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難道一切都是我的錯嗎?:重構你的家庭親密關係 > 2 關係視角:人的煩惱皆源於人際關係 人自私一點兒,未必對別人沒有貢獻 >

2 關係視角:人的煩惱皆源於人際關係 人自私一點兒,未必對別人沒有貢獻

你發現他自私的一面,也許反而更好。

每當快到父親節的時候,總想著從爸爸的角度寫一篇文章,吹噓一下父愛的偉大,但是很難。像我這種爸爸,實在沒法跟「偉大」一類的詞沾邊。

首先,我不記得自己為家庭付出過什麼。一大半的時間交給了工作,對家務事很少上心,倒是常常享受家庭的便利。對孩子的態度,就好像是多了一個大公仔,高興的時候舉起來原地轉圈,不高興的時候愛搭不理。人又粗心,手也笨得可以,遇到重要的事,好像也指望不上什麼。要說因為過一個節日,就人模狗樣地站在「父親」的立場上自吹自擂,我實在沒有那麼厚的臉皮。

當爸爸很容易就會當得「不偉大」。

這有很多方面的原因。最重要的,是爸爸缺少十月懷胎這個過程,又不曾給孩子餵過奶,為孩子的付出天然就少了一大塊。開頭是這樣,後面一步步地就會越落越遠,在家裡變成一個「指望不上」的存在。當然也有爸爸憑著一腔濃情,奮起直追,最後比當媽的還要像媽,但這裡討論的是一個普遍情況。

另一方面是忙。這聽上去像一個借口,媽媽們會沒好氣地說:「光是他忙?我不也一樣要上班,要賺錢!」但實事求是地講,男性在事業上投入的精力還是會更多一點兒。就算爸爸本人想要顧家,說不定也會難以推托,身不由己。「你幹嗎急著回家陪孩子?媽媽不是在家嗎?」——外界的說法是這樣的。

再一個呢,當爸爸的時常遭人埋怨。無論是在家裡,還是在輿論的大環境中。我翻朋友圈,時不時地看到《爸爸,你再不陪我我就長大了》《你賺再多的錢,沒有給孩子充足的父愛,則一切都等於零》一類的勸誡性文章,每當這時我就很替轉發的人感到可惜。有個小秘密:我們通常以為讀到這種文章就能讓一個人迷途知返,但恰恰相反,埋怨的聲音永遠在把對方往外推。被這種聲音搞煩了,很多男人下班寧願在車裡抽煙或是去小酒館買醉,也不想回家。

「偉大」這種東西,大概就是與爸爸無緣吧。

但我並不是想要替爸爸鳴不平。在某種意義上,沒有被「偉大」這樣的詞綁架,這是爸爸們的幸運。可以不靠譜,懶散、自私、不負責、笨手笨腳……反倒成全了他們的逍遙自在。「偉大」反而變成媽媽身上沉重的枷鎖。

人要怎樣以一種「不偉大」的姿態活著呢?

我覺得誇一個人偉大也好,無私也好,奉獻也好,都有一點兒怪怪的,像是在拿一種精神上的激勵,誘使這個人平白無故地多付出一些。可能因為這個,每年到母親節的時候,我都不喜歡聽那些歌頌母親無私付出的禮讚聲,好像在說:「我們感謝你,過去一年你吃了很大的虧!今後也請你繼續啊!」

我當然不是提倡忘恩負義,別人做的事情不值得感恩。然而感激是一回事,給別人的行為賦予道德上的崇高感是另一回事。說得直白一點,後者往往出現在我們對別人心懷愧疚的時候。就像我們在飯店吃到了美味的菜餚,我們稱讚並感激廚師的手藝,卻不會把他的工作跟「無私付出」一類的詞扯上干係,因為我們必須付錢。他工作,我埋單,這是對雙方都有好處的互惠關係。那麼,在什麼情況下,才把他樹立為偉大的道德楷模呢?在他賺不到錢的時候。換句話說,就是我們吃白食,自知理虧的時候。這種情況自然是越少越好。

「偉大」的另一面,往往是虧欠感。

孩子們在母親節的時候寫作文:「白髮爬上了你的雙鬢,眼角也長出細細的皺紋……」把媽媽感動得淚眼婆娑。但是同樣的話就不會拿來歌頌父親,比如說:「你的髮際線為了我而消退,健美的腹肌也脹成了皮球。」誰看到這種話都不會感動,只會笑掉大牙。這說明什麼呢?說明媽媽在家裡的地位比爸爸高嗎?剛好相反,說明在集體無意識中,我們知道媽媽被虧待了,而爸爸沒有。

我們不會把爸爸的青春消逝記在孩子的賬上。爸爸很辛苦,但那是為了爸爸自己的工作和愛好。長出啤酒肚也是因為他太懶,怪不得別人。

這一點兒都不冤枉,能被這樣看待是很輕鬆的。

孩子解脫,媽媽解脫,爸爸自己也解脫。

我不知道爸爸能不能體會到這一份輕鬆。老爺們兒聚在深夜的酒館裡,嘟噥著「男人難做,在家裡一點兒地位都沒有,這也不好,那也不好」,一邊「走一個」的時候,是否意識到:他們能坐在這裡,抱怨自己的處境,抱怨自己不想為家庭付出還被不斷地追討,這不恰好證明了他們可以選擇嗎?

相比之下,媽媽根本沒得選,因為她們很「偉大」。

一切事情跟「偉大」沾邊之後,味道都變了。我在《一切為了孩子嗎?我們以他之名,去向何方》中就提到過,最好不要把為人父母看成多麼偉大的事。如果你不是因為「想要」一個孩子而成為父母的話,那是因為什麼呢?試問,你因為想要一個孩子,才付出現在這一切,跟你想買一台酷炫的跑車,才努力工作賺錢有什麼本質區別呢?這有什麼好炫耀的呢?

但前提是一個人要有選擇的權利。他現在所做的事,是因為他想做。

爸爸們占的便宜就在這裡——他們能夠相對輕鬆地做出選擇。我選擇這樣,或者選擇那樣,然後為自己的每一個選擇付出代價。工作是一種選擇,每天下班回家玩手機也是一種選擇。代價無非是被念叨幾句而已,反正也聽習慣了。太太們憤憤地彼此吐槽,一個說:「真是的,那麼大人了每天還在玩遊戲!」另一個說:「男人都一樣!我們家的也是這樣。」有時候,吐槽也就代表了默許。

或者會遇到一個挑剔的太太,堅決不能湊合,那就離婚各過各的。那也簡單。就像不好好做飯就被炒魷魚的廚師,也是在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最糟的不過是,被看成是一個壞人。可是,能成為壞人,也是有選擇的權利啊。

想一想,這真是很不易覺察的寬容。

女人當然也可以選擇,但付出的代價太大了。無論是選擇不當媽媽,還是當一個不那麼靠譜的媽媽,都需要比男性多得多的勇氣,更不用說選擇當單親媽媽了。雖然付出這一切未必有什麼不情願,但其中一星半點兒的無奈,總覺得不能完全被無視。這恐怕就是媽媽被認為是「偉大」的原因吧!

說來抱歉,東拉西扯了半天,並沒有談到身為一個不靠譜爸爸的反思,反倒理直氣壯地扯到「個人選擇」上,好像在為男人們的不靠譜找理由一樣。但我真的不認同「偉大」,所以也確實找不到立場,去用崇高的語言號召什麼。

我只能講一些父親不夠偉大的故事:我有一個朋友最近換工作,有一段空檔期,就帶兩個孩子出門玩了兩個星期,教大兒子游泳,教小女兒騎自行車,而且主動提出不用老婆陪。妻子一直盼著有一段時間可以自己待著,這次整整有了兩周的假期,特別開心,覺得我這個朋友總算開竅了,承擔了做父親的義務。

朋友不屑一顧:「沒事,我只是找人陪我一起玩……」

他不覺得這是盡義務,只是為了自己找樂子而已。然而聽到的人還是誇他:「你獨自帶孩子,讓老婆在家休息,這個決定還是很了不起。」

朋友不得不接受了這些褒獎,但私下有一回說了心裡話:「讓她在家待著,是因為她總害怕孩子磕著碰著,帶上她,我們就玩不爽了!」

講這個故事是為了說明三件事:

第一,妻子永遠不能指望老公有多「偉大」。

第二,人自私一點兒,未必對別人沒有貢獻。

第三,你發現他自私的一面,也許反而更好。因為你知道了他做的事,反而因此拿到了好處。就像我這個朋友為了賠罪,還答應帶老婆去一趟馬爾代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