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清宮私房事兒 > 第七章 福禍相依的母子關係 >

第七章 福禍相依的母子關係

作為帝王后妃,能夠被寵幸生子,是其人生發生轉折的開始,一旦皇子將來做了皇帝,繼承大統,那自己就成為萬人之上的皇太后了。可是,如果皇子不爭氣,或時運不佳,也會帶來不濟的命運,到時候,她們是否後悔,當初不該生下此子,也未可知。從大清後宮母與子(或母與女)之間發生的是是非非中,或許你能找到答案。

1.母以子貴賤

母子之間的關係,在複雜多變的宮廷鬥爭中,歷來最具戰鬥力。因而,每一位妃嬪,都渴望生一位皇子,即使做不了皇帝,將來兒子長大成人,分府出去,自己也有了宮外的落腳之處。最主要的還是皇帝的態度,看到自己生育了皇子,為愛新覺羅家族延續後代立下了功績,當然會心存感激。但難免有例外,有的皇帝也會因為一點小事,遷怒於后妃。

翻身得解放的「甄嬛」

清代,皇子繼承了帝位,按制,母親被尊為皇太后,皇太后由當朝皇帝供養,備極榮耀。細數清朝的皇太后,可以真正理解母以子貴的含義。

皇太極的生母孝慈高皇后,17歲時生下皇太極,29歲去世時,丈夫努爾哈赤尚在,沒有做過皇太后。順治帝的生母為孝莊文皇后,即莊妃,丈夫皇太極死時,她32歲,6歲的兒子繼承了帝位,她做了皇太后,一直到順治十八年,她在選後、立國等諸多方面費盡了心思,但也擁有一定的權力。順治死去,康熙嗣位,身為太皇太后的她起了一語定乾坤的作用,康熙對祖母備極孝養,尊崇有加,孝莊於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去世,壽75歲。

康熙帝生母孝康章皇后,順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生康熙帝,年僅15歲,康熙元年,玄燁以8歲幼齡繼位,尊生母為慈和皇太后。慈和身體一直不好,雖身居高位,但無福享受,第二年二月初一日即崩逝,年僅24歲。

雍正帝生母烏雅氏孝恭仁皇后,18歲時生下雍正帝,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三日崩,僅做了半年皇太后,壽63歲。相傳,她不滿兒子得位手段,對兒子擬給她的「仁壽皇太后」徽號和從永和宮遷至寧壽宮的旨意都以在喪期中加以拒絕。尤其是兩個親生兒子胤禛和胤禵(允禵)鬧對立,令她十分頭痛,不久患了病。有一次,她要見小兒子,雍正大怒,太后便撞柱而亡。

「甄嬛」原型——乾隆皇帝生母崇慶皇太后像。

乾隆帝生母孝聖皇后,13歲以秀女入宮,身份卑微。可是她聰明伶俐,做事得體,在雍正繼位後,即升為熹妃,再晉皇貴妃。乾隆繼位後,尊為崇慶皇太后。弘歷12歲那年,熹妃奉特旨攜子覲見聖祖,聖祖見她相貌不凡,連誇她是個「有福之人」。果然,乾隆繼位後,備極孝順,多次侍奉其下江南,巡五台,幸盛京,遊山玩水,享盡人間奢華,在宮中度過73個春秋,享年86歲。

關於孝聖皇后有兩點引人矚目:

其一,她的身上充滿了謎團。

1.姓氏之謎。一個人的姓氏怎麼會是一個謎團呢?本應是百分之百肯定的事情,可是,這個熹妃卻給人們留下了思考的餘地。雍正元年,胤禛即位,大封後宮。在資料中,關於熹妃的記載出現了兩個不同的結果。一個是姓錢,是個漢人。《雍正朝漢文諭旨彙編》:「格格錢氏,封為熹妃。」《永憲錄》中的記載和這個記載一樣。這些資料本應是可信的,但另外一種說法就完全不同了,說她姓鈕祜祿,是滿洲人。《清世宗實錄》:「格格鈕祜祿氏封為熹妃。」這是官方的記錄。

2.生子之謎。熹妃生有一子,那就是弘歷。《清皇室四譜》記載:「(弘歷)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子時,生於雍親王藩邸,母王府格格鈕祜祿氏。」其他資料也都做了類似的記載,應該不會有什麼爭議了。可是,在歷史上卻產生了兩個大爭議。一是乾隆生母各異。關於乾隆帝生母產生了幾種說法,有的說是陳閣老的兒子。陳閣老就是浙江海寧大學士陳世倌,他和雍親王同時生了孩子,陳閣老生了男孩,胤禛生了女孩,是胤禛與陳世倌交換了孩子,重演了歷史上「狸貓換太子」的鬧劇。有的說是漢女傻大姐所生,故事講,雍親王在熱河打獵時,喝了鹿血壯陽,情急之下,和一個醜陋的漢女發生了苟且之事,生下弘歷。而官方記載,當然是鈕祜祿氏熹妃所生,檔案留有記錄。真是迷霧重重,讓人難以選擇。二是乾隆出生地迥異。歷史記載有兩個,一為北京雍和宮,一為承德避暑山莊。

其二,孝聖之福。

福從何而來?是金口玉言。說熹妃有福,不是市井傳出來的,而是她的公公康熙帝所說。事情發生在康熙六十一年七月十二日,正是牡丹花盛開的季節,胤禛把父皇康熙帝請到雍親王住地獅子園,賞牡丹花,其時,12歲的弘歷隨父王一同覲見康熙帝。康熙帝看見這個孩子長相俊美,又聰明伶俐,十分喜愛。弘歷也很做臉,給爺爺背誦了周敦頤的《愛蓮說》,一點兒不磕巴地背誦完,康熙帝大喜,感到後繼有人,十分高興。於是,說了一句語驚四座的話,說弘歷「福將過予」(《乾隆帝御制詩文集》)。就是說,這個孩子的福氣將超過我。然後,他命令雍親王妃,把弘歷親生母親叫來,要看看。熹妃就這樣,第一次拜見了自己的公公康熙帝。康熙帝看到熹妃之後,有什麼反應呢?資料《清代后妃傳稿》這樣記載:「皇祖連謂之有福之人」。

這個女人做了42年的享福太后。雍正帝去世,她雖然失去了丈夫,但是,她的兒子做了皇帝,自己成了皇太后,比之以前,就更加享福了。主要表現是:

1.多次在兒子的陪伴下遊山玩水。乾隆帝喜愛出巡是有名的,有好多微服私訪的記載。其實,乾隆帝每次出巡,都是打著孝敬母后的旗號。《嘯亭雜錄》記載:「純皇侍奉孝聖憲皇后極為孝養,每巡幸木蘭、江浙等處,必首奉慈輿,朝夕侍養。」四次南巡:乾隆十六年、乾隆二十二年、乾隆二十七年、乾隆三十年,共四次出巡,總天數近500天。三次巡幸五台山:乾隆十一年、乾隆十五年、乾隆二十六年,共三次,達到100餘天。四次東巡泰山:乾隆十三年、乾隆二十一年、乾隆三十六年、乾隆四十一年,共四次,達到180餘天。兩次巡幸盛京,也就是瀋陽:乾隆八年、乾隆十九年,共兩次,達到260天。此外,乾隆帝還陪著母后到避暑山莊29次。可以想見,每次出巡,浩浩蕩蕩,朝廷要花費大量銀兩,地方官還要極盡報效之能事,使得太后享盡了人間富貴。

2.太后過生日,靡費無度。熹貴妃做皇太后時是44歲,之後,她做了42年太后。在宮裡,兒子給她做了幾個十年整壽:乾隆十六年六十大壽,乾隆二十六年七十大壽,乾隆三十六年八十大壽。每次整壽,宮廷內外,大加慶祝,靡費無度。這樣看來,熹貴妃確實是享盡了人間的榮華富貴,是一位名副其實的有福之人。

叫板雍正的宜妃娘娘

為皇帝生了龍子,又費盡千辛萬苦侍奉皇帝,得到豐厚的回報是正常的,尤其作為老皇帝的后妃,嗣皇繼位後,應倍加尊崇。可是,清代宮廷中,卻發生了「母以子賤」的怪現象。

這就是康熙帝宜妃,姓郭絡羅氏,佐領三官保之女。康熙初賜號貴人,康熙十六年即冊封為嬪,曾生有皇五子允祺(親王),二十年即晉為宜妃,二十二年生皇九子允禟,二十四年生皇十一子允息,資歷很深。三個皇子中,皇九子允禟是讓宜妃最不省心的一位。

允禟從懂事時起,就不甘心一生只做一位無權無勢的王爺。相傳,他曾對親信秦道然、何圖等人說,他母親妊娠時得了一場病,夢見真武菩薩賜給她一個日輪狀的紅餅,吃後病就好了,胎兒也安穩了。又說他幼時耳後生癰,病重昏迷,忽聽得一聲巨響,睜眼看時,只見室內梁宇之間有許多金甲神將,病竟不治而自愈。他這樣神化自己,說明對大位有非分之想。

可是,允禟才智平庸,難成大器。於是,他便轉而擁護皇八子,不成之後,又企圖擁立雍正帝同母弟允禵。曾有個叫蔡懷璽的人散佈流言,說「二七便為主,貴人守宗山。」暗示十四王爺做皇帝,並讓宜妃做太后。

事敗後,雍正帝大怒,一面幽禁允禟,一面更加恨憎宜妃。康熙大喪之初,雍正帝與眾母妃同在大行皇帝棺前治喪。宜妃不但十分輕蔑雍正帝,還以身體不爽為由,乘軟轎前往。雍正帝忍無可忍,下旨嚴斥:「眾母妃自應照前遵行國禮。即如宜妃母妃用人挾掖可以行走,則應與眾母妃一同行禮,或步履艱難,隨處可以舉哀,乃坐四人軟榻在皇太后前與眾母妃先後攙雜行走,甚屬僣越,於國禮不合。」於是,清宮詞中也留下了記錄:

大行遺柩在宮闈,宮眷哀號奉禮儀。

聞道嗣皇哀痛切,苦臨先已責宜妃。

雖然不便對宜妃無禮,主要還是礙於是母輩,但也大大冷落了她。宜妃由於允禟的關係而大受冷落,又鬥不過當今皇帝,只好出宮去了允禟的王府,從此銷聲匿跡。

奕訢之母孝靜成皇后

歷史上,還有一位母以子賤的女主,那就是道光帝的孝靜成皇后。

孝靜成皇后比道光帝小30歲,14歲時,嫁給了44歲的道光帝。她一生生有3子1女,其中道光十二年生下的皇六子奕訢,曾使道光帝對她極為寵愛,在立皇儲的問題上,曾有過考慮。所以自道光二十年孝全皇后死去後,她就以皇貴妃身份而主持後宮事務。不僅如此,孝靜成皇后心地善良,又擔負起撫養年幼的皇四子(咸豐帝)的重任。

咸豐登基後,因為立儲的關係與六弟關係僵化,奕訢也因為沒有當上皇帝而嫌恨咸豐帝,便想借孝靜成皇后的身份來抬高自己的地位,屢有所請,要求咸豐帝尊孝靜成皇后為皇太后。咸豐帝考慮到撫養之恩,不得已尊晉其為康慈皇太后,需要說明的是,咸豐帝尊晉這個養母為皇太后,是在兩可之間的,因為孝靜並不是皇帝生母,老皇帝道光臨終也無遺囑。她能成為皇太后,完全是咸豐帝顧及了養育之恩。正在病中的孝靜僅做了9天太后便溘然長逝,壽44歲。孝靜一死,咸豐帝本應為其大辦喪事,以報養育大恩。可是,他太厭惡奕訢了,便大大減殺了太后的喪儀:

一是不為其建皇后陵,而是葬入妃園寢,只將其升格為皇后陵,規制簡約;

二是太后奉安大典,咸豐帝不護送,不親臨;

三是減其謚號為8字(本應12字),並不系宣宗謚號;

四是神牌不升祔太廟,只升祔奉先殿,只供山陵。

由上,我們看出咸豐帝先後做法是矛盾的。為了報恩,破例尊晉孝靜為皇太后;而在其喪葬儀式上又大加減殺。什麼原因呢?最關鍵的因素是孝靜的親生子奕䜣,他曾經是咸豐帝的競爭對手,咸豐帝一直對他存有戒心。減殺喪儀,實際上是做給奕䜣看的。

此外,其餘幾位清帝的生母,她們的命運也因兒子的登基而轉折變化。

嘉慶帝生母孝儀皇后,原為漢軍旗,乾隆二十五年生下嘉慶後,詔封為皇貴妃,生前未做過皇后,卒年49歲。

道光帝生母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有過3次生育,22歲時生下皇二子旻寧,被秘定為皇儲。旻寧是清朝諸帝中,唯一一位嫡出皇子繼承了大統。可惜,孝淑命淺福薄,於嘉慶二年去世,年38歲。當時,太上皇尚在,連喪事辦得都比較委屈。

咸豐帝生母孝全皇后,鈕祜祿氏,有過3次生育,道光十一年23歲時,生下皇四子奕詝。孝全是道光帝后宮中傳聞最多的一位女主子,關於她的得寵,有詩為證:

蕙質蘭心並世無,垂髫曾記住姑蘇。

譜成六合同春字,絕勝璇璣織錦圖。

可是,關於孝全皇后之死,在民間傳得沸沸揚揚,並虛構出許多情節來,使人莫辨真偽。《清宮詞》中,記錄下一首孝全企圖毒死其他皇子,而使自己所出皇四子繼承皇位的故事:

孝全皇后與大阿哥像

如意多因少小憐,蟻杯鴆毒兆當筵。

溫成貴寵傷盤水,天語親褒有孝全。

據此,有人繪聲繪色地勾勒出一幅皇后企圖毒殺皇子的圖畫,一個年輕美貌的女子,讓人不禁齒冷三分。反映出深宮大內危機重重,到處佈滿殺機。孝全皇后於道光二十年忽然去世,年僅33歲。離她的兒子繼承帝位還有10年的漫長時日。

同治帝生母慈禧太后生於道光十五年,咸豐元年大選秀女中選,時年18歲,咸豐六年生下同治帝,咸豐十一年兒子繼位時,她年27歲。此後,她費盡心機,發動了「北京政變」,廢八大臣,垂簾聽政;光緒帝嗣位,她再次垂簾,1898年,她扼殺變法,再度訓政,前後掌權達48年之久。

光緒帝生母為醇親王福晉葉赫那拉氏(慈禧之妹),宣統帝生母為載灃福晉瓜爾佳氏,兩位均生活在王府,不在宮內。

2.子以母貴賤

作為皇帝的血胤後代,老皇帝自然喜歡,有的是因為喜愛皇子的母親,因而,其皇子就會更加得寵;可是,也會有完全相反的結局,皇帝因為皇子的生身母親失寵而殃及親生兒子,實在是不應該。

皇帝過分寵愛后妃,雖是難得之事,但也並非沒有。一旦受寵后妃生有皇子,皇帝更是愛屋及烏,所謂子以母貴了。

「赫捨裡皇后」之子允礽

允礽母為孝誠仁皇后,13歲嫁給康熙帝,為中宮皇后,她和康熙帝自幼青梅竹馬,加上又是勳貴大臣索額圖的侄女,備受寵愛。婚後4年生皇嫡子承祜,康熙十一年二月承祜夭折,四歲未序齒。康熙十三年皇后再生允礽。因為,當時朱三太子乘吳三桂叛亂之機擾亂宮闈,致使孝誠皇后驚嚇難產。

孩子雖然生下來了,但孝誠幾次昏厥過去,當天即死去,年僅22歲,康熙帝非常悲痛。一年半以後,於康熙十四年十二月,立了未及兩歲的允礽為皇太子。可是,此子極不爭氣,已立了33年的皇太子於康熙四十七年被廢掉,但不出兩個月,康熙帝出爾反爾,又恢復了允礽太子的地位,可是,到康熙五十一年,又將怙惡不悛的太子廢掉。這兩度廢立,使康熙帝焦頭爛額,心情極度矛盾。他多次想將帝位傳給允礽,慰藉寵後的在天之靈,實現傳位於嫡出之子的夢想。但他的願望落空了。

其實,皇帝與妃嬪所生之子,同貴為皇后所生之子有什麼區別!同為自己的骨肉,卻分出三六九等,足見等級社會中,門第關係的影響至遠至深。所以,在清朝宮廷中竟也有過子以母賤的實例。

「八爺」之母良妃

康熙帝眾多妃嬪中,有一位衛氏,她聰明而貌美,但出身卑微,為內管領包衣人,是典型的奴僕出身。入宮後,她小心謹慎,曲意奉承,終於在康熙二十年生下了皇八子允祀。關於這位良妃衛氏,有資料記載,她非常神奇,說她「唾液生香」,就是一個典型的「香妃」,康熙帝禁不住誘惑,偶爾臨幸了她。

這個皇八子長相英俊,康熙十分喜愛。為了抬高他的地位,康熙將皇八子交由出身相對較高的惠妃撫養。允祀雖出身卑賤,但他自幼就聰明機靈,工於心計,不甘居人之下,幻想有朝一日繼承大統。於是,他倍加努力,長大後,學問品貌兼優,而且儒雅風流,穩重大度。終於在康熙五十二年,他18歲時封貝勒,署內務府總管事。尤其在太子允礽被廢後,他更與大臣結交,謀求嗣位。這就引發了康熙帝的極大不滿,儘管允祀極力表現,康熙帝還是不能原諒他,甚至一度與之斷絕了父子親情。他不想將大位傳於一個奴僕所生之子,為天下人恥笑。於是,奪去他貝勒爵位,斷其夢想。

在這種情況下,良妃非常自責,當她生病的時候,竟然拒絕服藥,即使允祀相勸都無濟於事。她對兒子說:「都是我連累了你,我死了,你父皇就不會為難你了。」良妃此番話,無非是指自己出身微賤,幫不了親生兒子。

這就要怪康熙帝了,他曾經兩次在公開場合指責允祀生母為「辛者庫賤婦」,言外之意,允祀繼位無望。既如此,當時你何必招惹她呢?康熙帝此番話,愧對她們母子。

「斷髮皇后」烏喇那拉氏

備受關注的《如懿傳》中核心人物「如懿」的原型就是乾隆皇帝的第二位中宮皇后烏喇那拉氏。她的真實身份和經歷跌宕起伏,的確很是傳奇。

那拉皇后早年與弘歷成親,為側福晉,小弘歷7歲。那拉皇后在宮中一直很得寵,經常隨皇帝出巡各地。那拉氏的晉封速度是很快的,她的命運也是很幸運的。乾隆二年,晉陞為嫻妃,乾隆十年升為嫻貴妃,乾隆十三年孝賢皇后病逝,她晉陞為皇貴妃,主持後宮事務,後來,秉承皇太后旨意,乾隆十五年,那拉氏如期晉封為中宮皇后。

從此,那拉氏如魚得水,不斷生育。乾隆十七年生育皇十二子永琪,乾隆十八年生育皇五女,乾隆二十年,生育皇十三子永璟。連續的生育,表明那拉氏很得寵,加之中宮皇后的至尊地位,此時的那拉氏真是得意極了。

可是,天有不測風雲,就在乾隆三十年的一次隨帝南巡中,那拉氏的命運發生了轉折。本來,此次南巡,一路遊山玩水,帝后十分快樂。到達杭州之時,在名勝景致「蕉石鳴琴」處進早膳,乾隆還賞皇后膳品,可到晚膳時,在杭州行宮賜膳品時,皇后沒有出席,此後,皇后就在出巡人員的名單中消失了。原來,前一日,乾隆下聖旨派額駙福隆安扈從皇后由水路先程回京了。乾隆帝則繼續到江南遊玩。

這年四月二十日,乾隆回到京城,乾隆欲將病中的皇后廢掉,遭到大臣阿永阿等的強烈反對,未果。五月十四日,乾隆將那拉皇后的冊寶四冊收回,其中皇后一份、皇貴妃一份、嫻貴妃一份、嫻妃一份,等於把她進宮三十來年的所有冊封全行追回。而她在宮中的待遇也大為減縮,其手下也只有兩名宮女,皇后名號雖存,但已名存實亡。

乾隆三十一年七月十四日,備受折磨的那拉皇后死去。當時,乾隆正在木蘭圍獵。得知死訊,他沒有回京,只派皇后親生子永琪回京奔喪。到底是什麼緣故使得這位天子丈夫如此薄情呢?我們不妨從他的諭旨中加以分析:

「皇后自冊立以來,尚無失德。去年春,朕恭奉皇太后巡幸江浙。正承歡恰幸之時,皇后性忽改常,於皇太后前不能恪守孝道。比至杭州則舉動尤乖正理,跡類瘋迷,因令先程回京,在宮調懾,經今一載有餘,病勢日劇,遂爾奄逝。此實皇后福分淺薄,不能仰承聖母慈眷,長受朕恩禮所致。若論其行事乖違,即予以廢黜亦理所當然。朕仍存其名號,已為格外優容,但飾終典禮不便復循孝賢皇后大事辦理,所有喪儀止可照皇貴妃例行。」

原來,皇后在巡幸途中,因事自行剪髮,忤犯了皇上。清制,只有長輩和丈夫死去,后妃才剪髮服喪。皇后自行剪髮,不等於詛咒皇上死去嗎?自然不為其所容。可是,她為什麼要這麼做呢?乾隆卻隻字不提。多年來,筆者查閱大量清宮檔案,瞭解的事實真相是這樣的:

乾隆帝視察黃河南巡圖

一、已經年近半百的那拉皇后失寵了。

當年,漢武帝寵愛閹人李延年的妹妹李夫人,就是因其色冠群芳,而後來,李夫人因病而憔悴不堪之時,漢武帝前往探視,要求見最後一面,聰明的李夫人堅決拒絕與之相見。武帝走後,旁人問李夫人為何如此,李夫人講出了「色衰而愛弛,愛弛而恩必絕」的話。果然,她死後,武帝憶起其當年美貌,而命人為之作畫,並寫下了《李夫人賦》,恩及李夫人的家人。所以,對於後宮佳麗無數的皇帝來說,年輕而貌美者是其得寵的資本,而隨著年齡增長,色相逐步衰竭的后妃,則逐漸會被皇帝忘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