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你的生命有什麼可能 > 13謝謝你,但我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

13謝謝你,但我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不是活在自我耗竭中,就是活在自我封閉中,我們還有更好的選擇嗎?在「他建議我」與「他期待我」之間,其實還留有空間——雖然不大,但生活的智慧能讓我們游刃有餘——不是每個期待都需要被滿足:我們可以接納他人的期待,但並不一定要滿足它們。

父母親期待你結婚生子,上司期待你助他一馬,心理老師期待你踐行理論,閨密期待你與她們一樣,這些都是大家的期待,但是你總有選擇——你可以選擇收到他們的期待,滿足他們;也可以選擇收到期待,不滿足他們。不過,你永遠無法決定讓他們不期待,因為那是別人的事。

比如你也許會說,我無法面對父母親失望的眼神,所以我還是踏踏實實地盡快找個人結婚生子吧。這也是一種選擇,在接起父母親期待的同時,你必須同時放下對自己的一些期待:期待自己可以找到喜歡的人,期待自己有更多的事業,期待自己有不同的生活……但是你總有選擇。

又或者你可以選擇接受他們的期待卻不滿足他們:「我理解父母親有這樣的期待,但是我對自己有更重要的期待。」做不一樣的事情,你必須承擔父母親的失望與壓力……但是你總有選擇。

唯一不太可能的,是質問「為什麼父母親要這樣想」或者「為什麼我會這樣」。事實上,父母親和你一樣,都堅持自己的看法,而且由於時間更長,他們比你更加堅定。而你已經是這樣了,關鍵是下一步——你會怎樣。

生命不長,你會遇到很多很多的期待,但是能夠滿足的只有不多的幾個,你會把誰的、哪些期待排在前面?我喜歡美國心理協會會長塞利格曼(Seligman)的說法,他認為人生只有兩個時期,一個是擴張期,一個是收縮期。他這樣描述一個人從第一時期進入第二時期的轉變:

「你慢慢發現,你接觸過的事物、你所愛的人,並非達成任何目標的手段,而是以這些事物本身為目的。你對那些新鮮、瘋狂的事情不再感興趣,你離別人的期望越來越遠。」

定見的所有修煉,都是為了有一天面對他人的期待時,淡淡地微笑,說一句:

謝謝,這很好,但是我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