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林徽因全集 > 北京近郊的三座「金剛寶座塔」 >

北京近郊的三座「金剛寶座塔」

北京西直門外五塔寺的大塔,形式很特殊;它是建立在一個巨大的檯子上面,由五座小塔所組成的。佛教術語稱這種塔為"金剛寶座塔"。它是摹仿印度佛陀伽藍的大塔建造的。

金剛寶座塔的圖樣,是一四一三年(明永樂時代)西番班迪達來中國時帶來的。永樂帝朱棣,封班迪達做大國師,建立大正覺寺——即五塔寺——給他住。到了一四七三年(明成化九年)便在寺中仿照了中印度式樣,建造了這座金剛寶座塔。

清乾隆時代又仿照這個類型,建造了另外兩座。一座就是現在德勝門外的西黃寺塔,另一座是香山碧雲寺塔。這三座塔雖同屬於一個格式,但每座各有很大變化,和中國其他的傳統風格結合而成。他們具體地表現出祖國勞動人民靈活運用外來影響的能力,他們有大膽變化、不限制於摹仿的創造精神。

在建築上,這樣主動地吸收外國影響和自己民族形式相結合的例子是極值得注意的。同時,介紹北京這三座塔並指出它們的顯著的異同,也可以增加遊覽者對它們的認識和興趣。

五塔寺在西郊公園北面約二百米。它的大台高五丈,上面立五座密簷的方塔,正中一座高十三層,四角每座高十一層。中塔的正南,階梯出口的地方有一座兩層簷的亭子,上層瓦頂是圓的。

大台的最底層是個"須彌座",座之上分五層,每層伸出小簷一周,下雕並列的佛龕,龕和龕之間刻菩薩立像。最上層是女兒牆,也就是大台的欄杆。這些上面都有雕刻,所謂"梵花、梵寶、梵字、梵像"。大台的正門有門洞,門內有階梯藏在台身裡,盤旋上去,通到台上。

這塔全部用漢白玉建造,密密地佈滿雕刻。石裡所含鐵質經過五百年的氧化,呈現出淡淡的橙黃的顏色,非常溫潤而美麗。過於繁瑣的雕飾本是印度建築的弱點,中國匠人卻創造了自己的適當的處理。他們智慧地結合了祖國的手法特徵,努力控制了凹凸深淺的重點。每層利用小簷的伸出和佛龕的深入,做成陰影較強烈的部分,其餘全是極淺的浮雕花紋。這樣,便糾正了一片雜亂繁縟的感覺。

西黃寺塔,也稱做班禪喇嘛淨化城塔,建於一七七九年。這座塔的形式和大正覺寺塔一樣,也是五座小塔立在一個大台上面。所不同的,在於這五座塔本身的形式。

它的中央一塔為西藏式的喇嘛塔(如北海的白塔),而它的四角小塔,卻是細高的八角五層的“經幢”;並且在平面上,四小塔的座基突出於大台之外,南面還有一列石階引至台上。

中央塔的各面刻有佛像、草花、和鳳凰等,雕刻極為細緻富麗,四個幢主要一層素面刻經,上面三層刻佛金與蓮瓣。全組呈窈窕玲瓏的印象。

碧雲寺塔和以上兩座又都不同。它的大台共有三層,底下兩層是月台,各有台階上去。最上層做法極像五塔寺塔,刻有數層佛龕,階梯也藏在台身內。但它上面五座塔之外,南面左右還有兩座小喇嘛塔,所以共有七座塔了。

這三處仿中印度式建築的遺物,都在北京近郊風景區內。同式樣的塔,國內只有昆明官渡鎮有一座,比五塔寺塔更早了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