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當良知沉睡:辯認你身邊的反社會人格者 > 良知與超我 >

良知與超我

不管你是否相信「超我」是心靈內部的謀劃者,或者用弗洛伊德的話來講是「戀母情結的繼承者」,你都不得不承認「超我」本身是一個豐富且實用的概念。作為我們從童年時期的重要關係中獲得的一種內在聲音,「超我」會對我們的缺點和錯誤展開批評和指責,它是能被絕大多數人輕易辨認的主觀經驗的一個特徵。「不要那樣做」「你不該那樣想」「小心!你會傷到自己的」「對你妹妹好一點」「把垃圾清理乾淨」「你買不起那個東西」「你看,那樣做不太明智,不是嗎?」「你得去處理那件事」「別再浪費時間了」——「超我」每天都在我們心裡喋喋不休,有些人的「超我」甚至比其他人的更加無禮。

即便如此,「超我」跟良知也不是一回事。「超我」在主觀感受上可能跟良知有些類似,像是良知的一小部分,但它本身並非良知。這是因為弗洛伊德在對「超我」進行概念化的時候,可謂是不分良莠全盤否定。他把「道德絕對主義」從心理學思想中驅逐出去的同時,也將其他東西一併排除在外。非常簡單,弗洛伊德把「愛」以及所有與「愛」相關的情感全都排除在外。儘管弗洛伊德常說,兒童除了畏懼他們的父母,也會愛他們的父母,但他所描述的「超我」卻完全是建立在畏懼的基礎之上。在他看來,正如我們孩提時畏懼父母的嚴厲批評一樣,我們長大之後也會畏懼「超我」對我們的呵斥。所有這一切都是因為恐懼。在弗洛伊德的「超我」裡,影響良知建立的愛、同情、溫柔或其他任何較為正面的情感都沒有存在的空間。

正如我們在喬和銳步的案例中所看到的,良知是一種建立在我們對其他生命情感依附基礎上的義務感,這種依附表現在情感的各個方面,尤其是愛、同情以及溫存。事實上,存在於一些人身上的第七感主要是建立在愛和同情之上。幾百年來,我們對良知的認識在不斷進步,從信仰一個由上帝指引的synderesis,到相信一個會執行懲罰的、父母一般的「超我」,再到理解良知深深根植於我們關心別人的能力之中。第二次進步,即從腦海中的審判到內心的命令,讓我們對人性的看法不再那麼玩世不恭,而是存有更多的希望,同時讓我們認識到,個體需要承擔更多責任,有時甚至是更多的痛苦。

為了說明這一點,我們不妨想像一組不大可能發生的離奇情景:一天晚上你舉止若狂,偷偷溜進了一位特別可愛的鄰居家,無緣無故殺死了她的貓。而在清晨來臨之前你恢復了理智,意識到了自己的所作所為。那麼,此時你會做何感想?你躲在客廳的窗簾後面,偷偷地看著你的鄰居走到門前的台階上,發現了她的貓。她蹲下來,抱起那只已經沒有生命跡象的寵物哭了很久。

你最先想到的是什麼?你的腦海裡是否有個聲音在驚聲尖叫:「你不可以殺人!你會因此坐牢的!」——從而提醒你去考慮自己所要面對的後果嗎?或者,你會因為殺死了一隻動物並讓你的鄰居悲傷痛哭而感到內心不安嗎?最初看到悲痛欲絕的鄰居時,你最有可能出現什麼樣的反應?這個問題可以判別出你是怎樣的一個人。你的答案或許決定了你接下來會採取什麼行動,而且能夠判斷你是僅僅被「超我」的尖叫聲左右,還是受到了純粹的良知的影響。

同樣的問題也可以拿來問喬。喬之所以決定放棄開會是因為童年時父親灌輸給他的下意識裡對於養狗的恐懼,還是因為他想到銳步的處境時就會痛苦萬分?是什麼讓喬做出了如此抉擇?是純粹的「超我」還是徹底成型的良知?如果是良知的話,那麼喬決定不參加已經安排好的工作會議,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一個事實:良知並不總代表遵守規範,這或許有些諷刺。良知把人(有時候是動物)置於行為準則和制度期望之上。被強烈的情感強化的良知就像是膠水,它把我們凝聚在一起,而且黏得比膠水還緊。良知比法律更珍視人道主義理想,如果事情到了危急關頭,良知甚至不惜讓自己去坐牢,而「超我」絕不會這麼做。

一個嚴格意義上的「超我」會這樣斥責我們:「你怎麼這麼調皮」或「你還不夠資格飼養寵物」。一個強大的良知則會堅持說,「不管發生什麼事情,你都必須照顧他(或她、它、他們)」。

建立在恐懼之上的「超我」會躲在黑色簾幕後面指責我們的錯誤,並且絞扭著它的雙手。良知則會推動我們去關心別人,自發做出或大或小的善舉。建立在情感依附上的良知會讓一個年輕母親放棄購買她鍾愛的指甲油,而是把錢拿去給寶寶買一小罐奶油豌豆泥。良知會保護親密關係的特權,讓朋友們信守承諾,阻止氣急敗壞的夫妻惡言相向;良知會讓精疲力竭的醫生凌晨三點起床接聽一個心懷恐懼的患者打來的電話;良知會在生命受到威脅的時候,挺身而出揭發惡行;良知會號召人們進行反戰遊行。是良知讓人權工作者甘願冒著生命的危險工作。如果良知與非凡的道德勇氣同在,它所成就的便是特蕾莎修女、甘地、曼德拉這樣的人。

純粹的良知用各種方式改變著世界。它根植於情感聯繫之中,它會傳授和平理念,反對仇恨,拯救兒童;它讓我們的婚姻得以維繫,讓河流清澈,讓寵物得到善待,讓回應充滿溫情;它提高了個人的生活質量,提升了人類的整體尊嚴。良知真實而有力,如果我們破壞鄰居的生活,它就會讓我們如坐針氈。

我們即將看到的問題是,並非每個人都有良知。事實上,這個世界上有4%的人缺乏良知。我們現在就來討論這樣一種人,一個只是沒有良知的人,看看他到底是什麼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