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林徽因全集 > 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 >

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

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是首都人民所熟悉的地方。它在天安門的左側,同天安門右側的中山公園正相對稱。它所佔的面積很大,南面和天安門在一條線上,北面背臨著紫禁城前的護城河,西面由故宮前的東千步廊起,東面到故宮的東牆根止,東西寬度恰是紫禁城的一半。

這裡是四百零八年以前(明嘉靖二十三年,一五四四年)勞動人民所辛苦建造起來的一所規模宏大的廟宇。它主要是由三座大殿、三進庭院所組成;此外,環繞著它的四周的,是一片蓊鬱古勁的柏樹林。這裡過去稱做“太廟”,只是沉寂地供著一些死人牌位和一年舉行幾次皇族的祭祖大典的地方。

解放以後,一九五○年國際勞動節,這裡的大門上掛上了毛主席親筆題的匾額——“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它便活躍起來了。在這裡面所進行的各種文化娛樂活動經常受到首都勞動人民的熱烈歡迎,以至於這裡林蔭下的庭院和大殿裡經常擠滿了人,假日和舉行各種展覽會的時候,等待入門的行列有時一直排到天安門前。

在這裡,各種文化娛樂活動是在一個特別美麗的環境中進行的。這個環境的特點有二:

一,它是故宮中工料特殊精美而在四百多年中又絲毫未被傷毀的一個完整的建築組群。

二,它的平面佈局是在祖國的建築體系中,在處理空間的方法上最卓越的例子之一。不但是它的內部佈局爽朗而緊湊,在虛實起伏之間,構成一個整體,並且它還是故宮體系總佈局的一個組成部分,同天安門、端門和午門有一定的關係。如果我們從高處下瞰,就可以看出文化宮是以一個廣庭為核心,四面建築物環抱,北面是建築的重點。它不單是一座單獨的殿堂,而是前後三殿:中殿與後殿都各有它的兩廂配殿和前院;前殿特別雄大,有兩重屋簷,三層石基,左右兩廂是很長的廊廡,像兩臂伸出抱攏著前面廣庭。南面的建築很簡單,就是入口的大門。在這全組建築物之外,環繞著兩重有琉璃瓦飾的紅牆,兩圈紅牆之間,是一周蒼翠的老柏樹林。南面的樹林是特別大的一片,造成濃蔭,和北頭建築物的重點恰相呼應。它們所留出的主要空間就是那個可容萬人以上的廣庭,配合著兩面的廊子。

這樣的一種空間處理,是非常適合於戶外的集體活動的。這也是我們祖國建築的優良傳統之一。這種佈局與中山公園中社稷壇部分完全不同,但在比重上又恰是對稱的。如果說社稷壇是一個四條神道由中心向外展開的壇(僅在北面有兩座不高的殿堂),文化宮則是一個由四面殿堂廊屋圍攏來的廟。這兩組建築物以端門前庭為鎖鑰,和午門、天安門是有機地聯繫著的。

在文化宮裡,如果我們由下往上看,不但可以看到北面重簷的正殿巍然而起,並且可以看到午門上的五鳳樓一角正成了它的西北面背景,早晚雲霞,金瓦翬飛,氣魄的雄偉,給人極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