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當良知沉睡:辯認你身邊的反社會人格者 > 第10章 伯尼的選擇:為什麼擁有良知會更好 >

第10章 伯尼的選擇:為什麼擁有良知會更好

幸福就是思想、語言和行為的完全和諧。

——甘地

假如你能夠完全擺脫良知,而不會有道德上的顧慮,也不會有一丁點兒罪惡感,你覺得你會如何過活此生?

我經常會問別人這個問題,而得到的典型反應是:在遲疑的「呃」或「我的天啊」的驚歎之餘,便是一陣沉默。在沉默中,他們苦苦思索的表情顯得有些猙獰,就好像有人在用他們似懂非懂的語言問他們問題。然後,大多數人都會笑一笑,看起來好像是被良知這個生命中的權威搞得很尷尬,然後會接著說:「我真的不知道自己會做些什麼,但肯定不會是我現在所做的事情。」

在驚歎和短暫的沉默之後,一個特別有想像力的人笑著說:「或許我會在一個小國當個獨裁者吧。」他這麼說就好像這個狂野的念頭比他實際追求的蠻有社會地位職業生涯更讓人心動似的。

不要良知才是聰明的選擇嗎?要是沒有良知,我們會變得更幸福嗎?我們知道那群人(那群只顧自己的反社會人格者)下場都很糟糕。但在現實的個人層面上,如果我們能夠擺脫良知的束縛,你我就會變得更幸福或過得更好嗎?當然有時候看上去確實如此。就在我們勤勤懇懇地工作,老老實實地還車貸的時候,不誠實的傢伙已經爬上了權力的寶座,企業內鬼購買了私人飛機和遊艇。但這件事情的真相是什麼?從心理學的觀點來看,反社會人格者真的比我們過得好嗎?還是擁有良知會讓我們過得更好?

從一開始,我們就被自然選擇以一種帶有諷刺意味的功利方式設定成會分享的社會化生物,我們的大腦被設定成對彼此有情感聯繫,而且擁有良知。或者更確切地講,除了少數一些人之外,大多數人都是被自然選擇如此設定的。得益於一種不同但同等高效的天擇過程,少數一些人演化成為流氓無賴,他們對同胞漠不關心,與他人沒有情感依附,滿腦子裝的都是極度自私的想法。從21世紀的心理學角度來看,有社會良知的人和反社會人格者,到底哪一種人過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