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拉薩,時光靜默如謎 > 吞巴 水木磨房 >

吞巴 水木磨房

吞巴鄉是藏文字創造者吞彌·桑布扎的故鄉,也正是他發明了藏香製作的流程與工具。傳說在印度遊學7年回到故鄉之後,便傳授當地人藏香製作的工藝技術。利用吞巴鄉豐富的水利資源,發明了一種木製的水車來磨製制香的原料柏木,但又擔心水車運行可能傷及河中的生靈,於是,就在河水匯入雅魯藏布江處立下一塊石碑,用藏文寫著:江中魚不得入此河。以後的1300多年來,河中便再也沒有見到生物。只是石碑早已被河水沖走。

藏香工藝原理出自藏醫的熏療法,而配方則來自諸佛菩薩續寶典。據說村中原有一位老人手中有祖傳的「香經」,記載吞巴藏香的180多種配方與工藝,但隨著老人故去,該經下落不明。藏香有數種配料,這一行當沒有家傳秘方,村民之間互學,手藝就是以這樣粗略的方式傳承下來的。

我在318國道走過無數次,卻一直沒有注意到那製作藏香的水車就在路下的河岸上。在我看了兩次國道邊上的制香水車之後,是次仁用他的摩托車馱著我去了吞巴鄉,沒有任何一個遊客駐足觀望拍照的水車獨自在片片樹林中「光當光當」地打磨著。

這裡即是吞彌·桑布扎的故鄉,後來我向一位考古專家求證其真實性,他認為生活在公元7世紀中期的吞彌·桑布扎的家不可能會一直留存到現在。

次仁為了讓我看到屋裡的壁畫,騎著他的摩托車去找主人。半個多小時後,他載著笑呵呵的女主人回來,以我的鑒賞能力自然無法為壁畫斷代,我只能驚歎畫得太好,次仁拿著主人遞上的手電一塊一塊地為我照明。屋子裡堆滿了曬香用的像紗窗一樣的框子。

女主人耐心地等著我看完,鎖上門,又去蓋新房了,沒有問我要一分錢,這讓我真心感動,要知道,不計報酬的服務在藏區的一些地方也是難得一見了。那時的尼木縣的人們真的還生活在一片天然之中,包括當街如廁。差不多有三次,次仁停下來問路都是直接問尿中人,那人一邊尿一邊用下巴指著路的方向,次仁說一聲謝,腳一踏油門載眼神著不知投向何方是好的我,飛馳而去。

後來再去,吞彌·桑布扎故居成了一個旅遊景點,平滑的石頭地面小廣場,邊上立塊大石碑介紹吞彌·桑布扎,原來的牛棚荒草當然都不見了。邊上的小寺,上次來住著一對正在修房的老夫妻,門上一大篷正開的薔薇花,推開半截木門,院子裡也都是花,水從牆下穿過,流進寺院小殿,帶動轉經筒,這就是藏地水多的地方才能見到的水轉了。鋪上了石板路,四周亮汪汪的,連這個小寺的氣質好像也變了。

多吉所在的吞巴四村就在公路邊上,他每天上午在家做香,下午接替妻子坐在公路邊的攤位上,向往來和駐足的遊客出售他的香。多吉說他的香主要配料有白檀木、紅檀木、丁香等。藏藥的功效有四類,紅檀木起染色的作用,榆木增加黏性,這兩種原料都屬於是工藝上的必需。

次仁把我放在多吉的攤位前搭車回拉薩。這裡只有過路車,8月正是西藏的旅遊旺季,從日喀則過來的車全部滿座。多吉每見到一輛就揮手,一個多小時以後,來了一輛大卡車,司機答應20元把我帶回到拉薩。我向多吉告別,剛爬上車立刻傳來熱情的招呼:又見到你啦。居然是尼木縣郵局邊上燒餅店的老闆,我早上剛剛向他詢問過郵局開門的時間,那會兒他正揮舞著一張大餅,而此刻他正抱著一罐食用油向我微笑。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