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羅馬帝國簡史 > 第五章 面對內憂外患,錯誤的改革讓羅馬走向分裂 >

第五章 面對內憂外患,錯誤的改革讓羅馬走向分裂

羅馬帝國的輝煌是建立在對外掠奪和對內剝削奴隸上的,其黃金時代也是對外擴張到極限、對奴隸壓迫到極限的時代。因此,羅馬帝國輝煌之後,經濟凋敝,國內原來隱藏的各種矛盾激化。同時,周邊的蠻族也開始侵擾羅馬。面對內外危機,羅馬數任皇帝都進行了改革,只不過沒看清楚其衰敗的根源在哪裡,就採取依靠軍隊、將蠻族人吸收入軍隊、加重國內賦稅的方式,加強對各階層統治,鎮壓叛亂和打擊蠻族入侵。皇帝過度依賴軍隊,導致蠻族士兵越來越有地位,而原羅馬帝國的公民——貴族元老、中小奴隸主、平民——越來越沒地位。最終,羅馬帝國的內憂外患越來越嚴重,即使增加皇帝數量進行分治也無法擺脫困境。在匈奴人大敵壓境時,羅馬帝國沒有選擇團結抵抗,而是迅速將帝國正式一分為二。

1. 軍隊蠻族化,是羅馬皇帝為自己挖的坑

羅馬的發展壯大是通過不斷對外擴張實現的。經過幾百年擴張,由於內部分配利益的鬥爭,羅馬最終從共和國發展成為帝國。而羅馬帝國建立後200年內,雖然內部階級鬥爭、利益分配鬥爭仍舊不斷,但它整體上保持了穩定和繁榮,奴隸制經濟獲得了高度發展。尤其是羅馬帝國安東尼王朝時期,被稱為帝國的「黃金時代」。

不過,在羅馬帝國「黃金時代」,其擴張也到了極限,再也沒有源源不斷的奴隸來源了,加上奴隸以各種形式進行反抗,奴隸價格又不斷上漲。而與此相對應的是,奴隸被迫從事生產勞動不僅缺乏積極性,也妨礙使用先進生產工具和推廣先進生產技術,奴隸制經濟的生產率日益降低。

羅馬帝國奴隸數量減少和奴隸生產積極性不高,導致農業隨著對外戰爭的停止而走向蕭條。而農業凋敝導致生產糧食的規模萎縮和手工業衰落,最終城市沒落,商業蕭條,糧食價格一路上漲。結果,羅馬帝國社會動亂、蠻族入侵、海盜猖獗、商路阻塞。為了保持其日常開銷,羅馬不得不實行強令城市負責徵集賦稅、發行劣質貨幣等財政金融政策,而這些又加劇了社會危機。社會危機發展的最終結果,形成了退伍士兵、中下層軍官以及殘存的中小土地所有者組成的奴隸主階級集團,和以羅馬元老院貴族為代表的大莊園奴隸主集團——這兩個集團事實上是羅馬共和國時期平民階層和貴族階層發展200多年而來的。

公元192年,羅馬帝國安東尼王朝末帝康茂德被元老院貴族集團策劃的宮廷陰謀殺死,持續200餘年的相對和平期結束。但是,無論是元老院擁立的新皇帝,還是近衛軍擁立的新皇帝,都無力全面控制羅馬帝國的政治局面。一些行省的軍隊也各自擁立自己的長官為皇帝,同時出現多位皇帝為爭奪正統性而混戰的局面。最終,潘諾尼亞總督塞普蒂米烏斯·塞維魯成為大家認可的唯一皇帝。

塞維魯能當上皇帝,全憑士兵們的支持。因此,他要保住帝位,就必須與士兵們分享勝利果實。他公開表示:要厚待士兵,讓他們都發財致富,而不要管其餘的人們。

於是,塞維魯實行有利於士兵的改革:將士兵的薪餉幾乎增加了一倍;宣佈任何一個普通士兵都有可能晉陞為軍官;從邊疆軍團和敘利亞軍團中選拔優秀士兵組成新的近衛軍;承認士兵在服役期間有合法婚姻及與家人共同生活的權利;授予邊防部隊士兵以份地。

改革後,羅馬軍隊中的各行省人和蠻族人增多了,士兵在國家政治生活中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與此同時,塞維魯採取抑制元老院貴族的方針。此時,羅馬元老院失去了它在安東尼時代具有的意義,皇帝顧問會議起了國家最高機關的作用。不僅如此,元老院掌管國庫的職權也被剝奪,國庫改由作為管理皇帝私人財產的分支機構的特設機關把持。更讓羅馬元老院貴族難受的是,塞維魯任命騎士出身的官員對元老院貴族派出總督的行省實行監督。至於那些敵視塞維魯的元老院貴族則受到迫害,其財產被沒收。羅馬帝國統治階級內部因爭奪利益分配,分為「士兵派」和「元老派」兩個相互仇視的集團。塞維魯則成為第一個「士兵派」皇帝。

塞維魯作為一個皇帝,職責是管理好整個帝國,而不是根據自己的好惡偏向某個階層,在政治上向其偏袒以至於讓其凌駕於其他階層之上,尤其是士兵階層,過分抬高其地位和權利,將會導致嚴重的後果——共和時代出現軍事強人導致從共和國走向帝制,而帝制時代出現軍事強人,那麼最終的結局只能是皇帝失控,或者各地分裂,或者皇帝成為傀儡。在羅馬帝國由盛轉衰時期,塞維魯的做法很快導致各地分裂。

塞維魯的兒子卡拉卡拉繼續執行其政策。由於增加軍餉而擴大了國庫開支,卡拉卡拉下令開徵各種額外賦稅。

公元212年,卡拉卡拉頒布《卡拉卡拉敕令》:羅馬公民權被授予幾乎全體帝國自由居民,只有被稱為de-diticii者除外。這聽起來是個好消息,但事實上卻並非如此。在此敕令頒布之前,羅馬公民權已相當普及,而且早已喪失其原有的特殊意義——按照公民資格分到羅馬對外擴張獲得的利益——因此已對大家沒任何吸引力。不僅如此,在塞維魯時代,通過刑事懲治制度的新規定,自由民被區分為「可敬的人物」和「小人物」兩類。前者包括元老、騎士、市元老(城市議會的議員)、退伍軍人(後來也包括現役士兵),除此以外的人都屬於後一類。對「小人物」可能給予的法律懲罰(拷打、流放到礦山去服勞役、喂野獸等),是以前享有羅馬公民權的人都可以獲得寬免的,而按新規定就只有「可敬的人物」才有特權獲得寬免。因此,授予人以羅馬公民權,既沒有經濟利益也沒有政治權益,此舉無非是為了多收稅和擴大兵源。事實上,此時羅馬公民士兵除了蠻族士兵外,主要就是來自伊呂裡庫姆、色雷斯、伊蘇裡亞等地的羅馬公民。

塞維魯和卡拉卡拉父子的政策需要大量錢財來維持,因而難以長久。

到公元222年,亞歷山大·塞維魯當皇帝後,他一改前任皇帝的策略,開始在「士兵派」和元老院之間動搖不定,最終傾向元老院。亞歷山大·塞維魯從元老貴族中任命執政的高級官員,並使其作為皇帝的代表主持元老院會議。元老院在參與全部國務活動的顧問會議中也起了較大作用——它的代表被邀請參加由16人組成的這個特別會議。

在這個時期,主人對隸農生產工具的所有權被合法化,並允許20歲以上的自由民賣身為奴,恢復債務奴隸制。這違反羅馬法律的傳統準則,但符合元老院貴族的願望。

在康茂德當皇帝奢侈浪費之後,羅馬的財政就已處於困難狀態,塞維魯王朝諸帝的對內對外政策又需要巨大資金。羅馬的賦稅比以前更為繁重,政府強令自治城市的議員負責徵稅,但是,財政匱乏現象並未緩和。亞歷山大·塞維魯採用降低貨幣成色的手段來擺脫困境,導致通貨膨脹和錢幣貶值,造成金融混亂,物價上漲。接下來,政府對大小官吏的薪俸和士兵的餉給以實物支付為主。舉凡衣著、糧食、肉類、蛋類、馬、騾、車輛等的配給數量,都按等級做出規定,政府又對城市手工業者團體的生產實行管制。各個手工業公會必須負擔起把它們的製品供應給國家,並按國家要求進行產品製作的任務。

不僅如此,羅馬帝國還面臨來自薩珊波斯的威脅,和居住在萊茵河、多瑙河彼岸的諸部落的大規模侵犯。

波斯人屬雅利安人種,在公元前6~5世紀興起,建立過幅員遼闊的波斯帝國。後來,波斯帝國與希臘發生大規模戰爭,於公元前330年為馬其頓亞歷山大大帝所滅。亞歷山大帝國瓦解後,波斯作為一個行省受塞琉古王國統治。公元前247年,帕提亞王國興起,波斯又淪為帕提亞的屬地。為了爭奪東西方商路和小亞細亞的霸權,帕提亞與羅馬帝國進行了長期戰爭。波斯王公阿爾達希爾於公元224年起兵獨立,於公元226年滅掉帕提亞,重新建立波斯帝國,史稱薩珊波斯。

薩珊波斯取代帕提亞後,與羅馬帝國進行戰爭,繼續爭奪東西方商路和小亞細亞的霸權。羅馬軍屢次被薩珊波斯擊敗。羅馬帝國皇帝戴克裡先、君士坦丁等都曾率軍遠征波斯,但均未取得顯著戰果。後來,羅馬帝國忙於應付北方哥特人等蠻族入侵,無暇東顧薩珊波斯,而薩珊波斯也因抵禦匈奴人侵擾,無力繼續侵犯羅馬帝國。雙方才維持了約80年的和平。

在薩珊波斯剛剛興起時,羅馬帝國內部「士兵派」與「元老派」的鬥爭已尖銳化了。由於財政拮据,亞歷山大·塞維魯宣佈降低士兵的餉給。本來就對亞歷山大·塞維魯不滿的近衛軍趁機發動兵變,直接砍死了他。公元235年,策動士兵嘩變的馬克西米努斯在士兵擁戴下登上帝位,再次使羅馬的政策向軍隊傾斜。

由於馬克西米努斯的政策帶有鮮明的反元老性質,羅馬的元老們心裡非常不滿。公元238年,「元老派」在非洲組織反馬克西米努斯暴動,擁立非洲總督戈爾迪亞努斯為皇帝。戈爾迪亞努斯很快戰敗被殺,元老院又在軍隊中進行陰謀鼓動。最終,馬克西米努斯在士兵嘩變中喪生。羅馬元老院宣佈戈爾迪亞努斯13歲的孫子戈爾迪亞努斯三世為皇帝。 

這時,非洲地區的富豪武裝也打敗了馬克西米努斯的支持者。這些支持者的軍團被解散,退伍士兵的土地也被剝奪。「元老派」再次取得暫時勝利。

然而,戈爾迪亞努斯三世的母親的宦官們掌握了權力。結果,宦官弄權,羅馬帝國秩序十分混亂。公元244年,近衛軍長官、阿拉伯人菲利浦殺死戈爾迪亞努斯三世,被士兵擁立為皇帝。

不過,此時羅馬帝國的皇帝並不好當:蠻族對多瑙河邊界構成嚴重威脅,總數達3萬人的哥特隊伍渡過了多瑙河。駐在麥西亞的羅馬軍不僅向哥特人開放了邊界,而且同他們一起蹂躪羅馬的土地。

不僅如此,那些羅馬軍公開宣佈拒絕菲利浦而另立皇帝。菲利浦委派元老戴基烏斯率軍前往討逆。但是,叛逆者卻宣佈擁立戴基烏斯為皇帝。於是乎公元249年,戴基烏斯掉頭進軍羅馬城,把菲利浦殺掉了。

此時,羅馬帝國邊界危機進入新階段。萊茵河和多瑙河的蠻族加緊集結,準備發動新的進攻。高盧和羅馬城又爆發了有下層人民參加的起義。特別危險的是哥特人更大規模地再次渡過多瑙河,直抵色雷斯。在抵抗哥特人的戰爭中,戴基烏斯陣亡,其副將伽路斯在前線繼任羅馬帝國皇帝。

伽路斯既沒有突出的軍事才幹,又沒有雄才大略。公元252年,伽路斯與哥特人簽訂了屈辱的和約,承認哥特人已取得的擄掠果實,並規定羅馬政府每年付給哥特人一大筆款項和金銀,以作為哥特人不再入侵羅馬邊境的補償。

然而,這並不能約束哥特人的行動。在哥特人於兩年後入侵伊利裡亞時,伽路斯不知所措。當地軍事長官埃米利亞努斯組織防衛,最後把哥特人打敗了。埃米利亞努斯把原來準備貢納給哥特人的金錢分給士兵作為獎賞,並受士兵擁立為皇帝。他未經任何抵抗就進軍到羅馬城附近。

公元253年5月,伽路斯在保衛皇位的戰爭中戰死。不過,埃米利亞努斯當皇帝卻未滿4個月——同年9月,高盧和日耳曼行省軍隊的統帥瓦列裡亞努斯率軍到意大利,並在埃米利亞努斯為士兵所殺後繼任為皇帝。

然而瓦列裡亞努斯的下場也並不好。

親「元老派」的瓦列裡亞努斯作為新任皇帝居然認為,國內普遍的不安寧以及蠻族對邊境進攻的加強,竟是因為羅馬帝國太大了,皇帝一個人管不過來,只要實行分治,多一個皇帝,就可以加強管理,有足夠精力去鎮壓叛亂和抗擊侵略。於是,他決定分權統治,任命親兒子伽利埃努斯為共治者,授予奧古斯都的權力,讓其留駐羅馬城,自己到東方去應付那裡的緊張局勢。這開了羅馬帝國兩個皇帝共治的先河,也為後來分裂為東西羅馬埋下了禍根。

公元260年,瓦列裡亞努斯在對薩珊波斯的戰爭中遭到慘敗,被虜並成為奴隸。伽利埃努斯成為羅馬帝國唯一的執政者。他又一次修正了曾由他父親執行的親「元老派」政策,元老貴族被禁止擔任軍職,也不能被委任為駐有軍團的行省總督。反之,士兵們卻有升任高級軍事職位的前途。他又在軍事上進行了一些改革,大量利用蠻族騎兵為自己服務。這就使軍隊蠻族化進程加速——這時不僅下層士兵,就連上層軍官,也有不少是由蠻族人充任。

伽利埃努斯的政策引起了元老貴族的憎恨。各行省都發生了由大地主策動的軍事嘩變。有些人希望推出自己的代理人來代替伽利埃努斯;有些人則打算脫離羅馬帝國而獨立,使行省變成另一個國家。於是,羅馬帝國各地紛紛出現「皇帝」,一下子出現了30個。這些「皇帝」多半在位不久就失敗,因為各行省的貴族在面臨奴隸、隸農起義和蠻族入侵威脅的形勢下,懾於內憂外患,尚無決心脫離羅馬帝國。但是,高盧、西班牙和不列顛毫不猶豫地脫離了。

羅馬皇帝偏向和討好士兵,並沒有給羅馬帝國帶來安全。事實上不僅起不到加強統治的作用,還導致皇權下降,士兵們隨心所欲地干涉皇權、廢立皇帝。此外,這種士兵得勢的社會勢必導致其他階層的反對,除了羅馬元老院貴族外,受壓迫最重的奴隸、隸農和城市貧民階層,還在公元263年至264年舉行了西西里起義。

起義好不容易才被鎮壓下去,高盧又發生了士兵嘩變和奴隸、隸農起義。他們這次的反羅馬運動被稱為巴高達運動。巴高達運動如同巨浪一樣,席捲了高盧大部分地區,到處奪取大莊園,殺死富豪,攻佔城市。

面對這種局面,受到皇帝優待的士兵應奮力作戰,努力鎮壓起義,才符合常理。但是,這些士兵在越來越多的農民起義面前沒有絲毫戰鬥力,有些還毫不猶豫地投向起義者,一起反對羅馬皇帝伽利埃努斯。而更讓伽利埃努斯傷心失望的是,一些軍官不僅不考慮鎮壓起義的事,反而形成陰謀推翻他的組織。這個組織的領導者就是伊利裡亞騎兵長官克勞狄烏斯。

公元268年3月,羅馬皇帝伽利埃努斯被殺,克勞狄烏斯繼位當皇帝,稱克勞狄烏斯二世。克勞狄烏斯及其後的三位繼任者都是伊利裡亞人。他們都出身卑微,只是倚靠勇武而在軍隊裡晉陞起來的。他們執行了不同於伽利埃努斯的政策,故通常稱為「伊利裡亞諸帝」。

在巨大危機面前,為了扭轉局勢,「伊利裡亞諸帝」都試圖有步驟地鞏固和加強君主政權,無情地鎮壓人民群眾運動,尊重和討好土地貴族,以及保衛帝國邊界。而要實現這些,羅馬帝國首先就要打擊逐漸向其滲透的蠻族人,以對外戰爭來轉移視線,緩和內部矛盾,而首當其衝的是哥特人。

公元269年,哥特人大舉入侵巴爾幹和愛琴海。他們帶著家庭成員南下,已經不同於以往的劫掠,具有明顯移民性質。哥特人一旦站穩腳跟,將會給羅馬帝國的統治和安穩帶來巨大挑戰。

克勞狄烏斯二世指揮羅馬軍打敗了入侵的哥特人。但是,在處理俘虜時,克勞狄烏斯二世做了影響羅馬帝國此後幾百年命運的決定——他下令從哥特人俘虜中挑選大批身強力壯的參加羅馬軍,將其他編成軍事移民、奴隸或者隸農。這樣,入侵的哥特人一部分成為羅馬帝國「最受寵的」,一部分成為「最受欺壓的」。而羅馬人長期富裕奢靡的生活,最終導致帝國的安全保衛重任落到軍中的哥特人身上。而處於被統治階級的哥特人承受不了壓力,也難免會走上反抗道路。一旦這兩股哥特人結合起來,或者遇到外來壓力,那麼羅馬帝國遇到更大危機也就不可避免了。

公元270年,克勞狄烏斯二世病死,騎兵長官奧列利亞努斯繼任皇帝。

奧列利亞努斯比克勞狄烏斯二世更加廣泛地利用蠻族力量來進行反對蠻族入侵的鬥爭。羅馬帝國確實取得了一些成果,打退了一些入侵的蠻族,但同時羅馬軍蠻族化的進程大大加快——羅馬軍中的蠻族僱傭軍人數已達40萬人。蠻族人加入羅馬軍,取得在羅馬帝國生活的資格,初期也確實賣力。在公元272年,羅馬帝國重新合併割據的帕爾米拉帝國;公元273年,又重新合併割據西部的高盧帝國——羅馬帝國四分五裂的局面又重新得到統一。

不過,由於此期間的羅馬皇帝都特別優待士兵,士兵事實上成了特殊階層。羅馬皇帝奧列利亞努斯,卻出乎意料地死在士兵之手。

公元275年4月,奧列利亞努斯整軍出發,準備遠征薩珊波斯。當軍隊駐留在色雷斯時,奧列利亞努斯身邊的秘書官艾洛斯受到口頭上的嚴厲訓責。艾洛斯恐懼之後還有更進一步的懲罰,擔心有生命危險,便偽造了一封奧列利亞努斯的文書,上頭開列了皇帝即將下令處決的多位軍官的名字——艾洛斯自己的名字也在列。

艾洛斯將這封命令書送給軍官們看,使那些包括皇帝貼身侍衛在內的軍官惶恐不已,決定鋌而走險。在艾洛斯引導下,幾位軍官潛入皇帝寢室殺死了奧列利亞努斯。事發不久,奧列利亞努斯身邊的軍官們就得知了真相。艾洛斯被處以分屍極刑,執行暗殺的軍官自殺。

由於奧列利亞努斯沒有子嗣,軍隊在懊悔之餘,將推舉皇帝的權力交給羅馬元老院。羅馬元老院當然不希望下一任皇帝是「士兵派」;而那些發動政變的人以軍人為主,他們也不希望下一任皇帝是「元老派」。雙方爭執不休。於是,羅馬帝國8個月沒有皇帝,處在「帝位虛懸」時期。

國不可無主,最終他們採取妥協方式,通過投票推選馬爾庫斯·塔西陀為新皇帝。馬爾庫斯·塔西陀是羅馬歷史家塔西陀的後裔,並不是「士兵派」。因為「士兵派」不滿意,7個月後,他在小亞細亞被士兵殺死了。公元276年,敘利亞軍團統帥、潘諾尼亞人普洛布斯當上了皇帝。

普洛布斯也是軍人出身,因而他毫不猶豫地繼續執行奧列利亞努斯的政策。不過,他也看到了元老院貴族的力量,吸取了前兩次政變的經驗教訓,對元老院表現出很大靈活性。在表面上稍稍容許元老院參加行政管理,同時把全部注意力放在鎮壓起義和對蠻族進行鬥爭上——這正是羅馬元老院貴族最渴望新皇帝優先去做的事。畢竟羅馬帝國的內部起義,利益受損最大的不是軍隊,而是羅馬元老院所代表的那些大莊園主。

普洛布斯的政策找到了「士兵派」和「元老派」的共贏之處,因而雙方很快達成和解,使得羅馬政局迅速穩定下來。普洛布斯也因此獲得了復興羅馬帝國的機會——將羅馬軍的任務重點放在打擊蠻族入侵上,同時也兼顧鎮壓內部起義。

對於普洛布斯的決定,「士兵派」積極支持,而且執行起來也非常賣力。很快,羅馬軍渡過萊茵河,重新佔領萊茵河和多瑙河上游之間的地區。沿多瑙河一帶的勃艮第人和汪達爾人被打敗,以軍事移民方式移居到羅馬領土上來。羅馬軍的力量進一步加強,當然蠻族化也進一步加深。與此同時,發生在埃及南部的起義也被羅馬軍鎮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