兒,讓我來處理這裡的情況。」林恩簡單直接地給出了建議。

我是帶著滿心的懷疑離開的。但是,接下來那周,就在那位咨詢者快要到來之前,我想起了那個主意。我想,反正沒什麼損失,不妨試一試。於是,我正兒八經地告訴那個住在我心裡的孩子(我畫了一張自己大概3歲時的畫像),我會對付這個嚇人的成年傢伙,而她可以去別的房間玩一會兒或睡一覺,我會保護她的安全。猜猜結果怎樣?非常有效。我想,這是因為,它把我大腦中負責「前邏輯推理部分」(pre-logical reasoning,我稱之為「學步幼童的恐懼」,即一種長期存在的巨大的憤怒、矛盾、對抗和不喜歡)與我的成年人理性推理能力分開了;所以我才能夠坐在我的咨詢室裡,憑借我成熟的培訓所得、技能及專業知識應對一切,而年幼(害怕)的我則安全地待在「另一間屋子裡」。

從那之後,我把這個方法教給了咨詢者。對很多被施了「可愛的詛咒」的人來說,「學步幼童的恐懼」通常也存在於他們的工作中。因此,這是一種非常實用且有幫助的策略。然而,對於部分「可愛的人」來說,他們的創傷形成於青少年時期,他們需要與內心的青少年談一談,可能會更有效。

薩拉與15歲的自己之間的談話

還記得第五章中的薩拉吧。她覺得自己被當前的生活狀態困住了。這歸因於她十幾歲時形成的一些極具局限性的觀念。她那時過得並不快樂,她是一個「親切的胖朋友」,她一直認為,男孩兒們與她說話只是為了接近她漂亮的好朋友。她同意在一個療程內與15歲的自己談一談,看看這種方法能否幫助她做些改變。

就像大多數咨詢者的反應一樣,薩拉首先充滿了尷尬和懷疑。我讓她想像更年輕的她就坐在這間屋子的備用椅子上,閉上眼睛,想像她的樣子,然後與她對話。

「你能說出她身上的三個優點嗎?」我問她。「體貼、願意付出,並且非常積極樂觀。」她馬上答道。我告訴她,我覺得她可以多說一些:「15歲的薩拉就坐在那兒,並且想知道男孩們是怎麼看她的。假如你是她的教母,你會說什麼?」

她笑了,然後說:「薩拉,一切都會變好的。根本不關外表的事。你熱情、搞笑又有趣,大家都喜歡你,這會讓你非常持久地受歡迎下去。」

後來,薩拉說,這是她做過的最難的事情之一。「它是那麼令人痛苦。但我還是試著用一種積極的方式進行了下去,我一直把那個女孩當成一個獨立的人,一個我想要幫助的人。」

薩拉加強了她的訓練力度,開始盡量少喝酒。她的目標是,參加一些飲宴聚會,但不再做那個喝到最後的人。「我曾經告訴別人,沒有灰皮諾白葡萄酒,我就沒有了個性,但我知道那不是真的。我有趣的一面一直都在。辦公室裡的人們都很喜歡我,我知道我融入了他們。」她報名參加了一個公益長跑項目,並加入了一家跑步俱樂部。在那裡,她開始慢慢(非常慢)地意識到,儘管她總是一副冷酷的樣子,平時都是一身慢跑運動裝的打扮,還總是大汗淋漓的,但還是有一些男性對她表現出了興趣。與心裡的少年交談的這種方法並不是靈丹妙藥,但它可以奇跡般地讓你冷靜下來,並讓你可以運用自己富有創造性的成年大腦來解決問題。

我有個朋友,她剛經歷過一次帶給她巨大創傷的分手,她覺得自己被拋棄了,同時也感覺很孤獨。她說她會開車轉一轉,想像著6歲時(她父母離婚的時候)的她就坐在副駕駛的位子上。「你瞧那兒,那邊,」她會親切地說,「一切都會好的,我會照顧你的。」

小結

在這一章中,我描述了一系列能夠幫助你更好地認識自身價值的技巧。下面我們來回顧一下:

·想著你是在救贖自己,給自己一直希望從別人那裡得到的愛和關懷。

·試著明確地表達對自己的正面肯定,並經常把它說給自己聽(即便只是在自己一個人時這麼做)。

·習慣記「一日三好」日記,以便留意並誇獎自己做得好的地方。

·想一想善待自己的方式,並心無愧疚地享受它們。

·將一天的活動分為三個等級:「D」表示「消耗級」,「M」表示「精通級」,「P」表示「樂趣級」,然後想一些簡單的方法,讓你可以將某些「消耗級」的活動變成「精通級」或「樂趣級」。

·在你感到焦慮或孤獨時,試著以一種安慰式和鼓勵式的語氣,與住在你內心深處的孩子或少年談一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