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你的生命有什麼可能 > 7 為什麼你活得無趣? >

7 為什麼你活得無趣?

理由一:你太「有用」

有趣等於適當的不確定。但是一件事物只有有明確、可計算的回報,才能被歸納為「有用」。一旦一件事被要求必須「有用」,事情就明確得無趣起來。在「有用」的人看來,有趣的人總是顯得不安分、特立獨行、樂呵呵、莽撞、好奇與想像力四濺,終日做著些「沒什麼用」的事情。有趣的人時常會聽到這樣的批判:

找工作能賺錢啊!——旅行有什麼用?能賺到錢嗎?

跑步能鍛煉身體!——跳舞有什麼用?能鍛煉嗎?

考個會計證能加薪啊!——學畫畫?能賣錢嗎?

結婚就安定下來了啊!——談戀愛搞浪漫?還不是要結婚?有什麼用?

但你有沒有想過:

不管你活成什麼樣,最後還是要死的。又有什麼用?

無用的人生卑微,而無趣的人生悲哀。

所以,一旦一個人把是否「有用」作為事情的唯一評價標準,那麼這個人活得無趣就天經地義。這種功利與短視的背後,是深刻的不安全感與焦慮。和這樣的無趣之人對話特別費勁——你和他們談起一個好玩的東西,他會先問你:「賺錢嗎?」然後是:「好弄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他又會問:「肯定嗎?」這些問題只要有一個是否定的,他們就不感興趣,轉移方向。

在我們的教育中,也有同樣的焦慮。家長把教育當教育產品,既然是教育產品,那麼一段是付錢,一段就是高分數。這樣的「教育」別說是投資未來,連購買現在家長們都嫌慢,恨不得今天花一萬明天提五分。某著名培訓機構的廣告詞就是「我們只教給孩子有用的」「提分快,來××」。一位家長告訴我,現在的孩子有三個學期:除了原來的兩個學期,還有暑假。暑假開始,老師會叮囑學生——假期時間千萬不要浪費,然後列個清單:要閱讀的50本書、要做的50件事。做完這些東西你總得有點感悟吧,感悟也別浪費,再寫10篇作文。孩子喜歡運動,家長繼續叮囑,要做就做中考要考的運動,千萬別做那些沒用的運動。如果想發展個興趣,那就發展能夠評級的,千萬別做那些沒用的。我兄弟狒狒的女兒四歲,幼兒園低班第一個學期的暑假,老師告訴家長去網盤下一個假期作業包。他一開始還覺得蠻好玩,下下來就瘋了,2.3G(GB的簡稱,1GB=1024MB)。

從生涯看,這樣的教育對孩子有什麼影響?當課堂外的一分一秒都充滿了確定性,當每一個行為都必須在系統裡置換出有用的結果,興趣這個老師就徹底被開除了,隨之而來的好奇心、想像力、創造力更無從談起。

既然我們剝奪了一個孩子在童年尋求興趣的時間,封閉了他們發展興趣的可能,還親手掐死了興趣這個老師,就別困惑於為什麼他/她會在高考前選專業毫無主見,追逐熱門的「有用」的專業,在戀愛的時候找「少奮鬥10年」的另一半,在選擇工作時謀「定下來」的工作,在生活中選擇「別折騰」的方式,明確地活成一個確定、無趣、毫無想像力的人。

標準答案,只能產生標準笨蛋。

沒有了興趣老師的提醒預習,我們只好等生命任務來臨再開始補課——我們在該談戀愛的時候學習,在該學習的時候玩,在該工作的時候學習,在該結婚的時候又在工作,專注副業一百年。

讀書也一樣。書在努力讓自己變得越來越「有用」,各種「一本通」「精通」「大全」氾濫,甚至連讀本小說也有功能——「治癒」「勵志」「職場」「減壓」……。你有多久沒讀過一本「沒什麼用」的書了?我是漫畫迷、科幻迷,書丟在辦公室,也經常被人問:你現在還會讀這樣的沒用的書?我告訴他們,當年我做GRE老師,心理學就是沒用的書;後來我學心理,職業規劃就是沒用的書;後來我寫《拆牆》,畫小人就變得有用了,而職業規劃成為我的事業。再說——讀書只求有用,就如吃飯只管飽一樣——我幹嗎非要有用啊?!

我們身邊充滿這種無趣之人,當你一次次地解釋後,也就開始懶得對他們說明——從功能主義心理學來說,有趣是我們為未來做的準備,給未知的未來的存款。有趣是勇敢者的遊戲:有趣的事情可能有用,也有可能無用;有趣是投資能力,而不是消費生活。有趣能讓我們擁有越來越多的可能,同時也越來越生機勃勃。而無趣之人逐漸長大,世界與他們越來越無關了。

在我自己看來,有趣怎麼也不為過,有趣是種活著的、元氣淋漓的狀態,有趣證明我們還年輕,還在打開新的世界,還在長大,沒有長老。

批注《水滸傳》的才子金聖歎,54歲因為「哭廟案」入獄,臨刑前兒子花錢打點關係,在大牢見到他,他大筆一揮給兒子寫好遺書,叮囑回家看。

這麼一位才氣縱橫的文學家,因充滿浩然正氣,發動大家反文字獄而入獄,見大兒子最後一面,會寫點什麼呢?兒子回家打開字條:

「字付大兒看:鹹菜與黃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此法一傳,我無遺憾矣。金聖歎絕筆。」

幾天後在南京三山街行刑,他的首級落地,耳裡滾出兩個紙團:「好」「疼」。

這種人,在有趣裡永生。

興趣攻略:避免活得太有用

1.Different Night

要想在生活中創造不確定性,先要留出生命中的空白。

我們的大腦喜歡空白,一旦出現空白,就會把自己潛意識裡迫切的東西填進去。

每週給自己設定一個different night(第八夜),不要設定任何比如說「我要養成一個習慣」或者「要發現自己的興趣」這樣的期待;然後以自己最放鬆的狀態投入,隨便幹點什麼——你可以漫步某個地方,約一個不常見的人,或者參加一個此前不會參加的聚會,總之,做點不一樣的事情。

給自己定一下鬧鐘,在鈴聲響起之前,不准看表,不准做重複的事。

回家給自己做個梳理,三四次以後,必有收穫。

2.與有趣的人待在一起

找到身邊你覺得有趣的人,和他們待在一起,看看他們業餘時間在幹什麼。作為講師,總需要出差。頭幾年還覺得有趣,看看名勝古跡,幾年下來全國好玩的地方都去過了。但全國也迅速地變得越來越一模一樣,我對出差開始厭倦。直到我有一天想:既然地方被掃蕩完了,為什麼不找有趣的人?

於是我做了一張中國好玩的人地圖——每一個城市,我都標出來自己想認識的人,出發前給他們私信,要求拜訪。

秋葉語錄老師就是這麼認識的。我開始愛出差去武漢了。

3.讀些無用卻有趣的書

4.不跟團的自助游

5.加入一個全新的興趣小組

理由二:深陷感官興趣的泥潭

我們生活在一個人類歷史上感官刺激最集中的年代,調查說現代人每天要看近150條廣告:你走入地鐵車廂,看著每20秒刷屏一次的微博和微信,快速回復一封工作郵件;門緩緩關上,車內的電視響起,準備推薦某檔電視節目;車啟動了,搖晃的車身讓你看一眼扶手,扶手上端有個牌子告訴你某洗髮水有多好;隧道內車窗閃過的LED屏串成動畫,告訴你該去哪裡上課;你走出地鐵站,街邊商場的音樂、麵包店的氣味撲面而來,你的書包裡放著想讀的幾本書,但是每次你的手指都越過他們,拿起旁邊的iPad mini。

我們從讀書時代迅速進入博客時代、微博時代、讀圖時代、視頻時代。這都是為了滿足我們永不滿足的感官興趣——一個接著一個,一個接著一個,不要停。請注意這種碎片化信息流的危險,它們無窮無盡、日益刺激、頻率切換太快,這些都讓我們沒有時間深度思考,進入自覺興趣。

為什麼你總是放下一本哲學書去看微博?就是因為微博裡面有不確定的刺激,下一秒可能汪峰就上了頭條,而羅素肯定不會在你看《西方哲學史》第23頁時,出來寫:「@×××,賤人也,鑒定完畢。」

活在感官轟炸中的人,往往依賴性地看著一條又一條新信息,感受那種瞬間的推背興奮感,以及結束後的深深失落感。當你的大腦吃慣街邊麻辣燙,就再也無法感受到食物細緻的原味了。人的注意力資源有限,當你的大部分注意力都陷入感官刺激的泥潭,你也就沒有精力發展出那個興趣金字塔的尖,取而代之的是,你把自己發展成一塊板磚——知識面狂寬,但是膚淺得可怕。

感官轟炸對興趣的影響

尼布拉斯·卡爾在《淺薄》(一本討論互聯網改變人類思維方式的書)一書中這樣描述被互聯網感官轟炸的人:

你時常覺得耳鳴、目澀,注意力無法集中;你懶於記憶,習慣於張口就問;你不喜歡冗長的陳述和表達,喜歡直奔主題和搜尋答案。這種狀態被稱為「忙者生存」。在能夠輕易獲得信息的情況下,我們通常喜歡簡短、支離破碎而令人愉快的內容。

互聯網發出各種刺激性雜音,既造成了有意識思維的短路,也造成了潛意識思維的短路,因而既阻礙我們進行深入思考,也阻礙我們進行創造性思考。

感官轟炸讓人淺薄,亞里士多德在《尼各馬可倫理學》裡表達過類似觀點:人類的三種生活方式——追求原欲、追求榮譽以及追求哲思。他認為對原欲的追求不是不好,但容易過度,容易讓人墮入放縱的惡的生活。

從生物學角度出發,你很容易理解亞里士多德的觀點:第一,我們感官有閾值,這讓我們能感受的快樂有上限。其次,感官刺激有適應性,這意味著我們貪婪無限——如果僅憑感官帶領,我們會很快適應一個刺激,然後繼續追求更高的刺激。第三,大部分的感覺器官終會慢慢衰老,我們注定只能享受一定量的刺激——與此同時,我們內心的慾望無休止地膨脹。過度的感官刺激,一定會讓生活落入痛苦之中。

用視覺打比方,我們的眼睛只能看到整個光譜中少得可憐的一部分,紅外線和紫外線看不到。光強或者弱到一定程度,對我們來說,就是絕對的黑暗和蒼白。視覺刺激有其無休止的適應和貪婪性,幾年前我們還在為第一部3D大片《阿凡達》驚歎不已,今天我們已經無3D不歡,而我們忘記了,連彩色電視都只發明了60年而已。但我們的視覺會逐漸衰老,老年人的視覺搜索能力在50歲以後明顯下降。

二戰諾曼底登陸前,英國曾經用這樣一種戰術轟炸過德國漢堡——1943年7月,他們出動791架轟炸機,在抵達途中每分鐘撒下2000個箔片。每一批箔片都會反射雷達波,所以在德國的雷達上出現了15分鐘的「回波」和12500架「飛機」,雷達癱瘓,探照燈毫無目的地掃動,防空炮對空亂射。當天晚上英國以損失12架飛機的微小代價,取得重大勝利。

你的頭腦像不像被轟炸的漢堡?每分鐘傳來的無數信息讓你喪失了注意力焦點,在一天的「轟炸」後,你累得要死,卻一架飛機都沒有打中。

當你習慣了一分鐘的煙花,你就可能再也感受不到整夜的寧靜星空了。

沉溺於感官,大腦變板磚。

興趣攻略:電子靜默

專業的壽司食客在每兩個壽司之間,會吃一塊薑片,讓自己的味覺重新回到原點,才能更好地感受下一個壽司的滋味。而在每天的感官轟炸中,你也可以給自己一段靜默時間,讓自己有機會發動更高層次的興趣。電子靜默就是個好方法。

沉溺於感官,大腦變板磚

電子靜默意味著你隔絕自己和外界所有基於網絡、無線電等的聯繫,關掉手機和電腦以及其他電子設備。最後,讓自己回到一個沒有電子產品感官轟炸的世界。你需要注意下面的事:

1.如果你有要事在身,可以提前告訴你身邊的人不要著急,並找一個能找到你的緊急聯繫人。

2.不在你的家裡或者工作場所會更好。

3.剛開始的時候,你也許會覺得無所事事,或總是擔心重要的郵件和電話被錯過。嘗試回顧一下你這段時間的生活,在一張白紙上寫和畫點什麼。

4.你的興趣會慢慢甦醒,你會想起來很多讓你感興趣的事情。不管是看一個畫展,還是想起一個朋友,只要與電子無關,就去做!

5.運動、冥想等都是不錯的靜默方式。但是如果有時間,請一定給自己一段無所事事的時間。

每個星期堅持半天甚至一天時間,一個月後你會慢慢發現自己重新對生活產生了新的興趣。

理由三:掉出了自己的心流通道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

一眨眼一小時就過去了;

感覺做任何事情都盡在掌控又流暢;

精神高度集中,目標專注;

把一切煩惱拋諸腦後;

有一種高度的興奮和充實感……

很多人在寫作、畫畫、表演、遊戲、閱讀等過程中有過這些感受,按照希臘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的說法,你正停留在你的「心流」(flow)裡面。這是興趣發展的極致。

我承認,一直到第一次潛水,我才真正理解flow的意思——在大洋底下有很多看不見的洋流,潛水教練會帶你進入某一個——一旦你進入,你就好像站在一條無形的海底機場移動帶上——你不需要動一根腳趾,就會自動地被洋流帶著向前走。前後各色的魚兒與你相對靜止,頭頂蔚藍天空閃閃發光,只有珊瑚提醒你在向前移動。你處於一種快速前進卻非常放鬆的狀態,正如你在工作裡專注地融入某件自己喜歡做的事,全力以赴、盡情發揮,完全忘記其他所有不相關事物的存在。相比之下,我更喜歡台灣心理學界的翻譯——神馳。

米哈里訪問了許多世界級的高手,提煉這種心流發生的原理,發現在下面的情況下,心流容易出現:

你喜歡從事的活動;

你能專注的且不會憂慮的;

有清晰目標的;

有立即回饋的;

有主控感的;

時間感流逝停止的……

你想到了什麼?男生想到了玩遊戲,女生想到了購物。這些都是喜歡的、能專注的、有清晰目標和立即回饋的活動,如果你只看不買的話,也沒有憂慮。所以男女各自能在遊戲和商店裡待一整天,完全感受不到時間流逝。

如果工作也能像玩遊戲和逛街一樣,那該有多好!

米哈里也這麼想。在進一步研究心流之後,他公佈了自己的心流通道模型。

心流理論(flow)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Mihaly Csikszentmihalyi)

正如上圖心流發生的區域、技能和挑戰的函數所示,如果你總能將自己的挑戰程度和技能控制在這個通道之內,你就能一直保證自己的心流;而一旦你不小心掉出了自己的心流通道,挑戰太高而能力不足會讓你感到焦慮(想想一個無論如何也無法通關的遊戲、陪女友購物刷卡的人、一項難度太高的工作吧),而如果能力太高但挑戰太低,則會產生厭倦(比如把你分到幼兒園組踢足球)。

所以如果你總能讓自己停留在心流通道中,工作就會像遊戲和逛街一樣好玩。一開始我們要提高技能(A),但是一旦感到自己厭倦了,就馬上提高挑戰難度(B),一直到自己覺得焦慮,然後開始學習新的技能,一直到厭倦感又來臨,再繼續提高挑戰難度。

這也是遊戲設計的原理:在一開始的時候先讓你很容易升級,也很容易拿到點數,繼而逐漸提高昇級的難度,也讓你掌握越來越難的操作技能。如果遊戲設計得好,你會一直玩下去。只要你對於自己的狀態有覺察,同時有足夠的挑戰和技能可學,讓工作像逛街一樣其實不難。好的教練通過心流設定學習進度,好的電影通過心流設計劇情和鏡頭驚喜,好的老師通過心流讓課堂不知不覺地進行。而你能做的事情,則是找到自己心流通道的寬度、斜度以及工作方式。

找到自己的心流:

1控制好難度

2找到學習階梯

3理解自己的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