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拉薩,時光靜默如謎 > 帕邦卡 青稞的想像力 >

帕邦卡 青稞的想像力

帕邦卡在娘熱鄉的山坡上,以前站在山腳下仰視建在巨石上的白色大殿,感覺無比神奇,後來一條柏油路直通到寺院大殿的門前,那種與世疏離的姿態一下子就消失了,雖然一切看起來還是那麼安靜與散淡。

松贊干布執政時期,曾在離今天的色拉寺不遠的地方修建了一座叫帕邦卡的寺院,藏文的創製人吞彌·桑布扎曾受命在這裡為吐蕃貴族大臣們講授藏文,並教授他們佛經、梵文等印度文化知識,可以說帕邦卡是藏族歷史上第一所學習語言文化知識的學校。

藏文史書記載,帕邦卡最初是由松贊干布主持建造的,而且此地還有祜主三尊的自顯像,松贊干布等人的修行洞。吐蕃末期,郎達瑪滅佛時焚燒了帕邦卡,11世紀末復興。清代以來,達賴喇嘛的歷輩轉世都得到此禮佛、受戒,獲得格西學位後也要來此舉行慶賀儀式;帕邦卡的堪布則例由噶廈委任。

據傳,吞米桑布扎就是在此創製藏文並留下了由其親書的六字真言。如今,這六字真言成為人們心目中的聖跡。

藏歷六月四日是「珠巴次喜」,又稱「轉山節」,是佛首次轉動法輪紀念日。這一天,幾乎全部的藏族人都在山路上。一早,我和兩個朋友約好了去登帕邦卡,然後一直轉到色拉寺後面下山,最終,我們將登山節變成了休閒節。我們走走停停,到了寺院喝甜茶,之後躲在據說是文成公主親手栽種的柳樹下,就地臥倒,開始了一場淋漓盡致的陽光下的午睡。醒來之後,看桑煙依然在山路上瀰漫,而我們,順著一條山路下山而去。

藏族人愛花,大殿的窗前,花開得正艷,朝聖的人們手執酥油燈從它們身邊輕輕走過。

建在巨石上的寺院,這背後深藏傳說典故,巨石下面有一部分是懸空的,裡面有很多供奉的擦擦。

轉山煨煙,從山腳下一直沿著山路飄蕩著煙桑,一片寧靜的山野仙氣實足。

寺院向下望去便是拉薩城,遙可見布達拉宮。

藏族人會把任何節日最終變成林卡休閒地,自帶茶水食品,一處陰涼地便是聚餐點。

一處緊鎖的屋門前堆著兩個罐子,像擺在那裡供欣賞的靜物畫。

但凡節日,寺院都會埋鍋煮茶,分有甜茶和酥油茶。一場午餐過後,遍地扔著方便面的盒子。在藏區,人們並不在意垃圾的去處。

遠處是繁華的拉薩城,而山坡上的殘骨似乎讓人感覺到了這座城市的曾經。.

佛塔前的小佛像不知是什麼原因,頭部全部消失了,重新刷過的白漿根本把它們忽略不計,一起塗進白色中。人群經過之後一片狼藉,可又充滿了戲劇性,感覺特歡快,心情真自由無牽絆啊!

這,是寺院邊的天葬台,工具都在,而那些白色據說是青稞粉,用處請想像一下。從天葬台下來之後,沿著山樑上的碎石小路下山,拉薩城一直在迎視,山下,依然有數圈藏族人圍坐,喝茶,東張西望,或者歡歌。

從色拉寺回拉薩的路上,會經過查其拉姆寺,寺不大,香火卻很旺。每逢過年和節慶之際,扎基寺的煨桑爐桑煙滾滾,遠遠就能聞到酒香。1409年初,宗喀巴在拉薩大昭寺成功地創辦了傳昭大法會,標誌著他在宗教教理方面已經獲得全藏僧俗大眾的崇奉;而在同一年,由宗喀巴親自主持修建甘丹寺,則標誌著格魯教派有了根本道場,已經在「宗教改革」的基礎上建立起來。

扎基寺作為護法神,形象極有特點:女神長著雞足、舌頭永遠伸在外面,捲曲的紅色舌頭和黑色面孔形成強烈對比,籠罩著一種神秘力量。

人們說,扎基寺最喜歡的供品是烈性的白酒,又說女神、財神都非常的靈驗,於是,人們投其所好,供上上好的白酒,甚至有人用茅台酒和五糧液來敬神。拉薩的漢族商人尤其喜歡到查其拉姆拜佛上香,長途汽車司機也願意來這裡求個護身符,保佑一路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