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看人的藝術 > 空間入侵者 >

空間入侵者

我們每個人每天都會面臨類似的挑戰。你將能找到的點滴證據拼湊起來,形成了構成你社交圈的連貫的個性肖像。你從你的老朋友那裡獲得信息,你從社交圈中的細微行為中做出明確判斷,這就是所謂的「零熟人背景」(zeroacquaintance contexts)。如果你是一個觀察者,你會利用從未謀面的人留下的線索。你會綜合新的信息,摒棄當前的信念,用有效的假設去填補兩者之間的縫隙。但是,個性通過怎樣的機制和物理世界進行互動呢?它自身具體如何發送信號呢?

正是這些問題驅使我進行研究,1997年,我組建了首個環境評估團隊,幫助我發展觀察學。我們的目標之一就是探索人對其私人空間的影響方式。他們留下了什麼個性證據?什麼個性因素更有可能留下痕跡?我還要檢驗我的評估者們基於這些空間做出的判斷。我不是試圖改善判斷過程,而是檢驗尋常且日常的評估。這種評估你我可能會感興趣,美國聯邦調查局不會感興趣。

在與我的研究生導師進行了大量討論之後,我擬定了一個計劃。我會招募一批志願者,要求他們在指定的時間內整理房間。他們離開時,我會派一組評判者進入房間,他們會根據房間裡僅有的證據形成對剛剛離開者的印象。隨後,我會派一組編碼人員,來評估房間的物理特點。我們也會對房間居住者進行個性測試並通過他們的朋友收集他們的信息。

作為一個沒什麼錢的研究生,我能給這些志願者的獎勵就是其他人基於他們的房間給出的反饋。令我吃驚的是,近100個人報名了。然後,隨著消息傳出,其他人紛紛踴躍報名參加。

我一踏進第一個房間,便知道我們能獲取一些信息。各個房間的區別比我預期的要大得多,不僅僅體現在物品的數量上,也體現在物品本身的特性上。一些房間只有一張床在角落裡。其他房間則塞滿了物品,還有裝飾,致使我們的評估者必須小心謹慎,以防弄掉本來需要檢驗的證據。即便是在塞滿物品的房間,物品也大相逕庭,書架、椅子、床、地板和窗台爭相搶佔領地。

有這樣一個房間,裡邊陳列著大量《星球大戰》(Star Wars)的周邊模型和玩具,與牆和天花板上裝飾的海報相呼應。

在更多的房間裡,我們看到的則是小熊維尼和它的朋友們。一些房間佈置得很隨意;其他的則表明居住者志在達到一種有序的狀態。一些房間昏暗陳腐,另一些房間則明亮溫暖。一些讓人感到舒適,另一些則令人心生寒意。

檢查房間時,我們開始注意到居住者的心理印記,瞥見個性的不同表達方式。三種廣泛機制,身份標籤(identity claims)、情感調節器(feeling regulators)和行為痕跡(behavioral residue), 似乎將人與生活的環境銜接起來。這些機制在辛迪、鄧肯和吉迪恩的房間表現得更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