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你的生命有什麼可能 > 5 李開復的生涯三階段:從職業線起跳 >

5 李開復的生涯三階段:從職業線起跳

站在摩天大樓起跳,你好歹能落到樓頂

2009年9月4日,李開復從Google(谷歌)辭職,這比他四年前從微軟辭職進入Google更讓人震驚。網易甚至用了一整個專題來介紹他的故事——他的傳奇經歷,他一波三折的職業生涯,他那場微軟的國際大官司,他有可能跳槽的各種大小道消息,下面還附上歷屆離開谷歌的人的照片和未來去向。更有好事者回帖說,據統計發現,離開Google的人都是射手座。四年前,李開復follow his heart(追隨內心)從微軟來到了谷歌;四年後,李開復又對谷歌說,別留戀哥,哥是個傳說;四天以後,李開復宣佈,創新工場成立。

對理解生涯三階段的人來說,李開復的跳槽其實是順應職業發展的必然選擇。職業生涯就像個人的生命一樣,是一個不斷發展和突破的過程。就好像孩子,該叛逆的時候要叛逆,該結婚的時候要結婚。每一個階段都有自己的不同需求,這些不同需求沒有必要非在同一個職位完成、同一個組織完成。一個希望擁有完整的職業生涯體驗的人,往往會發生兩到三次的巨大變動。理解職業人發展規律的公司,懂得提前為他們的員工設計自我實現的路徑,實現個人與社會的雙贏。

李開復的履歷非常透明,所以我們正好可以清晰看到他生涯三階段的良好發展過程,從中學到一些對自己有益的東西。

李開復的第一個生涯階段,從他從哥倫比亞大學計算機系畢業後到卡內基·梅隆大學讀博士開始。

20~30歲,正好是一個人收入最少、支出最大的階段。我們需要繼續學習,需要戀愛、結婚、買房、生子。每一樣都是花錢的事情。這個時候最核心的任務就是「安身」,讓自己生存下來,用自己最快的方式適應環境。作為博士的李開復,選擇了最容易生存的方式——留在大學當助理教授。30歲那年,大女兒李德寧出生了。

李開復在大學任教,兩年過去,他發現自己當年被《美國商業週刊》評為「最重要發明」的博士論文沒得到任何商業應用。他的研究並沒有真正落地,對於世界沒有產生什麼改變。這時恰逢一位蘋果副總裁前來邀請他加入商業遊戲,說:「開復,你要花你的餘生寫這麼多像廢紙一般的論文,還是要來蘋果改變世界?」

這句話如此耳熟,以至於無法讓人不回想起1983年的喬布斯正是用同樣的句式打動百事可樂CEO斯卡利(John Sculley)加入蘋果:「你是願意賣一輩子糖水,還是想來蘋果改變世界?」估計七年下來,蘋果公司高管都學會放這一大招了,他們和每一個想招聘的牛人說:你是願意一輩子××,還是來蘋果改變世界?

越高級的人才,就越願意被願景驅動。我們所知的是,李開復被那願景當場擊中,離開了那所著名大學,加盟蘋果公司任副總裁,從此開始技術管理者的職業生涯。無論從技術的創新、與人的交流,還是科技產品化等,都是更加適合李開復的一條發展道路。

不過也算他點背,在蘋果的六年,李開復經歷了蘋果有史以來最爛的幾任CEO,前三年任職的是被同一句式從百事可樂「勾引」來的斯卡利,然後是邁克爾·斯平德勒(Michael Spindler)和吉爾·阿梅裡奧(Gill Amelio),長期的裁員和人事變動讓34歲的李開復覺得蘋果要完蛋了,開始萌生退意。其實如果他能再多熬一年,他會在自己的辦公室遇見穿著黑套頭衫和藍色牛仔褲、宣佈自己重返蘋果的CEO喬布斯,並開始蘋果最好的年代。李開覆沒有等到,他跳槽進入當時硅谷最炫的、打造過《侏羅紀公園》《玩具總動員》等電影的SGI(硅谷圖形公司)。

今天的社會中,如果一個人在35歲之前,還沒找到能發揮自己特長的領域,這個人的職業發展則相當堪憂。30歲以後,我們的體能開始下降,努力不會成為核心競爭力,只能通過經驗勝過年輕人、通過才幹和資源勝過同齡人、通過聚焦來勝過更強者。

在這個階段,主要的生涯任務是尋找自己的優勢和特質,定位自己能夠勝出的職業領域。巴菲特在32歲第一次成立投資公司,馬雲在31歲看好互聯網,張朝陽在32歲開始風投搜狐。李開復在這個階段選擇進入蘋果,發現自己搞IT科技如魚得水,從此在這條道上一路狂奔。

李開復在SGI工作了兩年,直到新進來的CEO把他所在的部門裁掉。他很快通過朋友找到下家微軟,受命在中國創建微軟中國研究院。37歲的李開復來到當年朝氣蓬勃的中關村,兩年後因為成績卓著被調回微軟總部,出任全球副總裁。也就是在這一年,他開始寫第一封《給中國學生的信》,在國內學生中引起巨大反響,他教育者的事業線開始出現。

35~45歲這個階段是職業線發展的最高峰,現在佔據媒體的頭條、雜誌版面的人,大多都是這個階段的20世紀六七十年代生人。如果你在前兩個階段職業生涯發展順利,到了這個年紀,就要專業有專業、要人脈有人脈、要財力也有財力,你具有衝擊職業頂峰的能力。

職業發展後期階段的主要任務是找到進入職業頂峰的道路,並堅持走下去,同時積極探索自我實現的可能性。在職業發展前期定位到自己的優勝領域後,你更需要的是毅力和堅持去形成你自己的「道」——其實所謂「道」,並不是地上畫好的線條,而是你回首的時候自己踏出來的那條路。

俞敏洪31歲建立新東方,44歲時新東方在紐約上市,他的堅持踏出來一條屬於自己的「道」。李開復在這段時間也很「上道」,微軟公司副總裁幾乎是他作為IT科技人士的職業頂峰。在他的工作生涯中,在微軟的幾年,是他做得最久的幾年。

2005年的李開復在微軟微微疲軟。剛回到美國的前兩年在比爾·蓋茨身邊學東西的興奮勁頭逐漸消失——2005年的微軟像個中年人,四平八穩,李開復覺得自己像「一個機器裡的零件」,感覺不到當年創辦微軟中國研究院的衝勁。而此時的李開復給學生的信已經寫到第七封,並在2004年建立了開復學生網,在遠隔重洋的中國青年人中有著巨大的影響力。當你公司有個高管在大街上人人皆知,在公司卻誰都不待見,那麼他離開只是個時間問題——李開復知道谷歌在中國開了辦事處,給谷歌CEO發了一封郵件。他要回中國,他要創新,這個是他血液中的東西。

2005年7月,他從微軟跳到谷歌,惹上一場國際官司。同年九月《做最好的自己》一書出版。這兩者相互借力,使他在青年人中的影響力提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在谷歌中國的工作定位也就順其自然:公共關係和中國工程院的運營。至此,李開復青年導師的身份就非常清晰了。他在接下來幾年中,在大學做了近千場講座。這些投入也有很好的回報,2006年,有70多名中國大學中最精英的學生陸續加入谷歌中國,成為中堅技術力量。李開復也憑借谷歌副總裁的身份,接觸到國內最知名的投資人、企業家、政府相關部門人士,深入瞭解了中國商業生態。

進入這個階段,職業發展從關注外在成功的職業階段(career),進入關注內在成功的事業階段(calling),也就是我們說的道法自然——成長為自己的樣子。什麼叫「自然」?「然」是「……的樣子」的意思,「自然」就是「自己的樣子」。

事業階段是職業生涯發展的最高境界:職業成為自我實現的方式,而不是外界的評價和成功。站在成功的頂峰上氣喘吁吁,他們深感體力下降、時間不長、成事艱難,一種迫切為自己、為世界做些什麼的使命感油然而生!於是在外界的驚歎中瀟灑轉身,安心下山做自己去也。

但事實上,能進入這個階段的人不多,大多數的成功人士還賴在過去的山上,直到有一天被別人趕下來。

比爾·蓋茨53歲開始做慈善,王石53歲爬上了珠峰,李開復在44歲的時候追隨我心一把,來到了谷歌,開始「做最好的自己」。

至於今天你所知道的創新工場,按照李開復本人的說法,源於2009年6月的一場疾病。請原諒我精神病般的聯想癖,我們閃回一下,喬布斯據說也是在一場死裡逃生的胰腺癌後,想明白要把每天都當成最後一天來活。

2009年的谷歌中國區總裁李開復躺在醫院裡,看到周圍生老病死來往如織,深感職業生涯還有不到15年。如何活得更快樂更有意義?住院的時間充足到讓他有機會回想起自己的所有職業經歷,想來最快樂的,就是建立微軟中國研究院和在谷歌中國的前兩年——他喜歡創造、青年、中國、教育——所有這些旋律交織在一起,變成了創新工場的靈感原型。

病床上的李開復無意中使用了職業生涯咨詢中一種有趣的技術:成就事件分析。把過去經歷中感覺最有成就的事件做分析,找到背後重複出現的才幹、價值觀和成功模式,然後構建未來的願景。這些成就事件往往是內在的優勢和外在回應的完美結合。過去的成就事件是一些美好的偶然,但如果能發現內在模式,在未來,有意識地創造就變得可能。

與所有這個年齡段的人一樣,一旦找到自己的願景,李開復就覺得一刻都不能再等下去了。2009年9月4日,他宣佈辭職。在讓公眾「全民猜猜猜」三天以後,他正式宣佈創辦「創新工場」——致力於早期的高科技創業投資,提供全方位的創業培育。

李開復為何能四天創建創新工場?

從李開復的生涯三階段中,我們又能學會些什麼?

和魯迅平穩的公務員生涯不同,李開復在職業發展階段就已經功成名就。這段非常成功的職業經歷,對於他瞭解自我,積累能力和資源,以及最後實踐理想有著巨大的意義。

李開復的職業線圍繞IT專家、創新者展開,他的事業線的軸心則是教育者、影響力。而創新工場是兩者的結合——培育和支持青年人從事IT技術創業。

普通人的事業線,在探索確認後需要漫長的投資期,慢慢等待回報,最後達到逆轉點,這過程經常長達五年甚至十年。但是李開復的這個階段推進非常迅速——從6月產生清晰的念頭開始,到9月7日正式開始運作,整個過程只用了不到3個月。為什麼李開復能這麼快開始自己的夢想?

創辦一個像創新工場這樣的機構,需要幾個核心要素:投資人、管理團隊、客戶,以及圍繞於此事的商業模式。這些資源其實在李開復的職業發展期,就有意無意地準備好了,就好像切好的菜,只等下鍋了。

在谷歌中國任總裁期間,李開復負責公共關係,這讓他有機會接觸到中國企業界、政府界的一群大佬。在創新工場開始的前幾天,中經合集團創始人劉宇環第一個投資加入,隨之而來的柳傳志、俞敏洪、郭台銘、陳士駿等知名企業家們也加入了投資隊伍。聯想柳傳志為他背書:「李開復先生曾經在中國的谷歌、微軟都做過領導工作,既有領導的實踐經驗,又有很強的創新意識。他用創新工場這種新的模式開展工作本身就是一種創新,非常值得支持和鼓勵。」在創新工場創建的45天內,就確立了未來五年投入八億的藍圖。

在中國任高管的幾年,李開復也搭建起從管理到技術的本土化團隊。創新工場的四位創始人分別是他自己、管理合夥人汪華、產品總經理王暉和新聞發言人王肇輝。汪華是原谷歌的商務發展部負責人,王暉是李開復在谷歌時的特別助理,王肇輝原來是《大學生雜誌》編輯,協助處理谷歌校園的工作。技術員則更加不愁——李開復的個人品牌和在大學生中的影響力,讓創新工場「創辦第一天就收到了7000份簡歷」,隨著模式逐漸清晰,大量的創業者也湧來,現在有近50個項目。創新工場不缺人力資源,也不缺客戶,這些都來自李開復早年打造的個人品牌基礎之上。

至此,投資人、團隊全部確立。

退回到2009年醫院裡的李開復靈光一閃的那個上午,如果你也有數十年的IT技術經驗,有強大的企業界關係,還有對於青年人的影響力,熱愛創新和教育,你也會自然而然地想到創新工場的商業模式——提供創業指導,連接起資本方和青年創業者。

正如你所見,李開復成功的職業生涯,幾乎提供了他進入事業期的所有資源。與很多陰謀論者相反,我並不認為這是一場精心準備的策劃——恰恰相反,大部分的夢想和願景會以一種朦朦朧朧的感覺存在,一直到某天你達到某一個高度,清晰地看到一個目標,可以馬上告訴自己,就是這個。除非你走到這座山頂,否則你永遠無法看到通往下一座山的路。

這個生涯故事也完美地說明一個生涯三階段的道理——發展好當前的職業生涯是自我實現的重要手段。從山頂起跳,好歹也能落在山腰上。

如果你暫時找不到自己清晰的夢想,那麼踏踏實實地做好現在這份職業,讓自己努力向頂峰走去。在上山途中積累的所有一切都會在夢想出現時刻,轉化成自我實現的力量。你的職業線畫得越好,你就為你的夢想積累越多的「存款」,當你的事業線出現的那一刻,你就能越快地投入與開始。

關於夢想,最可悲的不是你暫時沒有,而是有一天出現的時候,你卻發現自己完全夠不著。

這世界上本無現成的玫瑰園,如果你要,自己去開闢一個。

創新工場成功嗎?

一個聰明的生涯規劃師,一定不會給正在發生的事情做評價,因為生涯如歷史,需要距離才能看清。這裡面還有點我的雞賊,因為這樣比較不容易說錯。不管怎麼說,一個企業,尤其是創新企業的成敗無法用短短數年的時間來判斷——蘋果毀了多少硅谷評論人的一世英明啊——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創新工場的確很大程度地實現了李開復的個人價值,他在央視《面對面》的採訪中說:

「它(創新工場)的樂趣在於它串聯了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幾個旋律——中國、青年,還有創新。創業,這是一個嶄新的工作,從頭做起,我最喜歡的工作,就是從無到有地做出一家有理想、有意義的公司。……這是我自己的夢想,我覺得也是這些青年的夢想……其實這也是我父親的夢想。我父親一直非常希望他的孩子有一個能夠回到祖國的土壤,幫中國創立一些真正有科技含量的有意義的企業。」

如果事情果真是這樣,在我看來就已足夠。一個人能追尋自己的夢想,順帶實現父親的和大家的夢想,已是很好,幹嗎非得逼著別人成功呢?

職業發展的規律是:生存、定位、發展、自我實現。時間可以縮短,但是階段無法跨越。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的傳奇,只要你努力、機敏、堅持,而且敢於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