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清宮私房事兒 > 第六章 后妃的「責任」和禁忌 >

第六章 后妃的「責任」和禁忌

深宮之中,有很多不為人知的隱私,尤其是皇帝和妃嬪之間的情感之事,歷來被人們演繹得沸沸揚揚。真實的情況究竟如何呢?

1.諱莫如深的房中事

清朝的皇帝與后妃間的房中之事,歷來諱莫如深,不為外人所知。但一直以來為人們所關注。尤其是市井的一些傳言,更把皇帝幸宮之事講得神乎其神,莫衷一是。一些影視劇這樣演繹:皇帝晚上要臨幸后妃,便傳旨給太監,太監於是到妃子的住處,將其身上的衣物全部扒光,以防這些妃子對皇帝不利,因為明代就曾發生過後宮妃子起事、密謀殺害皇帝的事件,鑒於此,皇帝在召見后妃時便要全部脫掉她們的衣物。太監將一絲不掛的后妃納入一個毛氈口袋之中,背著她直奔皇帝的寢宮。后妃鑽入皇帝的被窩,是從腳底下進入的。我不知道這些導演怎麼會虛構出這樣的情節。光著身子進入還可以理解,可是,從腳底下進入有什麼意義呢?所以,關於清代皇帝和后妃之間的臨幸之事,很有必要從歷史真實的角度加以闡述,加以澄清,以正視聽。

先談一談皇帝的婚姻。清朝的皇帝大多早婚。清帝早婚,是有其歷史淵源的。資料記載,早期的滿洲男人,在十歲時即定親,十三四歲時即結婚,到二十歲還未結婚的男子即為貧寒之家。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戰爭的緣故。常年的戰爭,耗去了大量的男丁。男子在十六歲成丁後,必須從徵入伍,補充兵力,造成中青年男子的匱乏。早婚,便是繁衍後代、補充男丁的最好辦法。

清朝的皇帝在早婚這方面便率先垂范。其原因除上述之外,一個重要的因素便是為了皇家的子嗣或香火永盛。早婚早育,便可生育很多皇子,更可以在眾皇子中挑選優秀者繼承大統,以保持愛新覺羅家天下的延續。

清代,入關以後歷十帝,其中順治帝十四歲大婚,康熙帝十二歲大婚,雍正帝十九歲結婚,乾隆帝十六歲結婚,嘉慶帝十五歲結婚,道光帝十三歲結婚,咸豐帝十六歲成婚,同治帝十六歲大婚,光緒帝十八歲大婚。注意,這裡在用詞上有「大婚」和「結婚」 之別。大婚,只用於那些在宮中結婚的皇帝,而那些還沒有做皇帝就已經婚配的皇子,因為發生在宮外,就只能像民間一樣,稱為結婚了。年齡最小的皇帝康熙帝只有12歲,還是個乳臭未乾的孩子,什麼也不懂。但清廷便在性這方面加以引導,使其成熟,知道親近女孩子。

綠頭牌

這裡要切入本節的主題,就是皇帝怎樣臨幸后妃呢?要先從召幸后妃的膳牌說起。

皇帝吃飯叫傳膳。清帝每天兩餐,即早、晚兩膳。晚膳多在午、未時之間(正午12點至午後2點)。晚膳過後,敬事房進膳牌。膳牌是一種竹製的簽牌,一寸寬,一尺長,上段染成綠色,下段滿塗白粉,故又稱綠頭牌。膳牌上在正反面書寫后妃的姓氏和簡單履歷。這些后妃的膳牌除去那些正患病或正在經期的不進之外,其餘的都要呈給皇帝。皇帝夜晚想幸哪位妃子,便將此牌翻過來,稱為翻牌。被召幸的后妃當晚不再回自己寢宮,而是到皇帝住處侍寢。而那些沒有選中的妃子就只能算是暫時的撂牌子了。可以想見,皇帝日理萬機,有好多軍國要事需處理,腦子裡想的不會全是后妃的事情;再加上有些后妃並不是皇帝所喜愛的,比如順治帝的第一位皇后,由於是多爾袞包辦的,皇帝並不喜歡,便發生三年不同房的事情,其他皇帝也是一樣。正如《金瓶梅》裡所說:妻不如妾,妾不如妓,妓不如偷,偷著不如偷不著。雖然作為一國之君,不至於出去偷情,但是封建社會的君王,也會招惹那些不屬於后妃行列的女子,以滿足自己的慾望。

當然,在正史資料中,你很難發現關於皇帝如何幸宮的記載。但是,在一些民間筆記中卻有記錄。描述皇帝在和后妃行事時,太監在窗外一直等候,目的是看著皇帝不要太久,以免累壞了身體,或是耽擱上朝的大事。否則,皇帝如果不顧一切,很久也不出來,太監就會高喊:「時間到了,時間到了。」或者會在窗外高聲念叨所謂祖宗家法,來提醒皇帝,趕快結束吧。據說,敬事房的太監會在皇帝臨幸后妃時記錄下妃子的姓名,臨幸的時間,以便作為查閱后妃懷孕的依據。每當皇帝行完事出來時,太監會問:「留不留?」倘若皇帝說「不留。」那就要太監們將這位后妃的某一穴位按住,將龍種排出體外,就不會懷孕。其實,清朝的皇帝,並不存在所謂「不留」的問題,我們遍查清宮史料,也沒有發現這方面的記錄。

可以肯定的是,皇帝很少到后妃寢宮裡過夜。更多的時候,他要傳旨某妃到皇帝的寢宮來侍寢。

綠頭牌並不僅僅在召幸后妃時使用,凡覲見皇帝者,皆用粉牌書寫姓名呈上。圖為清末肅親王和袁世凱覲見時所用頭牌。

康熙以前至明朝諸帝,都住在乾清宮,皇后居坤寧宮,其他妃嬪分住東西六宮,取「乾」天「坤」地之義。乾清宮西暖閣共九間寢室供皇帝居住,上下置二十七張床,主要為安全起見。即使如此,明朝還是在此發生了挺擊案、紅丸案、移宮案,這裡成了多事之宮。雍正以後,皇帝以養心殿為寢宮,似乎比之乾清宮更加安全。因此,為了避免明朝故事發生,多疑的雍正要離開乾清宮,而被召幸的后妃都在養心殿過夜。

清代的皇后並不真正居住在坤寧宮,只是大婚後的新婚夫婦在此居住三天。此後,皇后便在東、西六宮中任選一處遂心的寢宮居住。清制規定,每年的大年三十、初一、初二這三天時間,皇帝必須和皇后同房,這是皇后的權利。其他時間,則由皇帝自定了。即便是如此,有些皇后也沒有能夠懷孕,那真是太不幸了。但不管怎樣,皇后懷孕的概率還是遠遠大於妃嬪,恐怕與皇后的這一特權不無關係。

養心殿的開間、進深相對嚴謹,前殿歇山頂,面闊七間,正間為三間,與西暖閣前簷接出抱廈。前殿東西各置配殿五間,正中偏後,設寶座,寶座後置屏風、宮扇,皇帝在此召見臣工。西暖閣設坐榻,外安裝木板屏,比較隱蔽,皇帝在此密議軍機大事,清末太后曾在此垂簾聽政。

養心殿後殿是皇帝的寢宮,為五間,與前殿之間有穿堂相通。皇帝辦完公事,通過寶座的左右門即可回到寢宮。寢宮的正間和西間是皇帝休息和召幸后妃之所。皇帝的寢床長350厘米、寬200厘米,是典型的東北大炕。寢床上安置有豪華的玻璃炕罩,鋪大紅氈、明黃毯,用絲綢或紗羅帳,帳上掛香囊、荷包。寢宮內置有兩張龍床。

在寢宮外東西兩側設有后妃臨時居住的圍房,有小門與皇帝寢室相接。這些圍房把養心殿緊緊圍在中央,使得養心殿更加安全,養心殿內皇帝與后妃間發生的事情就更為神秘,外人無從知曉。

房中藥

皇帝會不會用房中藥呢?答案是肯定的。皇帝用房中藥是很正常的事情,三宮六院的后妃,已使其應接不暇,再有其他女人,身體就更加虛弱了。《清朝野史大觀》中有「圓明園內發現之房中藥」欄目,今錄之於後:

「丁文誠官翰林,一日,召見於圓明園。公至時過早,內侍引至一小屋中,令其坐,俟叫起。文誠坐久,偶起立,忽見小几上有葡萄一碟,計十餘顆,紫翠如新摘。時方五月,不得有此,異之。戲取食其一,味亦絕鮮美。俄頃,覺腹熱如火,下體忽暴長尺許,時正著紗衣,挺然翹舉不復可掩。大懼欲死,急俯身以手按腹,倒地呼痛。內侍聞之,至詢所苦,跪對以暴犯急痧,腹痛不可忍。內侍以痧藥與之,須臾痛益厲。內侍無如何,乃飭人從園旁小門扶之出,而以急病入奏。公出時,猶不敢直立也。」

皇帝供養了一大批御醫,這些漢人御醫,平時不幹別的,就是為皇帝及其后妃服務。他們絞盡腦汁,配出各種保健的藥方子,其中那些補益類的方劑,大多為此類用途。

這段引文應該說的是咸豐皇帝,他本來就體弱多病,卻熱衷於房中術,一些寵臣如彭毓松也極盡巴結之能事,向皇帝進獻房中秘術和崔春藥方「龜齡集」。而他的兒子同治皇帝更是風流無比,不但長於房中術和春藥,竟然和寵臣王慶祺一起偷看「春宮秘戲圖」,被小太監發現,兩宮皇太后也知道了,大受其窘。這些從豐潤市井購進的「春宮圖」,可謂十分荒唐,竟然繪畫出各種男女交配的姿勢,看了使人汗顏。

2.后妃的首要任務——延續血脈

孕事盤點

對於皇家來講,后妃的生育最為關鍵,只有子孫旺盛繁衍,大清王朝才能世代傳下去。所以,為了多生子女,皇帝才要大選天下美女,充盈後宮,就會多子多孫。清11帝(末代皇帝不計)249位后妃中共生育兒女195人,皇子113位,公主82位。總結起來,各帝有子女為:努爾哈赤24人、皇太極25人、順治14人、康熙55人、雍正14人、乾隆27人、嘉慶14人、道光19人、咸豐3人,同治、光緒和宣統帝沒有子嗣。

其實,皇帝的子嗣繁衍,關鍵要看后妃的生育情況。

后妃的生育取決於三個要素,一個是皇帝的身體素質,一個是后妃自身的身體素質,另外一個就是后妃的榮寵程度。因為即使帝后身體再好,皇帝沒有頻繁的召幸,其懷孕生育的概率還是很少的。頻繁的生育算不算是受了特殊的寵幸呢?至少可以說是皇帝到某位妃嬪處去的時候要多於那些沒有生育過的后妃,也算是一種愛情昇華吧。統計清宮后妃,那些高生育的后妃有多少呢?按照《清后妃傳稿》和《清皇室四譜》記載,清代后妃中,后妃生育最多數量一生有6個孩子。6次生育,對一個生活在深宮的女子來說相當不易,細數清代后妃,達到6次生育的有3位:康熙帝的孝恭皇后、榮妃馬佳氏和乾隆皇帝的孝儀皇后魏佳氏。此外,生育5個孩子的有努爾哈赤的庶妃嘉穆湖覺羅氏真哥。生育4個孩子的有皇太極莊妃、雍正帝敦肅皇貴妃和齊妃;乾隆帝孝賢皇后和淑嘉皇貴妃;道光帝孝靜皇后和莊順皇貴妃。我們不妨對清朝12帝的生育情況逐個加以統計,可以看出一些規律。

努爾哈赤19歲結婚,他的後宮中生育子女最多的是庶妃嘉穆湖覺羅氏真哥,生有2子3女,但對比大妃烏喇那拉氏來講還不佔優勢,因為大妃生了3個皇子,且個個受父汗寵愛。孝慈高皇后葉赫那拉氏一生只生有一個皇子即皇八子皇太極。后妃中壽妃博爾濟吉特氏、側妃博爾濟吉特氏、側妃哈達納拉氏3人一個兒女也未能生育。

皇太極22歲初婚,后妃基本上沒有不生育的,只有康惠淑妃博爾濟吉特氏沒有生育的記錄。所生子女數量也比較均勻。最多生育者為孝莊文皇后,即莊妃,生有1子3女,其皇九子福臨後來繼承了帝位,是為順治帝。

順治帝14歲大婚,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後因事被廢,未有生育。繼後為廢後侄女,服侍多年,仍未生育。福臨的性情不太穩定,其第一個皇子出生在順治八年(1651年),那時他只有14歲。此後,15歲至23歲之間,順治帝頻繁生育,又生育了6個公主和7個皇子。

這些皇子和皇女多為庶出,反映出順治帝桀驁不馴的性格特徵。從生育狀況我們看出,最多生育年份有3個孩子降生,而且,這些生育的后妃中極少有頻繁生育的記錄,可見,除了寵愛董鄂妃之外,便再也沒有他十分鍾愛的女子了。

康熙帝12歲大婚,在以後的歲月裡,陸續娶進54位女子,一生共有55位后妃載入典籍之中,達到清帝之冠。最早的生育記錄為康熙六年,這一年他14歲,由於帝后尚不成熟,皇子承瑞生下不久就夭亡了,沒有齒序。統計康熙皇帝的後宮,在他旺盛的生育期內,由於后妃眾多,共有55個子女降生,其中皇子35位,公主20位。當然,生育的因素很多,有身體的原因,也會有環境的因素。身體好,情緒好,就會多一些;反之,就會導致生育下降。從中可以看出14—30歲是其生育高峰,有28個孩子出生,31—40歲有12個孩子出生,41—63歲,生育進入低谷,有15個孩子出生。這可能與其心理因素和健康狀況有著密切的關係。

康熙帝諸妃中,孝恭仁皇后烏雅氏和榮妃馬佳氏生育的孩子各為6個;此外,宜妃、順懿密妃、襄嬪、通嬪4位各生有3個孩子;孝誠皇后、惠妃、敬敏皇貴妃、溫僖貴妃每人生2個孩子。所以,還有許多妃嬪一生中未有生育。

雍正帝19歲初婚。雍正帝一生雖妻妾不少,卻生育不多,共有10子4女,其中只有4個皇子和1個公主長大成人。這14個孩子,有13個生於他繼位前,即45歲之前。繼承大統後,只在他56歲時生有1子。眾多后妃中,敦肅皇貴妃年氏和齊妃李氏均生有3子1女,可惜年氏所生的4個孩子均早夭,最大的皇子福宜只存活8歲,最小的不足1歲就早殤了。

乾隆帝16歲結婚,在位時間達60年之久,又做了3年太上皇,有記錄妃嬪達41位之多。婚後在王府中生了6個孩子,初生於雍正六年,他17歲時,生有1兒1女,大部分子女均在他繼承大統之後出生。查其生育情況,從17歲開始生育,一直到65歲,是乾隆帝一生的總生育期。乾隆帝一直到65歲還能生育出孩子,可謂身體強壯。可是,從計數中我們看出,乾隆一生生育比較均勻,35—50歲之間,是其旺盛的生育期,生有15個孩子,而50歲之後,只在52歲、56歲兩年中各有過1次生育,尤其是57歲到64歲的8年間,竟無一個孩子出生,只是到65歲那年,正值生育旺年的惇妃才為他生育了十公主,乾隆帝老來得女,十分高興。從另外一個角度,我們也可看出乾隆帝在養生之道中總結出「十常」「四勿」是非常科學的,其中,就有「色勿迷」這一經驗,使他雖后妃成群,但御之有度,終成高壽天子,活了89歲,是中國封建帝王中壽數最高者。

乾隆後宮中,生育最多者是孝儀皇后魏佳氏,一生誕育6個孩子,其中有4位皇子,其第十五子即嘉慶皇帝。此外,孝賢皇后生有2子2女,淑嘉皇貴妃生有4個皇子,純惠皇貴妃和那拉皇后各生3個兒女,哲憫皇貴妃和忻貴妃各生2個兒女,都可謂是高產后妃。

嘉慶帝14歲結婚,一生有記錄的后妃達19位。第一次生育是在他19歲時,最後一次是他56歲時生有1子,共生育有5子9女,他是清帝中生育男孩和女孩人數反差最大的一位,女孩近乎男孩的2倍。嘉慶帝的生育旺盛期是在他為皇子時,生有7位,繼位後生育質量和數量都不高。尤其在他36—46歲的十年間,正是人生的旺盛生育期,他卻是零生育。

嘉慶帝后妃中,孝和皇后生育最多,達到2子1女共3位,恭順皇貴妃生育1子2女,也是3位,孝淑皇后、和裕皇貴妃均為1子1女,總體上說,生育數量都遠不如前代諸帝。

道光帝13歲初婚,一生有后妃20位。儘管他結婚很早,可是初婚至成年卻鮮有生育。直到他26歲時,才開始生育,而且皇長子的生母祥妃當時是個宮女。一生共有皇子9人,公主10位,計19個兒女。生育期內,表現得很特殊,在人類最易生育的時間段卻沒有生育,在43歲之前,僅生有1子1女,真是急壞了老皇帝。在以後的歲月裡,他加倍努力,產生過兩個相對旺盛的生育期,一次是44—51歲之間,生育9個子女;一次是59歲至64歲之間,雖已是花甲之年,卻生育7個子女。

道光的后妃中,生育最多的是孝靜皇后和莊順皇貴妃,各生有4個子女,其次是孝全皇后、彤貴妃、祥妃,各生有3個子女。其原配孝穆皇后未有生育,繼後孝慎皇后也只生育1個公主。

咸豐帝16歲結婚,一生有18位后妃,但鮮有生育。初生的時間同乃父一樣,到25歲時,才生育了1個皇女,錯過了最佳生育期。其後,咸豐六年由蘭貴人(慈禧太后)為其生了大阿哥,咸豐八年玫貴妃生有1子,不久殤逝。其餘15位妃嬪均未生育。

同治帝16歲大婚,有后妃5位,當他19歲去世時,未生有一兒半女;光緒帝18歲大婚,有后妃3位,在婚後20多年的生活中,光緒帝未生下一個兒女,清廷自同治帝至清末,三代帝王都沒有生育過。可是,並非所有生育的子女都可以成活下來,長大成人。相反,據統計,自順治迄咸豐7代帝王所生子女,在15歲之前死亡者達74人,這7位帝王中總共生育146人,死亡過半,達61.7%之多。

研究發現,皇帝的頭胎子女都是短命鬼:順治的長子、長女,康熙的6個子女,雍正的大女兒和前3個兒子,乾隆帝的長女、次女及次子,嘉慶帝的長子、長女、次女,道光帝的前6個子女,及咸豐帝的次子,都未成年就死亡了。

究其原因,就是這些早婚的帝王,身體素質還未成熟。順治帝15歲得長女,康熙帝14歲得兒子,雍正帝17歲那年生育子女,乾隆18歲得女兒。而皇帝生育時的年齡都是虛歲,按實足年齡算要減去1歲,生育要十月懷胎,又要減去1歲,所以,康熙第一個兒子是他12、13歲時的後代,不僅如此,他們的妻妾也都是十幾歲的孩子,造成了生育的孩子先天不足。另外,皇帝成熟之後,後宮妃嬪成群,性生活毫無節制,也影響了生育質量。此外,受時代的局限,醫療衛生狀況也是清帝子女早夭的重要原因。

孕事有喜

對於那些身懷有孕的清宮后妃,皇帝會有怎樣的優待條件呢?顯然是非常重視的。

說到這裡,首先不得不談談麝香。大家看《甄嬛傳》等影視劇的時候,聽到最多,也是最神秘的一個詞就是麝香。麝香究竟是什麼東西呢,如此引人注目?

麝香,又叫遺香、臍香、心結香、當門子等,是雄麝的肚臍和生殖器之間腺囊的分泌物,乾燥後呈顆粒狀或塊狀,有特殊的香氣,有苦味,可以製成香料,也可以入藥。麝香的藥理作用大概兩種:一為開竅醒神,可預防和治療中寒、中暑、中風、中濕等病;二為舒筋活絡,接骨鎮痛的功效。這種名貴的藥材,在清宮中一定會大量使用,所以,太醫院御醫配置的方劑中就有蘇合香丸、御制平安丹、十香返魂丹等,這些方劑中都含有麝香的成分。但是,麝香還有兩個副作用,一個是助情,因為麝香的氣味奇香,能夠使人迷離。歷史上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比如,北魏孝文帝和女子馮妙蓮就有使用麝香的故事。馮妙蓮為了誘惑孝文帝,便把麝香製成小顆粒,藏入肚臍之中,皇帝看不到,卻因為麝香的奇香而鍾情馮妙蓮。另外一個作用是墮胎,因為麝香有開竅的功用,有極強的通閉作用。但是,我可以肯定地說,這種能使人墮胎的麝香,不會像電視劇那樣被那些後宮的小主們輕易取得,而且製成各種藥劑,成為導致后妃墮胎的兇手。

雍正帝對太醫院的藥劑管理非常嚴格,在雍正七年,他曾下過十分嚴厲的諭旨:「爾等嚴諭御藥房首領知悉:藥物關係重大,嗣後凡與妃、嬪等送藥,銀瓶上必須牌子標記。至所用湯頭,亦須開清,交予本宮首領太監,即將名字記明,庶不至於舛錯。」大家看,首領們拿藥的時候,首先用的是防毒的銀瓶,還要在瓶子上記名字,還要經過首領太監把關,怎麼可能使用手段弄錯呢?雍正帝最精細了,他深知宮廷險惡,也瞭解太醫院用藥的神秘,他懼怕出事,所以,特別作此規定,可謂防患於未然。清宮最重視生育,那些在宮中能為皇帝生下一男半女的婦人,會感到無比的自豪。因而,宮中也特別注重對她們食品的供給。按例,除了平素已經規定的宮中份額外,還要特別增加一些食品。

計每日供應粳米、碎粳米、碎紅米、黃老米、碎黃老米、小米、涼谷米各7盒5勺,芝麻4盒,雞蛋20個,直到小滿月為止。這些糧物,對產期的婦女溫補身體、養血益氣、調整產後身體狀態很有益處。為了很好地照顧產婦身體,又增加了一些其他補益類食品。而對於月子裡的大阿哥,則每日供應六安茶葉2兩,天池茶葉一斤,豆面一升,細草紙50張,粗草紙100張。

因為后妃不允許餵養自己的孩子,孩子生下後,怕生母產奶,太醫便奉旨進回乳湯,以保證產婦的身體很快恢復並保持良好體型,也不會因為帶孩子而身心疲憊。因而需要僱用一些乳母,來餵養新生兒。這些乳母要求的條件極其嚴格,不僅要出身好,必須是旗人,而且要長相端正,剛剛生產過,奶水特別旺足者,方能入選。進宮後,乳母食品要聽憑宮裡安排,不可自行食用:每日供應鴨半隻,肘子、肺頭要輪流食用,這些都是下奶的食品,不管乳母是否愛吃,必須咬牙吃下去,否則就要受到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