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常識 > 足球 |中國社會困境的折射| >

足球 |中國社會困境的折射|

關於中國運動,有一個很大的誤會,我稱之為「可口可樂迷思」。改革開放初期,許多外國大企業都聞到了空氣中傳來一絲人民幣的氣味,他們覺得中國是全球市場最後一塊,也是最大的一塊處女地。那時流行用可樂做譬喻,他們說:「十億人呀!只要有十分一愛喝可樂,一天就能賣掉一億罐了」。

後來他們才發現要把這麼龐大的人口變成他們理想中的消費者,要打進這片經濟世界中的亞馬遜,原來是件多麼困難的事。必須斬荊披棘,適應水土,耐心地等待時機的成熟和條件的具足,中國的人口才能成為一個有意義的數字。

同樣地,我們也千萬不能相信中國既然有十三億人口,就一定能找出十一個人組成「第一流足球隊」這類鬼話。人口數字有多少,和某項運動的表現好不好實在是兩碼事。牙買加的人口有多少?為甚麼它能稱霸短跑賽道?立陶宛的面積比北京大很多嗎?怎麼就能變成歐洲籃球勁旅呢?按照「可口可樂迷思」的邏輯,應該整個歐洲加起來派一支球隊也贏不了中國才對呀,為甚麼光是一個比利時就能叫中國足球丟臉丟到家呢?

中國男子足球不只是中國體育界的奇恥大辱,還是世界體壇的一道謎題。國足的人均收入可能是所有項目裡頭最高的,偏偏他們的表現是最爛的。當體操選手一個個為中國奪取榮譽同時還要為生活精打細算的時候,那幫球員卻一方面坐享車宅,另一方面把球踢到了亞洲三流的水平。二十多年來,中國足球的成績和球員的收入幾乎呈現了反向發展的態勢。

其實它的問題恰巧也折射出了中國社會面對的困境。中國足球是中國所有體育項目裡頭市場化程度最高的,但市場不只救不了它,反而還使它更加證明了「舉國體制」的優勢。如果左派用這個案例說明市場並非萬能的話,右派也可以反過來說那是因為中國職業足球的發展根本還不夠市場化,沒有建起完善的市場機制,所以才變得貪腐橫行、黑幕重重。中國足球或許是中國球迷心上的傷口,但它卻是個瞭解中國現況的好樣本。難怪有回聽一個外國教授說,任何一個關心中國發展問題的學者,都能透過它找到中國的矛盾與瞹眛。

本人忝為佛教徒,近日卻在電視節目中因為一時激憤,失卻正念,粗言辱罵了足協主席謝亞龍先生,不只犯了妄語戒,更傷害了謝先生和他的家人,謹此向他致上誠摯的歉意。同時我也希望年輕的讀者和觀眾在我身上看到教訓。此等劣行,實不足法。

然而,我依然以為謝先生要求國家女足成員做檢討,批評她們「三無」的做法是非常不恰當的。女足的拚搏精神,我輩球迷有目共睹,真不知道謝先生以何標準說她們沒有鬥志?相反地,男足在對比利時的那場賽事裡明明犯了極不君子的錯誤,謝先生竟然還稱讚他們夠拚搏,他的判斷為什麼會和我們差這麼遠呢?

平心而論,中國足球走到今天這個地步,實在不是謝先生一個人的錯。可是當年國家請他擔當舵手之職,難道不就是為了痛改沉痾,為我國足樹立新風嗎?幾年下來,謝先生做出了什麼成績呢?就算當下的成積不行,起碼也要給出一套令人信服令人可以期待的長遠方案吧?如果兩樣都沒有,我覺得謝先生就應該背起責任,引咎辭職了。假如他能做到這一點,那麼我不單要向他道歉,更要為他的勇氣和承擔而鼓掌喝采。

原題為「中國足球是個好樣本」,刊於《am730》2008年08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