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把不安當作朋友:如何直面我們內心的衝突 > 第七章 讓「迴避型」得以緩解的生活方式 >

第七章 讓「迴避型」得以緩解的生活方式

對於「迴避型」的人來說,

最理想的狀態就是不用工作就可以生存下去,

其次就是希望能按自己的節奏來自由安排工作。

基本上,只要是那種每天在固定的場所從事固定內容的工作,

都很適合「迴避型」的人來做。

工作中也最好不要遇到過分的刺激或情緒化的爭論。

適合「迴避型」的職業

基本上,只要是那種每天在固定的場所從事固定內容的工作,都很適合「迴避型」的人來做。工作中也最好不要遇到過分的刺激或情緒化的爭論。那種專門以調解爭執或者談判為主的工作,會讓「迴避型」的人感到壓力重重。還有一味強調競爭和業績的工作,也不太適合。此外,對於連打一通電話都會猶豫不決的「迴避型」的人來說,那種要求快速做出判斷並迅速採取行動的職業,顯然也不太適合。只要能將分配到自己頭上的工作,踏踏實實地完成就好了。

下面列舉一些適合此類人的代表性職業。

(1)專業資格類

在司法類的職業中,比起律師這樣需要經常處理糾紛和與人交涉的工作來,以製作文件和代辦手續為主的司法代書人、行政代書人、土地房屋調查員、社會保險師等職業會更適合一些。而像稅務代理、房產代理等這些要求具有一定溝通能力的職業,則不適合「迴避型」的人去做。

醫師類的職業,因為專業領域的不同,所面臨的壓力也有很大差異。「迴避型」的人比較適合在皮膚科或眼科等這些不會關係到病人生死的科室裡工作。而藥劑師,就其工作內容來說也是適合的,只不過由於女性從業者較多,所以也是要求具備一定人際關係處理能力的。理療師的工作有很大一部分可以自由安排,所以也是一個不錯的職業選擇。而臨床檢查技師、言語聽覺康復師、配鏡師等職業,也是只要求按固定的流程操作即可,並不需要快速的判斷或反應,而且工作中的人際關係都很簡單,所以也是很適合的。

(2)公務員

公務員這個職業可以說在之前一直被「迴避型」的人當作最安全的「避難所」。不過,隨著近年來人員削減和效率化改革,公務員的壓力也開始變得和民間企業差不多了,有些部門也會忙得昏天黑地的。有的人為了謀求安穩和清閒,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考上了公務員,結果沒干幾年就辭職了,像這種情況也不少。

在這一點上,稍微好一些的就是公務員中的那些專業性崗位了。雖然也比以前忙了許多,不過比起三四年就要調一次崗的普通崗位來,通常都是在固定的環境中一直工作的,所以對於環境變化會帶來壓力的「迴避型」來說,也是比較適合的。公務員這種職業並不是看重所謂的銷售量、利潤或者人氣等,而是主要以提升公共福祉為出發點,所以從收入水平以及競爭環境等各方面來綜合考慮,還算是比較適合「迴避型」的。

(3)事務性的職業(經營管理、總務、法務、物品管理、設施管理)

所有事務性的職業,對於「迴避型」的人來說,都是其可以大展身手的舞台。不過雖然都稱為「事務性」的職業,但是工作方式上卻千差萬別。像一些以接聽電話或接待客戶為主的接待性工作,就不太適合與人初次見面會特別緊張、態度也不夠親切的「迴避型」的人去做。雖然說只要是事務性的工作,就難免要去接聽電話或接待客戶什麼的,但是可以選擇那種不用經常處理這些事情的崗位,比如以案頭工作或電腦操作為主的事務性工作,這樣可以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集中到業務上。

某種意義上,那種每個月都在重複相同業務的經營管理、設施管理等工作,也是很適合「迴避型」的人的。特別是經營管理類的工作,當從業經驗積累到一定程度以後,再改行從事其他行業也會比較容易。如果在單位感覺人際關係不融洽的話,可以很輕鬆地跳槽換份工作,從這一點上來說,也是比較值得推薦的一種職業。實際上,「迴避型」的人大多都從事這個職業,而且都幹得很好。只要把自己分內的工作做好,就很少會受到上司的指責或警告,這對於討厭被指責或被警告的「迴避型」來說會特別有利。

不管選擇哪一個職業,都要掌握具有一定通用性的技能,這對於今後在社會上的生存至關重要。

(4)技術類(技工、工人、工匠、現場技術人員)

在技術類的職業中,適合「迴避型」的也有很多。比起侃侃而談喜歡拍馬屁的人來,默默埋頭完成自己工作的人,同樣也能得到上司的認可。而那種喜歡拍馬屁的人,則常常會與同事產生摩擦和衝突,或者因為人際關係不融洽就辭職了。而「迴避型」的人雖然不會說漂亮話,但是也很少傳閒話,總是踏踏實實地完成分內的工作。企業的僱主通常也都是過來人,所以對於那些喜歡在同事間傳閒話的人,也未必會給予較好的評價。反而因為禍從口出,言多必失,還會常常對其提出警告。而埋頭工作的「迴避型」往往更可靠且值得信賴。

因此,沒有必要去要求這類人過多地參與社交活動,或者與同事們打成一片,只要他們在待人接物上保持自己的風格,在工作上能勤勤懇懇就可以了。

技術類的工作,通常都是按照技術水平來決定薪酬的,因此最重要的是如何讓自己優異的才能得到穩定的發揮。即使在社交方面很不擅長,但只要技術上有真功夫,也不是問題。只要能與大家合拍,不淪落到「被孤立」的狀態就可以了,雖然與周圍同事的關係很淡,但也因此不容易被捲入是非之中。與同事保持簡單的關係就足夠了。有那個精力,不如用來打磨和提升自己的技術能力。

掌握實用的技能是很重要的,而在學校裡是學不到這些的。所以要經常收集信息,投入時間和金錢讓自己去掌握真正實用的技能。當然,自己的興趣也很重要。如果是自己不感興趣的領域,無論怎麼努力也是產生不了什麼結果的。

(5)販賣、銷售業

如果既沒有特別的技能和職業資格,也沒有什麼工作經驗的話,銷售和販賣業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從總體上看,雖然「迴避型」的人常常表現得不善於銷售和販賣,但是也有意外地做得很好的人。從這些成功的案例中可以看出,大多是因為他們對自己銷售的商品或服務,有著特別的關注。大部分「迴避型」的人與其說興趣廣泛,不如說他們會在某一個領域鑽研得特別深。他們不會喜新厭舊地不斷挑戰新鮮事物,而是會花很長的時間做好一件事情。結果就是,常常在其關心的領域裡成為擁有了不起的知識和品位的「達人」。

某位女性平時特別內向且不擅交際,只是很喜歡某個品牌的衣服。她常常會去某家服裝店,久而久之也跟店員混得很熟,後來店員就說「乾脆你來店裡上班吧」。

至今為止從未有過工作經驗的她,一開始還很猶豫,但是一想到每天都能在自己喜歡的品牌包圍下工作,就覺得特別有吸引力。所以,自出生以來第一個自己做出的決定,就是到那家店去上班。就這樣,讓自己走上了社會,學會了自立,同時也給了她極大的自信。

另外,還有某位男性,原本是在咖啡行業工作,但是上司給的壓力太大,常常過度勞累,讓他變得很恐慌。後來他從那家咖啡店辭職,開始從事其他的行業,但是每天都過得不開心,雖然身上的負擔減輕了,卻仍是一副沒有精神的樣子,恐慌的情緒仍未消散。

唯一能讓他感到快樂的,就是「喝咖啡」這件事了,所以常常會去專賣店買咖啡豆。一來二往也與店長熟絡了起來,每次一談起與咖啡有關的事情,他總是能侃侃而談,店長被他的性格和豐富的知識所傾倒,於是便邀請他來店裡工作。在接待客戶方面很不擅長的他,一開始也是非常猶豫,但是店長說「放鬆去做就好了」,於是他便決定接受店長的邀請。從那以後,他就進入了咖啡豆銷售的行業,而且事業做得越來越如魚得水。

(6)操作員(工廠、倉庫、設施、現場、維護管理)

如果沒有專業的技能或經驗,也可以選擇做操作員的職業。操作員的崗位要求就是能認認真真地默默完成工作即可,因此也很適合「迴避型」的人。只不過,在職場上可能會遇到有多年工作經驗的「老油條」,或者被常常說三道四的「老阿姨」所影響,因此,對於「迴避型」的人來說,這種職業也有不舒心的一面。

但是,無論是「老油條」也好,還是「老阿姨」也罷,雖然嘴上很損,但內心都是不壞的,也常會有親切的一面。所以,像「迴避型」這樣的人,往往也能受到他們的善待。與他們交往的秘籍,就是要保持禮貌、常常打招呼,盡可能地與對方和諧相處即可。

如果是喜歡整理東西的人的話,可以選擇設備的維護管理或者倉庫管理員這樣的工作。因為很少需要與人打交道,而且工作上的職責範圍也很明確,所以上手了以後也會做得很好。

(7)研究性的職業

研究性的職業以往常給人一種「深居象牙塔」的印象,對於「迴避型」的人來說,也是一種做起來比較舒服的工作。不過現如今,研究的領域裡也是充斥著沒日沒夜的殘酷競爭的。現實情況是,常常會被上級要求出成果,所以壓力也是很大的。此外,還要參加研究發表、會議、討論、演講等,常常需要在眾人面前進行發言。還得面對尖銳的質問和批判。雖然這很鍛煉人,但也有很多人因為承受不了這種壓力而患上了抑鬱症。

如果研究的領域正好是自己所感興趣的內容,那麼這就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工作,反之,如果只是將其當作一種逃避的選擇的話,研究性的職業現在也不能算是一份輕鬆的工作了。

(8)自由職業

對於「迴避型」的人來說,最理想的狀態就是不用工作就可以生存下去,其次就是希望能按自己的節奏來自由安排工作。像作家、個體戶這樣的自由職業,給人的感覺不像上班族那樣,會被場地和時間所束縛,可以讓自己從上下級關係和沒完沒了的會議中解放出來。可以在自己家裡上班,按照自己的節奏和想法來安排工作,想休息的時候就可以休息,非常的自由。

不過話又說回來,自由職業者必須自己去接洽客戶,不像在公司裡還可以拜託誰去替自己一下,所以是沒有可逃避的餘地的,所有的責任都得自己去承擔。這一點上,又是「迴避型」的人所不願意面對的。所以,大部分人只看到了自由職業好的一面,這未免太過理想化了。

要想以自由職業為生,必須得掌握某項可以讓自己獨立生存下去的特殊專業技能,同時還要保證有穩定的客戶才行。所以,如果一開始就選擇做自由職業者的話,將會困難重重。

「迴避型」的人往往人際關係的圈子都很小,如果過早地做一名自由職業者,那麼就等於讓自己生活在一個狹小的世界裡,缺少與社會聯通的管道,恐怕將會感覺更加孤立。因此,即使最終是以自由職業為目標的人,我也奉勸不要過早地做一名自由職業者。最好先走上社會,等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之後再開始也不遲。

可以「互補」的伴侶

可以和「迴避型」結為伴侶的人,大致可分為兩種類型。其一,就是同樣有「迴避」傾向的、保守的人,這樣的伴侶往往比較尊重當事人的生活節奏,不會對其施加壓力,而是以安心感為優先考慮。

由於雙方都不擅社交的緣故,所以就會以家庭為中心,過著一種「二人世界」的小日子,這樣對於伴侶來說,也會感覺非常的舒服。雖然與「迴避型」的人相比,伴侶可能會開展某種程度上的社交活動,但也並不會積極主動地活躍於家庭以外的場合,還是會以家庭式的為主,並以「是否能為這個家庭做出貢獻」為最終的價值考量。這樣的伴侶往往只是扮演輔助型的角色,而「迴避型」的人則是家中的一家之主。

其二,就是完全沒有「迴避」傾向的伴侶,他們與「迴避型」的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樣的伴侶會表現得很積極,具有較高的社交技巧和自我表達能力,在外面表現得非常活躍。這類人選擇「迴避型」的人的理由是,對方可以被自己駕馭。因為,如果雙方都很強勢的話,各自都有自己的主張,日子肯定過不長,但如果是能做到「陰陽互補」的話,反而能和諧共處。

不過,現實中也有不和諧的一面,伴侶常常會嫌「迴避型」的人不夠上進,所以會鼓勵對方應該更積極地發揮自己的才能才對,這往往無形中給對方帶來了壓力。雖然在伴侶的鼓勵下,自己的活動範圍可能會擴大一些,但是心理上也會有沉重的負擔。

家庭的主導權,當然也是由伴侶所掌握,自己將逐漸被伴侶所支配。而身為「一家之主」的伴侶也常常在家庭內,感受到一種「疏遠感」。

從一些婚後表示很幸福的案例中可以看出,大部分都是因為伴侶起到了「互補」的作用,他們常常在生活中扮演著「秘書」「管家」的角色。只不過,一開始時還會願意主動承擔這樣的角色,讓夫妻關係變得很和睦,但是當伴侶對這樣的狀態感到厭倦時,就會優先考慮自己了,這樣一來會讓「迴避型」的人那種「自己被忽視」的受傷感捲土重來,從而對伴侶產生一種不信任感。而伴侶又希望「迴避型」的人能夠學會自力更生,這樣在兩者的關係上就逐漸形成了一道鴻溝。

至於那些沒有遇到這種問題的案例,也大多是因為伴侶一直在做出單方面的奉獻和犧牲,這可以讓「迴避型」的人重獲信任感和自信,並願意與伴侶一起維持這個家,而不再去迴避麻煩的事情。

單相思才是最輕鬆的?

「迴避型」的人雖然很想戀愛,但是「性」和「婚姻」又會讓他們感覺是一種負擔、重負。戀愛的過程可能會很順利,但是一提到「結婚」這一現實的話題,態度就馬上變得冷漠,甚至還會覺得對方很麻煩。

在他們的潛意識裡,會想要迴避那種以結婚為目的的戀愛,因此,常常讓自己陷入沒有結果的戀情之中。那種「癩蛤蟆想吃天鵝肉」式單相思的人,可能就是因為受到了這種潛意識的影響。因為,在他們的潛意識中,就是希望談一場「沒有結果」的戀愛。如果一不小心有了什麼「結果」的話,反而會想要逃避。

雖然「迴避型」的人自己會感歎戀愛沒有結果,但實際上在他的潛意識裡,是在有意迴避戀愛的「結果」的,這種「沒有結果」的戀愛,也就意味著不用深入接觸戀愛中那讓人感覺麻煩的部分。其中一種表現形式,就是會愛上那種對自己根本不理睬的人;而另一種則是對已婚的甚至已有孩子的對象抱有好感,而這時「單相思」似乎就成自己的免罪符,他們只會將這種愛慕之情埋在心裡,並不期待對方能與自己有什麼出格的行為,只是就這樣一直想著對方,就已經感到滿足了。

「沒有結果」的戀愛,也就意味著會是一段「不朽」的愛情,從這個意義上說,很意外地會發生很多長久的戀情。言情小說中大多是單相思的情節,大概也是這個原因吧。有了「結果」,反而會讓人感到困擾。

勃拉姆斯式的單相思

以作品旋律優美著稱、至今仍在女性聽眾中有較高人氣的作曲家約翰內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廣為人知的是他備受這種「沒有結果」的戀情的困擾。但是,從事實來看,這種「沒有結果」的戀情,其實應該是他刻意而為之的。

比如,二十五歲的時候,勃拉姆斯經歷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戀愛,當時可不是單相思,甚至已經到了談婚論嫁的階段,戀情一直進展得很順利。對方是一位二十三歲的女性,有著美麗的黑頭髮和黑眼睛,是哥廷根大學教授家的千金。無論是樣貌、性格教養,還是家庭條件,各方面都無可挑剔。

但是,就在兩人快要成婚的時候,勃拉姆斯卻猶豫了起來,他用委婉的言語給女友寫了封信,表示自己在結婚這件事上缺乏自信。雖然他很愛他的女友,但是「結婚只會讓自己感覺被束縛」。而且,他又不想主動提出拒絕,只想一直保持這樣的狀態。「我一直愛著你,希望還能擁抱你、親吻你,能不能回到以前的狀態,還請你速速回信」(三宅幸夫《勃拉姆斯》)。最終,他選擇讓對方來決定是否要結婚。

對方注意到他迄今為止一直逃避的態度,當然是備感失望和憤怒。可想而知,最後女方決定和他徹底分手,婚約也被取消。可以說,這也是勃拉姆斯內心所希望的一種結果。

說到勃拉姆斯,更為知名的還有他和作曲家舒曼(Robert Schumann)的妻子——克拉拉·舒曼(Clara Schumann)之間的戀情。克拉拉比勃拉姆斯大14歲,同時還是八個孩子的母親,但是勃拉姆斯卻愛上了克拉拉,而且一生中唯一愛的就是這個女人。不過,在與克拉拉的這段「世紀之戀」中,勃拉姆斯性格中的缺點還是顯露了出來。在舒曼死後,克拉拉恢復單身的狀態,但是勃拉姆斯對她的愛慕之情卻變淡了,最後只與其維持著朋友的關係。

同為「迴避型」區別卻很大

這裡還希望大家注意的一點是,雖然在表述中都用到了「迴避」一詞,但是「迴避型人格」與「迴避型依戀」之間有著很大的區別,特別是在戀愛、結婚與生活等部分,二者的差異非常明確。「迴避型人格」的人內心是真的渴望建立親密關係的,只是對自己缺乏自信,同時又害怕被對方嫌棄,所以才會對親密關係表現出牴觸情緒。但是,只要結成了親密關係,就會向對方敞開心扉,也會向對方表達關愛等。

而另一方面,「迴避型依戀」的人,對人的依戀感較為淡薄,內心也並不渴求親密的關係,即使和他人戀愛、成家,也仍不會敞開自己的內心,也很少會對另一半表達情感。當另一半身處困境時也表現出不關心,仍埋頭於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在「性」方面也缺少欲求,或者只是將其當作發洩本人性慾的一種行為而已,而在伴侶看來,會覺得這種人很無聊乏味。

總之,在需要心靈溝通的人際關係中,常常會出問題的都是「迴避型依戀」的人。「迴避型人格」的人在人際關係方面表現得過於畏縮,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建立起親密關係,同時也有不願意表露內心真實想法的一面,但是只要形成了親密的關係,也是能夠進行心靈溝通的。可如果混合了「迴避型依戀」的話,往往就會表現得缺乏同情心,對方越是需要溫柔和共鳴時,就越容易讓對方的希望落空。

不過現如今,人們表現出「迴避型依戀」的傾向越來越明顯了,很多「迴避型人格」中也包含了強烈的「迴避型依戀」。在這種情況下,這類人不但不會主動給予對方關愛,還對伴侶一副漠不關心的樣子,同時也覺得自己不被他人所愛,總是表現出莫名的不滿,難以與人相處融洽。

星新一的經歷

「迴避型人格」的人到底該怎麼做,才能讓自己的人生也同樣煥發光彩呢?在本章的後半部分,將結合兩個人的生平經歷,來一起思考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開創了「SHORT-SHORT」這種微型小說形式的日本作家星新一(本名「親一」),也是一個明顯有「迴避型人格」的人。下面將基於最相葉月所著報告文學《星新一:創造1001話的人》,來一起回顧他的一生。

雖然星新一是以作家的身份聞名於世的,但是回顧他的成長經歷,他原本應做一名家族企業的接班人,實際上,年輕時他也的確曾做過一段時間上市公司的社長。

作為長男的新一,幼年時生活在重振家族企業的壓力之下。而讓狀況變得更殘酷的是,雖然祖父母對新一特別的溺愛,但隨著弟弟妹妹的接連出世,自己的成長過程中就「再也沒感受過來自母親的溫暖」(摘自《星新一》)。新一變成了一個與父母親都不親的少年。為了掩飾自己的這種寂寞感,他總是會抱著布偶狗熊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