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把不安當作朋友:如何直面我們內心的衝突 > 第六章 與「迴避型」的人和諧相處的方法 >

第六章 與「迴避型」的人和諧相處的方法

如果是普通人的話,在經過幾次愉快的約會之後,

都會想讓兩人的關係有進一步的發展吧。

可是,在戀人是「迴避型」的場合,這個道理可能就不適用了。

他們並不會想讓關係更進一步。

部下是「迴避型」的場合

年輕人群體常會表現出明顯的「迴避型」傾向,而最近公司裡的部下是「迴避型」的情況,也變得越來越多了。如果不巧遇到的是一個富有攻擊性的上司的話,可能就會覺得部下的幹勁兒不足,於是便想要激勵他們,甚至有時還會進行嚴厲的訓斥。但是,這種看似平常的應對方式,卻往往會使事態更加惡化。部下會一下子就洩了氣,甚至最後都不願意來公司上班了。

「迴避型」的人對於期待與責任,常常會有很誇張的感知,這會給他們帶來較大的壓力,很容易就會喪失鬥志。所以,作為上司首先必須清楚地瞭解到這一點。這些人在業務能力上,都有非常優秀的一面,同時也具備獨特的感性認識,只要能正確加以對待,同樣能讓他們發揮出自己的特長。

現如今的這個時代,如果你還不懂得如何與「迴避型」的人相處,那麼你將很難開展工作。如果是銷售部門的話,當然會集的都是那些外向型的、富有自信的員工。但是,如果是技術性、專業性要求較高的部門,肯定還是以「迴避型」的人為主力的,如果不是這些人的話,可能整個業務都無法正常開展。可以說,如何正確對待這些「迴避型」的部下,如何讓他們發揮出自己的才能,也是對上司領導能力的一種考驗。

那麼,有哪些方面值得我們注意呢?

首先,不要突然增加部下肩上的責任與負擔。「迴避型」的人即使在業務能力上還有餘力,但是他們對「責任與負擔加重」這件事,還是會表現出強烈的不安。他們對於增加負擔這件事缺少心理準備,也缺少相應的自信心,總覺得自己無法承受,而這種負面的想法很容易就會催生出「想要逃避」的情緒。

這類人會更傾向於維持現狀。因此,哪怕只是聽說自己不得不去從事某項新工作或是還未熟練的業務,也會有一種不安的預感,心想「萬一完成不了可怎麼辦啊」,從而表現得畏首畏尾。

反之,對於繼續從事熟悉的業務或者維持現狀,就不會表現得那麼牴觸了。也許你會問,每天都做著單調的工作,不會覺得痛苦嗎?但是,他們中的大部分人確實不會覺得這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所以會願意一直做下去。一開始可能還沒有自信,但是一旦習慣了以後,就會變得很熟練了。同時,他們也不會把眼光投向別處,因此也很少會因為厭倦而選擇換工作。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那些自信滿滿、非常自戀的人以及喜歡挑戰新生事物、好奇心盛的人,短時期內他們可能對業務上手得很快,並且也能做出引人注目的出色業績,但是一旦他們變得習慣以後,這種對工作的意欲和關心度都會急速下降,開始將目光投向新的領域。當他們感到厭倦時,就不會繼續忍受,而是會像颱風一樣刮往別的地方。當領導注意到時,往往周圍已經被其弄得一團糟了。

而需要花時間慢慢熟悉和上手業務的「迴避型」,看似效率很差,但實際上他們的工作效率也是很高的。雖然沒有出色的業績,但是只要掌握了這項工作,他們就會一直踏踏實實地做下去。對於這類人來說,轉到新的工作環境,反而意味著增加風險和不安感,所以只有維持現狀才是最穩定的。因此,這類人只要不遇到會威脅到「穩定」的問題,通常都願意一直幹下去。

也許你會覺得這樣的工作太沒有存在感,或者像是雞肋一樣,但是從長遠的眼光來看,卻是對公司有利的。倒是那種有強烈自我主張、強調自我存在感的人,既有其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當周圍人都在讚賞他時,可能他的內心早已感到膩煩,想要馬上消失呢。只要在工作上發生什麼摩擦或衝突,就會變得很難再和大家共處,只會想著什麼時候能離開這裡。如果這個人在團隊中頗具影響力的話,那麼他的出走將會給組織帶來一場「地震」。甚至有時會導致組織的分裂。所以從長遠的眼光來看,反而是其有危險的一面的。

從這一點來說,「迴避型」的人基本就屬於「人畜無害」型的了。雖然有時表現得不可靠,但至少他們不喜歡衝突和摩擦,因此「投敵」的風險也就很小。即使「投敵」了,也只會自己「淨身出戶」而已,所以也不會變成很可怕的對手。同時,這類人往往不善言辭,所以也很少自誇,但是在業務能力上卻都很強,特別是在專業領域,可以發揮很優秀的才能。因為他們把時間都用到自己的工作和愛好上了,很少會用來進行社交活動。

只要能為這類人提供一個舒適的職場環境,使他們能夠長期穩定地在這裡工作,那麼他們能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內為組織貢獻力量。像「谷歌」這類提倡娛樂心態和自由風氣的新型公司,就會很重視員工的獨立性,而這些公司之所以能夠成功,很大程度上也正是得益於這種新的想法所營造出的職場環境。

某種意義上,對「迴避型」的人來說最糟糕的上司,就是那些動不動就怒斥部下的人。「迴避型」的人對於大聲說話或怒罵等,都會表現出特別強烈的抗拒感。原本就很厭煩爭吵,更是會對表露自我情感這種事,表現出不快。總是感情用事的人,就屬於過時的領導了,可以說,他們在新時代的組織裡將會沒有立足之地。

但是,要佈置工作就免不了會增加負擔與責任。那麼,對於這種不得不增加負擔與責任的場合,我們又該怎麼做才好呢?

不要強迫對方,要充分尊重當事者的獨立性。「想拜託你去做」「你不想試試嗎」「如果能由你去完成的話,我會非常感謝你的」,像這樣,在交涉的過程中,也給對方留有一定可逃避的餘地。而且,實際上也要確實為對方準備好逃避的餘地或者後備的支援。這類人通常也不善交談,即使遇到難以解決的事態,可能自己也不好提出來什麼,最後往往讓自己陷於被迫去做的窘境。對於這種情況,我們可以說「如果遇到什麼問題,儘管來找我」「請你放心,我們大家都會支援你」「盡最大可能去做就行了」,這樣對方就不會有被強迫的感覺了。

如此一來,就能緩解對方的壓力,更容易使其發揮出原有的能力。

像「這可是你職責所在」「必須且只能由你去完成」這樣的表達方式,只會使這類人徹底崩潰。所以,千萬不要說這種話,而應該說「如果出了問題,由我來負責」,這樣才能讓他們更加安心地努力工作。

另外,即使要加重這類人肩上的負擔與責任,也可以採用「循序漸進」的方式。「欲速則不達」的道理,特別適用於這類人。不要將責任過分壓在當事者一個人的肩上,可以由整個團隊一起來承擔責任,這也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那些希望公司內部交流變得更活躍一些,同時也很熱心於提升員工交流能力的領導,常常會點名要求員工進行發言,或是拆掉辦公室的隔斷,變成一個開放式的工作環境。但實際上,這對於「迴避型」的人來說,只會起到相反的效果,不但會增加他們的痛苦,也會讓整個職場環境變得更加糟糕。甚至有些員工,因為討厭在早會上被迫做一分鐘的發言,而做出了辭職的決定。的確,一分鐘的發言能力和他真正的業務能力之間,完全沒有任何關係。雖然這是領導出於好心而進行的一項社交能力的鍛煉,但是對於擅長社交的人來說,這種鍛煉毫無必要,而真正需要鍛煉的人,卻只會因此而感到痛苦。

上司是「迴避型」的場合

現如今,上司是「迴避型」的情況也不少。本來,「迴避型」的人在承擔責任和領導部下等方面都是不太擅長的,所以並不適合擔任領導崗位,但也並不意味著遇到「迴避型」的上司,就只有糟糕的一面。首先,「迴避型」的上司通常都不喜歡衝突或對立,所以也很少會對部下進行情緒化的訓斥。與那種平時就喜歡大聲說話、常常對部下罵罵咧咧,而且還特別自戀型的領導相比,「迴避型」的上司在日常的接觸上,給部下的壓力就小很多。此外,像從來不反思自己、從不聽取部下意見等這些自以為是的行為,也會少很多,因為這類人是願意聽一聽部下的意見的。

不過,「迴避型」的上司最大的缺點就是,往往不願意自己承擔責任。由於他們在做判斷、做決定等方面非常不擅長,所以導致決斷的延後。對事態的應對也常常是滯後的。甚至還會將判斷和應對的工作都推給部下去做,這樣一來,等於也將責任推到了別人的頭上。

此外,面對新的嘗試和挑戰,也會表現得非常謹慎,缺乏一定的積極性。只會關注到「失敗的風險」和「負擔的加重」這些方面,因此他們更傾向於維持現狀。但是這麼做帶來的結果,往往就是應對不及時,或使事態變得很被動。所以,缺少靈活性和機動性,也是這類人的一個短板。

因此,這會讓一些想幹事的部下,總有一種被壓制的感覺,好不容易燃起的鬥志也被抹殺了。

作為部下,該如何與這樣的上司打交道呢?其實,讓「迴避型」的人動起來的一個最大動機,就是「不安感」。他們之所以會迴避做決定或嘗試新的挑戰,就是因為想要逃避這種「不安感」。那麼,為了讓上司能夠去面對新的挑戰,或者做出決定,就需要營造出一個比這更大的「不安感」來,讓他感覺到一種「危機感」,如果再這樣下去的話,就會變得非常危險了。在這種更大的「不安感」面前,他才會覺悟到哪怕是一些麻煩的事情,也必須得去做。

因此,我們在向上司匯報問題的時候,可以採用這樣的方式,比如「若不採取什麼行動的話,恐怕事態會變得很糟糕啊」「再這樣下去的話,我擔心就會變成您的責任問題了」,這樣的話對方才會意識到如果不馬上採取應對措施的話,未來將會面臨更大的麻煩,甚至還會演變成做上司的責任問題。而關於未來可能出現的危機狀況,我們可以一邊做模糊的表述,一邊在其中加入「責任」「負擔」「麻煩」「複雜」「困擾」「糟糕的事態」「爭議」「投訴」「官司」「紛爭」「情緒化的對立」「擔心」「恐怕」「風險」等詞彙,同時臉上再配合表現出一種難以形容的表情和態度。當然還可以反過來,故作沉默狀,不說一句央求的話語。

有時,也可以有意地要求對方給出判斷或答覆。這種情況下,就可以直截了當地說「如果您不馬上做決定的話,恐怕事態將會變得比較麻煩……這樣真的合適嗎?」像這樣以一種具體的、叮囑式的口吻,來向對方拋出問題。

「這是不是有點過度反應了」「讓我再觀察觀察」,如果對方給出的是想拖延時間的反饋,我們就可以反問:「您覺得目前的狀況沒問題,是嗎?」以此來進一步確定對方的判斷。「迴避型」的人特別反感被人催促或是要求做出承諾,所以總是盡可能地採用模稜兩可的表達以圖矇混過關。因此,對方可能會說「倒不是說肯定沒有問題,只是情況還沒有發展到要慌忙應對的時候吧」。

如果我們再繼續追問的話,就有可能招致對方的反感了,所以最好就此打住說「我知道了,那就先這樣吧」。但是,我們之前做的所有鋪墊,仍然會潛移默化地發揮作用。因為不管怎麼說,「迴避型」的人其內心是有一種強烈的不安感的,對於部下所提出來的風險,即使自己再厭煩,也是會仔細加以考慮的。事態會不會真的如部下所言變得不可收拾呢?真到了那個時候,那可就是自己的責任問題了啊,像這樣的擔心會一直縈繞在心頭。說不定用不了兩天,他就會主動找部下商量該如何應對了。

戀人是「迴避型」的場合

「迴避型」的人對自己沒有信心,總是覺得他人都會厭煩自己。因此,即使遇到對方也抱有好感的場合,也無法主動表露出自己的愛慕之情。很容易就這樣白白錯過了一個大好的機會,最終一無所獲。而對方也會因為這種含含糊糊、讓人著急的態度而大感失望,甚至會在心裡懷疑「他是不是真的喜歡我」,最後不辭而別。

要想讓「迴避型」的人與某人建立起戀愛的關係,必須先由對方明確地表示出好感、告白或邀請才行。只有在瞭解到對方接受自己以後,「迴避型」的人才會願意去表白或求愛,但受一些不確定因素的影響,有時仍會表現得特別慎重。此時如果雙方都沒有人願意拿出一些勇氣,將兩人的關係向前再推進一步的話,很可能就會一直這樣保持朋友的關係。

如果不巧雙方都是「迴避型」的話,這個過程就會變得極為困難,不過好在「年輕就是偉大」,因為「性」可以成為驅動雙方的力量,也會產生「將駱駝塞進針眼兒裡」這樣的奇跡。

而雙方都是「迴避型」也有其有利的一面。雖然雙方可能都不會主動先邁出一步,但因為是「迴避型」的人,所以也不會很快與其他的陌生人打成一片,對於「輕易就劈腿」這件事也表現得十分抗拒。結果就是,只要與對方相識,關係就會一直保持下去。

以《挪威的森林》為代表的小說中的主人公們,差不多都屬於「迴避型」的人,「性」往往被他們視為一種負擔,所以更喜歡維持「柏拉圖」式的關係,同時對於結交新的伴侶也表現得很抗拒,所以一旦找到了一個戀人,就不會輕易放手。在戀愛中,也表現出想要維持現狀的傾向。

如果是普通人的話,在經過幾次愉快的約會之後,都會想讓兩人的關係有進一步的發展吧。可是,在戀人是「迴避型」的場合,這個道理可能就不適用了。他們並不會想讓關係更進一步。即使開始約會了,但仍可能不願意有身體上的接觸,或者即使發生了性關係,但一談到結婚生子這樣的話題,態度就會變得愛理不理,想立刻換到其他的話題上。在「迴避型」的人看來,雙方的接觸越來越親密,也就意味著身上的責任越來越重,這會增加他內心的負擔感。

平時聊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時,「迴避型」的人尚能談笑風生,可是一說到關鍵的問題,就總是想要逃避。久而久之,對方也會漸漸摸不清楚他們到底在想些什麼。

雖然也可以採取強行突破的方法,但是這樣做的話,也存在讓「迴避型」的人更加恐懼,最後落荒而逃的風險。讓「迴避型」的戀人接受現實的最好的方法,就是一點點地「將生米煮成熟飯」,面對既成事實不得不接受兩人的關係。無論是結婚也好,還是生孩子也好,只有採取不讓對方感受到較大責任的方式才行。不是突然就要結婚,而是一直保持著來往或者同居的狀態,讓兩人的關係變成日常的一種習慣。

這樣一來,「迴避型」的人那種面對新變化的不安感,以及肩上責任加重時的恐懼感,都會在不知不覺間被化解掉。而且一旦日常化以後,還會想要繼續維持這種狀態,因為對於「迴避型」的人來說這樣才是最安心的。當然,也會有怎麼也越不過最後一道防線的情況,不過當對方想要放棄時,「迴避型」的人也會主動去挽留。

在生孩子這件事上,也是同樣的。如果一直等著「迴避型」的人主動提出想要個孩子的話,那就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馬月了。雖然嘴上可能說著不想要孩子,但是實際上,真的有了孩子以後,他的態度往往也會發生180度大轉彎。可能一開始還會感到困惑或彆扭,但是當自己已經沒有逃避的餘地時,也就在這種無可奈何的狀況中,慢慢接受了這個現實。而且一旦接受了,也會開始朝著維持這一現狀的方向發展。

「迴避型」的人對於將來的不確定性,會表現出過度的不安,但如果是既成事實的話,沒辦法也只好接受了。只有這種「生米煮成熟飯」的現實,才能使其變得鎮靜下來。

伴侶是「迴避型」的場合

與「迴避型」的人一起生活的情況也越來越多了。有「迴避型人格」的人在與他人的親密度以及情感的表達等方面都會很克制,所以對於那些強烈渴望感受到「被愛」的人來說,伴侶的這種反應是很不夠的。「迴避型」的伴侶很少會表露自己的情緒和想法,雖然這樣一來對立和衝突也減少了,但是不管說什麼都得不到伴侶的回應,也是讓人非常不滿的一件事。

對於「迴避型」的人來說,那種喜怒哀樂都表現在臉上的人,總是給人過於「喧嘩」的感覺,對方越是熱情地跟自己交談,就越是會在兩人之間產生「溫差」,對方也會感覺「迴避型」的人很難相處。

出現決定性分歧的,就是在伴侶遇到了困難需要幫助的時候。一邊是伴侶忙得焦頭爛額,另一邊「迴避型」的人卻一副假裝不知道的樣子,專心於自己的事情。這在伴侶看來,就會覺得這個人只在乎他想做的事情,卻從來不關心自己。如果就此提出抱怨和不滿的話,可能又會使事態惡化。因為「迴避型」的人特別討厭「麻煩的事情」,所以只要被迫去做「麻煩的事」,就會有一種自由被剝奪了的感覺,往往會因此動怒。也就是說,當另一半遇到了困難希望得到幫助時,「迴避型」的人不僅不會溫柔地對待,反而還會覺得這是件「麻煩事」而變得很生氣。

無論是家務活還是照顧子女,這些都被他們當成了「麻煩的事」。因此,「迴避型」的人不僅不會伸出援手,反而會盡可能地將其推到另一半的身上。甚至包括在鄰里關係、親戚關係等方面也是如此,「迴避型」的人都不想去應對,總是以工作或者其他的事情為借口,推給另一半去做。這一點,也是讓伴侶感到不滿和焦慮的原因。

不過,即使伴侶提出了不滿,「迴避型」的人也不會去面對這種抱怨,常常是將頭扭向一邊,或者表現出一副更為不滿的樣子。

那麼,到底該怎麼做,才能讓「迴避型」的人參與到家務活和照顧子女的過程中來呢?其實這種情況,還是應以習慣化、日常化為首要原則。即家庭中的分工要明確化、常規化,讓其每天都去完成同樣的事情。開始的時候對方可能還會發幾句牢騷,但是一旦養成了習慣,也就會默默地去完成了。而且,也要適時地以若無其事的口吻,表達我們的感謝與褒獎。

不過話雖這麼說,但「迴避型」的人也不都是那種「一點就通」的人。他們內心的這種「麻煩」的感覺可能不會完全消失。所以,不管做什麼事,都無法表現出發自內心的享受。

因此,我們不能期待「迴避型」的伴侶,能做一個百分百的好父親或好母親。某些對於「父親母親」或者「丈夫妻子」這樣的角色來說理所當然的要求,可能就會讓對方感到是一種壓力,他們往往會選擇逃避這種責任。所以,哪怕只能做到三十分、四十分的程度,只要對方努力去做了,我們也就不要太苛責了。

子女是「迴避型」的場合

「迴避型」的孩子面對失敗或者斥責,會表現出強烈的不安與緊張。而周圍的人卻常常對其懦弱和逃避的態度非常苛刻,總是希望能以訓斥的方式,激勵其變得更積極、更堅強。

但是,處於這種狀態下的孩子,會感覺到壓力重重,連自己可以逃避的餘地也被剝奪了,從而陷入恐慌之中。一旦經歷了這種自己無法控制的事態,他很容易會進一步失去控制,對不安和壓力表現出過度的敏感。

對於「迴避型」的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要一直保證他有可逃避的餘地,這樣才會使其感到安心。當他知道一旦發生問題,還有可以逃避的餘地時,這樣才能有勇氣向前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