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佛系:如何成為一個快樂的人 > 特別篇 為什麼總是覺得焦躁不安? >

特別篇 為什麼總是覺得焦躁不安?

有一位女性有這樣的煩惱:「總覺得不愛和人打交道,有時候朋友打電話來問候我最近過得怎麼樣,我就會不耐煩地覺得人家是多管閒事。」

這位女性的母親從她小時候開始就對她的生活各進行種干涉,接近病態。母親會確認她和怎樣的朋友來往,在學校參加了哪些社團活動,穿什麼顏色的衣服,剪了怎樣的髮型,甚至會檢查她擺放課本的順序。十來歲的時候,她準備將自己的不滿告訴母親,可當母親得知女兒對自己有意見時,竟陷入了歇斯底里的狀態,所以母女間的問題始終得不到解決。她只好不斷忍耐,好不容易等到大學畢業,才從父母家中搬出來獨居。

而這位女性雖然工作非常出色,但是她的內心始終是焦躁不安的。她總覺得周圍的同事會檢查她所做的每一項工作。雖然她平日面帶微笑,但是內心卻充滿了「真煩人」「都是礙事的人」或者「全部給我滾蛋」之類的恐怖妄想。只有等到週末,她才有種得到解脫的感覺,然後埋頭大睡一整天。這時候只要朋友或者父母打來電話問候,她立刻就被莫名的怒火所吞沒。

這位女性的壓力並非來自工作和人際關係,而是來自埋藏於內心深處的心理陰影,也就是母親所帶來的陰影。被母親無端地干涉生活而產生的憤怒情緒才是令她焦躁不安的真正原因。

如何撲滅「怒火的火源」

佛教認為,心靈的反應會帶來一系列連鎖效應。佛教中有個詞叫作「緣起論」,意思是說,為了理解內心的真實想法,我們首先要找準「本質」。

當人處於無明(未理解)的狀態時,心靈就會做出反應。心靈對任何刺激都會做出反應,產生情緒、慾望和妄想。當我們對於這些不切實際的事物過於執著時,就會形成某種心理狀態,而這種心理狀態又會產生新的反應。無窮無盡的反應就構成了煩惱。

      ——選自《菩提樹下的緣起順觀·無問自說》      

也就是說,發生接觸,做出反應,產生情緒、慾望、妄想和記憶等「強烈反應的能量」,這樣的強烈反應被稱為「結生」(巴利語Sankhara、英語中被譯為「心理形成」,即Mental Formation)。這就是留存在記憶中、體現在表情和行動上的強烈反應。隨後這些反應會對新的刺激,產生類似的反應,由此陷入惡性循環。

例如有人在外碰到不開心的事,心中產生了怒火,回到家後就會因為小事而對家人發脾氣;又或者有人曾經有過很慘痛的經歷,當時產生的怒火始終得不到平息,因為一些小事就會觸發痛苦,勃然大怒;又或者有人在學校裡受人欺負,這樣的心理陰影一直消散不去,長大後站在眾人面前發言時總是緊張得說不出話。以上這些,都是由心結造成的。

這位女性的內心深處隱藏著幼年時被母親過度干涉生活的記憶,還有始終無法排遣的怒火。這些記憶和怒火在外界的刺激下產生了前文所述的各種恐怖妄想。

這種反應,就如同一碰到新的外界刺激就會爆炸的「地雷」。人們常說的「易怒」「神經質」「情緒低落」和「社交恐懼症」等症狀的背後,可能都隱藏著這樣的反應。

所以我們首先需要意識到心理反應的存在。人們一般會借助心理咨詢或鎮靜劑等藥物手段來穩定情緒,但如果沒有理解到問題的根源在於「反應」的話,這些手段都只是治標不治本。

更進一步而言,我們可以通過理解心理變化的狀態和經過來看清反應背後的其他問題,現在胸中的怒火說不定就來自於某一段塵封的記憶。當我們意識到記憶和怒火之間的關係時,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一掃多年煩惱的方法

對於上面這位女性來說,她對母親的怒火和記憶才是煩惱的真正原因。在此,筆者給她開了三份處方。

第一,意識到自己做出了反應,避免進一步的反應。如果回憶起母親曾經對自己的生活有過過多干涉,那就在頭腦裡反覆默念:「這只是我的記憶,只是一段過往。」通過在頭腦中不斷重複意識詞語的方法(前文提到的標記法),努力地從反應中掙脫出來。這裡的意識詞語就是「記憶」。

同時需要清醒地理解,在自己的心中還有怒火未能平息。或許有的讀者會覺得對父母發火是非常無禮的行為,因而產生罪惡感或自責感,其實沒有這個必要。我們只需要正確理解心中還存在怒火這件事。而意識到怒火的存在,將會成為「放手」的最佳契機。

第二,意識到自己的感覺。身體的感覺和記憶以及情緒是完全不同的存在,將意識集中於身體的感覺,更能夠讓人恢復內心的平靜。

例如兒童在發火或者哭泣的時候,給他嘴裡喂一塊糖,或者給他看看喜愛的動畫片,他瞬間就能破涕為笑。這是由於「對情緒做出反應的內心」轉而「對身體的感覺」做出了反應。

對於成年人來說,這一點也是適用的。當我們想起一些不愉快的回憶,或者因為不快的情緒而煩惱時,可以嘗試著將所有意識集中到身體的感覺中。外出散散步,做做運動,泡泡澡,這些都是很有效的方法。上文中的這位女性就採用了高溫瑜伽的方法排解煩惱。

第三,切斷反應的根源。最終,這位女性決定和「超級愛干涉」的母親保持一定距離。

父母與子女之間的不好的關係,往往是讓某些煩惱剪不斷理還亂的根源所在。究其原因,是因為父母和子女各有各的脾性。每次交流都是一種重複,當然交流中出現的反應也是相同的。如果這樣的反應是積極的、能夠帶來愉快心情的話那還好,可如果它是消極的、會帶來負面情緒的話,就會形成棘手的親子關係。

父母和子女的不好的關係,有時就是苦難「輪迴」(重複)的根源。不少人在平日裡情緒還算穩定,但是每次一回到父母家,就會莫名其妙地變得情緒暴躁。

如果這樣的關係就是導致煩惱的根源,顯然我們應當與之適當保持距離。如果這樣的關係讓煩惱日益增加,那麼我們也可以考慮暫時將其中止。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都很難做到這一步,但是暫時中止關係對於重新構築良好的關係也是必不可少的。比較理想的相處狀態是和對方保持一定距離,直到能夠不再對曾經的記憶和對方本身做出多餘的反應為止。這需要在時間和空間兩方面條件的配合下才能實現。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應該保持豁達的心態,要相信總有一天能夠與對方和解,或者用不了多久就能解決問題。但是人心始終是變化無常的,我們周圍的環境也在時刻變化,因此第一步只需要做到和對方保持一定距離即可。

這位女性果斷地決定暫時斷絕和母親的任何聯繫。她爽朗地告訴筆者:「我決定結婚後再考慮和母親建立新的相處模式。」她說這話時的表情令人印象深刻。

人際關係產生愛,愛產生苦惱。
如果能理解愛就是苦惱的根源,
那就能像犀牛角一般獨自前行。

      ——選自《經集·犀牛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