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佛系:如何成為一個快樂的人 > 特別篇 有時候「判斷」是一種「劇毒」 >

特別篇 有時候「判斷」是一種「劇毒」

如果「判斷」只是讓人覺得高興,那也是無可厚非的,但是有時候人們過於執著於自己的判斷,反而會讓自己或他人備受折磨。

有一位母親曾向我咨詢過一件事:「我的女兒總不愛學習,該怎麼做才能讓她好好學習呢?」據說為了讓女兒能夠考入頂尖的XX大學,她將女兒送入了精英教育式的初中、高中連讀學校。這所學校要求學生晚上必須在教室上自習,根據成績的高低,學生的畢業旅行目的地也會有所不同,總之是一所各方面要求都有點「過火」的學校。母親認為自己這麼做是希望讓女兒過上美好的人生,但實際上她是因為自己唸書的時候沒有考入好學校,所以希望通過女兒的人生來挽回遺憾。她的內心隱藏著這樣的怨恨和不甘。

我覺得這位母親對她的女兒來說是一個「奇妙的存在」。一些瑣事就會令她動怒,對女兒大發脾氣;剛剛還對女兒說「你這種水平什麼學校都考不上」,沒過一會兒就開始哭著喝悶酒。她的女兒不知道為什麼自己會被否定人格,不知道為什麼非得這麼拚命努力學習,進而開始思考為什麼要在這個家裡生活,到底為什麼而活著,由此陷入情緒的泥沼之中不能自拔。

後來,她的女兒在中學二年級的時候,於一個秋天的深夜裡,在浴室裡割腕自殺了。幸運的是,女兒及時被人發現並送往醫院。但是在這次事件之後,母親對女兒辛辣的態度和強制學習的方式並沒有發生任何改變。她來咨詢我「該怎麼做才能讓女兒愛上學習」的時間就在女兒自殺後不久。自那之後,她的女兒開始出現自殘行為,高中中途退學,最終也沒能進入大學學習。

像這樣慘痛的案例其實並不少見,不少人在幼年的時候或許都有過類似體驗。又或者作為父母,你現在就正做著同樣的事。所以對大多數人來說,解決問題的方式不是去勾勒一個虛幻的理想化環境,而在於該如何去幫助他們接受這樣不美好的現實。請.加.微.信.公.眾.號:tobseller,每.天.分.享.最.新.暢.銷.書.籍,十.萬.書.友.等.待.您.的.加.入。

「潺潺溪流」一般的心靈

佛教往往客觀地審視人們面對的苦痛和煩惱。從一開始我就沒有「判斷」這位母親的做法是否有問題,我始終認為這位母親的內心一定隱藏著什麼原因,而我該試著去進入她的思考模式,這樣才能幫她消除苦惱。

從這位母親的角度來說,「自己沒能考上XX大學」這樣的想法(挫折感、失落感)就是苦惱(憤怒)的原因。雖然沒能考上XX大學這件事是事實,但是這位母親卻這樣「判斷」自己:因為沒能考上大學,所以我是一個沒有價值的人。

這位母親也是判斷的犧牲者,這樣的判斷導致她對自己產生憤怒,患上憂鬱症,出現亂發脾氣等症狀。這些行為背後的深層動因正是「判斷」(自以為是)。「想要考入大學」的願望和「沒能考入大學」的判斷,讓陷入偏執的自己以及女兒備受折磨。

人們因為三種執著而痛苦:
1想要得到某種事物的執著——但是卻無法實現。
2希望能夠永遠擁有已經得到的事物——但是過不了多久就會失去。
3希望拋棄讓人苦痛的事物——但卻常常事與願違。
那麼,當這些痛苦都停止的時候,是一種怎樣的狀態呢?那是一種對「痛苦根源的執著」徹底停止的狀態,並不是痛苦的現實本身停止了。

      ——選自《在鹿野苑對五比丘的開示·相應部》      

當人們感到痛苦的時候,必然是因為內心有所「執著」。原本人心就如同潺潺溪流一般,不會留下任何痛苦,但是由於執著而陷入停滯,就會產生痛苦。如果讓自己、對方,或者其他任何人感到痛苦,那麼這件事本身一定有問題。請意識到:再這樣下去,只會是死路一條。我們可以對照佛陀的思考法來這樣思考:

·由於「無法實現過去的願望」產生了痛苦。
·由於「搞砸了」(原本不應該失敗的)的判斷產生了痛苦。
·由於「對方必須這樣做」的期待和要求產生了痛苦。
·必須放手這些「執著」,否則只會永遠讓自己和對方陷入苦痛的泥沼。

避免「無」中生「有」

判斷——判定、偏執、單方面的期待和要求——就是一種「執著」。用比較通俗的話來說,就是一種「心理疾病」。

原本人們的頭腦中不存在任何判斷,但是我們從家人、老師和朋友那裡獲取各種各樣的信息,學會了「必須這樣做才行」的判斷方法。

確實,面對工作、生活和未來,我們必須做出判斷,有時候「下定決心」反而能讓我們看清內心的方向。但是不管是怎樣的判斷,一旦陷入執著,就會產生痛苦。這是因為現實是無常的,它總是在時刻變化著。

曾經的願望始終沒能實現,這就是一個事實。那麼這樣的「願望」其實也可以理解為一種已經不存在的「妄想」。正因為內心有執著,所以反而覺得這份願望越來越強烈,但其實它已經不復存在。

希望自己一定要過上某種生活,或者希望他人一定要做某件事,這就是一種「判斷」。但是因為這樣的想法只存在於自己的頭腦中,所以它又是一種「妄想」。執著於妄想的「判斷」,反而讓自己和對方陷入更加痛苦的境地。

我想讀到這裡的每位讀者,都迫不及待地想要解放自己的心靈了吧。在佛教中,認為原本「不存在」的事物是「存在」的想法被稱為「顛倒」,也就是「錯覺」。一定要讓他人做某事的強迫症和期待就是一種「錯覺」。

我們必須擺脫「錯覺」。我們應當更專注於眼前的現實,盡全力去理解現實,讓自己和周圍的人都能過上幸福生活,這才是正確的道路。

放下痛苦的方法

模彷彿陀,可以學會放下痛苦的方法。

剛才我們提到,「因為這樣的想法只存在於自己的頭腦之中,所以它又是一種妄想」。可能有的讀者對於這樣的觀點感到吃驚,但這就是事實。請務必意識到「判斷只不過是妄想而已」。這個事實就如同害怕「紙做的老虎」的心理一樣,只有「正確的理解」才能消除我們心中的陰霾。

但是不少人覺得「放棄妄想很困難」或者「無論如何都無法放手」,所以感到很痛苦。我非常理解這樣的心情。正因為如此我們才需要實踐佛陀的思考法和洗滌心靈的方法。懷抱「維持現狀只會更加痛苦,所以我希望解放自我」的願望,才能讓你開始全新的人生。

人生總有痛苦,但是痛苦都是能夠消除的,並且都有消除的方法。原始佛教中將這樣的方法稱為「道路」。

下定決心,放下「會帶來痛苦」的判斷,並實踐這樣的方法,這才是「活在當下」的生活方式。筆者認為這是最棒的人生。

與其痛苦地度過一生,不如早日從痛苦中解脫出來。放下過去,放下「判斷」,讓內心恢復自由。

在你年幼的時候,也曾經有過不為「判斷」而痛苦的幸福時光。我們都希望能再次找回當時那顆自由的心。

活在當下的人,就如同舉著火把走入暗室,唯有光明能驅散人生的陰暗。
活在當下,是因為他獲得了智慧之光——正確的理解方式和思考方法。

      ——選自《四十二章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