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你的生命有什麼可能 > 4 有趣是一種力量 >

4 有趣是一種力量

瞭解了興趣產生的原理和功能,我們就能理解這句話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該如何用好這個老師呢?

興趣老師的第一種功能是推動你探索和發現新的世界,為未來做好能力儲備。

在人生每一個成長的重要階段,興趣都會提前到達,提醒你將要面臨的階段,幫助你搜集好要使用的信息和能力。正如心理學家Berlyne所說:「每多獲取一分信息,就會讓我們對未來的複雜、沮喪或者無助多一分保障。我們的神經系統選擇在那些除了緊急要求(包括睡覺、休息)之外少有的自由時刻做些有趣的事情,這真是個最佳選擇。」

剛出生24小時的孩子,只對年輕女性的聲音有興趣,因為他們需要盡快找到媽媽。三歲左右,孩子開始對外部世界和別人感興趣。這個時候,他們的動作和視覺能力開始發展,開始愛問為什麼,開始喜歡模仿他人。這為他們接下來逐漸與母親分離,發展自己獨立的個性提供了準備。我們在每個重要的人生階段都會發展出不同的興趣,四歲是兒童圖像知覺的最佳期;四到五歲是開始學習書面語言的最佳期;五歲是掌握數字概念的最佳期……在每個知覺期之前提醒我們的都是興趣。

等到12歲左右進入青春期,我們開始對家庭和學校外的人和事產生興趣——這是大腦在為未來進入社會做準備——這個階段,我們渴望從身邊找到可以學習和模仿的偶像,一旦我們看到的只是一群早就向生活投降的中年人(雖然多年後,我們也可能變成這樣),我們就會把眼光投向外界。這也是為什麼初高中的孩子總有追星的時候——我們希望未來能成為那樣的人。每一代父母都在指責孩子偶像崇拜,其實每一代年輕人都曾有崇拜的偶像,孔夫子、毛主席、憂鬱的詩人、搖滾歌手、王力宏、李宇春、韓寒……本質沒有什麼不同。

同樣旺盛的,還有我們對異性的興趣。在那段躁動的日子裡,激素充滿我們的每一條血管,鼓起每一顆青春痘,激發我們做出各種現在想起來不可思議的事——為了「怎麼這麼巧又遇到了」的偶遇,在喜歡的女孩的上學路上等上一小時;去十幾公里以外的學校發展一個各自心懷鬼胎的「聯誼」寢室;用被子蒙上宿舍的所有窗戶,關上所有的燈和音量,十幾個人擠在充滿臭膠鞋味和汗臭味的悶熱宿舍裡,睜大眼睛默默地看著一部愛情動作片。後來我讀關於興趣的論文,明白了這其實是為接下來的婚育做的能力知識儲備——雖然現在看起來,這準備有點過於充分了。

和歷史上先知總被當代人幹掉的命運一樣,提前提醒你的興趣老師,往往被人們認作干擾,甚至敵人。很多家長認為只有「有用」才是硬道理。在中學,他們對孩子說不准早戀!高中說,戀愛影響高考!大學說,戀愛也沒有用,工作還是要趕緊找的。結果等到大學畢業回家的第二天,他們又問:「你怎麼還不找女朋友,什麼時候結婚?!」

興趣的種子在小苗階段被殺滅,怎麼會開花?

所以,如果你發現自己對某件事情突然感興趣起來,先別著急評價這會不會浪費你的精力,有沒有偏離你的規劃,是不是有足夠回報,留出一段空間,先讓自己順著這個興趣走幾步。這也許是生活對你的提醒。也許在模模糊糊的興趣背後,有一個全新的領域在等著你。如果你千年朽木腦袋突然抽出綠芽,難道不是因為春天來了?

興趣的第二個功能,就是作為學習的動力的來源,抵消能力培養中的重複與倦怠感。天知道要想把一項能力與技術發展到極致有多難,我在下面列舉了一些數字。

莫扎特六歲第一次寫協奏曲,在這之前,父親已經指導他練習超過了6500小時。

丁俊暉從八歲半開始練習檯球,初一輟學後,每天平均練習10小時,18歲那年成為英國錦標賽冠軍時,已經練習超過了1.75萬小時。

巴菲特在2011年投資IBM之前,看過IBM50年來所有的年報,而在1988年決定投資可口可樂之前,閱讀過該公司1892年之後所有的年報。

我們熱衷於讀「一本書精通×××」,轉發「改變你生命的八個PPT」,堅信敲擊某個穴位就能治好所有病,用個神器裝水就能淨化心靈,學個「世界級」的課程就能達到世界級水平,這些都是愚蠢的事情。其實看看這些數據就能明白——高手在單調的重複中生成,求快不配做高手。

高手們為什麼可以扛得住這樣長達幾萬小時的重複和單調?研究發現,每個行業的高手都知道各種讓無聊的工作變得更有趣的策略——郵差懂得吹著口哨打發騎車的無聊,搬運工懂得唱出勞動號子來應對肩膀的疼痛,訓練場上的球員懂得隔段時間給自己揮拳打氣,而幾乎所有的IT公司都有葷段子文化——在寫代碼的時候猛講黃色笑話——他們太需要一些東西抵禦碼代碼的無趣。我的兄弟老杜告訴我,他聽貝多芬寫代碼,不知道是有欣賞貝多芬的趣味,還是貝多芬也能聽出葷味來。總之,高手們都覺得修煉挺有趣,他們是「玩」成高手的。

研究還發現,只是強調重要性並不會使一件事情變得有趣,過度的強調會適得其反。有趣的事情不一定重要,所以學會讓重要的事情變得有趣,才是關鍵。我們可以理解為什麼即使每天告訴學生和員工學習有多重要,每天告訴自己減肥和健康有多重要、改變有多重要,卻很少有人會真正有動力去行動。理智帶來的驅動力,永遠沒有情緒發動機——興趣推動得有力。當我去學習太極的時候,老師告訴我,練太極最好的心態就是「玩」。藝術家們最才華橫溢的作品,往往是在前期「玩」的階段創造出來的。

愛因斯坦只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卻沒有詳細說明這個老師好在哪兒。現在我們知道興趣是個人成長中出現過的最好的老師——它在我們人生面臨考驗前,提醒我們提前學習;它在我們討厭重複學習的時候,提供有力的鼓勵,讓我們發展出知識與技能。

如何利用好這個老師?為什麼有些人的興趣老師溫柔而堅定地一門課教幾十年,而有些人的老師則抽了風一樣天天給你開新課?請接著看,如何養大一個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