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佛系:如何成為一個快樂的人 > 停止比較,專注於眼前的工作! >

停止比較,專注於眼前的工作!

任何人都知道一個道理,那就是做好自己該做的事,但是我們常常被別人影響,甚至忘掉自己手頭的工作,尤其是愛和他人進行比較這一點,絕對是產生煩惱的根源。請問各位讀者能否真正停止比較、心無旁騖地做好自己該做的事呢?如果遵循佛陀的思考法,這是完全能做到的。

過度比較是一種不合理的思考方法

人們為什麼如此熱衷於比較呢?在雜誌上看到某個年齡層的平均年收入統計數據時,有的人會暗自高興,有的人會沮喪不已;看到在各種行業中活躍的青年才俊時,有的人會覺得不甘心,有的人會感到焦躁。人們的心時刻都在觀察外界,通過收集職業、地位、收入、外表、學歷、評價等各種信息來確定自己的位置。這究竟是一種什麼心理呢?

當一個人能夠自己肯定自己、不需要通過別人的認可來確認自己的價值時,這種和外界進行的比較也就不再有必要了。正因為無法徹底肯定自己,無法理解自己,所以才想要通過比較的方式來確認自己的價值。或者可以理解為,人們在比較中,總希望自己佔據上風。

但過度比較本身是一種非常不合理的思考方法。究其原因:

第一,所謂比較的心理活動其實是一種不存在的虛擬妄想,因此我們無法通過比較獲得真實感受。

第二,無論怎麼和他人進行比較,自己的狀態都不會因此發生變化,所以越比較,越不安。

第三,要想在比較之中找到一絲安全感,就必須佔據絕對上風才行。但沒有任何事情是絕對的,所以這一點也不可能辦到,因此人們總是感到不滿足。

綜上所述,過度比較是一種非常不合理的、沒有價值的思考。

即便如此,為什麼人們還是如此熱衷於比較呢?大概是因為我們的心已經對妄想習以為常了。

妄想是易如反掌的事,人們習慣於妄想。雖然無法改變現實,但是可以輕易地進行比較。通過比較,偶爾也能找到一些優越感,因此人們便不由自主地開始比較。換句話說,人們熱衷於比較的狀態,和熱衷於妄想時的狀態沒有任何區別,都屬於無所事事,消磨時光。

人們總是認為自己才是最優秀的,而周圍人都不如自己。賢者領悟到,這才是產生苦惱的偏執所在。
停止和他人進行比較。因為不論比較的結果是勢均力敵還是比對方遜色或優秀,都只會帶來新的煩惱。

      ——選自《經集·至高的思考》      

一定能實現目標的「正確的努力方式」

如果說比較是始於承認欲的妄想的話,那麼我們應當盡早遠離它,因為還有更多值得做的事情在等著我們。

滿足自己的「承認欲」,需要採用正確的努力方式,具體來說,就是要做到以下三個方面:

1將想要得到認可的想法轉化為動力,改善現在的工作和生活。
2在任何時候,都做好自己該做的事。
3將自己的理解作為基準。

只要你沒有出家的打算,滿足自己的承認欲也是無可厚非的。「不想輸給對方」「戰勝對方來捍衛自己的尊嚴」「希望能夠得到好評」之類的想法如果能夠變成自己的行動力,那就是有益的。但是我們只能將這些想法轉化為動力(動機),而不能將其作為我們的目標。因為他人是否給予好評這件事完全取決於他人,是自己無法控制的事。如果將他人的評價當作目標,那就會陷入「在意他人看法」的痛苦之中。

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可,希望得到好評,希望獲得(別人眼中的)成功,這些都取決於他人的決定,屬於尚未發生的事。自己口中的話語、這一瞬間的想法和現在能夠做到的事情之外的所有一切,都不過是妄想。佛教認為,不論在怎樣的情況下都不應當將妄想當作目標。

「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可」的想法,這只是一種動機,或者是體現最終成果的一種「方向性」,但是一旦開始去做某件事,我們就可以切換到佛陀的思維方式——改善,集中,然後加以理解。

改善、專注、理解——寺院中「作務」的效用

作務,是指寺院中的僧侶做雜役等各種體力勞動,和坐禪一樣被視為重要的修行之一。

不論是在工作中還是生活中,當我們做某件事之前,首先要有「改善」的觀念。改善,在佛教中是指想方設法帶來愉快的心情。工作的推進方法、小道具、背景音樂、環境、配色、電腦軟件、手機的應用程序、和他人的交往等,任何事物都存在可以改善的餘地。

前文已經說過,人類的內心永遠只有快樂和不快樂兩種狀態。當我們感到不快樂的時候,就會想要逃避問題(也就是壓力)。相反,如果感到快樂,就會更加執著於眼前的對象(也就是動力)。只要抓住這一點,我們就能通過改善周圍環境的方式來體驗快樂。

進一步來說,「正確的努力方式」並不是指對「希望得到他人認可」或者「希望成功」之類的來自外界的判斷因素的追逐,而是說不論最初是什麼動機,一旦開始做某件事,就應該找準「內在的動機」並加以努力。也就是重視注意力的集中和充實感等內心的快樂,在這樣的狀態下完成自己該做的事。

寺院中的「作務」就是指這樣的實踐方式,不在乎最終結果是否有意義,而是認認真真、心無旁騖地體會充實感和磨煉心性的快樂,將自己的理解作為最終目的。

禪的智慧:專注於「自己的工作」

所謂「自己的工作」,是指對自己來說有必要、有用、能夠自己完成的任何事情。這些事和他人的意見以及周圍的環境沒有任何關係。

所謂「正確的努力方式」就是指,忘掉外部世界,沉浸於自己的工作之中,在這樣的過程中找到自己的積極的思考方式。

能夠忘我的人才是成功的人。借助禪的智慧,筆者歸納出了「集中於自己的工作」的步驟。

1.閉上雙眼——這是人生中最重要的「用心」

我們過於在意外部的花花世界,總是被外部世界吸引,無法使內心的情緒保持平穩。只要接觸到外界,就會做出反應,這就是人心。你的內心並沒有你想像的那樣強大。任何事物都是反應的根源,越是做出反應,越會產生多餘的雜念,所以首先我們要理解,這就是內心的真實構造。接下來我們需要閉上雙眼,靜下心來,將注意力集中於自己的內心深處,這是一切工作的出發點。

2.消除所有「不必要的反應」——閉上雙眼後,觀察自己內心的狀態

疲勞、壓力、不滿、緊張,以及其他如同飄浮在空氣中的塵埃一般的雜念將逐漸浮現在我們眼前。但不管是怎樣的念頭,都是客觀而合理的存在。

觀察時間沒有特別要求,30秒或5分鐘都沒問題,完全可以自行決定。如果在情緒比較焦躁的時候,建議將時間延長至15分鐘。

閉上眼,繼續觀察自己的內心。如果做到這一步,就能讓自己的心平靜下來。這就是消除不必要反應的正確方法,也是讓心靈恢復平靜的好方法。

3.睜開眼,專注於眼前的工作——到時間之後,睜開雙眼,然後開始從事眼前的工作

最初的幹勁兒非常重要,當我們消除了所有不必要的反應之後,就能夠集中注意力,專心致志地從事眼前的工作。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的注意力可能逐漸下降,最終甚至無法集中注意力。這種情況下,可以稍微休息一下,然後從上述第1條,「閉上雙眼」重新開始。

上述方式就是佛教中的「八正道」的「日常生活版本」。「八正道」是指八種對於實現目標必不可少的實踐性方法,其中包括1正念、2正定、3正精進這三點。

1正念是指集中意念,通過口頭語言來確認內心反應的方法。2正定是指將注意力集中於一點。3正精進是指持續地集中意念和注意力。如果能同時實踐這三種方法,就會進入叫作「禪定」的高度集中狀態,也就是「內觀冥想禪法」。

當然,這三種方法也適用於日常生活中「集中於眼前的工作」這樣的情況。上述三個步驟就是對這三種方法的歸納,希望所有讀者都能在工作和生活中實踐這樣的「注意力集中模式」。

閉上眼,靜下心,然後睜開眼,開始專心致志地沉浸到自己的工作中去——在佛教中,開始做某事的信念被稱為「決定」——就如同撐竿跳之前的助跑一樣,通過這三個步驟,會讓你的工作質量有質的飛躍。

「無心」與「盡心」

一旦進入工作狀態,就不需要在意他人的意見,也不應對外界產生任何妄想。

專心致志的時候,忘掉週遭的一切,進入「無心」的狀態。在一定的時間段內,將所有的精力都傾注於工作之中。

此時,「不必要的反應」已經徹底消除,內心變得澄澈透明,能夠體會到集中注意力所帶來的充實和喜悅。這時心中的實際感受就是「理解」。如果能夠做到這一步,那麼任何人對你的評價都不重要了。只要集中注意力,就能自然而然地得到成果,受到他人的感謝,或者得到表揚。但是,在集中於眼前工作的過程中,我們對於工作本身已經有了徹底的理解,因此能不能得到感謝和表揚都完全不重要了。知道自己該做什麼,平心靜氣,將所有的注意力集中於眼前的工作;完成工作後,能夠徹底地理解工作的實質,最後乾脆利落地結束工作。

綜上所述,在這個過程中,他人的意見或評價都變得不再重要。佛陀認為,注視自己的內心,答案自明。

不要因為外界的因素而捨棄自己該做的事。要瞭解自己該做什麼事,專注於自己該做的事。

      ——選自《法句經·關於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