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羅馬帝國簡史 > 第四章 選出奧古斯都,造就羅馬永恆的榮耀 >

第四章 選出奧古斯都,造就羅馬永恆的榮耀

羅馬共和國最高執政官是選出來的,而且執政週期很短。在各階層利益分配鬥爭了200多年後,羅馬出現了一位民主派和元老派都可以接受的軍事強人屋大維。在各階層一致擁護下,屋大維將共和國改為帝國,以穩固政治局面。屋大維很聖明,深受羅馬人擁戴,但其繼承者個個昏庸無能,導致近衛軍控制了皇帝的廢立,羅馬帝國陷入帝位繼承的災難之中。幾經戰亂後,涅爾瓦當上皇帝,又將民主之風吹到羅馬帝國上層。此後,羅馬皇帝繼承人由前一任皇帝選定,由元老院根據其遺志冊立。這種禪讓制度傳承了五代皇帝,而且各個賢明,開創了羅馬帝國歷史上最輝煌的安東尼王朝時代。

1. 羅馬人歡天喜地舉行了共和國最後的葬禮

長期內亂和戰爭使羅馬人在迷惘中產生了一種戀古和復古情緒。屋大維深知民心思古,回到羅馬後,立即採取一系列措施,滿足大眾戀古和復古心理。

屋大維帶頭捐獻巨款,大規模修繕古廟,讓昔日蛛跡塵封的神廟換上莊嚴肅穆的新容。顯貴們競相傚法,很快在羅馬形成了修繕神廟的風氣。一年內,80多座嶄的新神廟相繼完工。

屋大維還宣佈大赦天下,取消內戰期間所下達的一切非常性指令。因為他從埃及帶回了巨額財富,有充裕的資金獎賞軍士,廣濟平民,不需要求助於近幾十年來所例行的沒收財產的恐怖政策。

這一年年底,屋大維又同阿格裡帕一起當選為下一年度的執政官。兩個執政官共同執政在羅馬已經是20年未見了。原本,屋大維是羅馬內戰的最終勝利者,是羅馬唯一的執政官;現在,他力圖通過恢復傳統的兩個執政官同時執政來安定民心,使人們相信「羅馬和平」已經到來,恢復共和傳統的行動已經開始。

為了加強和鞏固新政權,屋大維大力提倡古代純樸敦厚的風俗,與當時流行的放蕩淫惡的風俗進行鬥爭。他頒布一系列法律,力圖恢復日漸崩潰的家庭,提高生殖率。這些法律起到了一定的效果,羅馬人口出現增長,但風俗的改變收效甚微。屋大維本人也曾三次離婚,他女兒和孫女都因生活放蕩而遭到放逐——羅馬人長期建立在掠奪財富和剝削奴隸基礎上而形成的放蕩淫惡風俗,不是一時半會兒想改變就能改變得了的。

在復古旗號下,從公元前28年開始,屋大維又著手改組元老院。他把那些聲名狼藉及按出身地位不堪列於最高階層的人從元老院中清除出去,使元老從1000人減少到800人。在重新確定的元老名單中,屋大維名列首位,即首席元老。

通過一系列努力,屋大維認為自己的地位已經相當穩固,便在公元前27年1月13日於元老院發表演說,宣稱自己要放棄一切權力,把共和國交還給元老院和羅馬人民,自己作為一個普通公民退隱山林。屋大維投石問路,激起了巨大反響。羅馬元老們惴惴然如履薄冰,弄不清屋大維此舉究竟是何用意。他們紛紛懇求屋大維收回成命,以免國家和人民重遭劫難。

經過一番緊張的磋商和勸說,屋大維最終答應為了全體羅馬人的利益繼續執政。1月16日,羅馬元老院授予屋大維「奧古斯都」(至尊至聖)稱號,同時還決定在元老會堂中設置一面金盾,鐫文稱頌屋大維拯救羅馬人民的豐功偉績——這一場以假邀真、以退求進的政治喜劇獲得了它的導演者所希望的最佳效果。

屋大維的演說以恢復共和國名義為早已死亡的共和國舉行了最後的葬禮,一種後來延續300年之久的新政體——元首政治,以人們既熟悉又陌生的面孔登上了羅馬歷史舞台。不過,由於屋大維崛起時是代表民主派的,與蘇拉和愷撒相比,大多數羅馬人在心中並不將其當作獨裁君主,而是當作共和傳統的化身。因此,當羅馬人熱烈擁護屋大維為奧古斯都、當羅馬至高無上的統治者,維護他們內心所期待的民主時,而事實上是自己親手在愉快中將民主葬送了。

當然,羅馬人中也有極少數是不擁護採用這種用民主的熱情擁戴獨裁君主上位的。這些人想方設法阻礙屋大維躊躇滿志地向著自己的目標穩步邁進。

公元前23年,共和分子法尼烏斯·盧弗斯拉攏包括執政官瓦羅·穆列那在內的一些人,一起策劃刺殺屋大維。策劃案做得很詳細,但密謀很快被揭露,參加者受到了嚴厲的懲罰。屋大維突然驚醒,發現自己全身心為了羅馬的和平與穩定,卻依然被一部分人嫉恨。

公元前23年7月,屋大維主動辭去已經擔任9年之久的執政官職務。羅馬元老階層把擔任執政官看作是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一項最高榮譽,對屋大維長期霸佔其職位雖不敢怒形於色,但私下也早有微詞了。因此,見屋大維主動辭職,他們感到高興和滿意。

早在公元前36年,屋大維已得到終身保民官的權力,而從公元前23年起,他的保民官被看成是年復一年當選的職務,儘管他作為貴族是無權當選保民官的。這職務不但補償了屋大維因放棄執政官而失去對內政事務的控制權,而且幫助他從心理上贏得了羅馬人的普遍好感。由於獨一無二的威望,屋大維雖然不擔任執政官,但仍然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力。

辭去執政官職位不久,屋大維就恢復他早在「三頭同盟」時期就行使過的對行政官員選舉的干預權。他可以接受或拒絕候選人名單,以此來確定政府官員候選人,從而使選舉委員會流於形式,鞏固他在羅馬至高無上的權力。

不僅如此,屋大維還恢復「三頭」時期所慣用的宣誓儀式:所有當選官員在就職時必須莊嚴宣誓,無論過去或將來都恪守奧古斯都的一切指令。他還得到以個人名義同外國簽訂條約的特權,而不必將它們提交元老院或羅馬公民大會批准。這兩條規定,儼然將羅馬當成屋大維個人的天下。

不難看出,在刺殺奧古斯都案件發生後,屋大維辭去執政官表面上是交出權力,顯示他推崇民主,而後採取的措施又進一步強化了他的權力,使他比以前任何時候都更獨裁。事實上,屋大維以退求進的策略再次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功。儘管他一再聲稱自己是個普通的民選官員,他的權力是由元老院和羅馬人民授予的,服從於法律的最高權威;儘管他所擁有的各種特權,如果一項項分開來看,都可以找到先例,但從整體上看,他的地位和權力已經遠遠超過同僚,與共和國傳統格格不入——這個元首政治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羅馬都像帝國而不是共和國,而那些所謂民主派也只不過是自願選擇做獨裁者的臣民而已。

屋大維強化個人權力並未到此為止。他在羅馬政壇上「一人超強,眾人超弱」,導致其獨裁意願越來越濃,最終像吸毒一樣成癮,以致難以自拔。

公元前18年,屋大維對羅馬元老院實行第二次改組。他把元老人數從公元前28年的800人進一步削減到600人,而且規定成員名單由元首親自確定。這就意味著羅馬元老院不僅人數變少了,而且已經變成聽命於奧古斯都的機構,聽話的貴族則能謀得元老職位,不聽話的貴族就根本與元老無緣,無論曾經的地位多高或者多富有。

這次改組無疑是「一人開心,眾人鬱悶」的。在改組會議上,屋大維身穿鎧甲,暗藏利劍,要求元老們在他面前魚貫而入時,事先要接受嚴格搜查,不准帶任何武器或者危險物品。不言而喻,這次改組表面上是為清除「不夠格」的人,實則為了進一步清除那些反對自己的可疑分子。

改組後,羅馬元老院的權限大大削弱。與此同時,一個對元首個人負責、唯元首之命是從的執行委員會卻逐漸產生並發展起來。這個委員會包括代表屋大維治理各個行省的總督、財務督察使以及他們手下的一批文職官員。這些「欽定」官員年復一年地行使其職權,經驗豐富,而且領取豐厚的報酬。至此,職業化公務人員取代共和時代經常改選的行政官員,奧古斯都有了一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強大的執行機器,有了實施其獨裁統治得心應手的工具。

在對外政策上,屋大維也進行了多種改革。他調整行省制度和對行省居民的統治政策,除了埃及、敘利亞、西班牙和高盧仍歸自己直接管轄外,其他行省都歸元老院派遣的總督管轄,但派遣軍隊、徵收軍稅、管理地產之權都歸於屋大維。在行省中,還設立了自治市,取消行省直接稅的包稅制。屋大維還把公民權授予各行省的上層分子,又讓大批退伍老兵移居各行省,推進各行省羅馬化,加強帝國統治。

羅馬是在對外擴張中成長壯大起來的,能否對軍隊進行有效控制,是其能否順利實現獨裁的關鍵所在。因此,屋大維改組羅馬元老院時,也採取了許多限制軍隊的措施,加強對軍隊的控制。他將羅馬軍隊裁減至28個軍團,士兵數量維持在20萬至25萬。除了城防軍和近衛軍,意大利沒有正規軍,各軍團全部派駐各行省。屋大維還將從埃及帶回的大量戰利品賞給士兵,保證給退伍軍人以土地而不再沒收其財產。在軍隊中,他嚴肅軍紀,要求士兵絕對服從,對違反者處以鞭笞乃至死刑。就這樣,羅馬軍對屋大維的向心力大大加強。

公元前12年,原來與屋大維並列為「三頭」之一、後來退出政界任羅馬最高祭司團祭司長的雷必達病故。雷必達雖然戰功不顯著,但是他是羅馬此時少有的、能在威望和資歷方面與屋大維相提並論的人。從此,羅馬就沒有跟屋大維相匹敵的人了。

人們從意大利四面八方彙集到羅馬城,不是給雷必達舉行葬禮,而是用震耳欲聾的歡呼聲推選屋大維就任羅馬最高祭司團祭司長。屋大維當仁不讓地兼任了祭司長,成為帝國宗教組織的正式領袖。此時,屋大維已經將軍權、政權、立法權和宗教權集於一身。

公元前2年,屋大維又被羅馬元老院、騎士和平民一致宣佈為「祖國之父」。至此,共和的幻想被獨裁的現實徹底征服了。奧古斯都元首政治最終衝破它前進道路上的一切障礙確立下來。從此,羅馬人不需要再選執政官、保民官、祭司長等官員,只需要一起聽命於元首(皇帝),贏得認可就行了。從公元前753年到公元前2年,羅馬存在了752年的共和制度,最終在「民主派英雄」屋大維手裡正式結束。屋大維成為羅馬帝國第一個皇帝,是羅馬走向新時代的標桿性人物。

2. 近衛軍扮演決定皇帝廢立的角色

相比共和制度,元首制度下的最高統治者不用選,地方官員也不用選。國家元首即皇帝,帝位當然是世襲的,皇帝在世時即指定自己的繼承人,元老院和公民大會在其死後照例予以承認就行。但是,事情並沒那麼順利。羅馬進入帝國後,元首獨裁製的弊端很快就帶來了負面影響。屋大維之後的幾位皇帝都比較殘暴,給羅馬帶來一場又一場的血雨腥風。

屋大維在政治上毫無疑問是成功的,但在家庭生活中卻是個毋庸置疑的失敗者。這影響了羅馬帝位的繼承,影響了羅馬歷史的發展。屋大維沒有兒子,只有一個女兒。但是,他的繼妻李維婭仇視這個女兒,將其生的三個兒子,即屋大維的三個外孫,或毒死,或流放。

屋大維死時,他女兒已經死去,外孫非死即流放,帝位落在李維婭與其前夫提比略·克勞狄所生的兒子、屋大維的繼子提比略手裡。這段時期被稱為朱裡亞·克勞狄王朝,朱裡亞指繼任皇帝和屋大維的家系,克勞狄則是提比略的家系。

獨裁體制具有嚴重的排他性,尤其是排擠有資格獲得帝位的人。提比略一登基,第一件事就是把有屋大維血統的最後一個男性後裔、那位被放逐的外孫殺死。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個王朝是從宮廷密謀、血肉相殘開始的,這也預示著該王朝將會充滿著血腥。

提比略是從宮廷環境中長大並培養起來的專制統治者。他生長於帝王之家,在青年時就榮寵加身,出任執政官,盲自尊大而又殘忍凶狠,古典公民政治觀念在他頭腦裡杳無蹤跡,而只推崇血腥的暴行和偏愛腐化荒淫的生活。

為鞏固自己的地位,提比略也學屋大維一樣,軟硬兼施,緩和皇帝與元老院之間爭權奪利的矛盾,壓制公民大會,提高元老院地位,即取消公民大會的選舉權、立法權,把那些權力交給元老院。這樣既贏得了元老們的歡呼,也進一步肅清公民政治的影響,剷除了原來民主共和政治最後的土壤,當然也為其實施獨裁掃清了障礙。

任何對皇帝的非議,提比略都採用嚴厲手法加以制裁。他援用「侮辱元首即侮辱羅馬人民尊嚴」之例,對一切反對皇帝的行為堅決進行鎮壓——無論是貴族,還是公民,或者是奴隸,只要觸犯這一條,概莫能外會遭到嚴懲。

在提比略專制統治下,元首顧問會成為較固定的機構,經常處理國務事件,增加了權力。同時,他進一步從自己親信的騎士、侍從甚至被釋奴隸中選任官員,讓他們包攬政事,管理皇室事務,逐漸形成獨立於羅馬元老院等共和制機構以外的宮廷官僚體系。

提比略也意識到自己不得人心,擔心自己的人身安全,時刻提防被人暗害。他特別寵信近衛軍官兵,給他們優厚的待遇,把近衛軍都集中到羅馬城和皇帝行宮周圍,通過他們日夜值班放哨來加強皇宮的安全。

提比略特別寵信的近衛軍很快就成為其陰謀暗害最喜歡利用的工具。最後,隨著宮廷政變的不斷出現,近衛軍扮演著決定皇帝廢立的角色。

提比略對其他人過於殘暴,與之相處久了,近衛軍很多人內心特別怨恨他。公元37年,近衛軍在卡普裡島的行宮殺死了提比略。提比略的侄子日耳曼尼庫斯和屋大維外孫女的兒子卡裡古拉繼位為皇帝。

卡裡古拉自幼在軍團中長大,本來很受軍隊擁戴,但他的暴虐更駭人聽聞。近衛軍又於公元41年將其殺死,冊立卡裡古拉的叔叔克勞狄烏斯為帝。

克勞狄烏斯娶了卡裡古拉的姐姐、自己的侄女亞格裡皮娜為妻。這種婚姻在如今看起來是亂倫,是近親結婚,法律不允許,但在那時卻習以為常,是一種「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做法。只不過,這種「親上加親」並未加強羅馬的統治,而是讓更多人為了滿足私慾相互拆台。

相比提比略和卡裡古拉,克勞狄烏斯是羅馬近衛軍選出的一位皇帝,是比較有統治經驗、有作為的,也一度給羅馬帶來了穩定和發展的希望。只不過,他被懷有私心的老婆亞格裡皮娜給謀害了。

克勞狄烏斯把皇家辦公廳轉變為中央政權管理機構,分為三處:秘書處掌管外交、軍政和內務,財務處掌管財政,司法處掌管法律、申訴事務。元老院和其他舊官署的行政職權幾乎都移交給了這些直屬於皇帝的官僚機構,而且往往以皇帝寵信的被釋奴隸做其核心成員。這在某種程度上加強了對羅馬貴族的管控。因為一方面,那些被釋放的奴隸會因為天壤之別的生活而對皇帝懷有死心塌地的忠誠;另一方面,羅馬貴族享有經濟上和政治上的特權,授權被釋放的奴隸掌管國家政權,可以很好地監督那些貴族。

除了加強皇帝的獨裁權力,克勞狄烏斯還積極擴大統治基礎。他進一步將羅馬公民權廣泛授予行省的居民,允許高盧貴族擔任高級長官和進入元老院,並大力提拔騎士,擴建第伯河口的奧斯提亞海港等。無論從當時還是後來看,站在獨裁者立場上講,這是恩威並施的良策,有屋大維當年的風貌。這些政策如果能長期執行下去,那麼皇帝的權力將會再次被鞏固,擺脫近衛軍左右的局面也並不是什麼難事。

但是,克勞狄烏斯的侄女兼妻子亞格裡皮娜不僅對他不感興趣,對羅馬的前途和未來也不感興趣,對權力卻有著天生的狂熱。克勞狄烏斯當皇帝太賢能了,政事處理得井井有條,亞格裡皮娜作為皇后也就插不上手。對此,她心裡異常不舒服。於是,這位善搞陰謀的皇后動起歪心思,將克勞狄烏斯害死,然後將她與前夫生的兒子尼祿捧上帝位,自己晉級當皇太后,掌控羅馬軍政大權。

亞格裡皮娜想得很美好,做事也很毒辣,但到死時才發現自己其實很天真。兒子尼祿遠遠超出自己的想像——他成為羅馬歷史上最荒淫無恥的暴君,而且當皇帝後,屠刀首先砍向的就是母親以及他的幾個兄弟。亞格裡皮娜想左右羅馬軍政大權,沒想到連皇太后的封號都沒撈到就成為她親手扶上帝位的兒子的刀下鬼。亞格裡皮娜毒死丈夫,卻被兒子下毒手,令人唏噓。不過,這也讓人看到,羅馬如果繼續處在這種家族的治理下,那還不如以前共和制時期——那時雖然各派為了自身利益不斷鬥爭,但遠沒有荒淫無恥到如此地步。

尼祿耽於淫樂,驕奢無度,殘忍凶暴,而且很自戀。那時,羅馬的文學藝術已經發展起來,演藝獲得了長足的發展。皇室、貴族都能欣賞到較高藝術水平的演出。尼祿是各種演出的鐵桿粉絲。他不僅僅沉溺於觀看演出,還常以天才藝術家自居,登台演戲,不務政事,與中國後唐那位戲迷皇帝李存勖相比,有過之無不及。

不僅如此,尼祿還有個嗜好,喜歡將賞賜金錢當作娛樂。他身邊的近衛軍和近侍,只要誰能逗他開心,不管是葷的素的,不管是無意的還是有意的,他都隨手一揮:賞你XX錢!在錢的誘惑下,尼祿身邊的近衛軍和近侍的心思都已經不在本職工作上了,而是成天揣摩皇帝的心思,打開自己的腦洞,想方設法讓皇帝開心。從個人角度而言,這是一種只賺不賠的買賣,但從國家層面看,這是一種危及國家未來的行為。因為如此下去,不說政事荒蕪,金錢的來源都成大問題。

尼祿不務國事,極力揮霍,很快導致國庫空虛,財政日絀。怎麼辦呢?尼祿想都不想,下令加稅。那些溜鬚拍馬的官員巴不得加稅,因為他們多了一個敲詐勒索的機會。但是這一命令傳達到各地後,各地人民都憤怒了。

尼祿根本不瞭解民情,也不在乎什麼民情,只要自己開心,一切都是可以犧牲掉的。公元64年,羅馬城內發生大火,連續燒了6天,全城14區有10區焚燬殆盡,老百姓死傷無數。尼祿這個暴君不派人去救火,卻登樓觀火,飲酒作樂,左抱右擁,不時被大火中慘遭燒傷的人的掙扎號叫逗得哈哈大笑。

雖然大多數人忙於救火或者逃災,沒時間去關心皇帝在享受何種娛樂,但尼祿在大火期間的所作所為還是作為爆炸性新聞傳遍了羅馬城。根據尼祿的一貫表現,有人斷定,那肯定是尼祿為毀掉民房建造新宮而故意縱火的。這個流言的傳播速度比尼祿登樓觀火的事情傳得更快。

這一回,尼祿意識到流言傳播對其不利,很快採取措施。他用的手段就是大肆捕殺嫌疑犯,採取暴力手段去壓制和恐嚇人們不要傳播流言。這無疑是用汽油撲火,數以千計的無辜群眾受到牽連,被投到了監獄裡。這種暴政使人民到了忍無可忍的程度,沸騰的民怨激起遍佈全帝國的反抗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