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學會快樂 > 第21章 跟隨時間的「心流」 >

第21章 跟隨時間的「心流」

美好的生活,就是專注所做之事。

——中村珍妮(Jeanne Nakamura)與米哈里·契克森米哈(Mihaly Csikszentmihalyi)

人們都有全心投入一場活動、一個實驗,或沉醉於一種感覺的體驗。這種狀態,就是克萊蒙研究大學(Claremont Graduate University)的著名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所說的「心流」(flow)。20世紀60年代,契克森米哈研究了畫家創作的過程,令他印象深刻的是:畫家創作時如果進展順利,便會完全沉迷於作品,忘記疲憊、飢餓和不適,寸步不離,直到畫作完成。但是畫作一旦完成,畫家便驟然失去興趣。畫家的創作過程正是「心流」的狀態,全心全意投入做事的過程,比最終獲得的結果更重要。

這種現象勾起了契克森米哈的興趣,他採訪了很多藝術家、登山運動員、棋手、外科醫生、作家和體力勞動者,無論做的是什麼工作,他們追求的都是過程的樂趣。顯然,登山運動員反覆攀登同一個巖壁,相比登頂的瞬間,登山的整個過程更讓人享受。帆船手在海灣漫無目的地航行,樂手沉浸於音樂,棋手酣暢地玩單人跳棋,也是同樣的道理。在「心流」的狀態下,人們「一心一意地從事自己喜歡的事,完全沉浸其中,超越了自我,忘記了時間。人的行為、舉動和念頭一個接著一個湧出來,像跳爵士舞那樣流暢。整個人都心無旁騖,將自己的技能發揮到極致。」11994年冬季奧運會金牌得主戴安·羅芙-斯坦羅特(Diane Roffe-Steinrotter)回憶起比賽時說,她忘了自己在進行滑雪比賽,完全沉浸在一片輕鬆之中,「我覺得自己化身成了一個瀑布。」2

威廉·詹姆斯寫道:「我願意投入的事,才是我的經歷。」3能否進入「心流」的狀態,取決於對所做之事投入多少注意力。要想進入「心流」,必須全身心地投入,而且接受的挑戰也必須和我們的能力相符。如果任務難度過大,我們就會產生壓力,變得緊張和焦慮;如果任務太過簡單,我們就會鬆懈,很快覺得乏味。在「心流」的體驗中,人的行為、外部環境和心靈會產生共鳴。大多數情況下,「心流」帶來的流暢感是最佳的體驗,使人產生巨大的滿足感。「心流」不僅與乏味和憂鬱截然不同,也和焦慮、苦惱完全相反。只要「心流」的狀態持續,反射性的「我執」便會消失,人沉浸在警醒中,和自己的行為融為一體,渾然天成,不再關注自身。

用我自己的親身經歷舉個例子。做口譯工作時,我必須全身心地投入。作為口譯員,我首先要集中精神聽講話者說話,每次大約持續5~10分鐘,然後進行口譯,這樣的工作要不間斷地進行幾個小時,直到講話結束。我發現應對口譯最好的方法,就是投入契克森米哈所說的「心流」狀態中。講話者說話時,我心裡什麼也不想,像白紙一樣空無念頭,聚精會神,但不覺得緊張。然後,我盡力翻譯聽到的內容,覺得自己就像一個陶罐,講話者所講的內容先倒進來,我再把這些內容倒出去。我只需記著課程的開頭和脈絡,翻譯的時候,細節就會一個接著一個冒出來,行雲流水一般,毫不費力。我內心既專注又放鬆,時間再長、內容再複雜的講話,我也能用這種方法忠實地翻譯。但是,如果翻譯的「心流」被別的念頭或外部事件中途打斷,「心流」的魔力便會瞬間消失,也很難再回到這種狀態。一旦出現這種狀況,我遺漏的不僅是一些細枝末節,甚至大腦會完全空白,一時半刻根本想不起任何內容。放棄記筆記會讓口譯更為流暢,因為這樣能更好地維持「心流」的狀態。如果一切順利,流暢的體驗會帶給我心醉神迷的喜悅感;此時,自我意識(即觀察自我的行為)幾乎消失,也完全不覺得疲憊,時間不知不覺地悄悄溜走,好似遠方的河流靜靜流淌,無聲無息。

契克森米哈指出,即便從事的是最平凡的工作,也能進入「心流」的狀態,例如熨燙衣服或在流水線上工作。能否進入這種狀態,完全取決於個人如何體驗時間的流逝。事實上,如果沒有進入「心流」,任何活動,即便算不上難以忍受,也會非常單調乏味。契克森米哈發現,對生活充滿了好奇心和興趣、有鍥而不捨的精神、不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更容易進入「心流」狀態,因為他們容易受到內在的愉悅激勵。4

「心流」業已運用到許多領域中。例如,許多工廠依據「心流」的原理改造了工作環境(瑞典沃爾沃汽車公司就是其中之一)。藝術館的陳列和博物館藏品(例如洛杉磯的蓋蒂博物館,Getty Museum)的擺放也進行了相應的調整,參觀者被一件又一件展覽品吸引駐足,忘記了觀展的疲勞。「心流」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尤其突出。例如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市的奇異學校(Key School)5鼓勵孩子們在學習的時候進入「心流」的狀態,只要學習的內容吸引他們,就可以按照自己學習的節奏,想學多久就學多久。這所學校的孩子明顯提升了學習的興趣,並且學得非常快樂。

快樂練習

練習「專心行走」

越南佛教大師一行禪師(Thich Nhat Hanh)的行走方法如下:

「行走是為了獲得行走之樂,既要隨心所欲,不慌不忙,又要步伐堅定。每走一步,都是我之所在。如果想說話,停下腳步,集中精神和面前的人交談、傾聽……停下腳步,環顧四周,欣賞生活之美:綠樹、白雲、一望無際的天空。鳥兒啁啾,微風輕舞,歡樂也湧上心頭。隨心所欲,自由行走,腳步也會越來越輕快。讓我們珍愛自己邁出的每一步吧。」6

達到「心流」的價值頂峰

「心流」的體驗激勵我們對任何事都要堅持不懈,極度投入,直到再次進入「心流」狀態。在特定情況下,「心流」能成為習慣,甚至成癮。「心流」狀態不僅出現在正當、積極的活動中。沉迷賭博無法自持的賭徒,圍著輪盤賭或老虎機團團轉,忘記時間流逝,忘記自己,即便輸得精光也在所不惜。一心一意跟蹤獵物的獵人,或謹慎實施作案計劃的竊賊,也存在類似的情況。

儘管培養「心流」的體驗能帶來滿足感,但它只是一種工具。如想通過「心流」長期提高生命的質量,就必須和人類的優秀品質相結合,如利他和智慧。「心流」的價值取決於內心的動機。竊賊作案時的「心流」狀態無疑是消極的;平凡的日常活動(如熨燙衣物)時的「心流」是中性的;參與救援工作或是進行慈悲的禪定時,「心流」就是積極的。

中村珍妮和契克森米哈寫道:「『心流』讓生命的所有瞬間都具有價值,所以能提高生命的質量。」7它能使我們感激存在的每時每刻,盡最大可能用好每分每秒,故此極有價值。這樣一來,我們就對生活充滿激情,避免陰鬱冷漠的生活態度,浪費了寶貴的生命。

我們可以通過修行,使「心流」逐漸內化和本質化,學習如何不借外力,輕鬆持久地停留在常態的知覺中。例如,心靈本質的禪定就是一種放鬆心靈的「心流」狀態,這種體驗既深入又富有成效。保持內心平靜的放鬆狀態,心靈進入清醒、開放的「心流」狀態,意識清醒但又毫不緊張。保持頭腦清晰是區別內化的「心流」狀態和一般「心流」狀態的主要特徵。內化「心流」要求主體進入純粹意識,而無須自我觀察;此時,「自我」的概念幾乎完全消失。這不妨礙我們直接瞭解心靈的本性和意識「純粹的存在」。內化「心流」的體驗能促使內心平和,讓我們對世界、對他人敞開胸懷。最終,禪定的「心流」包涵了我們對宇宙及其內部依存關係的全部認識。只有覺悟的人才能始終處於這種寧靜、生動、利他的「心流」狀態中。

快樂練習

進入開放存在的「心流」

找一個舒適的禪定坐姿,雙目微微睜開,腰板挺直,寧心靜氣。然後試著放空心靈,廣闊如天空,不要專注於任何事物。保持放鬆、平靜,但意識要清醒。讓內心保持自由、清晰、生動,意識充滿一切,不受任何心理構念干擾。保持專注,但不要刻意用力。不要刻意阻止各種感官知覺、回憶和想像,同時也絲毫不受它們影響。保持放鬆的狀態。感官不會擾動心靈本質的寧靜與開闊。有念頭升起時,讓它們即刻自行消散,就像在水面作畫,不留一絲痕跡。練習結束後,保持一會兒,感受片刻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