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把不安當作朋友:如何直面我們內心的衝突 > 第二章 何謂「迴避型人格障礙」 >

第二章 何謂「迴避型人格障礙」

「感覺麻煩」是一種心理上的病態。

想要從人世間的煩惱中逃離,想要迴避現實中的問題,這被稱為「迴避型」。

雖然說感覺活著十分麻煩,但是也沒有嚴重到走投無路想要去死的地步,

所以就只是維持著一種「好死不如賴活著」的生活方式。

實際上,這樣的人正變得越來越多。

「感覺麻煩」的本質是什麼?

正如第一章中所述,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麻煩」。一些在普通人看來並不是很嚴重的事情,對於「感覺麻煩的人」來說,卻可能會讓其產生負擔感,嚴重時甚至會因此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

如果這類人只佔極少數的話,還可以將其歸咎於當事者自身的問題,但是如果這類「感覺麻煩的人」的數量達到了幾十萬、幾百萬甚至幾千萬,恐怕就不能再簡單地說是因為懶惰或者沒有幹勁兒導致的了吧。

這種「感覺麻煩」的狀態,在精神醫學上很可能會被診斷為一種「抑鬱」。但實際上,通過與這類人的接觸我們可以發現,雖然他們也會有不想去上班上學、情緒低落、寢食難安等表現,但是「感覺麻煩」的心理是要先於這些產生的,也就是說,大部分人在變得抑鬱之前,是先有「感覺麻煩」的想法。他們為了逃避麻煩的事情,結果卻使事態變得更糟,最後被逼得走投無路,才表現出接近「抑鬱」的狀態。

順便說一下,性格憂鬱的人往往更容易患上抑鬱症,如做事認真、誠實、責任感強、從不偷工減料的人,可以說這和天天把「麻煩」掛在嘴邊的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此外,還有一些表現為「間歇性抑鬱」的人,大多原本也是很開朗的、在社交場合十分活躍的人,而這與常年「感覺麻煩」的人,也是有著本質上的不同。

這樣看來,將問題歸咎於「抑鬱」的狀態,也只能算是捕風捉影而已。

既然不能被當作抑鬱症,那麼這種對凡事都「感覺麻煩」的表現,又是因何而起的呢?而且,這種狀態還會一直慢性持續著不被人所察覺。

顯在的三個因素

在我常接觸的這類人群中,能明顯地感覺到以下三個因素的存在。

其一,這類人渴望成為一個完美理想化的人,或者是過上一種轟轟烈烈的人生,一旦現實中呈現出的是一種不完美的自己或者平凡的人生,就容易產生「活著沒有價值」的想法。基於這種追求完美的想法,感覺自己也必須是足夠特別的人才行,這種被稱為「自戀型」。也就是說,在這種強烈自戀的狀態下,一旦現實不如其意,就會覺得一切都了無意義,非常的麻煩。認為自己空有一身才華卻總是碌碌無為。因為其設定的目標過高,所以反而無法滿足於平凡普通的生活狀態。除了轟轟烈烈的事情外,其他都是讓人感覺麻煩的事情。

其二,就是對於生存以及自己的存在這件事,沒有找到任何的意義和價值,往往會陷入虛無或絕望之中。否定自己,覺得所有人都不會愛自己,甚至會做出一些自殘的行為,這種被稱為「邊緣型」。在這種邊緣化的強烈想法下,即使有能力、有機遇去取得成功,但仍然無法改變他內心中空虛感的產生,最終還是會覺得所有的事情都很麻煩。

上述的「自戀型」與「邊緣型」都屬於非常現代的問題,但還有一種情況也是在迅速增加的。那就是「想要從生活的痛苦與麻煩中逃離」的心理,更直白地說就是,這種「感覺麻煩」是一種心理上的病態。想要從人世間的煩惱中逃離,想要迴避現實中的問題,這被稱為「迴避型」。目前對於「自戀型」和「邊緣型」的研究有很多,但是學者們對於「迴避型」問題的瞭解還不夠充分。

雖然說感覺活著十分的麻煩,但是也沒有嚴重到走投無路想要去死的地步,所以就只是一直維持著一種「好死不如賴活著」的生活方式。實際上,這樣的人正變得越來越多。那麼與這種狀態關聯最深的,應該還是「迴避型」的問題。本書討論的中心也正是由這種「迴避型」問題所導致的「迴避型人格障礙」。

「迴避型人格障礙」的特徵,就是缺乏自信、害怕被別人輕視,所以會對於一切與社會有關的事情或者是與別人建立親密的人際關係等,都採取迴避的態度。

「迴避型人格障礙」的診斷基準

美國精神醫學會於2013年新公佈的診斷基準DSM-V,基本上仍沿襲了此前一直使用的DSM-Ⅳ標準中的內容。但是,就像後文中所介紹的那樣,這次公佈的診斷基準雖然是一種具有替代性質的新方案,但是還談不上十分完善,所以也可視作一種過渡方案,是在以往發佈的內容之上所提出的一種試行方案。

DSM-Ⅳ以及DSM-Ⅴ中對於「迴避型人格障礙」的診斷基準,如下頁中所示,必須要滿足七條診斷項目中的四條及以上才可以。另外,還必須要符合人格障礙的一般性診斷基準。人格障礙的一般性診斷基準的內容為:1患者的想法、感受、人際關係的相處方式、行為方式(這些也被稱為「個人行為類型」)都明顯地偏離了其所屬的文化範圍;2個人行為類型缺乏靈活性,不僅限於私生活,甚至會滲透到整個社交生活中;3會給實際生活帶來明顯的障礙或痛苦;4大多數行為可追溯到青少年時期或剛剛成年的時候,會持續很長的時間;5無法歸於其他的精神疾病或者藥物性、身體疾病。

但是像DSM這樣具有可操作性的診斷基準,其最大的問題就在於只要滿足了四條及以上的項目,就可以被診斷為「障礙」,而如果只滿足三條的話就是「健康」的,這樣人為劃定界限的診斷方式太過於機械化。三條項目與四條項目只是一線之隔。到底是屬於「障礙」還是「健康」,並不是靠這些診斷條件的累計。與其明確地區分出「障礙」和「健康」,不如將其理解為是一種具有傾向和特點的狀態。

因此,本書在後續的內容中,除了特指重度的狀態以外,都不會使用「迴避型人格障礙」這樣的說法,而是採用「迴避型人格」「迴避型」這樣的用語。這些詞既可以指接近「健康」的狀態,也可以包含形成明顯「障礙」的狀態。

診斷基準
在社交行為上表現出抑制、缺陷感以及對負面評價的敏感等,從成年早期階段開始明顯呈現出的種種狀態中,滿足下列項目中的四條(或以上)即可做出診斷。
(1)害怕被批評、指責或拒絕,所以對需要與人接觸的工作,採取迴避的態度。
(2)除非確信自己是受歡迎的,否則就不願與他人建立人際關係。
(3)害怕在別人面前出醜或是被嘲笑,即使是在親密的關係中也會有此顧慮。
(4)在整個社交過程中,會因別人的批評、拒絕而內心受到傷害。
(5)由於缺陷感的存在,所以也不願意主動與他人建立新的人際關係。
(6)對社交活動感到不適應。覺得自己沒有長處,總是低人一等。
(7)由於有丟臉出醜的可能性,所以對於需要冒個人風險,或者某項新的工作,總是會誇大其潛在的風險。
(據日本精神神經學會監修高橋三郎等人翻譯的DSM-V《精神疾患的診斷、統計指南》2014年版)

那麼,接下來就按照每一條診斷項目,來具體說一說「迴避型人格」的表現特徵。不僅僅是基於DSM-Ⅳ診斷基準中的內容,還會涉及新的DSM-Ⅴ診斷基準試行方案中,經過整理、改良過的部分內容,希望能幫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迴避型人格」的整體特徵。

對他人的批評或拒絕很敏感

首先,第一大特徵就是在人際關係中很容易受到傷害,特別是對「被拒絕」「被否定」表現出過度的敏感。由於總是特別在意這一點,所以一旦發現有了苗頭,就會一下子變得很神經質,情緒也會變得低落,整個人都很消沉。即使對方是沒有惡意的,只是開個玩笑,但仍然會覺得自己被對方蔑視了,從而感覺受到了深深的傷害。

可以說,「迴避型」的人之所以會想要逃避人際關係和社交場合,其最大的原因就在於這一點。

過度敏感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想要得到他人的認可,想要獲得正面評價的心情;另一方面,也是缺乏自信的表現,害怕從對方口中聽到否定的評價,這兩種矛盾的心態同時作用在一個人的身上。

這種狀態表現在男性身上,就是「自尊心很強,卻又沒有自信」。

「迴避型」的人,總是想要避免袒露自己的真心話,或者避免將自己的內心展現出來。只會說一些漂亮話、場面話,而不想繼續深入聊一些麻煩的問題。對於自己的弱點和讓自己困擾的事情也是三緘其口。這種傾向可以看作對他人的批評或拒絕很敏感而導致的。在自己的弱點被他人看到前,趕緊「踩剎車」就此打住。

不過,僅僅是「容易受到傷害」,還不足以讓我們做出診斷。實際上,是否迴避社交活動、是否成為一種障礙性的問題,這才是判斷的重點。需要關注的地方,就如診斷基準中所說的那樣,是否主動迴避那些以與人接觸或交涉、與客戶打交道為主的職業。

盡可能地迴避接待客戶、接聽電話,抑或迴避以這些業務為主的工作,那麼可以說就是「迴避型人格」了。

恐於構建親密的關係

害怕被拒絕、被人輕視的心情,還會使「迴避型人格」表現出另一大特徵,那就是特別害怕與他人構建親密的關係。

如果想要與他人變得更親密,就必須能與對方坦誠相待、推心置腹才行。而一點兒也不想讓別人看見自己內心真實想法的人,將很難與他人產生親近的感覺。

「迴避型」的人對於「他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這件事總是惴惴不安,同時也不願意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或感觸,從對方的角度來看,就會給人一種疏遠的距離感。即使是在對方主動來接近的情況下,「迴避型」的人也往往因為猶豫或不安感,而表現出一副冷冰冰的樣子。結果就是,原本抱有好意和關心的對方,也會認為自己被忽視了或者被拒絕了,最後棄之而去。

但是,當事者對於自己構建出的這道「壁壘」卻毫不自知,他只會注意到「對方離自己而去」這樣的結果。然後,還會認為像自己這樣的人,肯定不會有人來關心,大家都會選擇離開,這不過是印證了自己之前的想法罷了。

不過,這也不是說「迴避型」的人就完全沒有社交活動、完全不與人交往或者結婚。只是會在最開始的時候感覺到害怕而已,所以如果是真心想要與人交往的話,只要把這個問題解決了,就能夠與他人建立起毫無隔閡甚至是親密的關係。所以說最開始的時候,才是最大的難關。

那麼,到底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才能與「迴避型」的人也建立起親密的關係呢?我們要向他表現出關心與好意,同時還要熱心地、不厭其煩地去接近他才行。讓他明白我們的好意與關心,同時也讓其確信自己是被他人熱切期盼著的,這樣一來,在他的心中才不會覺得可能被拒絕,或是因為「自作多情」而被嘲笑,從而積極主動地迎合我們。這一點也已被列為診斷基準中的一項。

而且,為了走進「迴避型」人的內心,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要害怕被拒絕,我們要拿出足夠的熱情與執著。嘗試進行一兩次的對話,哪怕對方沒有一點點的反應也沒關係,完全沒必要把這看作不好的苗頭,繼續進行第四次、第五次的交流,逐漸地對方就會給出反應。

在與人交往和結婚這件事上,「迴避型」的人也很少會為達目標,讓自己主動去接近對方。這類人的基本戰略就是,一邊在心中偷偷期待著對方能主動來找自己說話,一邊就這樣一直等待著。從不去向對方表露內心的想法。因此,這就需要對方不怕麻煩地多次向他表白了。

與「迴避型」的人談戀愛,往往都是在分出彼此的勝負上耗費時間,而最終卻很難得到一個結果。雖然這樣一來,少了被對方拋棄所帶來的傷害,但是相應地,成就一段戀情的機會也很有限。

也有運氣好的時候,例如「迴避型」的人從說媒的人那裡知道了對方也對自己有意思,這樣的話就會很安心,也會去向其提出交往的想法。

還有被之前完全未曾料想過的人表白的情況,雖然一開始會感到很困惑和想要拒絕,但是對方卻明確地表示不怕被拒絕。對方厚著臉皮三番五次地單方面主動接近,這就讓「迴避型」的人原本「想要避免受到傷害而與之保持距離」的戰略失去了意義。讓「拒絕對方」也變成了一件麻煩的事,不知不覺間反而接受了對方。

面對異性積極的表白,自己就這樣在不知不覺間被捲入其中,等到反應過來的時候,兩個人已經在一起了,這在「迴避型」人群中是很常見的情況。

《美女與野獸》的故事也是這樣。野獸因為自己外表醜陋,所以認為誰都不會愛自己,整日將自己關在城堡裡過著孤獨的生活。野獸的這種因為對自己缺乏自信,從而逃避世界的生活方式,也可以說與「迴避型人格障礙」的想法和生活方式很相似。

而不諳世事的可愛少女卻誤入了他的世界。面對這個美麗的闖入者,一直以來將自己關在人際關係之外的野獸,他的「迴避戰略」也出現了破綻。不知不覺間,美女就住進了野獸的心裡。

即使是親密的關係,也不願意袒露自己的內心

要想與「迴避型」的人建立起親密的關係,著實要費一番功夫,但是一旦彼此變得親密之後,他們也是會與人交往、戀愛、成家生子的。不過,並不能因此就說完全沒有障礙或者困難了。

由於在與人接觸方面感到十分棘手,而且還會有負擔感,所以在與鄰居或親友之間來往時,「迴避型」的人往往也是採取消極的態度,甚至大部分人升級做了母親後,仍然不擅於和其他做母親的人進行交流。

不僅僅是在社交的場合,即使是面對最令人安心的摯友、戀人、夥伴等人際關係時,「迴避型」的人也會刻意地去保持距離。更傾向於抑製表達或表露自己的情緒。害怕違背對方的意願而招致厭惡,往往不願意說出自己的主張,抑或是覺得自己的想法和心情都是無足輕重的,不具有說給對方聽的價值,所以就選擇憋在心裡閉口不談。無論是哪種情況,都是過於擔憂的結果。這種無法言說的想法,在不知不覺間不斷地累積,終究會有達到極限的時候。直到表現為身心方面的問題時,才開始注意到自己「過於迴避」的事實。

很多人即使是面對有多年交情的摯友,也不願意說出真正困擾自己的事情或是內心的真實想法。之所以會這樣,既有「將這些內容告訴給對方後,會使其情緒也變得很糟糕」的擔心,也有「即使說了對方也不能理解,說不定還會對我這個人產生厭煩」這方面的考慮。而作為對方來說,往往也會有生分的感覺,覺得這段友情還存有缺陷。

即使是面對戀人或配偶,也不願意交流重要的事情。只是自己一個人扛著、苦惱著。表面上卻還裝作一副「沒什麼事」的樣子。害怕一旦說出來就會被當作一件大事,從而讓自己連逃避的餘地也沒有了,於是選擇保持沉默。為了不讓事態惡化,所以選擇迴避面對問題。

不願意袒露自己的內心,這與「迴避型人格」具有強烈的羞恥心有關。這一類人總是把「自己的存在」當作一件很可恥的事情,這通常會表現為「所有人都不會愛我」「所有人都不會接受我」這樣的想法。正是基於這種強烈的羞恥心,所以「迴避型」的人才會特別抗拒將自己的身體和內心展示給他人。他們會覺得自己這種不完整的、毫無價值的樣子或者內心的想法,是最最羞恥的東西,肯定是誰都不願意多看一眼的。

「迴避型」的人不喜歡會暴露自己身體的行為,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此了。即使有著勻稱的身材和姣好的面容,但仍然會對「穿著泳衣」「讓別人看見自己的皮膚」有牴觸情緒。而且,對於讓自己一絲不掛地呈現在別人面前,甚至是要讓對方看見自己的身體,發生讓身體直接接觸的性行為,都是非常抗拒的。

過分在意周圍人的目光和他人的評價

雖然這與一開始描述的項目略有重複,但是「迴避型」的人對於他人的批評或拒絕,確實是極為敏感的。他們會非常在意會不會給對方留下壞印象,或者讓對方討厭,抑或被對方拒絕。正因如此,即使是在一些不必太在意他人看法的場合下,他們也會過分留意。當不得不出現在眾人面前時,他們往往只關心這一方面。頭腦中一直想的就是「與他人會面時,對方是怎麼看我的」。還會將自己說過的話,以及對方的反應都逐一進行回憶,反覆地回味斟酌,「果然還是說錯話了啊」「要是不說那件事就好了」「這麼做肯定讓對方覺得我很奇怪吧」,像這樣一直在思考這些事情。

「迴避型」的人懶於和他人見面的主要原因,包括特別的怕生、一見面就會緊張、不善言辭等,甚至在會面結束後,仍然會受到當時情況的影響,表現出情緒不穩定、感覺非常的疲憊等。不管怎樣,對於這一類的人來說,與他人會面,包括從事前的心理準備,到之後的種種影響在內,都是其他人所無法想像的一件「力氣活兒」。

在DSM-Ⅳ等以往的診斷基準中,特別重視「受制於他人的評價」這一點,甚至單獨將其列為一條項目,但是在DSM-Ⅴ的代替方案中,則被整理歸入了「對他人的批評或拒絕非常的敏感」這一項中。

自己不可能被他人喜歡

即使實際溝通交流的能力一點兒也不差,但對於「迴避型」的人而言,還是會感覺自己不擅於處理人際關係或是沒有自信。而且,深信自己不可能被他人喜歡,所以覺得肯定無法與他人構建和諧的關係。

之前介紹過的作家井上靖,他在回憶自己當初在報社工作的情形時,就曾做過以下的描述。「那時,我固執地認為自己是無法給別人帶來快樂的人,正因為有這樣的想法,當我遇到問題想要去求助別人時,在向對方開口之前,其實就已經預想到了不成功的結果。」(摘自《我的成長史》,收錄於《年幼日子之事·青春流浪》)

實際上,井上靖作為報紙記者經常要見許多人,當然也會有被對方喜歡的情況,但是,他卻對自己的社交能力非常的不自信。

相反,假如是其他類型的人,例如「自戀型」的人,在雙向溝通的過程中即使遇到了問題,也完全不會認為自己在「與人交往或交流」這方面非常的糟糕。會把「自己單方面說個沒完」當作在進行「溝通交流」,甚至還會覺得自己很擅長表達呢。從這一點來說,這種「不擅於處理人際關係」的想法,是否超出了實際的程度,也是懷疑是否為「迴避型」的一個關注點。

對這種關聯性的判斷,容易出現一種混淆的情況,就是其與「自閉症譜系障礙」的關係。「自閉症譜系障礙」主要是表現為相互間的溝通和信息交流上存在困難、固執於某一種行為模式、興趣狹窄、過於敏感等特徵的一種問題狀態,就「人際關係上容易產生障礙」這一點來說,確實與「迴避型人格」有重合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