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學會快樂 > 第5章 快樂可能嗎 >

第5章 快樂可能嗎

外在的自由與內在的自由總成正比,倘若這個觀點正確,我們就必須專注於內心的轉化。

——莫罕達斯·甘地

我們都見過快樂的人,他們舉手投足、一言一行都充滿了快樂,渾身上下洋溢的快樂之情讓人無法忽視。有人毫無誇耀地坦言自己獲得了深邃的快樂,無論生活有多少起伏,都能擁有快樂。羅伯特·密斯哈黑指出,對於這些人而言,「充實而有意義的生命,無論從形式上還是意義上都是快樂的,而且也確實快樂地度過一生。」1

恆久圓滿的快樂狀態非常少見。但是調查顯示,生活條件不很窘迫的地區,大多數人對自己的生活質量感到滿意(發達國家75%的受調查者認為自己生活幸福)。

這項研究的時間跨度為12年,調查了數十萬民眾,結論自然十分可靠。但是,被調查者所說的「幸福」到底指的是什麼,確實是個問題。因為發達國家的生活條件普遍很好,民眾對生活的滿意度才比較穩定。但這樣的快樂是極為脆弱的。一旦情況有變,比如喪親、失業等,所謂的幸福感就會坍塌。此外,因為滿意物質條件而表示生活幸福的人(所有參與該研究的國家中,瑞士人感到最「幸福」),內心深處未必快樂。在北美,人口中的15%在35歲前都經歷過嚴重的抑鬱。1960年以來,美國的離婚率翻了一番,強姦案件增加了3倍,而青少年犯罪率則上升了4倍之多。2

外在快樂和內在快樂的差別,解釋了上述研究結論和佛學觀點的矛盾。佛教認為「有生皆苦」。所謂「有生皆苦」,不是指人持續地處於痛苦中,而是說潛在的苦難隨時隨地都會出現,而人在苦難面前往往脆弱不堪。如果人不去除導致不幸的精神毒素,就始終都是脆弱的。

快樂是痛苦的間歇嗎

很多人認為快樂是與痛苦截然相反的積極體驗,是痛苦暫時的停頓。亞瑟·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認為,「一切快樂都是消極的……滿意和滿足本質上也僅是痛苦和貧窮的間歇。」3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寫道:「我們所說的快樂,嚴格意義上講來源於壓抑的需求得到滿足,本質上不過是個小插曲。」4當痛苦消減,接踵而至的空隙便被所謂的「快樂」填滿。故此,快樂只是風暴間歇虛假的平靜。

舉個例子。一次我去印度,要在火車上度過36小時,旅途的條件也混亂艱苦。雖然我提前訂好了舖位,但是預定的那節車廂沒來,臨時調用的車廂人滿為患,沒有隔間,窗戶上也沒有玻璃。當時是1月份,我跟幾個凍得瑟瑟發抖的旅客蜷縮在一張木質臥鋪上,幾百個乘客們擠滿了座位和走廊。最糟的是我還發了高燒,並且犯了腰疼病。當列車開到強盜遍地的比哈爾邦時,車上的乘客都攥緊了自己的行李。我已習慣了在印度旅行,因為行李箱中裝著手提電腦和我一個月的工作成果,於是早早藏到了比較安全的上鋪。然而,到了晚上我發現行李箱還是不見了,大概是精明的小偷從鄰鋪用鉤子順走了。車燈熄了幾個小時後,我蜷在睡袋中,聽乘客們瘋狂地咒罵小偷。他們只是想嚇走小偷,希望自己的行李不被偷走罷了。突然間,我發覺自己心情輕快,沒有沮喪,只有快樂和自由。你可能認為我被高燒燒壞了腦袋,但那時我的頭腦無比清醒。我所處的環境和自己的心情形成了強烈的反差,這種滑稽的感受讓我在黑暗中笑出了聲來。我不想以此證明放鬆了心情就能得到快樂,而是想說明,即使外界條件紛紛擾擾,內在的平和仍然起作用。那一瞬間的「放下」(letting go)是一種深刻的內在滿足感,和外部環境毫無關係。不可否認,我們都有愉快或不愉快的感官體驗,但是它們與真實的快樂相比不值一提。這樣的經歷讓我發覺,持久的快樂是能實現的。

得出這個結論之後,我們就可以找出不快的原因,繼而去解決它們。快樂不是坎坷生活路上的一時解脫,要得到快樂,我們必須徹底消除引發不快的原因,即無明和精神上的毒素。倘若快樂是生存方式、意識狀態和內在自由,那麼什麼都不能阻礙我們獲得快樂。

有人認為人生不可能得到快樂,這種觀點顯然受到人和世界「性本惡」觀念的影響,原罪說則是其主要的理論來源。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指出:「弗洛伊德將原罪說引入20世紀的心理學,將文明(包括現代道德、科學、宗教和科技進步)簡單定義為抵制幼兒性慾與攻擊性等本能衝突的精緻的防禦系統。」這種解讀誤導了很多知識分子,使他們得出一個荒謬的結論,即一切慷慨和善行都來源於負面的動機。多莉絲·基恩斯·古德溫(Doris Kearns Goodwin)曾為富蘭克林·羅斯福夫婦(Franklin and Eleanor Roosevelt)作傳,她認為第一夫人致力於幫助有色人種,是為補償母親的納粹觀點和父親酗酒的事實。塞利格曼指出,古德溫從來就沒想過羅斯福夫人的行為可能源自純粹的善意!倡導積極心理學的塞利格曼認為,「力量和美德源於負面動機的主張,根本無從證明。」5

我們被媒體的負面消息輪番轟炸,使用暴力解決一切矛盾,社會學家稱這種現象為「邪惡世界綜合征」(Wicked World Syndrome)。舉個簡單的例子,1999年法國佩皮尼昂市舉行了「影像通行證」(Visa pour l』Image)國際攝影節,我也參加了那個展覽。36件展品中,只有兩件反映了人性積極的一面,其他34件都是陰暗冷酷的題材,比如戰爭、巴勒莫(Palermo)黑手黨犯罪、紐約市的毒窟,諸如此類。

「邪惡世界綜合征」質疑快樂是否真的能夠實現。在這場辯論中,質疑的人在爭論開始之前就已經輸了。人性本惡的觀點使我們對生活的美好願景罩上了陰雲,也讓人懷疑是否每個人都擁有獲得完滿的潛能。如果沒有這種潛能,快樂當然也就無從談起。試圖將本質糟糕的東西變得純潔毫無意義,就像把一塊碳漂白那樣徒勞無功。相反,發掘人類追求完滿的潛能,就如打磨一塊金子,使之散發耀眼的光芒。

智者的真理

理論都是美好的,如何付諸實踐呢?過去35年間,我不僅和佛教大師們一起生活,也接觸到很多「平常人」。我目睹了他們憑借內心的寧靜與快樂,度過了生活中的大起大落。這些人沒有私慾,盡力幫助他人。我的朋友艾倫·華萊士也提到過一位隱士,他安靜地隱居,對任何人無慾無求,他曾真誠地對艾倫說,20年來他始終處於一種「持續快樂」的狀態中。6

我們的目的不是讓大家讚歎這些卓越的事例,或者宣揚佛法優於其他學說。我希望大家明白一個道理:如果智者能獲得快樂,那麼快樂就是可能的。事實上,懂得這點非常關鍵,因為太多人都不相信真正的快樂能夠實現。

智者和他們的智慧並非遙不可及,而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例子。他們正是我們的好榜樣,讓我們看到獲得快樂的可能性,知道自己同樣能夠成為快樂的人。我們不是要大家放棄現在的生活方式,而是要從智者們掌握的苦樂真諦中得到啟發並受益。

幸運的是,「快樂的智者」雖然罕見,但不論西方還是現代世界對此都並不陌生。哲學家安德烈·孔特-斯蓬維爾認為:「智者無慾無求。因為快樂,所以無求;因為無求,所以快樂。」7快樂不會從天而降。也許「快樂智者」的形象在今天有些過時(至少在西方世界如此),但這是誰的過錯呢?我們為「快樂智者」的稀少罕見頓足捶胸,同時也對此負有莫大的責任。智者不是天生的,而是慢慢修煉成的。

從靜室到辦公室

你可能會說,智者的例子真是鼓舞人心,但是這麼做對我有什麼好處呢?我就過過小日子而已,有家人、有工作,我的環境和隱居的聖人完全不同。可是,智者的確和我們有關,他們開拓出一條道路,邁出不斷充實自我的腳步,告訴我們未來是什麼樣子。讓每個人都變成奧運標槍運動員是不現實的,但每個人都可以培養擲標槍的能力。並非只有安德烈·阿加西(Andre Agassi)才能喜愛網球,並非只有路易斯·阿姆斯特朗(Louis Armstrong)才可以熱愛音樂。從人類活動的方方面面,我們都可以找到完美的榜樣來學習,他們能夠激發我們對未來的熱情,而非打擊我們的信心。這不正是那些偉大的藝術家、信仰堅定的人和英雄們為我們喜愛和尊敬的原因嗎?

修心大有裨益。每日花些時間禪定,就是嚴肅的心靈修習。很多人都開始行動了,他們過著平常的家庭生活,全身心投入工作,同時也每天練習禪定。這樣的生活雖然會對時間安排造成一點兒壓力,但是產生的益處大大超過了麻煩。如此,我們便能在日常的生活中完成內在轉化。

我在巴斯德研究所工作時生活在巴黎,堅持每天都花些時間禪修,這讓我獲益良多。禪定的益處好似花的芳香,留在生活的點滴中,賦予生活全新的價值。這裡所說的禪修並不是片刻放鬆,而是將視線轉入內心,觀看念頭如何生起,或消沉,或欣喜,繼而意念在念頭的薄紗之下,進入簡單寧靜的狀態,這是非常有益的練習。禪修並不像看起來那麼複雜,你只需稍加練習,就能感受它的力量,並感恩其裨益。通過內省的體驗,我們能瞭解念頭如何生成,故此也就能明白如何抵禦思想上的毒素。倘若我們逐漸尋得了內心的寧靜,便更易過上快樂的生活。同樣,釋放了所有的不安全感和內心的恐懼(通常由過度自我造成),我們就不再害怕,能更坦然地面對他人,以及應對生活中各種突如其來的狀況。

任何國家、教會或君王都不能命令我們修煉心靈,只有我們自己下了決心,才能做到這一點。遺傳和人口學家盧卡·卡瓦利-斯福扎(Luca Cavalli-Sforza)和兒子弗朗西斯科(Francesco)這樣巧妙地闡述道:

除非我們被動或主動地加以限制,內心的自由沒有邊界。這種自由有著極大的力量,能夠使個人獲得轉化,使其發掘潛能,樂享生活的每一刻。個體組成了世界。當個人的心靈逐漸成熟,世界也會隨著發生轉變。8

快樂練習

如何開始禪定

不管外界環境如何,我們內心深處都一直擁有仁慈、慈悲、內心平和的潛能。這種潛能如同一錠金子,埋在我們內心深處。試著瞭解並體驗這種潛能。

我們需要發展這種潛能,使它慢慢成熟,獲得更為穩定的幸福狀態。快樂不會自己產生。請將快樂視作一種技能,慢慢瞭解自己的內心。這是禪定的第一步。

以舒適平衡的姿態靜坐。你可以盤坐在坐墊之上,也可以像平常一樣坐在椅子上,保持後背直立,但不要緊繃。雙手放於膝蓋或大腿上,目光注視前方,自然呼吸。觀看內心,注意念頭來來去去。起初,你會覺得念頭沒有減少,反而如瀑布一般,傾瀉而出。靜靜地觀看念頭,任其來去,不阻擋念頭生成,也不要激發更多的念頭。

最後,練習結束前用一點點時間,體味一下平靜的內心帶來的溫暖及喜悅。

通過練習,不久以後你的念頭就會化為平靜的河流。倘若經常修習,你的內心很容易變得寧靜,如同波瀾不驚的海面。每當新的念頭生起,我們可以把它當作大海上捲起的浪花,來去有時,很快就會再次消失在大海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