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朝聖者之歌 > 讀書與藏書 >

讀書與藏書

(1908年) 

每一張印了字的紙都代表一種價值,所有的印刷品都源於精神工作,應該得到尊重,這種看法在我們這兒已經過時了。現在,無論在大海之濱或荒山之上很難再找到一個不在印刷品氾濫之災中滅頂的人。很少有人會認為一份日曆、一本小冊子,甚或一張報紙有價值,該留起來。我們已習慣不付錢而收到一大堆印刷品,我們對中國人將寫過字或印了字的紙視為神聖的行為感到可笑。

雖然如此,尊重書的傳統仍然保存下來了。免費送書以及甩賣書籍是到了最近才有的事。德國人藏書的興趣看來正在增長之中。

當然,一般人對真正意義上的藏書還缺乏瞭解。許多人可以為啤酒或去小歌舞廳花錢,卻不肯以十分之一的錢去買書,另一些比較老式的人則把書當聖物,讓它在客廳裡鋪著絲絨桌布的桌上蒙灰度日。

基本上每一個真正的讀者也會是書的友人。一個知道用心去接受書、去愛書的人,也會想盡可能地擁有書、永遠放在近處,以便隨時拿得著,隨時可以再讀一遍。借書,讀完了送回去,這很簡單,只是,大多數情況下,書還掉之後,所讀的也就忘得差不多了。有的人每天可以生吞活剝讀一本書,尤其是清閒的婦女,對這樣的人來說,租書館是個好去處,因為他們並不想收藏寶藏,贏得朋友,豐富生活,他們只想滿足一下慾望。這樣的讀者只有隨他們的惡習去擺佈了。戈特弗裡德·凱勒曾為這類人畫過惟妙惟肖的畫像。

對一個好讀者而言,讀一本書就是認識一個陌生人的本質和他的思想方式,去理解他,可能的話和他成為朋友。特別是讀詩人的作品,我們認識的不僅是書中那小圈子裡的人物和圍繞著人物的事件,更主要的是詩人本身,他的生活和觀察方式、他的性情、他的內心,還有他的手跡、他的藝術手法、他思想上語言上的節奏。一個人只有被一本書吸引住,開始去認識作者,去理解他,與書產生一種親密的關係,這時,書才對他產生真正的影響。他自然想保有這本書,也就是說,他要買下它,在想讀的時候就能讀,在需要的時候就可以在它裡面生活。只買其語調和靈魂能打動自己的書的人,很快就會不再毫無目的地生吞活剝隨便什麼書了,他會圈定範圍,選擇一些比較有價值的書,選擇他在其中可以找到快樂和知識的書。無論如何,圈定這樣一個範圍要比偶然遇到什麼就讀什麼好多了。

我們不能說哪一千本或一百本書是“最好的書”,但可以說每一個人都有一些他讀得懂、感到與自己接近、覺得喜愛並有價值的書。因此,個人藏書不能成批訂購,每個人都應按照自己的需要和愛好逐步選購,就像他交朋友一樣。這樣,他的少量藏書對他就意味著整個世界。好讀者所需要的書為數不多,有些農村婦女一生只擁有一本聖經,而她們從中所獲得的知識、慰藉和樂趣卻遠比一些擁有貴重藏書的富人多得多。

書的效應真是十分奧妙,每個父親、每個教育者都有過這樣的經驗,他們及時給孩子送上一本自認非常好的書,結果卻必須承認失敗;咨詢和善意的監護雖說也有一定的益處,但事實上無論年長年幼,要進入書的世界,每個人都應當走自己的道路。有些人在早年便喜愛詩人的作品,而有些人則要經過很多年之後才能體驗到其中之奧妙;書可以從荷馬開始讀到陀思妥耶夫斯基,也可以以相反的順序讀;可以從小先讀詩人的作品,最後轉向哲學著作,也可以反其道而行。讀書,真是有上百種不同的方式與道路。然而,要自我教育、要通過書籍使精神成長則只有一條道路,那就是尊重自己所讀的書。有耐心和意願去弄懂它,謙虛地認可它,傾聽它。只為消遣而讀書的人,所讀的書再多再好,讀過就會忘,讀後與讀前同樣貧乏。如果我們讀書像在聽友人說話,書就會向我們展露自己,成為我們的財富。我們所讀的書不會流失,會成為我們的所有,會留在我們身上,會做只有朋友能做的事,使我們欣喜,使我們得到安慰。

(謝瑩瑩 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