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林徽因全集 > 天寧塔寺 >

天寧塔寺

北京廣安門外的天寧寺塔,是北京城內和郊外的寺塔中完整立著的一個最古的建築紀念物。這個塔是屬於一種特殊的類型:平面作八角形,磚築實心,外表主要分成高座、單層塔身、和上面的多層密簷三部分。

座是重疊的兩組須彌座,每組中間有一道“束腰”,用“間柱”分成格子,每格中刻一淺龕,中有浮雕,上面用一周磚刻斗拱和欄杆,故極富於裝飾性。座以上只有一單層的塔身,托在仰翻的大蓮瓣上,塔身四正面有拱門,四斜面有窗,還有浮雕力神像等。

塔身以上是十三層密密重疊著的瓦簷。第一層簷以上,各簷中間不露塔身,只見斗拱;簷的寬度每層縮小,逐漸向上遞減,使塔的輪廓成緩和的弧線。塔頂的"剎"是佛教的象徵物,本有"覆缽"和很多層"相輪",但天寧寺塔上只有寶頂,不是一個剎,而十三層密簷本身卻有了相輪的效果。

這種類型的塔,輪廓甚美,全部穩重而挺拔。層層密簷的支出使簷上的光和簷下的陰影構成一明一暗;重疊而上,和素面塔身起反襯作用,是最引人注意的宜於遠望的處理方法。

中間塔身略細,約束在簷以下,座以上,特別顯得窈窕。座的輪廓也因有伸出和縮緊的部分,更美妙有趣。塔座是塔底部的重點,遠望清晰伶俐;近望則見浮雕的花紋、走獸和人物,精緻生動,又恰好收到最大的裝飾效果。它是磚造建築藝術中的極可寶貴的處理手法。

分析和比較祖國各時代各類型的塔,我們知道南北朝和隋的木塔的形狀,但實物已不存。唐代遺物主要是磚塔,都是多層方塔,如西安的大雁塔和小雁塔。唐代雖有單層密簷塔,但平面為方形,且無須彌座和斗拱,如嵩山的永泰寺塔。中原山東等省以南,山西省以西,五代以後雖有八角塔,而非密簷,且無斗拱,如開封的“鐵塔”。

在江南,五代兩宋雖有八角塔,卻是多層塔身的,且塔身雖磚造,每層都用木造斗拱和木檁托簷,如蘇州虎丘塔,羅漢院雙塔等。檢查天寧寺塔每一細節,我們今天可以確鑿地斷定它是遼代的實物,清代石碑中說它是“隋塔”是錯誤的。

這種單層密簷的八角塔只見於河北省和東北。最早有年月可考的都屬於遼金時代(十一~十三世紀),如房山雲居寺南塔北塔,正定青塔,通州塔,遼陽白塔寺塔等。但明清還有這型制的塔,如北京八里莊塔。從它們分佈的地域和時代看來,這類型的塔顯然是契丹民族(滿族祖先的一支)的勞動人民和當時移居遼區的漢族匠工們所合力創造的偉績,是他們對於祖國建築傳統的一個重大貢獻。

天寧寺塔經過這九百多年的考驗,仍是一座完整而美麗的紀念性建築,它是今天北京最珍貴的藝術遺產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