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你的生命有什麼可能 > 4 魯迅沒開始寫作之前,都在幹嗎? >

4 魯迅沒開始寫作之前,都在幹嗎?

在中學時代課本裡認識魯迅的人,你一定擁有一個和我類似的記憶:一個很硬氣的老頭子,坐在扶手椅裡面,抽煙、寸頭、小鬍子、瘦削、大褂,橫眉冷對。他說的名言也印證了這一點: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和血。路是自己走出來的,在別人喝咖啡的時候,他一直把文字當成匕首和投槍。

如果我也算在寫作的話,那魯迅就是我寫作的導師之一,不是「院子裡有兩棵樹……」這種。我喜歡《野火集》,喜歡魯迅雜文中的犀利和幽默,喜歡他寫東西淋漓盡致不騎牆。我看的那個版本,不僅收錄了魯迅的雜文,還附有當年對戰文人的文字。這就讓一場武術套路的演示,變成了文字肉搏,旁敲側擊,旁徵博引,指桑罵槐,奧妙無窮。魯迅先生筆法犀利,大開大合,只有多年後我看《笑傲江湖》的快感可以與之相比。

那魯迅窮嗎?這在我看來幾乎是一定的。在白色恐怖的上海灘,在國民黨特務的圍剿下,棄醫從文的魯迅先生一定活得極清貧——要不他怎麼那麼瘦,還有嚴重的肺病?但是這一切,難道不是作為鬥士、作為旗手、作為中國人的脊樑所必須的嗎?作為一個典型的中國九年制義務教育下的學生,這應該是我和大部分中國人共享的魯迅記憶。

當我開始研究生涯三階段的模型,越來越理解社會與人性時,一個疑問卻越來越揮之不去——一個無產、以鬥爭為主業的作者,到底可以在現實環境中撐多久?在魯迅的文字中,他坐出租車,逛書店和琉璃廠,喜歡看電影,養活了太太許廣平和孩子海嬰,還僱傭了女工,這麼大的支出,從何而來?寫鬥爭的文章,誰來為之付錢?如果今天的一個人,希望在當代也過上魯迅的生活,他的道路又該如何走?我開始研究起魯迅的生涯發展。

做研究就像用Google,當你提出正確的問題,答案就會慢慢浮現。我看過一本很有趣的書——《魯迅時代何以為生——為文化名人算經濟賬》,裡面提供了很翔實的魯迅經濟生活資料。作者陳明遠本身就是個現實的理想主義者。「文化大革命」從中科院被下放成為知青,整個農場只有一本《魯迅全集》能看——前面好玩的都被借去,剩下的就只有最後兩本千頁余的《魯迅日記》。正好他的專業是學數理的,而魯迅也有記錄流水賬的習慣。他突發奇想,何不把魯迅一生的賬目計算一下?在牛棚的五年時間裡,陳明遠計算出魯迅一生的賬目。「文化大革命」後重新核實,而後成書。以下關於財務方面的數據,都來自他的書中。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又找到了金融方面的專家,按照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全部換算成2012年的人民幣數目。你猜魯迅先生的年薪幾何?魯迅的職業生涯,到底過得怎麼樣?

魯迅原名周樹人,1881年出生在紹興,從《社戲》《三味書屋》就能看得出家境殷實。他小時聰明,喜讀小說,不怎麼用功,成績卻很不錯。22歲公派留學日本,在仙台學醫。26歲回來結了趟婚,又回日本開始重新學習文藝。29歲學成,歸國就業。

魯迅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老家的紹興師範學院當老師,一年後升為校長。1912年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31歲的魯迅應蔡元培的邀請,成為教育部公務員。這一幹就干了14年,一直到45歲。當時的公務員收入還不錯,任職期間,教育部的月薪從240圓(2萬人民幣)升到300圓(2.8萬人民幣)左右。如果你在1914年的北京遇到早上去教育部上班的魯迅,他就和你遇到的大部分公務員一樣,有點教員的傲氣,也有公務員的平和。1917年張勳復辟的那一個月,他曾憤而辭職,第二個月平亂後,他又回來繼續上班。

如果沒有那場五四運動,周樹人也許會沿著自己原來的職業路線一直走下去,畫出一隻不錯的職業線蝴蝶。五四運動給魯迅的職業發展帶來一個巨大的轉折,讓他對自己當前的職業有所反思。在五四之後,他開始發展自己的事業線:教學與寫作。

從1920年8月開始,魯迅應蔡元培之邀在北大開始講課,他的第一條事業線——教授生涯,在徐徐展開。魯迅在北大的課酬不高,每週一小時,一月18圓(2300多)。他的講課水平不錯,幾年下來,兼職的學校越來越多,最多時兼到八家。四年後(1924年),他大學授課的年收入達到了808.5圓(90000多)。1925年,他去西安講課一周,就賺到了34000元。算下來課時費每天6000(大概相當於今天一個普通大學教授在外一天的培訓費)。講課還有個意外收穫,在北京師範大學教書期間,魯迅認識了許廣平——他未來的妻子。

(資料來源:陳明遠《魯迅時代何以為生——為文化名人算經濟賬》)

大概是從38歲(1918年)起,他對小說的童年愛好重新萌芽,公務員周樹人開始探索自己的第二條事業線:作家。這年四月,第一篇小說《狂人日記》發表,魯迅的筆名也正式啟用。接下來這一年中,作者魯迅發表了不少文字,談愛情、談如何做父母,還翻譯了小說《一個青年的夢》《工人綏惠略夫》。魯迅就這樣度過了自己的40歲。魯迅的第一本小說集《吶喊》在他43歲時正式出版。從此作家這條事業線越走越強,逐漸成為魯迅集大成、應天命的核心事業。

從職業生涯來說,魯迅是個典型的衝動型規劃的傢伙——因為看到自己的父親重病,他決定醫治更多人,於是開始從醫(很多人的大學專業都是這麼選的吧)。在日本學醫看到了一段中國人圍觀中國人被砍頭的影片,又接觸到哲學,引發他對國民性的思考,讓他認為文字更能救國,於是他轉投文藝(剛畢業的魯迅卻找不到和文學對口的職業)。公務員的14年生涯,幫助魯迅慢慢積累了從事文藝的能力和平台,寫作和教學都是呈現自己文字能力的方式。

就生涯三階段的理論而言,1924年是43歲的魯迅的重要逆轉點,那一年他教書和撰稿的收入第一次超過公務員收入,佔到全部收入的59%。也就是說,在醞釀四年後,他作為自由文人的職業收入已經高於公務員的收入,他實現了「職業自由」,已經完全可以不用依靠本職工作,就能維持原有的生活水準了。

1926年8月,魯迅和許廣平一起離開北京,分別前往廈門和廣州。他們相約為社會服務兩年再見面。這期間有過一段很「海角七號」的愛情故事,感興趣的人可以移步《兩地書》。魯迅去廈門大學做中國文學史教授,開始自己的第一段正規教授生涯。不過魯迅不算是個好員工,四個月以後,他離開廈大,前往中山大學任中文系主任兼教務主任。但這份工也並沒有遵循HR一年之內不要亂跳槽的忠告,他做了10個月,又從廣州離開,前往上海。說實話,讓魯迅這樣的戰鬥者做教務主任,實在是個大錯誤。

一到上海,魯迅徹底火了。勞動大學、立達學園、復旦大學、暨南大學等紛紛邀請他講演,魯迅從大學教授轉身成為文化名人,但是一下子沒有了固定收入。蔡元培(此公是近代史奇人之一,給中國的教育和文化帶來了巨變,也是魯迅的超級大貴人)給他在上海謀了一份月薪近30000的特約著作員的工作,每月無須坐班,稿子也不多。趁著這段穩定的時光,魯迅開始創辦自己的文學刊物《語絲》《萌芽》,寫作和翻譯成為他主要的工作內容。以今天的觀念來看,他成為一個「自媒體」。兩年後,他自由撰稿的收入,達到每月500圓(近50000元)以上。至此,魯迅徹底實現經濟自由。從生涯三階段來看,他順利地完全跨入事業維持期階段。

魯迅46歲在上海安家,兩年後有了兒子海嬰,從此再未移居別地。從這個時候起,到他55歲去世的九年間,他的經濟收入是平均每月60000元左右。但經濟絕不是這段生涯的關鍵收益,作為文人的魯迅,產量開始爆發:《野草》《朝花夕拾》《而已集》《三閒集》《二心集》……九年內有25部作品結集出版。這些文字無論是對魯迅本人,還是對整個中國近現代歷史的影響,都絕非他之前的任何職業可比。這也是生涯最後一個階段的特質,當人們遇見天命,當興趣、天賦、特質、渴望和時代需求最好地結合在一起時,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巨大力量。

魯迅是現實的理想主義者的標準範例。

在第一個職業發展階段,他老老實實在北京干了14年公務員,這讓他度過了自己的生存期和發展期,讓他擁有了一段穩定的生涯,積累了可以寫作與教書的知識、思想和名聲。在發展期的後期,他開始探索和發展兩條新的事業線——當教授和自由作者。

第二個階段是職業線和事業線並行的階段:在任公務員的同時,他兼職講課和寫作。歷經六年兼職、兩年的全職教師生涯後,他放棄了教師生涯,全情寫作。

第三個階段是事業期,他全力投入寫作,逐漸創造出自己獨一無二的職業生涯。他在此中投入所有的興趣(文藝)、才幹(文字)、價值(正義感)與人格(鬥爭性),強烈地應和著那個時代的思想需求,終成一代名家。從這以後,他批判、他鬥爭、他死去,他被一個時代放大、被不停地建構,又慢慢地被遺忘,這些故事,你都很熟悉了。

魯迅職業生涯期間(31~55歲)共收入119873.3圓,

相當於2012年的1109萬元以上,平均年薪48.2萬元,月薪4萬元

不計1922年的收入(日記缺失)

(資料來源:陳明遠《魯迅時代何以為生——為文化名人算經濟賬》)

給魯迅的一生算筆賬,你會發現大部分人對魯迅的生活也有誤解——他既非從小立志成為救國英雄,也並非在鬥爭中活得清苦。魯迅的生活不比我們大部分人差——換算成2012年的購買力,魯迅從31~55歲共24年的職業生涯中,總收入約為1109萬元,平均年薪為48.2萬元,平均月薪4萬元。這讓魯迅能有一個讓自己體體面面、養活三口之家、有閒錢買書買古玩的生活。在這個基礎之上,鬥士魯迅才能從心而發,真正戰鬥起來。

真實的魯迅不是個窮困潦倒、四處被迫害的傢伙,恰恰相反,他是個金領——收入中上,經濟穩定,是當時社會的中堅。他戰鬥,卻並不窘迫;他理想,但也活得現實。

夢是好的;否則,錢是要緊的。錢這個字很難聽,或者要被高尚的君子們所非笑,……凡承認飯需錢買,而以說錢為卑鄙者,倘能按一按他的胃,那裡面怕總還有魚肉沒有消化完,須得餓他一天之後,再來聽他發議論。……自由固不是錢所能買到的,但能夠為錢而賣掉。

——《魯迅全集》第一集

魯迅的生涯三階段:錢是好的

魯迅的生涯故事講完了,你有什麼感受?

真實的魯迅讓我們體會良多。

第一點,原來小學時代印象中那個貧困、頑強又不停鬥爭的魯迅,不是個有血有肉的「活人」,只是一個被抽乾、架空、化妝再架起來的鐵血戰士。而真實的魯迅是一個現實的理想主義者的良好範例。你沒法從小就找到自己的終生願景,也沒法不經嘗試就確定什麼是自己的終身事業。即使是魯迅這樣的鬥士和硬骨頭,也需要遵循生涯發展的規律,先養活自己,照顧好家庭,然後慢慢地摸索自己生命的可能;這期間有成功,也有失敗。魯迅在46歲中年時漸入佳境,找到自我實現的最佳路徑。一旦找到,則投入自己的全部生命。在文字上毫不妥協的他,在職業生涯發展中展現出來巨大的韌性,令人尊敬。

我尊敬窮困的理想主義者,但是搞理想不一定非要窮困。因為要找到一個生活穩定的理想主義者,遠遠比我一個窮困潦倒的絕地鬥士,概率要大很多。

在今天這個浮躁的時代,我們身邊總充斥著許多希望自己一年之內實現夢想的人——他們期待的「夢想」猶如房屋,已經建好且是精裝修,推門進入即可。一旦碰壁,他們馬上勢利地全身而退,成為徹頭徹尾的現實主義者。這種人與其說是夢想家,不如說是夢想投機分子,夢想和自我實現只是他們的另外一種成功學。這種夢想投機分子,根本就不配談夢想。

第二點,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魯迅的時代提供了一些能讓知識分子僅通過知識就能體面地賺取收入的機會,他自己也幸運地遇到一個理解他價值的職場貴人。如果今天的文化人拿著一份不那麼體面的工資,他們就只好出賣文化讓自己體面些。如果繼續保持糟糕的知識產權保護,堅持低廉的書價,今天的中國很難再出現魯迅,他可能會因為低廉版稅和盜版窮死。

最後,魯迅的職業生涯故事還告訴我們,如果他在46歲才開始全心寫作,依然能成為現代影響力最大的幾個作家之一。如果從現在開始,把你喝咖啡和刷微博的時間省下來,我想你的夢想一定也來得及實現。

從魯迅那裡,我們理解了從現實到理想的生涯三階段的基本規律。下面我們要談談李開復的職場生涯。我們在決策階段談過他,這次我們從另一個角度看看,也許我們會理解職業線和事業線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