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發現你的心靈 > 第七章 健康文明從「心」開始 >

第七章 健康文明從「心」開始

樊富珉清華大學心理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清華大學教育研究所心理研究室主任,清華大學-香港大學心理輔導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社會心理學會常務理事、危機干預專業委員會委員等。《中國心理衛生雜誌》、《健康心理學》編委。

主要著作:《團體心理咨詢》(2005)、《盡展你人格的風采》(2004)、《華人文化與心理輔導模式探索》(2003)等;近六年來發表論文八十多篇。

各位早晨好!看到大家這麼早到這裡學習,我非常感動。今天的講座是《健康文明從「心」開始》,用引號引上「心」是因為「心」有兩個含義,第一個「心」是要重新認識健康,是「新舊」的「新」的諧音,重新認識健康的意義和價值。如果我要大家做一個小的練習,考慮在你的生活中什麼最重要,不知道各位會做什麼樣的選擇,不能多選,選五項,在你的生活中什麼最重要。如果可以選五項你會選什麼,你會選健康嗎?會選健康的請舉手,幾乎是所有人。健康在現代人的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價值觀念,我們很看重健康,大家知道有健康不等於有一切,但沒有健康就沒有一切。「非典」之後人們對健康的重視應該說是前所未有。以前老年人會很重視健康,因為身體機能衰退會出現各種疾病,現在我們再做研究發現,青少年處於生長發育的蓬勃時期,我們調查青少年生活中最重視什麼,仍然會選擇健康。健康現在成為全民一個重要的價值觀念,那麼健康對我們到底有什麼樣的意義?所以要重新認識,我們要重新認識健康。第二個「心」是心理的心,因為心理健康是健康與文明的基礎。我今天要講的是到底什麼是心理健康,為什麼說心理健康是文明、健康的基礎,我們如何去維護。

應該講現代人重視心理健康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社會越發展,心理健康就越被重視。台灣著名心理學家梁國書曾經提出這樣一個觀念,我把它概括成「三品」,他說:在一個落後的國度或地區,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很落後的地區,心理學是一種奢侈品;到了中等發展的時候,心理學是一種調味品;到社會高度文明、高度發達的時期,心理學是必需品,也就是說誰也離不開。他的這個概括是根據發達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經歷的經驗總結的。在文明社會中每一個人都需要心理健康,很多學者提出每一個人一生至少要接受一次心理健康的教育,心理健康的重要程度絕不亞於我們學習數學、語文等科學知識,心理健康影響人一生的發展,是人安身立命,謀得發展,獲得成功的基礎。給大家講個叫《傑克與大衛的故事》的小故事,這個故事的作者是誰呢?前幾年有一本非常風靡的書叫《誰動了我的奶酪》,看過這本書的請舉手。場上不下幾十人舉手表示看過《誰動了我的奶酪》。《誰動了我的奶酪》當時之所以風靡世界尤其是備受高級管理人員關注,這是為什麼呢?四個小精靈找奶酪,兩個小老鼠精靈兩個小人精靈,老鼠很簡單,有奶酪就吃沒有就去找;但人是有思維有分析的,人很複雜,天天在吃,沒有發現天天在減少,變化每時每刻都在發生,等到有一天沒有了就問誰拿了我的奶酪,就在那兒分析、推理誰動了我的奶酪,但是沒有奶酪是事實,等待下去肯定情況越來越糟糕。這個故事提示我們什麼呢?在一個變化的世界中怎麼樣去提高我們的應變能力,能夠覺察、適應、追蹤變化,不斷去變化,結果是可以享受變化給你帶來的樂趣。作者叫斯賓塞·約翰遜,是美國一位非常有名的心理學家,他把心理學的理論、知識放在故事當中,非常通俗易懂。他有一本書叫《快樂人生——成功的資本》。《傑克和大衛的故事》講的是兩位離開學校走進社會走上工作崗位的年輕人截然不同的發展狀況。兩個人在大學是同學,而且都是學校社團的積極分子,兩個人對未來有追求有憧憬有嚮往,兩個人雄心大志、躊躇滿志,準備到社會上好好打拼一番。畢業後幾個月兩個人在咖啡館裡不期而遇,傑克垂頭喪氣、心灰意冷,因為他一直沒有找到工作,他積極找工作,但每次都碰釘子,他沒有錢了,拿自己僅剩的一點錢到酒館裡喝酒消愁;當年他的好朋友大衛西裝革履、春風滿面、得意洋洋地去了,昔日的好朋友在小酒館裡遇到。傑克說:「你是不是該請我喝一杯呀!」因為他兜裡的錢只夠喝兩杯酒的,不希望朋友發現他窮困潦倒。大衛說:「平時看到傑克很有朝氣,為什麼現在這麼垂頭喪氣?」傑克說:「現在我還沒有找到工作,我真的覺得沒有希望了。」大衛已經當上了部門經理,事業發展得非常順利,短短幾個月兩個人的境遇有如此天壤之別。大衛說覺得有很多人大學畢業後找不到工作,因為找不到工作因為遇到挫折因為遇到困難就如此心灰意冷,對生活的熱情就完全泯滅,就沒有希望沒有未來,要好好調整健康狀況要從心理狀況做起。大衛說:「我個人的精力有限,我願意陪著你在你人生這一段逆境中跋涉、探索,我願意陪伴你。」小冊子從兩個人的故事開始,開始兩個人有反差,每次他們會定期見面,每次都要討論一個重要的成功課題。在大衛的開導下,傑克努力去找工作。傑克以一個良好的健康狀況去找機會,他在工作中遇到人際關係的矛盾、提拔和挫折的機會,經歷了很多很多,每一次都有好朋友相伴——人有好朋友相伴就不孤單不寂寞,就比較容易去扛,一個人扛會容易累,但有朋友相伴比較有力量。到故事結束的時候即這本書結束的時候,傑克遇到天賜良機,公司要提拔一個部門經理,領導找到他對他說要提拔他當部門經理,因為他做得很好,相信他可以勝任,並給他一個重要的任務,跟另外一家公司去談合作。傑克很開心很激動,等著去喝酒,要告訴他的好朋友自己的發展道路上出現了曙光。大衛也要迫不及待地告訴傑克,因為他要談判的公司和對象就是他的好朋友傑克,兩個人發展到同樣一個層次上。這個故事說明一個什麼道理呢?作者這樣告訴我們:一個人要想獲得成功,最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要有健康的心態。我們常常講性格決定命運,我加一句是「心態決定健康」。

為什麼現在社會每一個人都在忙忙碌碌,都渴望成功追求成功,但是能夠達到自己理想的成功境界的人並不多,大家都在抱怨,大家都感覺一生沒有達到自己期望的理想、目標。是因為成功需要資本,這個資本不是錢,不是物質的,它是心理資本。它包括:1.健康,身心的健康是成功的基礎。2.個性的魅力。3.選擇你自己擅長的工作。現在很多人找工作要找最好的,什麼是最好的?我不知道什麼是最好的。每個人對好與不好的衡量標準不一樣,在我看來做最適合你的工作就是最好的——沒有一個好的工作是所有人都可以用一個標準來衡量的,做你擅長的,做你喜歡的,做你有興趣的,這樣的工作你就比較容易成功。4.協調人際關係。人在社會生活中需要朋友、親戚,需要友情、愛情相伴,和諧的人際關係很重要。5.快樂的心情。怎樣管理情緒?我的心情我做主,很多人都說「我生氣是因為孩子不聽話」、「我生氣是因為領導給我臉色看」,總是在說別人,在別人身上找原因。我自己可以管理我的心情,別人怎麼樣對待我我控制不了,但我可以控制我是什麼樣的心情,可以通過調節方法去除掉不高興的心情,讓自己保持比較平靜的心態,快樂的心情。6.要駕馭自己,認識自己、瞭解自己,照自己發展的方向,走自己獨特的人生路,不需要時時刻刻和別人去攀比,你自己最清楚你到底要做什麼。7.積極的心態。即陽光心態,心態不一樣,看事物就不一樣。我們常常喜歡拿半杯水做比喻,半杯水是事實,消極心態的人看到的是失去的那一部分,半杯都已經沒有了,那我還能喝多久呢?而積極心態的人永遠看自己擁有的是什麼,還有半杯,我還可以慢慢享用。消極心態和積極心態在處理事情上的差別是很大的。

要想成功,要想安身立命,要追求無悔的人生,就需要有心理的資本。心理資本就是一個人心理健康狀況、心理素質的狀況、水平,比起技術、知識,心理資本顯得好像更抽像一些,但事實上心理資本並不抽像。越來越多的人發現,你要在職場上拚搏,你要想獲得成功,心理資本特別重要。心理資本包括如下特點:1.希望。我們活著不斷努力、追求。不斷摔跤爬起來,因為我們心中有希望,我們相信明天會比今天更好,只要我們努力,我們總會在人生的道路上獲得很多東西。如果一個人沒有希望,對前途無望,對人生無望,支撐你活的精神支柱是什麼?2.樂觀。3.韌性,是逆境中崛起的能力,堅持不懈、百折不撓。4.主觀性。我有一個講座是《幸福過一生》。很多人覺得幸福要靠別人施捨給我們,或者幸福就是很難攀越的很高的境界,其實每一個人都可以感受幸福,不在於人掙多少錢。主觀幸福感是內心的一種體驗、一種感受。衡量社會發展水平一個重要的標準是人們的主觀幸福感、滿意度、滿足感。5.情商,情緒管理、自我激勵的能力。要想獲得成功就要有心理資本,而心理資本是心理健康的狀況,所以我們就要關心心理健康。2006年10月,第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和諧社會建設的重大發展方略,提到和諧社會發展的九大任務,提高民眾的健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諧人際關係的形成,人們之間和諧相處……和諧的反義詞是衝突,建立和諧社會要減少衝突,建設和諧社會九大任務最基礎的東西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和人之間的和諧,包括對人的關懷、尊重、信任、發展、激勵,提高人的素質,而素質本身包括心理素質和生理素質。要建立和諧社會必然提出關心人的身心健康,關心人和人之間的協調,矛盾的處理,建立更加寬容、和諧、關懷、溫暖、接納、信任的人氣氛圍。如果社會不和諧,一個人內心衝突很大矛盾很大,人與人之間不和諧,階層之間的矛盾很大,必然人際衝突會加大,社會的矛盾會尖銳,幸福感缺失,心理不健康的現象會增加。

這些年來心理健康的概念越來越為普通大眾所理解、接受、重視。在社會的變革時期,確實有越來越多的壓力需要去承受,有很多東西不是我們自己能控制得了的,我們承受著以往時期從來沒有遇到的新的挑戰、矛盾、壓力。在和諧社會建設過程中,我們心理學界開過很多次會討論國家的發展歷程,證明一個現象,當一個國家人均GDP1000美金到3000美金發展階段的時候,是社會矛盾尖銳、衝突增加、壓力增加、問題頻發的時期。我們國家已經進入人均GDP1000美金的時期,這是很重要的發展階段,我們進入一個重要的、新的起點,同時這一階段面對的矛盾、衝突也是最尖銳的。中央提出和諧建設是抓住社會在這個階段發展最根本的東西。各行各業各個年齡階層心理健康的問題都很突出,例如自殺不是個別現象,因為人際衝突導致的暴力現象不是少數,就像現在的感冒一樣頻發,抑鬱症是心理上的感冒,每一個人在人生的不同時期都有可能患抑鬱症,人們對它的認識還不是很深入,只是以為情緒低落。按照去年北京市衛生局的報道,北京4%~6%的市民患有抑鬱症。人們沒有覺察,沒有去求醫,因為抑鬱症最大的特點是情緒低落,覺得生活沒有意義,人生沒有追求,自己沒有價值,這樣的狀況很容易被忽視。在六中全會的文件中,和諧社會這樣一個重大的關乎未來發展的指導性方針意見中有一段是專門講心理健康教育有多麼重要的。心理健康、心理咨詢被寫進了這個決定,「注重促進人的心理和諧,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引導人們正確對待自己、他人、社會,正確面對困難、挫折和榮譽,加強心理健康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詢網絡,做到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我們在北師大開了一個會——心理學術前沿研討會,核心的概念是討論什麼是社會心態,什麼樣的社會心態是健康的,有很多研究成果。在和諧社會建設的過程中,心理的健康非常重要。

健康要從心理健康開始,健康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心理健康。現代社會發展得如此之快,要求人們有越來越好、越來越強的心理素質。如果要想成功,必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健康的心理狀態,因為我們承受的壓力和困難是前所未有的。如果我們不懂得心理健康很可能就會被壓垮,我們必須樹立新的觀念,維護心理健康。增強心理健康是個人成長的重要任務,也是個人對社會貢獻的重要方面。和諧社會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離不開個人的和諧,如果你這個人內心不是和諧的,是衝突的、掙扎的、矛盾的、痛苦的,你不可能和別人和諧相處。因此,最根本的是每一個人都要心理健康、和諧。

什麼是心理健康?我們有沒有尺子來衡量自己是否健康?我怎樣在生活中維護自身的心理健康呢?我們看看什麼叫心理健康,在回答什麼是心理健康的時候,一定先要回答什麼是健康,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什麼樣是科學的健康觀呢?香港的衛生署署長在國家的支持下競爭世界衛生組織的總幹事,被認為是中國走向國際化的標誌,世界衛生組織現在由中國人當最高的總幹事。世界衛生組織當年成立的時候就提出什麼叫健康,健康絕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衰落的表現,健康是一種狀態,表現為心理、生理和社會適應方面的平衡、均衡、完滿的狀態。看一個人是否健康不能只看他有沒有殘疾有沒有疾病,必須從心理、生理、社會適應上衡量,從生理上看有沒有病變,心理上看有沒有主觀的病態。有的人沒有毛病卻總認為自己有病,這在心理學中被稱為疑病症,是主觀不適而不是真的生理發生什麼變化。還要看有無社會公認的不健康行為。如果一個人在現代社會偷、摸、搶、騙、拐,不能叫做健康,這樣的人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他給社會帶來的是破壞性的影響力,而一個真正健康的人是對社會適應良好的人。所以,應該從身體、心理、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來看一個人是否健康。1988年世界衛生組織成立40年以後又一次對健康的概念進行深入的探討和界定,除了身體、心理、適應良好之外,又加上了道德的良好。身體健康是身體的素質好,有健康的體魄,不容易得病,得病後會很快治癒;心理健康講的是平衡,有自我掌控能力,能夠保持一種平衡;社會適應,人是社會的人,在各種各樣的人群中生活,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社會適應良好的指標是能夠與周圍的人和諧相處,根據環境的變化做出相應的調整、做出適當的反應;道德良好,有道德的底線,不要損人利己,能夠按照社會倡導的價值觀、道德準則要求自己,追求真善美,對是非善惡美醜有辨別能力。這是健康的四個方面。在世界衛生組織給出健康的定義的同時,為了讓人們更好地理解什麼是健康,也給出了健康的具體標準,剛才說的是四個領域。世界衛生組織給出的十條健康標準是比較全面,但不是很好記,因為描述得不是特別規範。

第一條標準是有足夠的精力,從容不迫應付日常生活、工作壓力而不感到過分疲勞和緊張。這講的不是身體的指標,不是身體的狀況,這更多的講的是心理,精神飽滿,朝氣蓬勃,處事樂觀,態度積極,勇於承擔責任,大事小事不挑剔。在健康的指標中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在整個健康觀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人身心是否健康,用「五快兩良好」來概括和總結:「五快」是快食、快言、快便、快語、快行,「兩良好」是指良好的個性、良好的人際關係,前五個是身心健康的共同的指標,後面更突出的是心理健康。十五六年前我在日本留學學習心理咨詢,當時老師讓我們去讀心理健康的標準,因為心理學的目標是要促進每一個人能夠自信、自立、自我確定,同時能夠更好適應社會、維護心理健康,我們讀了很多心理健康的標準,不同的專家有不同的說法,越讀越糊塗,老師告訴我記住六個字:快食、快言,快便。當你得抑鬱症,精神出現嚴重衝突、焦慮、矛盾、困擾、孤獨、寂寞,你會吃什麼都不香,什麼都不想吃,睡覺的時候難以入睡。排泄很重要,不管是拉肚子還是便秘,都是身心狀況不好的表現。快語、快行不是簡單地說的是速度,而說的是一種狀態,「快行」說的是動作協調,做事情很流暢、自如。良好的個性和良好的人際關係,適應社會首先必須要有人際關係的適應。現在有新的概念叫「啃老族」,英文叫「NEET」,是三種狀態、「三不」狀態。這些人文化不低,受過很好的教育,到真正踏入社會時,因為學校的教育和社會有區別,發現社會的環境與學校不同,不能適應社會,不能和領導同事協調關係,自己承受不了就不工作,回到家裡吃老的,喝老的,用老的,這叫「啃老族」。這是一種社會現象,世界各國都有這種「啃老族」。這些人不是不聰明,他們有很好的學歷,甚至不乏名校畢業,但他們不能適應社會,走入社會後發現工作壓力太大,任務太重,不能和各種不同性格的人相處。去年美國一家咨詢公司曾經調查了21個跨國公司人力資源的負責人,問他們中國的畢業生在國際人才市場競爭的狀況,總的結論是中國是人力資源大國。2006年是430萬畢業生,今年是495萬,是大國但不是強國,中國的大學畢業生能夠在國際人才市場競爭並能夠獲得工作機會的人的比例最多不到10%。同樣是發展中國家的印度,一些地區的貧困程度和發展狀況連中國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水平都達不到(印度是貧富差距非常大,發展很不均衡的國家,但印度同樣是發展中國家。同樣是在亞洲,同樣都是大國),印度畢業生能夠適應國際市場競爭的比例至少是25%。中國最多不到10%,差距很大。那我們差在什麼地方?他們概括了幾點:第一是英語。我們從小就學英語,但對語法摳得太厲害,語言最大的功能就是溝通,我們平時說話也有很多錯誤,重要的是別人要能聽懂,學了很多年英語卻不會說、不會聽,就不能讓工具發揮作用。印度的官方語言是英語,開國際會議時印度專家發言是用英語,印度很多的教材都是英文的,英語應用能力確實比我們強。第二是實際技能,最重要的是人際溝通交往的能力。人要發展並不取決於有多聰明,重要的是能否有效和別人溝通,一個人的溝通能力在成功中要佔到70%~80%,遠比學位、學歷重要。如果能和各種不同的人相處,尤其在國際化時代,到跨國公司去工作,有不同種族的人,要和不同的人相處,要能夠理解別人與你的不同和差異,尊重別人與你不同的地方,聽進不同語言的意見,這是很重要的。否則天天都有文化、觀念、表達的衝突,就無法做好工作。這幾點讓我們看到一個人是否有協調的人際關係對一個人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說在現代社會身心健康都很重要,心理健康尤為重要。為什麼這麼說呢?世界衛生組織前幾任有一個總幹事長有句名言:「必須讓人們認識到健康並不代表一切,但失去健康便失去一切。」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健康是「一」其他是零,如果沒有「一」,財富、地位、金錢等等都沒有意義了,只有「一」立住了,後面的東西才有它的價值。古羅馬時代的哲學家說過這樣一句話:「心理疾病比起生理疾病為數更多,危害更烈。」我們去醫院問藥求醫,我們覺得自己不健康是因為身體的狀況,事實上心理疾病遠比生理疾病要多。通過我們對大學生的研究,大學生中有中度心理狀況的占10%以上,而有中等以上軀體疾病的微乎其微。在日益發達的社會中心理健康遠比生理健康要重要,按照衛生部的調查,在一般人群中,抑鬱症的比例大概是6%~8%。心理疾病比生理疾病對人的危害更大。給大家看一個圖,為什麼說一個人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都很重要?每個人都希望在社會中安身立命,堂堂正正地成為大寫的人,這就需要扎根大地,基礎穩固才能把人立起來。身心健康缺一不可,沒病沒殘是身體健康的一個方面,還要看體態、體能。現在很多家長因為孩子太胖而發愁,胖增加了心臟的負擔,危及健康,同時會影響到個人的自尊,容易產生自卑。體態、體能、體型都是健康的重要標準。心理健康包括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包括實際的能力,包括我們存在但是還沒有被開發出來的潛在的能力。現在講創新能力的開發、潛能開發非常重要,每個人蘊藏著大量潛在的能力,需要開發出來,每個人很難估計自己的能力大概有多大。給你一定的崗位、機會,你潛在的能力可能發揮出來。如果不去開發潛能,到人的生命終結的時候,很多潛能沒有發揮出來是非常遺憾的。非智力因素即我們平時所說的性情,包括個性、情緒、動機、需要,等等。

日本的一個主持人乙武洋匡,他有一本自傳體書叫《五體不滿足》。只把關注的焦點落在他臉上你會很喜歡這個人,這個人笑容很燦爛,長得也很帥。我以前做成膠片,擋住下面只讓學生看這個人的臉,問學生覺得這是什麼樣的人,學生會說「陽光男孩」、「帥哥」、「燦爛的笑容」,好像很自信,很有追求,很有力量,很充滿希望;把下面拿開,越看心越沉重,越看越難過,因他沒有胳膊沒有腿,是個重度肢體殘疾的人。就是這樣一個人擁有一個健康的大腦,擁有健康的心靈,擁有健康的成長環境,塑造了他正常的心理,他在軀體殘疾的情況下走出了一條不平凡的路,成為不同凡響的人。他是全校英語口語演講第一名,他不因為自己肢體殘疾而讓人同情、憐憫,去照顧他。像他這樣能夠靠自己的實力考進大學,說明他很聰明、智慧。他並不因自己身體殘疾就蜷縮在房間裡埋頭讀書,他性格很開朗,很樂觀,他參加很多的社團很多的活動,他的同學說平時和他在一起都不覺察他與我們有什麼不同,唯一是在運動的時候才覺察他和我們不太一樣。他是一個很要強的人,《五體不滿足》扉頁的照片是他剛從大海裡游泳上來時候的照片。他以車代步打棒球(在日本,打棒球的男孩子在同學當中是非常有面子的,棒球運動員是男孩子心中的英雄),他和同學一起打棒球。一般人做到的他做到了,我們做不到的他也做到了,他有毅力,而且在充滿關愛的環境中長大。他出生後就是殘疾,醫生怕他的媽媽看到孩子出生後的樣子暈過去,所以準備了氧氣瓶、急救包。他媽媽看到這樣一個殘疾孩子的時候,第一反應是:「我的孩子,終於見到你了,讓媽媽想死了。」他在自傳上說他媽媽看到他後決定要用心用愛好好養育他,要把全部的愛給他。他成長的過程中有父母、老師的愛。他沒有上特殊的學校,都上普通的學校。他到北京來簽名售書,用臉和殘缺小臂夾著筆簽字。當記者採訪他對未來有什麼憧憬,是否想成家想找個什麼樣的女朋友時,他很奇怪,他說:「我是一個正常人呀。」他從來沒有把自己看成是一個不正常的人。男孩子追求時尚喜歡穿名牌,雖然他沒有胳膊,但他有很多名牌的毛背心。他也有夢想,他夢想的女朋友是性格溫柔,身高一米六,可以工作,但不要太忙,因為要照顧家庭。如果一個人身體存在缺陷,但只要有健康的心態,就可以克服身體殘疾帶來的不便,創造有價值有意義的人生。我們身邊有太多這樣的人,比如張海迪,沒有上過一天學,靠自學讀到博士,她一直不斷努力,不斷經營自己的生命,相信自己是塊金子就會發光。但如果心理不健康,身體是健全的,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智力不健康叫智殘,白癡、傻子會有成年人的體態,但智力永遠停留在兩三歲小孩的階段,一輩子要靠別人照顧,很難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化的人;另一種是出現精神疾病,人格扭曲、人格分裂,這樣的人可能一輩子很難適應社會。如果一個人心理很堅強,能夠適應社會,便有在逆境中不被打倒的毅力。

鄧亞萍,是奧組委的官員,現在已經在劍橋大學讀博士。一般人認為她從小打球缺乏系統的文化知識訓練,將來只能當教練搞經營。但是鄧亞萍克服了身材的缺陷打乒乓球,最後打到世界冠軍,憑借自信、拚搏,不僅僅成為世界著名的運動員,也成為學者型的官員。她有不服輸、拚搏的精神,退役後走了不同的路——在學術的道路上走下去,她在清華讀了外語系,到英國讀了碩士,現在在劍橋大學讀博士。每個人的生命都有很多種可能性,關鍵是你如何把握。

人的心理素質包括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一般家長會比較注重孩子的智力因素。考試名次、是否能上重點中學在現在的社會條件下是重要的,但不是唯一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對人一生影響更大,不像成績那樣容易去衡量、評估。我最喜歡用這段話來提醒清華大學的學生:「只有優異的成績但不懂與人交往的人是個寂寞的人,只有過人的智商不懂得控制情緒是一個危險的人,只有超人的推理但不瞭解自己的是個迷惘的人。」現代社會中人們受教育的機會越來越多,聰明的人、推理能力很強的人、成績優異的人比比皆是,僅有這些就可以了嗎?就一定會在社會上成功嗎?非智力因素對人影響很大,你不懂得和人交往,可以關起門來做東西,是個寂寞的人。人和人在現代社會交往越來越頻繁,一個人的社會交往、溝通的能力對一個人成功的影響至關重要,如果關起門來只會讀書不會和人交往,這樣的人在社會上是無法安身立命好好發展的。舉個例子,大家都知道馬加爵,馬加爵是很聰明的。在考研後等成績的過程中發生了這些事情,為什麼他會一犯錯就犯這麼嚴重的罪行呢?這是什麼原因?按照對馬加爵心理的分析可以看到,其實他內心特別渴望和人交往,得到別人的尊重,他的氣來自於打牌時同學說他作弊,他什麼都沒有說,但把話記在心上,耿耿於懷,認為是看不起他,是對他人格的侮辱,由這樣一種不滿變成怨恨,變成仇恨,最後變成殺機。我做青年心理健康研究二十年,看到人際交往和人際溝通永遠是在青少年心理問題中排在前三位的,學業問題和人際交往問題一直是困惑青少年成長特別重要的問題。青少年不僅要有優異的成績,更要善於、願意和別人交往,在交往過程中得到友情,被朋友們接納、尊重、欣賞、肯定。只有過人的智商不懂得控制情緒,在社會生活中很多悲劇的發生都是因為情緒失控是危險的。有個學生學習非常優秀,回家探親的時候(他家在鄉下),因為蓋房子擋住了鄰居家的光線,鄰居家不幹了,拿鋤頭來打不讓蓋房,他和三個哥哥與鄰居打起來了。他受過高等教育,他是博士生,應當知道混戰過程中肯定是兩敗俱傷,應當知道該採取什麼樣的方法,但他情緒失控,捲入了這樣一場鄰里糾紛。有人說看到他拿柱子砸到鄰居的頭上,當時那個鄰居的腦漿就出來了。鄰里糾紛鬧出人命大案,他和哥哥作為犯罪嫌疑人被抓起來了。這讓我們很受震動,一個優秀聰明的學生,他是優秀學生幹部,平時從來沒有劣跡、惡跡,不能說是道德不好的人,為什麼在這樣一個鄰里衝突的過程中成為犯罪嫌疑人呢?是什麼導致的呢?情緒失控。很難說情緒失控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悔斷腸也沒有辦法挽回,人要對自己的行為承擔後果。大學生犯罪大部分不是有預謀的,大學生大部分衝突是源自於情緒失控,可見控制情緒非常重要。浙江高二的學生徐立猛把媽媽殺了,也是源自於情緒失控。媽媽對他有太高的期望,希望他考上清華、北大。他在學習過程中是上重點中學重點班,但到高中後學習成績下滑,媽媽非常著急,數落他,不許他打電話浪費時間,不許和同學打球,因為浪費時間,上廁所都不能關門,擔心他在裡面看閒書。媽媽告訴他要忍著,上了大學一切就自由了。一個孩子在青少年成長時期,沒有自己的空間,沒有喘息的機會。(我在清華學的是機械製造,我知道機器也不可能24小時工作,機器還需要保養,何況是人!)孩子感到窒息,對媽媽的逼迫產生抗拒心理,但畢竟媽媽是為孩子好。我們理智地想,知道媽媽是為孩子好,但這種好的方式實在是太窒息人了。有一天吃完飯他想看一會兒電視,媽媽沒完沒了地嘮叨,他怒火中燒,手邊有一個鎯頭,拿起來朝媽媽的頭上打去,把媽媽砸死了。記者問他在監獄裡想得最多的是什麼,他說想得最多的是媽媽對他多好,自己非常內疚自責。「如果生命可以替換,寧願我死換回媽媽,我這輩子不會再有什麼快樂和幸福,因為對媽媽的自責會充斥在我的一生當中。」這個孩子平時安分守己,禮貌待人,鄰居、學校請求法院考慮到他年紀小給他機會,最後判了12年有期徒刑。當時他是情緒失控,如果當時衝出家門淋淋雨吹吹風清醒一下都不會做出這樣的事情。情緒管理是一個人人生智慧的表現。

瞭解自己。很多人看別人的事情看得很明白,但說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卻說不清,失敗了就覺得自己很笨很無能;很多人對自己的認識是游離動盪,左右搖擺,不很清晰;人在社會中安身立命,卻有很多人不瞭解自己到底要去向何方。瞭解自己、認識自己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很少幫助學生認真認識我是誰,心理健康教育要幫助人們來瞭解自己——我是誰,找到最適合自己人生發展的道路,接納自己、欣賞自己、肯定自己,自強、自立、自愛,幫助人們認識情緒,學會管理情緒,讓自己保持愉快心情,能夠感受美好的每一天。心理健康教育要幫助我們學習如何與人溝通、善解人意,如何與團隊合作,善用團隊的資源,齊心協力共謀大業,這是心理健康教育要做的事情。如果心理健康的話,對人的發展影響很大,巴甫洛夫說:「生理健康人會得病,心理健康可以治病。」憂鬱悲觀都是負面情緒,不健康的心理即負面情緒會讓人得病,憂傷肺、思傷脾、怒傷肝、恐傷腎,這是《黃帝內經》中的一些描述,喜怒哀樂直接影響我們的健康,不健康的心理會導致人們得病。現代社會危害人身體健康的疾病很多的原因不是因為病變,而是由於我們不健康的心理,長期的壓力、其他不健康的因素、情緒長期抑鬱都會影響我們的健康。如果心理健康,你可以戰勝疾病,而且可以保持長壽。媒體報道的長壽村長壽老人,問他們有什麼秘訣時,很多人都說「心態要平和,要拿得起放得下,不要太計較,心要寬」。心理調試是很重要的。很多心理學的研究都證明許多人的一生不缺才華、能力、機遇,但總是與競爭、成就、財富擦肩而過,原因是不具備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個性。要想發展、成功、在社會中安身立命、追求無悔的人生,一定要去關注心理的健康。

心理健康的問題越來越被關注,人們生活中常常有這樣的困惑:我的孩子為什麼沒有學習的動力,夫妻生活為什麼越來越沒勁,工作壓力讓我受不了我快崩潰了!沒有房子、車子,娶不到好妻子應該怎麼辦,老伴去世十多年,我一個人孤苦伶仃,不知道如何熬過這痛苦的晚年,等等。這是人們在生活中常常遇到的問題。生活中也有很多悲劇發生——很多青少年包括成年人遇到的很多的悲劇是不該發生的,究其背後原因,發現心理健康是重要的原因。維護心理健康絕不僅僅是要減少悲劇的發生,心理健康每一個人都有份,因為關乎到個人在人生的成功道路上能走多遠。西方有一個很著名的研究,20世紀20年代兩個心理學家做了幾千個高智商學生的智力測驗,追蹤這些高智商的學生,看看聰明對他們到底有什麼樣的影響。結果發現,當年很聰明的孩子50年以後差別很大,有人事業有成,有人事業平平或者一生庸庸碌碌。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這些孩子50年後有這麼大的差異呢?是不是50年智力發生改變呢?他們又做了一次智力測驗,發現這些人的智力與以前沒有區別,那麼為何有人有成就有人沒有成就呢?成功由很多因素決定,非智力意志、品質、在逆境中崛起的能力都決定著能否成功。成就也分為高成就、低成就,高成就的人有很清晰的奮鬥目標,朝著目標鍥而不捨,遇到挫折繼續努力、堅持不懈,直到達到勝利的彼岸。有的人也有目標,但在通往目標實現目標的過程中,遇到挫折、困難就放棄,重新尋覓,一輩子都在探索、尋覓,沒有辦法積累。還有一些人沒有目標,在人生的道路上是一個失敗者。

身體強健、朝氣蓬勃,幽默、人際關係協調、對自然對他人寬容熱愛,這就是我們講的激情、熱愛。那些能夠成功的人有永不衰退的熱情,雖然見了成千上萬次的風景,但每次看到仍然會對大自然的壯觀讚歎不已,雖然見過成千上萬嬰兒出生,但每次看到仍然會為人類生命的創造力而感動萬分,這就是永不衰退的熱情。成千上萬指的是多得數不勝數,太常見我們就會習以為常,真正成功的人是對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事情,仍然能從中得到新鮮的不同的感受。要想達到成功就要有特質,我們每天都會覺得生活就是如此,無味、平淡,沒有新鮮感,甚至厭煩;成功的人會覺得每一天都是新鮮的,每一天都是好日子,起床後打開窗子呼吸新鮮的空氣,心中會有一種激動,有一種想去投入生活的熱情,開始美好的一天。當晚上睡覺的時候閉上眼睛想想今天有什麼收穫,每一天都是好的,你會享受每一天美好的生活,會有一個積極的向上的心態。清華大學的學生都很優秀,能拿到特等獎學金的學生是萬里挑幾,他們為什麼可以這麼出類拔萃呢?有沒有心理因素呢?調查發現,這些能夠獲得清華大學特等獎學金的學生有共同的特點,簡單地說就是心理健康,情緒穩定、自立性強、性格外向,有比較高的社會影響力,有種冒險精神,願意去嘗試,什麼事情有百分百的把握才去做是不可行的。敢作敢為,從失敗中學習經驗,成功積累正面經驗,這些學生心理很健康。有一個學生智力一般,在清華大學那麼多高智商的學生當中很不起眼,但成績在年級排第一。我問他是什麼原因,他說:「我這個人不是聰明人,從小就是這樣,但是我有長處,我比較善於向別人學習,不管是誰,能夠考上清華大學都不是等閒之輩,我學習他們的優點,集中在自己身上,我相信自己能成為優秀的人。」他的人際關係很協調。一個人如果有凝聚力,對身邊的人充滿欣賞、喜愛和肯定,人們都會喜歡和他在一起,他的自我價值可以得到維護、增強,同學們願意和他一起做事。他說他從來都是一心一用,做學生幹部工作的時候他就專心工作,不會因為自己在做工作的時候別人在學習而心急,而當他學習的時候也不會分心想其他的事情,一心一意做好手上的一件事情,雖然事情很多,但效率很高,他的非智力因素很優秀,他知道如何揚長避短,各方面的功課學得很好。他說他只是把基礎扎扎實實地學好。發揮長處避免短處,可以把人生經營得非常精彩。

心理健康對一個人是非常重要的,家長要注重對孩子人格成長方面的關愛。生活技能影響他一輩子,但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心理素質心理健康對人的影響更為重要。一個人成功要具備「智商」、「情商」、「逆商」、「創造智商」。智商是指聰明、智慧、推理、判斷。情商包括情緒和意志。包括瞭解自己,調整自己,管理自己,瞭解別人,和別人和睦相處。逆商即是不被逆境所嚇倒,能夠調整方向繼續前進。創造智商包括創造性、靈活性。這四個品質對人的影響是很大的。

心理健康的標準到底是什麼?狹義是人的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廣義是指人生存的狀態,人充滿活力,潛能能夠得到開發,價值能夠得到實現,是滿意的實際的狀態。人的心理過程是心理的內容和形式,包括知、情、意,個性心理包括人的個性的特點和個性的傾向性,平時做事急、慢、情緒穩定的程度,表現出來的一些穩定的特點。我們講一個人的個性的健康,心理過程正常是一個標準。

衛生聯合會曾經提出,一個人心理健康與否的標準是:1.身體、情緒、智力調和;2.人際關係適宜,在人際關係中能夠彼此謙讓,要有包容心,寬容理解和自己不同的意見;(這些內容說起來很容易,但真正做到是很難的)3.主觀的幸福感。幸福感不在於你的銀行有多少存款、地位有多高,而是自己對生活狀況的感知和滿意度;4.在工作和職業中發揮自己的職能,發揮效率。我們對現實要有正確的認識,根據變化的環境調整認識。自尊、自知和自我接納,最根本的是對自己的認識,如果自卑、自大,將無法很好地適應社會。每一個人都非聖人,不可能十全十美,心理健康的人能夠接納自己的不完善,知道揚長避短,能夠不因為自己有不足而擱淺自己,和自己過不去。一個真正自信的人能夠接納自己的不完善,接納自己的不足。

人生在世每時每刻都有情緒,長久抑鬱、擔憂、害怕,就會心理不健康。我們在生活中不可能萬事如意,當不如意的時候我們傷心失望,但我們要知道自己處在什麼狀態,讓自己走出來,而不是長久地悲觀失望。人格的完整,對生活的熱情、追求、嚮往,充滿希望,工作有效率,這是心理健康的標準,這是理想的標準。如果我們都做得很好,是非常不容易的。

我們在看心理健康標準的時候,要注意:1.心理健康標準不是一成不變的,要用發展和動態的眼光來看心理健康。2.心理健康是高效的、滿意的狀態,心理不健康是不滿意的、沒效率的狀態。不健康是個持續的狀態,心理是否健康是連續的,不是涇渭分明——超過37度就發燒,沒有超過37度就不發燒,沒有這樣一個標準。心理健康有一個基本的標準,人際關係要和諧,自己要自信,這是我們的理想狀態。它給我們指明了一個方向,我們在生活中的基本標準是能正常地生活、學習、交往,就算有基本的心理健康,但這不等於不需要努力了,心理健康是每個人不斷追求的目標,可以在現有基礎上做出努力和調整,讓自己變得更健康。什麼因素影響我們的心理健康呢?台灣一個心理健康教授提出幾點:第一是壓力,過度的壓力會影響到我們的心理健康,過小的壓力也不是健康狀態,因為你會有牢騷,每天上班沒有什麼事情做,久而久之會不滿會煩惱,因為你不希望去浪費生命,希望做一些事體現你生命的價值。我們如何管理工作中的壓力,要瞭解壓力是什麼?我的壓力是否合適,是否需要調整?讓壓力變成動力;第二是自我,自我越清楚越自信就越能夠健康成長;第三是社會支持,人生在世會有朋友、家人、圈子,當遇到困難、矛盾時,有人體貼我們,關心我們,安慰我們,雖然不能提供實際性的幫助,但我們會感覺好很多。每個人會有自己的支持系統,如果一個人身單力孤沒有朋友沒有親人支持、陪伴,就很難成功。如果有人支持你,關心你,理解你,給你建議性的意見,你會比較好受,每個人都需要有支持的系統。社會支持既是分子又是分母,現在很多父母對子女一次次地袒護,讓孩子失去了實踐的機會,失去了在失敗中尋找經驗的機會,使他們脆弱,經不起風雨,見不得世面,稍有一點風吹草動就無法承受,無法面對壓力,無法面對挑戰。我們要給孩子在失敗中學習的機會,也許失敗讓他痛苦,但這種痛苦對他的一生來說都是財富,他自己總結的經驗遠比你告誡的東西要深刻得多。要管理好壓力,要提升自信,要建立社會支持系統,增強自我強度,尋求社會的支持,維護心理健康。

心理不健康的具體表現在哪裡呢?有十大症狀:失眠、食慾不振、恐懼、自責、內疚、煩躁不安、孤獨、悲觀、焦慮、自卑,如果這些表現同時出現且持續時間較長,那我們就要特別小心,要關心自己,尋求一種專業的幫助。心理問題分成不同的層次,有一般的,每個人在不同階段都會有不同的困擾;心理障礙相對比較嚴重,對正常生活會造成明顯干擾。當出現心理問題時我們要及時調解,不要讓它成為障礙,隨時注意關注心理健康。

如何去維護心理健康?先要看看常見的問題有哪些,我們在生活中常見的心理問題首先是環境改變的事宜。從一個城市到另外一個地方,居家、工作環境、單位、學校的改變,有大改變有小改變,很多心理適應問題就是改變,我們會有各種各樣的擔憂,外在條件變化了,沿用原來的東西是不行的,要探索什麼東西是適合的。人際交往、婚姻戀愛、職業方面、情緒、精神衛生等問題,子女教育的問題——沒有人說生了孩子就是合格的家長,家長是需要去學習的,需要瞭解孩子成長的規律,什麼樣的方式有助於孩子自信、獨立,哪些方式會適得其反。家長好心要幫助孩子反而壓住了孩子,有很多家長非常愛孩子,卻不斷製造孩子的心理問題。

人們會有很多擔憂,工作中有很多擔憂,沒有工作的人擔憂找不到合適的工作,現代社會高校擴招造成求職方面的困難。經濟持續發展,經濟出現波折,是社會經濟、政治的影響,大眾傳播的影響,尤其是網絡。我原來有一個講座是《青少年網絡依賴心理分析》,有一個媽媽帶著孩子去聽,孩子不覺得自己是網絡依賴,媽媽讓他去聽他就去聽,因為不去媽媽會生氣。我問孩子為何覺得沒有網絡依賴,他說他每天只玩30分鐘的網絡遊戲,依賴有時間上、心理上的反應,30分鐘的時間不算網絡依賴。他媽媽說希望他一分鐘都不玩遊戲都是學習,這就是媽媽的問題了。網絡依賴的學生沒有生活的目標,自律性差。現在的學校很多孤立的環境需要改善,學校的環境很漂亮,但孩子的成長需要學校營造一個健康成長的氛圍,如果老師每天都像監工一樣,這樣的孩子很難健康。孩子的問題很多源自於教師,教師不健康不僅影響自己還影響到孩子,很多教師憑自己的喜怒哀樂訓斥孩子。在家庭中的父母呢,很多家長說希望孩子有出息,有出息的孩子如何教育出來呢?父母寄希望於老師。最基本的底色是家長塗成的,家長有很大的權力和影響力。要想增進心理健康,社會方面要做努力,學校、家庭、社會三管齊下。和諧社會強調關注心理健康,學校越來越多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家庭很重要,不要把責任隨便推到學校,要培養什麼樣的孩子,在於給孩子什麼樣的成長環境,我們要培養好孩子就要有鼓勵、寬容、欣賞,充滿愛的氛圍,如果天天訓斥、批評,沒有任何原則地讓孩子的行為完全取決於家長的情緒,造成孩子性格孤僻、爭鬥、依賴,孩子走到社會上之後如何去適應社會?人的底色對人的發展至關重要,我們可以調節心理,認知情緒的管理等等。「瓦倫達心態」是送給中國射擊隊打比賽時的一句話:「瓦倫達心態」是指走上賽場,專心致志做好事情,本身不要患得患失。瓦倫達是一個走鋼絲的演員,演出過很多場都沒有失誤,但在一次特別重要的演出中,他非常緊張,老在說:「今天很重要,我一定要做好。」結果失誤從鋼絲上墜下死亡。他的妻子說預感到他會出事,因為他太在乎那次演出。不要太在乎結果太在乎別人怎麼看你,專心致志、盡心盡力去做就好,太關注結果就不會有太好的心態,重要的是體驗一個過程。

要想心理健康,要有感恩之心。我們在生活中獲得的點點滴滴都非必然,對我們的家長、同事、孩子、朋友幫助我,支持我所做的點點滴滴都要心存感激。自殺的人大多沒有生活目標,不懂得感恩。感恩的心是維護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也是讓人珍惜、欣賞生命的源泉。心理調劑方案有很多種,希望大家去關注心理健康,因為它影響我們在成功的道路上可以走多遠,健康的水平能有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