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易中天中華史:王安石變法 > 第二章 一意孤行 國家體改委 >

第二章 一意孤行 國家體改委

陳升之能夠當上宰相,其實應該感謝王安石。

福建建陽人陳升之也是三朝老臣,仁宗時期擔任過樞密副使,熙寧元年七月任職知樞密院事。樞密院是大宋的最高軍事機關,長官叫樞密使,與副宰相參知政事同級,號稱樞相,也是執政。但由於此前樞密使已由文彥博擔任,陳升之便只能做知事。樞密使與知院事並存,是他破的例。[22]

顯然,神宗對陳升之也是另眼相看。

因此,熙寧二年二月設立「制置三司條例司」(簡稱條例司)時,陳升之便跟王安石一起成為負責人,排名在王安石之前。條例司設立的目的很明確:經畫邦計,議變舊法以通天下之利。換句話說,它就是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23]

這樣看,陳升之應該算是改革派。

陳升之在「國家體改委」工作了七個多月,與王安石的合作多半是愉快的。所以,富弼離開宰相崗位後,作為同事和同志的王安石便建議由陳升之接任。這倒不完全是王安石的謙讓,也因為陳升之的資格要老得多。[24]

神宗採納了王安石的建議。

但是誰都沒有想到,陳升之剛剛擔任宰相,就提出要撤銷制置三司條例司,理由是這個機構名不正言不順。他對皇帝說:臣既然在宰相的職位上等著犯錯誤受處分,當然什麼事情都要管,那麼臣領導的部門怎麼可以叫「司」呢?[25]

聽了這話,王安石只覺得可笑:宰相領導的部門怎麼就不能叫司?東漢的宰相三公不就叫司徒之類嗎?再說不叫司又叫什麼?像六部一樣叫作條例部,還是像樞密院那樣稱為條例院?恐怕你這位宰相大人也不干吧?那麼,難道要仿照中書省,改叫條例省不成?那可真是天大的笑話!

所以王安石對皇帝說:他是嫌這職務沒面子![26]

陳升之說:那就叫「制置百司條例司」。

這倒是講得通的。我們知道,所謂「制置條例」其實是制定政策法規,三司則相當於國家財政委員會。因此,制置三司條例只是經濟改革,制置百司條例才是全面改革。過去由於陳升之在樞密院,王安石在中書省,只好將這機構設在三司。現在兩人都在「省」裡,就沒必要再叫「三司」了。

於是皇帝說:將條例司歸屬中書省,如何?

王安石不同意,理由是效率太低。他說:條例司之所以卓有成效,就因為機構獨立成員少,遇事好商量。如果歸屬中書省,什麼問題都要正副宰相意見一致,什麼文件都要正副宰相共同簽署,什麼工作都要正副宰相批准安排,哪裡還做得成事?所以,條例司不能改名,也必須單列,陛下總不至於擔心臣在那裡搞「獨立王國」吧?

神宗當然不擔心,擔心也不能說。相反,在過了幾天的又一次御前會議上,由於陳升之堅決不肯再管條例司,甚至堅持要撤銷這個機構,皇帝便對王安石說:要不然條例司的工作就由愛卿自己一個人負責?

王安石說:這不合適。當初設立此司,陛下主張中書省和樞密院各出一人,臣請與樞密副使韓絳同事。

皇帝很爽快地就同意了。[27]

條例司設置之爭也算告一段落,儘管它最後還是被撤並到中書省,但那是七個月以後熙寧三年五月的事。跟王安石結下樑子的陳升之離開相位就更晚,要到那年十月,而且是因為母親去世。不過兩人從此不和,則是事實。

那麼,陳升之為什麼要這樣做?

正史的解釋,是他對那個不三不四的條例司原本就不以為然。這是有可能的,公開提出改「三司」為「百司」就是證明。因為「制置三司條例」明擺著就是要理財,而理財在許多人看來是小人的事,為正人君子所不恥。[28]

可惜,這就是設立條例司的本來目的。王安石在御前會議上說得很清楚:從古到今機構的設置都是因時制宜。如今天下財用困急,尤當先理財。這也正是陛下要特別單獨創建一個司,讓陳升之與臣統領的原因啊![29]

呵呵,不打自招。

為了理財而改制,可是正統士大夫不能接受的。陳升之當然知道這一點。但為了榮華富貴,他不惜假裝擁護,得逞之後又翻臉不認人。這當然同樣為正人君子或自命為君子的人所不恥,他們甚至給陳升之送了個外號叫「荃相」。荃就是捕魚的竹器。《莊子·外物篇》說: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荃相的意思,可以說是再清楚不過了。[30]

這麼說,陳升之是小人?

難講,至少司馬光對他看法不佳。他甚至認為福建人和長江流域的人都靠不住,前者陰險狡猾,後者輕佻浮躁,遠不如北方人耿直敦厚。所以,當神宗皇帝問他陳升之拜相外面有什麼反映時,司馬光直通通地說:不好!兩個宰相(曾公亮和陳升之)都是福建人,兩個副宰相(趙抃和王安石)都是長江流域的。他們當國,豈能指望風俗純樸?

哈,地域歧視?

◎有關人物籍貫一覽

 姓名  籍貫  主要曾任職  韓琦  河南安陽  三司使、樞密使、平章事  富弼  河南洛陽  平章事、樞密使  文彥博  山西介休  樞密使、太尉、平章軍國重事  呂公著  安徽壽州  翰林學士、御史中丞  韓絳  河南開封  樞密副使、同條例司、參知政事、平章事  趙抃  浙江衢州  知諫院、參知政事  呂誨  河北廊坊  知諫院、御史中丞  范純仁  江蘇蘇州  同知諫院  范鎮  四川成都  翰林學士、知通進銀台司  鄭俠  福建福清  安上門監  司馬光  山西夏縣  翰林學士、御史中丞、平章事  蘇軾  四川眉山  翰林學士、禮部尚書  王安石  江西臨川  翰林學士、參知政事、同條例司、平章事  曾布  江西南豐  翰林學士、三司使  曾公亮  福建晉江  參知政事、樞密使、平章事  陳升之  福建建陽  知樞密院、同條例司、平章事  呂惠卿  福建晉江  條例司成員、翰林學士、參知政事  章惇  福建浦城  條例司成員、三司使、參知政事  蔡確  福建晉江  監察御史、御史中丞、參知政事 

多少有點吧!

看看上面的表格就知道,司馬光並非全無道理,但不無偏見,比如鄭俠就是福建人,范純仁則是長江流域的。神宗也顯然不認可這套理論。皇帝說:陳升之是有才華的,其他人比不上,朕看他足以承擔軍國大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