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自我成長的力量 > 是啊,他就是不愛你了 >

是啊,他就是不愛你了

很多人會因為情感問題而找我。我聽過的故事有:

「週末他也不回家陪我和孩子。你說他忙吧,我也理解。可是即使他回家,也是一個人在那悶著頭玩手機,不怎麼搭理我。他就是不愛我了。」

「離婚前我最後問他一遍:你愛過我嗎?他居然說『不愛你我幹嘛要娶你。』我覺得他連個正面的回答都說不出來,就是不愛了。」

「有次我生氣了。老公跟我對罵了一頓卻沒有哄我。我覺得:哄哄就一句話的事,為什麼他不願意做呢?這麼簡單,他都不做,他一定是不愛我了。」

「我懷孕了,經常一個人去做檢查。我害怕極了,覺得一個男人在你脆弱的時候、去醫院的時候都不陪你,是靠不住的。」

「他一點都不愛我。看到我累死累活的時候,他熟視無睹。在我痛苦掙扎的時候,他雲淡風輕。在我需要陪伴的時候,他無影無蹤。」

總有人覺得:

你在意什麼,就會花時間在哪。你愛一個人,就會花時間陪他。你愛一個人,就會經常誇他而不捨得罵他。你愛一個人,就不會捨得讓他受苦。他們有很多的「愛一個人就應該……」。

並且他們覺得這些事情都是很簡單的,是舉手之勞。

他們有很多的證據證明你就是可以做到的:「我都做到了你也應該做到;你對別人能做到卻不對我做;剛認識的那會兒能做到現在卻不做了。」

他們覺得,你能做到卻不去做,這只能說明你不愛了。

然後就,分手吧,離婚吧。有時候只是想想,有時候會付諸行動。

這個邏輯,不知道葬送了多少親密關係。

可是,我們該怎麼定義愛呢?

我特別想同意你的看法:愛一個人,就是應該陪陪他、關注他、誇誇他、看見他、理解他。在需要的時候出現,在無助的時候滿足。

這些真是很簡單的事,有時候就是一句話的事嘛,就是一個簡單的動作嘛。

可是他就是做不到。為什麼呢?

一定是哪裡出了問題。

沒有人能對一個人「一直做到」。我們經常做這樣一個實驗:如果讓你舉一支鉛筆,你能舉起來嗎?

so easy。

請問你能舉多久?

如果你能時而拿起來,時而放下,舉一生一世都是沒問題的。如果你一直舉著,或者在被檢查到的時候需要舉著,並且「連個鉛筆都舉不起來的時候我就不開心」。請問你能舉多久呢?

路遙無輕物。一個人可以暫時性做到,可以偶爾做到,可以經常做到,卻無法一直做到。

你說,我沒有要他一直做到啊。

一直的意思其實是:24小時待命狀態,當你需要,他就得做到。

你要的,也許就是24小時的隨時可滿足狀態。如果他有一次沒做到,你就會啟動「你不愛我了」機制。

你可以問問自己:你為什麼想要每次都滿足,想要100分的滿足呢?如果不是100分,如果他沒有做到,那麼你有原諒過他嗎?

一個人願意為另外一個人付出,不僅需要愛,更需要能量。當你疲憊的時候,有心事的時候,你就是什麼都不想做,也不想管另外一個人,甚至自己都不想管,就是想看看手機、發發呆、跟別人聊聊天、做點輕鬆的事情。此刻的你就是沒有能力、沒有精力、沒有心思去付出,此刻的自己就是匱乏的。那時的他就是沒有能量愛你。

有時候就是有些東西比你重要。有時候都不需要理由,就是此刻不想愛了。你對一個人,沒有過有時候討厭、有時候喜歡、有時候愛、有時候煩、有時候覺得他屬於自己很安全、有時候覺得他很陌生、跟自己無關嗎?

愛是一個動態過程。並不是24小時都在發生。

很多事情都是如此。有時候很簡單,有時候很難;有時候充盈,有時候乾癟;有時候想做,有時候不想做。

恰恰你需要的那一次沒有發生,你就覺得他所有時候都不愛你了。

你把此刻當成了永恆。你在幻想一個「如果愛,請深愛,請每秒都愛」的夢中情人。

即使他此刻是能量豐滿的,如果體驗不到你的悲傷,理解不了你的困境,也不會付出。

很多人會對戀人的苦楚或困境並無感覺:不就是發個燒、感個冒嗎?又不是什麼大病。自己去醫院不好嗎?浪費時間,耽誤工作,我也幫不上什麼忙。男人就是應該賺錢比女人多啊,女人就是應該干家務啊。男人就是應該讓著女人,保護她、支撐她啊。不就是拖了個地嗎?不就是沒接到你電話嗎?幹嘛要一驚一乍的!

就像有的人無法理解整齊強迫症患者對不整齊的痛苦。覺得不就是放歪了點嘛。

這些理所當然背後,都有著這樣的過程:他們體驗不到對方的困境、哀傷、無奈、痛苦,理所當然地把對方看得非常強大而去要求他,或者理所當然認為他和自己一樣,會覺得這是無所謂的事。

嬰兒和媽媽的關係就是如此:

嬰兒需要24小時的陪伴呵護,但是很多媽媽做不到。比如說有的媽媽在上班的時候,會把嬰兒放到單位的育嬰室,讓一個阿姨看著幾十個小孩子。比如說媽媽把小孩子放到幼兒園扭頭就走,不管小孩子撕心裂肺地哭。比如說有媽媽看到小孩子哭了就訓他說不許哭……

在小孩子的世界裡,那一刻,他是多麼需要媽媽,需要媽媽看見他、在他身邊保護他、抱抱他、給他支持。媽媽離開的那一刻,他體驗到的是坍塌,整個世界的坍塌。最重要的人保護不了他,離開他了,再也不回來了。

可是在媽媽的世界裡是這樣的:多大點事,哭什麼哭,又不是不回來接你了。

媽媽只能看到孩子的哭,無法體驗到孩子背後悲涼和痛苦掙扎的世界。因為從媽媽的角度,這的確不叫事。

但你說,媽媽不愛他嗎?從小孩子的角度,此刻是不愛的;從媽媽的角度,此刻是愛的。

當小孩子長大後,遇到了同樣的戀人,他的體驗就是:我如此地需要你,如此地痛苦,你都置之不理。你就是不愛我了。

戀人的體驗卻是:多大點事。

更痛苦的是:你怎麼表達痛苦,他都很難理解。

正如小孩子用盡了所有手段表達自己的痛苦,卻只能換來媽媽一個:哭什麼哭,小孩子哪那麼多事。可媽媽還是愛著。只能說,沒人能成為做到百分百愛你的媽媽。正如長大後,沒人能成為做到百分百愛你的戀人。

從動機上講,媽媽是很想愛的。我想如果媽媽那一刻有能力體驗到嬰兒的感受,她一定會選擇擁抱。可惜嬰兒不懂用媽媽能理解的方式表達。

那麼,你長大後,是否能用自己的方式,讓另外一個人體驗到他所不理解的你的痛苦和需要,讓他意識到這對你的確是件很重要的事呢?

每個人都有他的創傷。

總有人給不出來,即使看起來很簡單的東西。對他來說,這就是困難的。

我也從來沒見過這樣一個人,可以全部做到這些:既能陪伴人,又能理解人,又能低頭,又能哄人,又能重視人,又能保護人,又能隨叫隨到……如果你見到過,我只想對你說3個字:請介紹給我!

比如說低頭。一個低自尊的人,真的很難低頭。他自己都非常需要被哄、被寵愛、被圍繞。他給你這些的時候,就會很吃力。

比如說讚美。從小沒被讚美過的人,長大了就沒有讚美別人的能力。他自己都還需要被讚美。

比如說陪伴。一個沒有能力陪伴自己的人,就是會把自己搞得很忙碌,或者忙工作,或者忙手機。他沒辦法自己待著,也就沒辦法跟你待著。他必須靠一個冰冷的客體來填充他的世界,來防禦自己以感受到存在。

有些事客觀上很簡單,對有些人卻是創傷體驗,做不出來。比如你對媽媽說「愛」。愛就一個字,可有的人就是說不出來。可你能說這個人不愛媽媽嗎?

你可以說,那我去找個在這方面容易做到的人啊。

是的。但他又會有別的創傷,又會有別的地方無法滿足你。

然後你準備接著再換嗎?

人的局限性決定了他不能每天24小時心理能量飽滿。有時候他就是恰好在你需要的時候匱乏了、不想愛;有時候就是厭惡你、煩你、不愛你,甚至還需要你的愛或要你滾遠點;有時候就是沒有能力體察到你的虛弱和匱乏,更沒辦法滿足你的需要;有些方面他就是有自己的創傷,即使想給也非常困難。

沒有人會60秒×24小時×365天全程在線地愛你。所謂天長地久,就是這樣的關係被允許持續。

我有時候愛你,有時候不愛你;心理能量飽滿的時候愛你,匱乏的時候不愛你;有能力發現你的痛苦和需要的時候愛你,沒能力的時候不愛你;在擅長的領域裡愛你,在創傷的領域裡不愛你。當我不愛你的那些時候,也許需要你來愛我。

沒有人會100分滿足你想要的一切。我只能有時候80分滿足你,有時候60分滿足你,有時候0分滿足你,有時候甚至0分都沒有還要問你要。

當你內心特別害怕自己不被愛的時候,你就會找證據證明自己不被愛,而不會找證據證明自己是被愛的。

當你發現他不愛你了,繼而感覺到痛苦絕望的時候,也許比起強迫他改變,你為自己做點什麼會更容易些。當然,如果你是個厲害人物,你想繼續強迫他改變,我是不會報警的。

你真正需要的是成長,是愛自己的能力,是修復自己的創傷,是放下「此刻即永恆」的心。

當他的愛給出來的時候,你安然享受被愛。

當他的愛給不出來的時候,你要學會用自己的愛為自己補上。

當他不能愛自己的時候,你也要去愛他,讓他安然享受被愛。

愛是一個互相滿足、動態平衡的過程。

成熟的過程就是:你發現這個世界和他都不完美,但是依然選擇去愛,而不是幻想另尋完美。

相信愛,愛就會回來,雖然有時候眼前看不見。這就像是媽媽一樣,媽媽並不是消失了,不要你了,她只是去上班了。她會回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