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聽三毛講遠行 > 德意志求學之路 >

德意志求學之路

德國,一個充滿著傳奇色彩的國家;一個孕育出眾多名人的國家;一個令人遐思神往的國家。來到德國,行走於巴伐利亞高原上,領略萊茵河唯美的特質,讚歎阿爾卑斯山的雄渾,傾倒於冰涼沁心的慕尼黑啤酒裡,德國的一切,無不讓人為之流連忘返。三毛,這個充滿傳奇色彩的女人,曾今也同樣被其吸引,在這個國度展開了為期一年多的求學生涯。

◎現代藝術大國

藝術是以傳統為基礎,建立在傳統之上的,德國亦如此。從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到王子樂隊的《德國》,從荷爾拜因的《亨利八世肖像》到卜勞恩的《父與子》,從海涅的《青春的煩惱》到艾瑟拉斯凱的《逃遁》,兩者之間並未相互排斥,反而相互依存,進而更加地欣欣向榮,這使得帶有濃烈日耳曼色彩的德國藝術空前發展,培養出了一大批優秀的藝術家以及膾炙人口的作品。也正是他們的存在,德國才能長久地魅力不減,這也是三毛未到德國時,就對德國慕尼黑的現代美術館充滿憧憬的原因。

音樂王國的遊行大典

「歌唱繼續著,甚而更加繚亂而持久。在愛的邊緣,唯有歌聲在告訴她;的確,曾經有些無名的事情發生在一個人的身上。於是她又趴在地上慟哭,直到再臨的救贖將她帶去遠方。」

——三毛

三毛是一個喜歡音樂的女人,不但喜歡聽,更喜歡自己創作。她一直是個奇女子,關於這點,無人否認。

《回聲》是一張在華語流行音樂史上歷史地位很高的唱片專輯,這張專輯最大的特色,就是它乃台灣女作家三毛的半生故事。《夢田》是《回聲》中的最後一首歌,也是三毛最愛的一首:

每個人心裡一畝一畝田,
每個人心裡一個一個夢。
一顆呀一顆種子,
是我心裡的一畝田。
用它來種什麼?用它來種什麼?
種桃種李種春風,
開盡梨花春又來,
那是我心裡一畝一畝田,
那是我心裡一個不醒的夢!

熱愛音樂的三毛不能不來德國,因為德國是世界著名的音樂之鄉,以音樂聞名於世。德意志民族也是一個熱愛音樂並且極具音樂天賦的民族,在音樂方面的成就可以說是無與倫比的,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能像德國那樣造就如此之多的音樂名家。

德意志民族對音樂的愛好可謂是全民性的。在德國人的文化生活中音樂佔有重要的地位,這也是德國人非常重視對下一代的音樂素質培養的原因。因此,德國的孩子們從小就受到了來自社會、學校以及家庭的音樂熏陶。他們除了要上好學校的音樂課以外,他們的父母也往往都早早地著手培養孩子的音樂興趣。所有的中小學生也都沒有例外地要在課外學習一種樂器,其中居於首位的就是笛子和吉他。如今德國的年輕一代,每兩個人中就有一人至少會彈奏一種樂器,而且大部分年輕人聽音樂的興趣始終勝於看電視。德國每年售出的本國和國際上出版生產的各種音樂唱片、激光唱片和磁帶等就達到了上億張。在音樂之鄉德國,如果有誰不懂得音樂的基本知識,不會欣賞或者不會演奏一兩樣樂器,會被人認為是文化修養上的一大缺憾,反之,則會受到人們的尊敬。今時今日,德國已有一百多座歌劇院、一百多個職業樂隊,它們全都由國家資助,由此可見,音樂也受到了政府相當大的重視。

在國際上極負盛名的柏林愛樂樂團曾由卡拉揚擔任終身首席指揮。卡拉揚可以稱得上是德國現代樂壇上得到國際公認的一代音樂指揮大師,由他創辦的薩爾茨堡復活節音樂節也是各國音樂家心中極度嚮往的仙山瓊閣。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卡拉揚指揮比賽」則是年輕指揮家們的搖籃。由他指揮而灌制的音樂磁帶和唱片的種類達八百種之多,銷售量驚人地達到了一億多張。而2008年,是被譽為「指揮皇帝」的著名指揮家赫伯特·馮·卡拉揚誕辰一百週年,因此這一年甚至還被人們稱為「卡拉揚年」。卡拉揚的目標是完美的音色——絕對的悅耳音色,沒有起奏時的雜音,這種「金子般的音色」擁有的魅力似乎至今絲毫未減。音樂家麥克·歐菲爾德曾說過:「如果我要找某一部古典樂曲的錄音,大多都是決定聽卡拉揚的。對他指揮的演奏認同感是如此強烈,以至於由別人指揮的同一部作品聽起來就是不對勁。」除此之外,卡拉揚對音樂天才的獨特眼光也為他贏得了讚譽。女歌唱家希德佳·貝倫斯和阿格尼絲·巴爾查,還有女小提琴家安妮·索菲·穆特都是被卡拉揚發現的。很多喜歡音樂的人尤其是喜歡卡拉揚的人認為:卡拉揚指揮的音樂僅僅用耳朵聽是不夠的,他在指揮過程中所流露出的那種貴族氣質、迷人的眼神與表情,以及站在指揮台上傲視群雄的氣勢給他所指揮的音樂帶來了更多的深刻內涵。捲曲濃密的頭髮,在指揮時經常閉著的、吸引人的藍色眼睛,纖細修長的手指,微微向上揚起的手臂,成為了許多人心目中卡拉揚指揮的完美的定格畫面。而除了在演出台上的樣子,他充滿魅力的個人生活也為人們所津津樂道。卡拉揚喜歡讓生活充滿冒險:開飛機、酷愛跑車、滑雪,他以對待音樂的態度來對待他所從事的運動。因為卡拉揚堅持不懈的原則就是追求完美。

德國樂壇上還有許多名揚四海的音樂家以及樂隊,比如班貝格交響樂團、慕尼黑愛樂樂團、亞太絃樂四重奏、萊比錫音樂廳交響樂團、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德累斯頓國家小樂隊等等。其中,亞太絃樂四重奏是由台灣音樂家李泰祥(代表作《橄欖樹》,三毛作詞)與德裔柯尼希教授應德國歌德學院之邀而組成的,樂隊分別在台灣及東南亞各大城市巡迴公演,獲得了人們的一致好評,樂隊中有一首歌的名字叫做《流浪者之歌》,是一個充滿吉普賽風情的間奏,這首歌完全是三毛的心理寫照,表現出了三毛內在的流浪特質,也正好與《橄欖樹》遙相呼應。

德國人對於室內樂團以及室內樂有著特別的偏愛。絃樂器重奏在深得觀眾喜愛的同時,它作為家庭演奏樂器也深受歡迎。柏林十字山絃樂四重奏、梅羅斯四重奏、馮特乃三重奏、謝魯比尼四重奏和曼海姆絃樂四重奏等都是德國著名的室內樂團。除了這些專業的小樂隊外,愛好音樂的德國人還自發地組織了幾百萬個家庭小樂隊,每當下班後或者在公休日,人們寧可不看電視,也要與親朋好友們歡聚在一起吹拉彈唱,自娛自樂。音樂在德國已成為人們抒發共同情感、相互交流的一種很好的社交方式。在德國現代化的都市之中,人們常常能看到一些民間藝術家在街頭進行藝術表演。他們一邊手拉古老的風琴,一邊自編自演,自彈自唱,給喧鬧的都市增添了一種清新、古樸的色彩。

合唱一直作為德國的一種傳統音樂形式而存在,因此有著眾多的愛好者。比起19世紀的典型男聲合唱團,人們現在更喜歡混聲合唱團。在德國不論是成人合唱團,還是兒童合唱團都是由其愛好者所組成的。

一直以來,古典音樂都是德國音樂的主流,不知是音樂造就了德國人嚴謹認真的性格,還是嚴謹認真的性格使得德國人愛上了古典音樂,正如宗白華所說的:「從藝術的觀察上推測人生生活是什麼,人生的行為當怎樣。我們要明白生命創造的過程,可以先去瞭解藝術的創造過程」。在這一點上三毛的想法亦是如此。不過隨著近幾十年的發展,爵士樂、搖滾樂和流行樂也逐漸被德國的聽眾們所接受,並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德國的爵士音樂主要是以自由爵士樂而聞名。世界上最優秀的長號演奏家之一是德國的阿爾貝特·孟格斯道夫。和其他的國家一樣,德國的年輕一代們也熱衷於搖滾樂,他們除了喜歡國際搖滾明星以外,也喜歡德國本土的明星。德國著名的搖滾樂團有「蠍子」、「王子樂隊」等,都是世界上知名的樂團。在德國,年青人幾乎每天都要聽廣播、唱片或是搖滾樂磁帶。音樂把年青人凝聚在了一起,只要是有明星參加的露天演唱會,高達400歐元的昂貴票價就連中學生也不在乎。演唱會上,那變幻飄渺的燈光、震耳欲聾的喊聲、歌聲,彷彿把人們帶進了另一個世界裡。

德國最傳統也是最常見的音樂形式當屬爵士樂,尤其是自由爵士樂。那麼中國呢?質樸並具有民族特色的鄉土民歌必定首當其衝。

爵士樂,風靡歐美大陸,充滿著奇特的異域風情,最早發源於布魯斯和拉格泰姆的鄉間土地,是被莊園主人奴役的黑人們在種植園田時「田間呼喊」而逐漸發展生成的。後來這些沒有任何伴奏的演唱進入了城市,逐漸地被作曲家和演唱家們將其規範化並加入了樂隊的伴奏,最後形成了商業化的爵士樂隊,經過一系列的包裝,爵士樂華麗地登上了歷史的舞台。而中國傳統的鄉土民歌則與爵士樂的來源相差無幾,它同樣是來自於鄉間農村,是在勞動中創造出來的,所以大部分民歌的主題都是勞動或者男女之間的愛情,可以說是貼近生活,反映民生。爵士樂的特點是旋律自由,沒有條條框框的束縛,想唱就唱,即興而發,形式活潑;民歌也是興起即唱,不受束縛,唱時剛柔並濟,富有磁性。兩者初看是完全不相同的音樂風格,但又有共同點存在其中。比如,兩者都是「原生態」歌曲,都來自於民間,最後傳入城市。

德國人不僅喜歡聽音樂,也想自己搞點音樂,或者是希望在此方面能得到深造。而三毛在這方面則是不用擔心了,她是名副其實的才女,寫過不少膾炙人口的歌詞,那些歌詞都是她人生的見證。好詞自然要配好曲,這時被稱為「西部歌王」的作曲家王洛賓出現在了因失去荷西而心中仍有淡淡悲傷的三毛面前,三毛從小就愛唱《在那遙遠的地方》、《達阪城的姑娘》等歌曲,並把這些中國民歌帶到了西班牙、帶到了撒哈拉。兩人之間是否譜寫了一段忘年之戀這是無法考證的,唯一知道的就是三毛因為王洛賓而度過了一段快樂的時光,這就足矣。

你曾在橄欖樹下等待又等待
我在遙遠的地方徘徊又徘徊
人生本是一場迷藏的夢
為把遺憾贖回來
每當月圓時
我對著那橄欖樹獨自膜拜
你永遠不再來,我永遠在等待
越等待,我心中越愛

——王洛賓《等待》

德國政府為了滿足人們對音樂的喜歡與需求,也為了培養一批後起之秀,創辦了眾多的音樂學校、業餘樂團,並經常舉辦一系列的音樂競賽活動。目前,德國已經有公立音樂學校一千多座,合唱團四萬多個。全國性的青年演奏會也成為最著名的音樂競賽活動。此外,在德國還有各種定期舉辦的帶有講座性質的音樂活動,如多瑙厄申根音樂周、漢諾威的新音樂周、達姆施塔特的國際新音樂假日班,以及維滕的新室內音樂之周等。這一系列的群眾性音樂活動、音樂比賽以及它所提供的獎金等,不僅滿足了人們對音樂的愛好與需求,也有助於促進現代音樂的積極發展以及新一代音樂人才的培養。

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德國繪畫

「那一霎間,通過一張畫,看見了什麼叫做美的真諦。完全忘記了在哪裡,只是盯住那張畫看,看了又看,看了又看,看到那張臉成了自己的臉。」

——三毛

三毛喜歡藝術、喜歡繪畫,甚至將其稱為「一生的愛」:

「藝術卻是我內心極為渴慕的一種信仰,無論戲劇、音樂或舞蹈,其實都是愛的。」

所以三毛無論到什麼地方,都愛極了那裡的美術館與藝術館,德國也不例外。

在德國繪畫中,表現主義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存在。由於德國的畫家在技巧、章法、色彩、線條等許多方面進行了大膽的創新和改革,於是繪畫領域的表現主義派別開始逐漸形成了。表現主義作品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藝術家們忽視了對象外貌的摹寫,而是著重表現內在的、主觀的情感,因此畫面呈現出的是對現實的誇張和抽像化。這個形式應該是三毛所喜歡的,因為三毛是一個自由而隨性的女子,像風一般。這種特質,與生俱來。對於完全臨摹繪畫對像這種無創意的事,三毛一向不屑,小時候的三毛也因此被認為是無才華之人,差點被埋沒。

「小學的時候,美術老師總是拿方形、圓錐形的石膏放在講台上,叫我們畫。一定要畫得『像』,才能拿高分。我是畫不像的那種學生,很自卑,也被認為沒有藝術的天分」。

那個時候,對於三毛來說,美術是一種痛苦,心裡十分怨恨那個迂腐的美術老師,說他是一個「不學無術的傢伙」。

對於德國人來說,天賜的優美風景也是藝術靈感的一個重要來源,可以不客氣地說,德國之所以會成為一個藝術大國,有很大一部分是仰仗了當地清幽靜雅的秀麗風景。那時,表現主義手法風頭正盛,許多畫家從慕尼黑來到了穆瑙進行短暫而重要的藝術創作之旅。阿爾卑斯山區恬靜優美的自然風光無一例外地給藝術家們帶來創作的激情。但是,這時的他們不再以自然為藍本,而是去盡力表達藝術家自己的主觀感受,也就是「心」的感受,因此創作了一批表現力極強的作品。很多年過去之後,這些人形成了頗具盛名的「青騎士」藝術家社團。人才濟濟的青騎士社不僅在德國藝術界佔有重要地位,就連在整個歐洲藝術界也產生了重大影響。

繼表現主義的手法之後,德國浪漫主義繪畫藝術開始揚帆起航。浪漫主義藝術作為一個新興的藝術思潮,在19世紀的歐洲藝壇居主流位置。浪漫主義藝術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表現也有所不同,德國的浪漫主義藝術則以其重視宗教體驗和幻想、沉思,以及它的神秘主義趣味而與其他地區的浪漫主義,特別是法國的浪漫主義產生了明顯的區別。這也是新近美術史研究專家的研究興趣所在。專家們對長期被淡化的中世紀哥特藝術傳統進行了仔細的梳理,從不同的視角對主流美術史體系進行了詳盡的闡釋,嘗試能在文藝復興的藝術傳統和發展線索之外,重新審視一種注重意義、象徵和幻想的藝術傳統,並將其歸類為「北方浪漫主義傳統」。由於宗教是三毛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德國的浪漫主義藝術又重視宗教體驗,所以對於這個時期德國繪畫所體現的浪漫主義色彩,三毛並不排斥。

北方浪漫主義者的藝術特色表現在對某種繪畫題材的特殊偏好上,也可以說是執拗的嗜好。以此來傳達和寄托他們奇幻的想像與虔誠的信仰。他們喜歡描繪自然景象和建築,比如,廢棄的冰冷教堂、毀壞而又陰森的古老建築,還有那些古老的哥特式教堂,屋頂又高又尖。就像是在夢中出現的那般輕靈和通透,又像是具有擺脫地球引力的夢幻性質,以此來引起人們對遙遠歲月的懷念與追憶。

北方浪漫主義者的作品中經常出現的物象不是古羅馬,而是身著銀色鎧甲、拿著黑色長矛的中世紀騎士幻想的傳奇故事。大海、荒野、月亮和夜晚經常出現在浪漫主義者的畫筆下,這是人們對自然無限能量和原始創造力的想像,在無限空間中將人們置於宗教意蘊的神秘邊緣,以引起一種神秘體驗,就好比三毛的冥想體驗一般,「人死後靈魂依然存在,靈魂叫人先從背後開始叫」,這是自己的親身經歷,三毛如是說。北方浪漫主義者對漆黑的墓地、沉重的靈柩、有著古樸光輝的十字架之類物體的描繪,傳達著他們對生命終極的思考,那是中世紀關於腐朽和新生的超越像征。崇高的山嶽和偉岸的橡樹,往往與十字架、哥特式教堂組成宗教與自然的合一象徵,不再以具體基督和聖母形象來象徵宗教,而是化自然事物為象徵。來中國展出的一些德國繪畫作品中有弗裡德裡希的作品,分別是《兩個望月的男人》、《窗前的女人》和《秋日石墓》,這些都是弗裡德裡希浪漫主義的經典作品,詮釋了早期浪漫主義藝術的宗旨,「畫家不應該只畫眼前所見,而更應畫內心之所見。如果他心中無物,那他就應該終止畫眼前之物」。在《兩個望月的男人》中,兩個身著「古德意志裝」的男人背對觀眾寂寥地站立在一座小丘上,面向半空升起的蒼白的明月。畫面疏影朦朧,非常具有中國宋朝水墨畫的意境。但畫中顯示的人與自然的關係顯然更具有德國文化神秘主義和玄思的特點,它體現出了一種關於經驗和超驗的關係,淋漓盡致地體現了浪漫主義者內心的深刻矛盾。一方面明知無法超越現實世界的變化,但在精神上卻迴避此岸的現實人生而去祈求不可得的彼岸無限,哪怕這個彼岸是虛無縹緲的。失去了寄托的偶像只能借助於自然與人文歷史的遺跡去幻想,而這種自然和遺物的多變以及模糊的含義,就給德國浪漫主義罩上多神論的玄虛的幽幽光環。荷西死後,三毛經常做著相同的一個夢:夢中矗立在三毛面前的是一座空曠而陰暗的大廈,在她的周圍圍繞著無數的像影子一般的人,天降大霧,時而清晰,時而模糊,哪裡都看不到荷西,自己像個行屍走肉一般漫無目的地走著,直到眼前出現了一個銀灰色的通道,一直通往一個弧形的洞。驀地,三毛被吸進了通道裡去。對於三毛來說,荷西就是那個寄托的偶像,只不過已經失去了,於是三毛只能用幻想來安慰自己,這是一個典型的、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夢。

如果說中國的繪畫方式趨於感性,那麼西方的繪畫方式就趨於理性,尤其體現在設計上,而現代設計則起源於德國。在包豪斯的體系中繪畫與設計是相互融合的,這裡將畫面分解為點、線、面三個部分,全部抽像出來,系統而又全面地理性研究其在畫面構成上的規律與法則,令初學者易於把握。在色彩上亦是如此,同樣進行了科學而理性的分析,並將現代的心理學、生理學也融入到畫面的分析中,以求效果最佳。相比之下,中國的繪畫方式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了,「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完全憑借感覺即可。曾聽說東方藝術是藝術的最高境界,這種說法雖然很極端,但也不無道理,畢竟中國繪畫那種寄情於山水、飄逸灑脫的感覺是西方繪畫怎麼也學不來的。同樣的,作為西方繪畫代表的德國表現主義與浪漫主義對於我們當下的油畫創作,也是具有借鑒意義的:德國浪漫主義繪畫把理性而嚴謹的作風與抒情結合在一起,體現出了德國表現主義氣勢恢弘、神秘幽邃以及桀驁不羈的畫風,也是對我國傳統的溫柔含蓄、中庸畫風的一種補充。

繪畫在三毛心裡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不亞於寫作,因為當年將頹廢了四年的三毛帶出自閉陰影的是一副畫,一張表現戰爭的油畫作品。拿槍的百人騎兵隊和印第安人在交鋒,戰馬倒地了,白人中箭了,紅人在嚎叫,篷車在大火裡熊熊燃燒……三毛決定了,她要學習這種畫法,油畫的畫法,而她拜的老師,正是顧福生,這個被三毛稱為「一種溫柔而可能瞭解你的人」、「擦亮了我的眼睛,拉開了我的道路,在我已經自願淹沒的少年時代拉了我一把的恩師」,同時他也是第一個發現三毛文學天賦的人,正是因為有了他,三毛少年時期的陰鬱生活才出現了一絲曙光。

優雅的仲夏夜之夢——德國詩歌與童話

「文學的美,終其一生,將是我追求的目標了。」

——三毛

三毛幼年時期就表現出了對書籍的愛好,而在文學方面她也有著極高的天賦,很小的時候,三毛就讀完了《紅樓夢》,並把當時市面上的世界名著看了個遍,再加上父母親自悉心教導,在詩詞古文方面,三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從那時起她已經明確了一件事:

「文學的美,終其一生,將是我追求的目標了。」

何時何地,她都沒有放棄讀書,她在孜孜不倦地汲取養分,充實自己。可以想像這樣的一幅圖:午後的花園裡,一名穿著白裙的少女正捧著一本書仔細閱讀,陽光透過樹葉斑駁地灑在少女的裙上,就像一朵朵金色的小花;少女偶爾會心微笑,長長的髮絲不時被微風輕輕拂起,園裡的花草樹木都被風吹的沙沙作響,時不時有幾聲清脆的鳥叫聲傳來。這該是多美啊!一切都如詩如畫,猶如童話一般。

起初不經意的你
和少年不經世的我
紅塵中的情緣
只因那生命匆匆不語的膠著
想是人世間的錯
我前世流傳的因果
終生的所有

也不惜換取剎那陰陽的交流

來易來,去難去
數十載的人世游
分易分,聚難聚
愛與恨的千古愁
本來屬於你的心
它依然護緊我胸口
為只為那塵世轉變的
面孔後的翻雲覆雨手
來易來,去難去
數十載的人世游
分易分,聚難聚
愛與恨的千古愁
於是不願走的你
要告別已不見的我
至今世間仍有隱約的耳語
跟隨我倆的傳說
來易來,去難去
數十載的人世游
分易分,聚難聚
愛與恨的千古愁
於是不願走的你
要告別已不見的我
至今世間仍有隱約的耳語
跟隨我倆的傳說
滾滾紅塵裡有隱約的耳語
跟隨我倆的傳說

——三毛《滾滾紅塵》

三毛本身是一個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女人,平實、樸素,讓人覺得有一種真實感,虛幻的真實感。三毛的文字,真要比喻的話,是大人世界裡的兒童文學,也是現代社會的仙境童話。三毛為自己編織了一個童話的網,把自己網在裡面,並且使自己不斷地相信,這個網裡面就是整個世界。

19世紀初期,是浪漫主義風行的時代,由於文藝思潮,所有與文化沾邊兒的東西都烙上了浪漫主義的字樣,詩歌也不例外。這個時期也是德國詩歌發展的鼎盛時期。歌德、海涅等一大批優秀詩人帶來了很多優秀的作品。同時,《格林童話》也橫空出世,出現在了眾人的面前。

12世紀,騎士階級在當時的社會生活中佔據了重要的地位,並創立了騎士文學,以此來與宗教文學相對抗,而宮廷史詩就是騎士文學的主要形式。就在宮廷史詩盛行之時,又產生了一種被人們稱為「民間史詩」的大型敘事體作品。它來自於古日耳曼人的傳說,最著名的是《尼貝龍根之歌》和《谷德倫》。其中《尼貝龍根之歌》是混合詩體,分為上下兩部:《齊格弗裡德之死》和《克裡姆希爾特的復仇》。上部敘述尼德蘭王子,擁有尼貝龍根寶物的齊格弗裡德向勃艮第的公主克裡姆希爾特求婚,之後幫助公主的兄弟勃艮第王騙娶了冰島女王布倫希德。多年後布倫希德發覺自己被騙,一怒之下唆使自己的手下殺死了齊格弗裡德,並把尼貝龍根寶物沉入大海。史詩的下部敘述齊格弗裡德的妻子克裡姆希爾特一直在尋找機會為自己死去的丈夫報仇。在又嫁給了匈奴王之後,她以邀請自己的弟兄連同他們的侍從赴宴為名,伺機將勃艮第家族的人一網打盡。但是,遺憾的是,當年殺死齊格弗裡德並將寶物沉入大海的人至死也沒有說出寶物的下落。騎士文學的另一種重要形式是騎士愛情詩,它是騎士對「女郡主」的「愛情」的表現,但這可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浪漫或風花雪月的愛情,而是指通過對「女郡主」的「高貴」品質的歌頌以博得她的歡心,沒有什麼真實的感情,有的只是服從與被服從。

17世紀的德國文學成就不少。馬丁·奧皮茨致力於建立新的詩歌形式,他寫下了在德國文學中第一部有影響的文藝理論著作——《德國詩論》。格呂菲烏斯的十四行詩和頌歌成為了這一發展的頂峰。在這之後,德國文學開始了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而赫赫有名的啟蒙運動就是這一大發展的第一個階段。早期啟蒙運動最主要的成就就在詩歌。金特是當時的重要詩人,他的詩歌為詩歌發展開闢了新的道路。克洛卜施托克是這個時期最傑出的詩人,他的詩歌感情真摯,富於激情,韻調優美,形象生動,對「狂飆突進」詩人有很大影響。與法國大革命同時,德國文學開始向古典文學時期過渡。海涅也比喻說:「這是德國詩人和思想家在思想上進行的一場法國大革命」。

文學史上所說的「古典文學時期」,時間只有十年,但就在這十年當中,歌德和席勒完成了使德國文學在世界文學中奠定重要地位的光輝作品。如詩劇《浮士德》和長篇敘事詩《赫爾曼與竇綠苔》。此外,他們還寫了大量的優秀詩歌,尤其是敘事謠曲,其中,最有名的當屬由舒伯特配曲的歌德的《魔王》:

誰在黑夜和風中奔馳?
是那位父親帶著他的孩子;
他把孩子抱在他的懷裡,
他把他摟緊,給他保持暖氣。
我兒,為何藏起你的臉?
爸爸,你,沒瞧見那個魔王?
那魔王戴著冠冕,拖著長裙。
我兒,那是一團煙霧。
「來,跟我去,可愛的孩子!
我要和你一同做有趣的遊戲;
海邊有許多五色的花兒開放。
我媽有許多金線的衣裳。」
爸爸,爸爸,你沒有聽見,
魔王輕聲地對我許下諾言?
不要響,孩子,你要安靜;
那是風吹枯葉的聲音。
「伶俐的孩子,你可想跟我同行?
我的女兒們會伺候你十分慇勤;
我的女兒們夜夜跳著園舞,
跳著、唱著、搖著你使你睡熟。」
爸爸,爸爸,你沒瞧見那,
魔王的女兒們站在陰暗的地方?
我兒,我兒,我看得清楚;
那是幾棵灰色的老楊樹。
「我愛你,你的美貌使我喜歡。
你要是不肯,我就要動用武力。」
爸爸,爸爸,他現在抓我來了!
魔王抓得我疼痛難熬!
父親心驚膽戰,迅速策馬奔馳,
他把呻吟的孩子緊抱在懷裡,
好容易趕到了他家裡,
他懷裡的孩子已經斷氣。

浪漫主義文學運動作為反啟蒙運動思想的潮流出現在了18世紀末的德國文學中,這個時期重要作家的基本傾向是懷古遁世,重視童話和傳奇。之後,由於拿破侖對德國的軍事佔領,出於對民族前途的關注,一批青年浪漫派作家想起了人民和民族傳統,他們在海得爾堡建立了新的中心,稱為「晚期浪漫派」或者是「海得爾堡浪漫派」。他們發掘已被人忽視的文化遺產。在這方面貢獻最大的就是著名的格林兄弟了,他們不僅發現了許多失傳已久的德國文學中的重要文獻(如《希爾德布蘭特之歌》),並且還整理加工了聞名世界的童話集《兒童與家庭童話集》(《格林童話》),這些童話故事真實地反映了那個時代德國的社會風貌和人民的思想情感,表現出了日爾曼民族的質樸、勇敢、機智、幽默的民族性格。

說到《格林童話》,已經蓋滿灰塵的兒時記憶突然一下子鮮活了起來,活潑可愛的小紅帽、靈動脫俗的白雪公主、美麗大方的灰姑娘、善良木訥的青蛙王子、優雅沉靜的睡美人等一個個形象都迫不及待地從腦海裡跳了出來,呵,《格林童話》,兒童必備枕邊書之一,與《安徒生童話》、《一千零一夜》並稱為童話界的三座大山也不為過。三毛小時候也很愛讀書,就不知是否讀過《格林童話》,若是沒有,那真是一大遺憾啊!話雖如此,三毛自己也是個寫童話的高手,自己為自己編織童話。對三毛來說,現實是不可靠的,而童話卻要可靠得多。可惜可歎的是,三毛有著童話的一生,卻沒有童話般的結局,這樣的童話實在讓人扼腕,比悲劇更讓人痛心。

◎德國建築風情:古老與現代的完美結合

「這些屋子每間一個樣子;屋頂,牆壁,地板,顏色,陳設,各有各的格調。但輝煌精緻,是異曲同工的。」

——朱自清《歐洲之旅》

漫步走在寬大、乾淨的大街上,街道兩旁種植著蔥鬱的樹木,後面掩映著一排排木製結構的尖頂小屋,白牆黑梁,清新大方;深褐色的木製架子在牆外鑲嵌,微風襲來,細細地呼吸,恍惚間,感覺聞到了木頭淡淡的清香。走到路的盡頭,一座古典而不失威嚴的教堂矗立在眼前,整體直立向上,塔尖直指蒼穹,彷彿要擺脫塵世間的一切重負,五彩的玻璃、精緻的牆畫、鎏金的裝飾無不搭配得相得益彰、美輪美奐,雖華麗但卻不失莊嚴。這一切的一切,不禁讓我們想到身為基督徒的三毛。

穿過教堂,沿著彎曲的小路,伴著路邊無數的無名小花,向山上走去。陽光透過雲層照射下來,讓山上的城堡籠罩在了一片金色之中,水藍色的頂,雪白的牆,牆面上有著茂密的爬山虎,在陽光下,猶如綠寶石般通透靈動。德國的建築藝術果然名不虛傳。朱自清先生在漫遊德國時就曾對其建築進行了細緻的描繪並大加讚賞:

「這些屋子每間一個樣子;屋頂,牆壁,地板,顏色,陳設,各有各的格調。但輝煌精緻,是異曲同工的。」

「外國的宮殿外觀常不如中國的宏麗,但裡邊裝飾的精美,我們卻斷乎不及。」

節能與美感完美結合的老古董——木桁架建築

「我不求深刻,只求簡單。」

——三毛

但凡去過德國的小城鎮和鄉村旅遊的人,經常可以看到牆壁上鑲嵌著格子狀木架的老房子。粗略地看上去,大部分人都會誤以為那些整齊的木格子只是一種裝飾圖案,其實這只是表面現象。這些裸露於外牆的褐色木架構成或簡潔或繁複的幾何圖案,看起來的確是賞心悅目。但是木架更重要的作用卻不在於此,而是在於構成整座房屋的框架。就好比人的骨骼支撐起整個身體,使人可以行走、可以站立。木架本身的直挺形象也塑造出了房屋的氣概和風骨,木架之下所填充的泥坯則好比人的血肉,使人具有了生命的溫暖與活力,而外牆上塗的那層牆皮自然也就是人的皮膚了。外牆有泥坯的部分通常刷成白色,再配上深褐色的木架結構,整體顯得質樸大方,與中國江南小家碧玉的房屋相比,讓人覺得入住前者更能舒適自然一些。三毛一定會喜歡上這種簡單但舒適的小屋,雖然它並不華麗,因為三毛曾說過:「我不求深刻,只求簡單。」而且,荷西也有過一個一生最幸福的夢想,那就是有一個很小的公寓,裡面有一個像三毛這樣的太太。儘管現在什麼都沒有了,一切如過往煙雲。

這種木頭房子被稱為木桁架建築。桁架建築一般不會很高大,都比較小巧,就像一棟精緻的小別墅一般,使用這種建築模式最多的還是普通民居。因此從一開始就決定了這種常用於普通民居的桁架建築會給人樸拙單純的印象。今天在德國境內還有兩百五十多萬座木桁架建築保存完好。德國的各種歷史遺跡如今仍保存完好,甚至有些還在使用當中,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日耳曼民族是一個戀舊的民族,雖然說德國的現代化程度絕對不遜於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國家,可是他們並沒有忘記傳統,將自己禁錮在現代化的鋼筋水泥之中,而是始終小心翼翼地守護著祖先們留下的歷史遺產和文化遺產。這讓我想起了曾經看過的一篇報道,在德國的很多地方,尤其是在一些注重傳統與古典美的地方,拒絕高樓的鬥爭此起彼伏。這裡所說的高樓就是一般意義上我們所說的高樓大廈,這些高樓大廈可以說是現代化的代名詞,是一種時代的象徵,甚至有人將其稱為偉大的人類創造出的偉大建築,那麼為什麼還會有人拒絕它呢?

原來,在德國的慕尼黑曾經發生過一件有趣的事情。西門子公司想在慕尼黑南部建造一棟高達146米的大樓,這個計劃剛被提出就遭到了慕尼黑一半以上市民的反對,反對的原因是慕尼黑的聖母教堂只有99米,這棟高樓怎麼可以比聖母教堂還要高呢?偉大的聖母教堂必須高於一切!而且在天氣晴朗、陽光普照的時候,從慕尼黑的普通住宅陽台上往南看是可以看到美麗的阿爾卑斯山脈。慕尼黑市民當然很不願意在眺望美麗山景時讓西門子的那棟146米高樓群掃了他們的興致,這也是反對建造高樓派的另一個重要的理由。最後市民們與政府達成一致,在今後幾年裡所建高樓都不能超過100米,此事才算作罷。會發生這種事的原因除了虔誠的宗教信仰外,應該還有保護歷史傳統與古跡等因素在裡面吧!如今慕尼黑的市民們仍對以前建的高樓耿耿於懷,比如在水仙女宮的東北方建起來的那座「臃腫」的慕尼黑大廈與秀麗的宮殿極其不般配;而從市中心漂亮的路德維希大街往北望去,有大學、教堂和凱旋門,但是軸線左側豎起來的126米與113米高的雙子樓卻也跟古典的街景很不協調,簡直就是一抹敗筆。所以慕尼黑人說:「聖母教堂和老城區是我們的心儀所向,我們不允許別的高樓大廈把它們的陰影投進老城中來。在慕尼黑,新的高樓不可以高於聖母教堂!」。

如今在德國仍有很多精緻的小城鎮,在那裡幾乎看不到一座現代化的建築。悠長有點潮濕的小巷裡,古樸典雅的木桁架老屋一座挨著一座,雪白的牆上纏繞著碧綠的常春籐,老屋的窗台上色彩艷麗的鮮花正在盛開。即使是德國的一些大城市也很少見到摩天高樓林立的景象。但是當我們走進那些有著木頭清香的百年老屋時,卻會發現內部的生活設施是絕不遜於現代建築的:電源、暖氣、冷熱水、浴室、抽水馬桶等一應俱全,可以說是面面俱到。於是經過了修繕的木桁架建築就成為了歷史與現代的完美結合。木桁架建築作為德國的典型建築樣式,已經成為德國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全世界恐怕沒有哪個地方像德國這樣擁有數量如此之多的木桁架房屋,而且不管從造型、風格和色彩等方面來看都是非常豐富的,甚至可以說沒有一座木桁架房屋是完全相同的。德國曾開闢了一條所謂「桁架房屋之路」,整個路段中,除了能夠欣賞各有特色的木桁架房屋以外,療養地、度假地與自然公園也點綴其中,還有許多歷史悠久的名城。這條路線把全世界具有空前數量和質量的桁架建築串成了一條美麗的珍珠項鏈。青山綠水掩映中的木桁架房屋讓人感覺彷彿走進童話世界。

讓我們看看這些樸素的木桁架建築吧,它們毫不張揚,可是它們的美卻是顯而易見的。它們矗立在那裡,靜靜地訴說著一段又一段平凡與不平凡的歲月,就像我們的祖母那樣親切而溫暖,而鋼筋水泥玻璃幕牆的現代寫字樓,永遠不會像也不可能像木桁架建築那樣讓我們覺得溫暖。縱觀三毛長期居住過的那些居所,從台灣的傳統老屋到撒哈拉的當地土房,再到加納利群島的海邊小別墅,可以看得出三毛也在下意識地躲避冷漠的鋼筋建築,不管她怎樣特立獨行,她始終還是一個渴望愛與溫暖的女人。

木桁架建築為無數家庭提供了一個溫暖舒適的居所,而且不需要浪費特別多的錢,也不需要昂貴笨重的石料,木料也用的不是特別多,建牆用的粘土也是隨處可得。這的確是一種集美感、節能和環保於一體建築方式。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木桁架建築在德國不僅僅只是受到精心保護的老古董,直到今天還有人在建造新式的木桁架建築。當然今日的建築技術與過去相比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追求美感、節能與環保完美結合的建築理念是一直不會改變的。

美麗與莊嚴的代名詞——德國教堂

「感謝上帝,給了我永恆的信仰,她迎我平安地歸來,又要帶著我一路飛到北非我丈夫的身邊去。我何其有幸,在親情、友情和愛情上,一樣都不缺乏。」

——三毛

教堂,希臘文寫作kyriakon,原意是上帝的居所。

夕陽西下,教堂顯得格外莊嚴、肅穆、安詳,伴隨著教堂鐘樓響起的陣陣洪亮而深沉的鐘聲,一群群白鴿撲稜著翅膀騰空飛起,久久地盤旋在高高的塔尖下。塔頂在陽光的折射下流光溢彩,整個教堂的外觀精緻而華麗,外牆由磨光石塊堆積砌成,再裝飾以細膩而精美的浮雕圖案。教堂旁邊是盈滿聖水的大理石洗池,上帝的信徒們在池水裡蘸了聖水,在胸前虔誠地畫著十字,並朗聲念道:以聖父、聖子及聖神之名,阿門!進入教堂,有著穹隆形的屋頂、一排排木製的席位、琳琅滿目的壁畫、彩色玻璃鑲嵌的修長花窗。高低不同、錯落有致的花窗上的彩色玻璃繪滿了聖經故事的彩圖,陽光透過花窗斜射進來,通過折射,變得五彩繽紛、幽暗朦朧起來,猶如夢幻一般,這使得教堂內部充滿了莊嚴肅穆的氣氛。

瀰散開始時,在管風琴的悠揚伴奏聲裡,穿著潔白聖衣的唱詩班會誦唱聖歌,那聲音格外動聽。祭壇中,神父唸唸有詞地帶領著手捧羊皮面燙金邊、只有巴掌大小《聖經》的信徒們禱告,司祭熟練地舞動著鏈子上的小香爐,整個教堂香煙繚繞,被搖晃著的木鈴發出清脆飄渺的響聲。祭壇的前方是講經台,神父常常會在上面講述經文,聲音通過高大的穹隆形的屋頂進行幾次的折射,變得遼遠而空曠,彷彿那就是從遙遠的天國傳來的主的啟示……

由於父母和朋友信奉基督教的關係,三毛本人也是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一直以來三毛都嚴格地恪守《聖經》中宣揚的博愛、寬容和仁慈,並以此作為她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這些都可以從她那一篇篇以愛為主題的遊記散文中看出來。作家司馬中原曾這樣說過三毛:

「如果人生像幅畫,三毛應該是意境高遠,筆致空靈的水墨了。她不囿於既定格局,以她的真率信筆揮灑,在人生的斑駁中顯呈了她的生命,無論是喜悅或是悲沉,對於她都有一種浸潤。真純的愛該是她創作的基本動力。她的性格,溫柔而流變,有時動如風,有時靜如潭,有時升如飄忽的流雲,有時柔如一彎曲曲的溪水,不變的是她的真,她的愛。她的作品就這樣地展現了她的自我,成為渾然一體的,活生生的創造。」

上帝對於三毛的影響是深遠而強烈的,三毛曾說過:

「感謝上帝,給了我永恆的信仰,她迎我平安地歸來,又要帶著我一路飛到北非我丈夫的身邊去。我何其有幸,在親情、友情和愛情上,一樣都不缺乏。」

德國最有名的教堂要數科隆大教堂了,這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築教堂,也是歐洲第二大教堂,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據說由於大教堂莊嚴與炫目的美麗,使得二戰時的美國士兵都不忍心投下炸彈,因此才能矗立至今。科隆大教堂的一大特點就是「高」與「尖」,之所以要建成這種很高很尖的樣子是因為當時的人們認為越高就離天堂越近,也就離上帝越近。科隆大教堂佔地面積有一個足球場那麼大,外觀則是白砂岩石的浮雕,非常精美。教堂地處火車站附近,一出車站就能看見,教堂外部的牆面原本應該是白色的,但是由於建築材料是白砂石,容易吸附灰塵,而科隆又是一個工業城市,污染比較嚴重,所以就使得教堂的外牆看上去像黑色的。

進入教堂內部,能看到大圓柱和圓拱頂,地面則是由彩色人物圖案的大理石鋪成,兩邊有各種廳、廊,牆上有色彩艷麗、情節生動的宗教繪畫和著名的玻璃窗彩繪,每個彩繪都是聖經中的一個小故事,繪畫優美,十分搶眼。禮拜堂的正前方是耶穌釘在十字架上的雕像,讓人心情有些莫名的沉重。側面則是聖母瑪利亞的雕像,在這種莊嚴的地方,人的心靈就好像受到了洗禮,有一種很神聖的感覺,感覺好像可以與上帝溝通,感覺上帝在注視著世間的眾生。夜晚降臨之時,大教堂四周牆壁的壁燈同時將燈光照向教堂,更使教堂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這時,如果站在萊茵河畔觀看教堂,就會看到一幅令人陶醉的美景。科隆大教堂前舉行的狂歡節是遠近聞名的,狂歡節的活動規模是最大,也是最典型的,可以說是整個德國歷年狂歡節的中心。每年都有數十萬人從國內外趕來參加狂歡節。慶祝活動的中心就設在科隆大教堂前面的廣場上,每次狂歡節都是人聲鼎沸、精彩絕倫。

在中國,第一座按照西方的建築方式建造的教堂,大概要屬著名的上海徐家匯天主教堂了,整幢教堂建築為紅土磚牆,以聖像雕塑並輔以尖頂鐘樓雙塔,煞是好看,教堂高度有20層樓那麼高。地處繁華的商業區,也就是徐家匯商業區,在三面被鋼筋混凝土的現代高層建築包圍之中顯得非常特別,但並不是格格不入。它那直衝雲霄的哥特式雙尖頂雖不比德國的科隆大教堂,但至今保持著鶴立雞群的形態和風格。

在藍天的映襯下,教堂是那樣的美麗、莊嚴、沉著,它是德國人民的心儀所向,是德國人民的驕傲,它將一直庇佑和守護著德國人民以及來到德國的人們。

中世紀古堡探秘

「願做一個涉足天涯的浪子,背一個舊行囊,爬山、涉水,追逐滿天飛的黃沙,看一看荒涼的古堡,釋放充斥心中的野性。」

——施萊格爾

德國的城堡分佈非常廣泛,似乎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比得過德國,這僅僅只是就城堡的數量方面來說,更何況德國的城堡還都非常美麗,據說目前仍然存在的城堡有一萬多個。要瞭解德國古堡如此之多的原因,就得聯繫德國歷史的特殊性。

一百多年以前,德國仍舊是處於長期的分裂之中,各個大小公國就達300來個之多。既然是「國」,無論是大是小,防衛都是在所難免的,相應的各種軍事設施也就應運而生了;既然是一國之君,那就應該有無上的權利和權力,除了王宮外,大大小小的行宮、「逍遙宮」、獵宮等等,也是一個都不能少的,這也就是德國的城堡數量會如此龐大的原因。

三毛和古堡也是很有緣分的,三毛喜歡伴海而居,當三毛與荷西住在加納利群島的時候她就選擇了一處靠近海邊的別墅,而距離別墅區不遠的地方就是一座古堡,三毛有散步的習慣,每次都是從家走到古堡再折返回來,想來,三毛對古堡應該也是很感興趣並喜歡著的。關於古堡之美,19世紀德國浪漫派領袖施萊格爾就已經做過評論:「那一系列德意志古堡廢墟,它們將萊茵河兩岸上上下下裝點得如此富麗堂皇,除了我們直接的自然感情之外,它們還給了我們另一種觀察的良機:我們在原本是德國人對最險峻的山崖建築的習慣和愛好中,發現了一種日後如此美妙絕倫地發展成哥特式建築藝術的因素。」

在眾多的城堡中,最著名的就是位於慕尼黑以南的富森,地處阿爾卑斯山麓的新天鵝城堡,它也被稱為白雪公主城堡。美國加州迪斯尼樂園中的睡美人城堡就是完全按照新天鵝城堡的樣式建成的。坐火車以奧格斯堡為起點到達富森,光是沿途一路的風景都已經讓人遐思神往了。這裡是一個猶如人間仙境的地方,藏著無數的有關魔法、國王、騎士的古老民間傳說,除此之外,這裡還有無邊的雲霧繚繞的原始森林、青草柔嫩的山坡、在綠野上漫步的牛羊,終年積雪的阿爾卑斯山以及無盡寬闊的大湖。

傳說新天鵝城堡的建立者是巴伐利亞的一位國王——路德維希二世。這個國王雖無治世之才,但卻充滿了藝術氣質,是一位富有傳奇色彩的國王,並一生終於藝術。路德維希二世非常敬愛歌劇大師瓦格納,有一種說法就是,路德維希二世從瓦格納的成名作《天鵝武士羅恩格林》獲得了修建設計新天鵝城堡的靈感。他親自參與設計了這座城堡,從草圖設計到室內裝潢,一切的一切都是路德維希二世親歷親為,城堡內到處都能看見以天鵝為主題的裝飾品,甚至在傢俱、器皿、壁畫、吊燈上都能看到天鵝的身影,這座城堡幾乎耗盡了路德維希家族的全部財富。由於白色城堡矗立在高高的山巒之上,四周是巍峨的群山以及宛如明珠的湖泊,所以在這裡,一年四季,風光各異,唯一相同的就是自始至終風景都很優美。

和德國的古城堡比起來,中國王室的宮殿又是另一派景象。中國宮殿的特點可以用兩句話來概括:白玉為堂金做馬,珍珠如土金如鐵。來到曾為明清的皇宮——故宮,慢慢推開鑲嵌著銅鈴的大門,僅僅只有一縷陽光掠過,周圍萬籟寂靜,但同時也莊嚴落寞。以雕龍為裝飾的青石台階,整體是紅牆綠瓦的宮殿,那一刻撲面而來的,是一種無比的宏偉、尊貴以及不可取代的霸氣,整座故宮歷經滄桑,但是容顏不改,過去的流年時光對它來說只是浮光掠影。與德國的許多古堡、宮殿比起來,故宮並不高大,但它的氣勢卻是那些歐洲宮殿所不能比擬的,那是一種王者的氣勢,是一種由源遠流長的歷史以及深厚的五千年文化底蘊所積澱出來的氣勢,天上天下,為我獨尊。這種氣勢讓每一個看到故宮的人都為之驚歎、為之折服。

暗紅色的故宮宮牆非常高大,四四方方、滴水不漏的圍在宮殿的四周,抬頭看去,一種強烈地壓迫感油然而生,心中止不住的壓抑。在古代,很多人進了宮就一輩子都出不來了,也難怪古人們有「一入宮門深似海」的說法,紅色的宮牆一眼望不到盡頭,這更凸顯了它的高大和凝重。僅用一堵連綿的高牆,就隔出了宮裡宮外兩個世界,曾經奢華錦麗的生活,曾經標緻風流的容顏,曾經貌似完美無暇的愛情,沒有人知道,也無從知曉。多少愛恨情仇都隨著歲月的無痕、隨著牆中的銹色,黯然老去,湮滅在這暗紅的宮牆之中,回首往昔,只留下一地的支離破碎與殘缺。順著千載恆定、始終如一的陽光,透過喧囂跳躍、靈動消散的浮塵,轉眼間看見的是氣勢宏偉的正殿,這就是傳說中的金鑾寶殿,如今近在咫尺。這裡是集權的巔峰,也是官場仕途的光輝頂點,更是權利的登峰造極,多少人擠破了頭就是為了能進到這裡,十年寒窗,就為此。這裡的建築雕刻無不彰顯它的華麗與尊貴,這裡有能夠支撐起江山社稷的金柱,有讓人步步青雲的金磚,也有俯瞰著黎民眾生的雕花鎏金龍椅,本就絕頂的藝術因為政權的成就而更顯得輝煌絕倫,而這輝煌絕倫的藝術也更能襯托出那威嚴肅穆、不容置疑的政權。看著這巍峨的大殿,讓人心裡不住地低軟,想跌伏在塵埃之中,想虔誠地頂禮膜拜,不是為那曇花一現、朝令夕改的皇權,而是為了那凝聚著人類雄渾大氣、聰慧靈秀的藝術精粹,這是一塊瑰寶,一塊風雨不侵、永遠卓絕的藝術瑰寶。

悠閒愜意地漫步於每個無人的小門巷落,隨意地隔著雕花的窗戶靜靜觀賞已經佈滿了風塵的遺物,有的東西若與今日的精湛工藝比起來,實在是不值一提,但是在幾百年前,卻全是那稀世珍寶,琉璃、玉珮、珍珠、瑪瑙、寶石,曾經的價值連城、色澤豐潤,卻在歲月的閒置中蒙上灰塵黯然失色,寂寞了幾個世紀,曾經的容顏與溫潤已不在。

曾經聽人說過,這些東西,尤其是飾物中的玉器最為特別,必須要人養著,只有沾染了人的靈性靈氣,才會越發地晶瑩剔透,也就是所謂的越帶越亮,銀飾則次之,而這些飾品一旦離開了人,就如死去了一般,會變得了無生機。在故宮的無數珍寶中,這些寂靜的角落已經漸漸被人遺棄遺忘,逐漸沾滿了厚重的塵埃,只盼終有一日,能再次被人發現,重新綻放自身的異彩。

相較於中國人對宮殿的喜愛,德國人對於城堡的鍾情要更早些。當他們還居住在日耳曼森林裡的時候,他們就開始了對城堡的熱愛。為什麼會造成這種現象呢?原因說法不一。德國浪漫派領袖施萊格爾從詩人的眼光出發,將它歸因於德國人的氣質影響,即「德國人對自然的感情」,這固然是有道理的,但也不盡然如此。對於德國人來說,古堡不僅僅是用於居住以及審美需要的,在古代它更是一種軍事設施,比起中國宮殿來說也更加的實用。如今,在德國,很多城堡都已化為廢墟,但它們仍然帶著歷史的塵埃,訴說著往昔的悠悠歲月。

◎德國人才集散地

「在海的遠處,水是那麼藍,像最美麗的矢車菊花瓣,同時又是那麼清,像最明亮的玻璃。然而它是很深很深,深得任何錨鏈都達不到底。要想從海底一直達到水面,必須有許多許多教堂尖塔一個接著一個地聯起來才成。」

——《海的女兒》

在《海的女兒》中,描寫海面的語句是何其優美,使得任何人都會為德國而心動,尤其是那如矢車菊般湛藍的海水。矢車菊是德國國花,那是一種美麗而純淨的花朵,其實德國人也是如矢車菊般純淨可愛,他們有著強烈的求知慾,對待任何事物都態度端正,就像規矩的鐘擺,有著屬於自己的刻度。德國詩人歌德曾經說過:

「讀好書就是同高尚的人談話。」

而德國人對於這種「談話」有著極大的熱情,即使是在電視、因特網等大眾媒體十分發達的現代,他們依舊保持著喜愛讀書的傳統,德國人之所以整體的素質比較高,也與他們喜愛博覽群書的優良傳統是密切相關的。由此可以看出,德國人對於文化素質的培養是極為重視的,因此,德國人對於本國的文化與教育事業的建設也是不遺餘力,再加上德國人天性中嚴謹的治學精神,使得德國的著名學府數不勝數。在三毛的求學生涯中,德國是其中重要的一站。她前往西班牙時,除了讀書,也許還抱著安慰失戀的心靈和遊玩的心理;但是來到德國卻是純粹為了學習,這也與德國校園裡濃厚的學習氛圍是分不開的。

「暴風雨中的李爾王」——海德堡大學城

「我的心遺失在了海德堡,我在這裡所看見的,真是個美麗的新世界啊!」

——德國著名詩人歌德

海德堡深受人們寵愛,被稱為是一個「偷心」的城市。同時,海德堡也是一座古老的大學城,它以濃厚的藝術氛圍和文化氣息聞名於世,許多音樂家、藝術家以及詩人都在這裡駐足,尋找靈感,詩人歌德說:「我的心遺失在了海德堡,我在這裡所看見的,真是個美麗的新世界啊。」馬克·吐溫說海德堡是他「到過的最美的地方」,並稱讚道海德堡城堡「殘破而不失王者之氣,如同暴風雨中的李爾王」。曾經,啟迪過門德爾松、舒曼等人樂感的詩人艾辛朵夫為海德堡作過讚頌辭,而音樂家韋伯則索性直接住在海德堡完成他那不朽的樂章……古老的海德堡是許多名人就讀過的著名學府,這使得海德堡大學中洋溢著濃厚的人文藝術氣息。凡是走近海德堡的人,都不會有誰會感到陌生或者感到拘束,它總是能輕輕地觸動每一個善感的異鄉客內心中最柔軟的那部分。在海德堡當地則一直流傳著一首歌:

在一個溫暖的仲夏夜,
我的耳中充滿了愛情。
當我們在大門前告別時,
她的嘴唇好像玫瑰含笑。
我清楚記得那最後一吻,
我把心遺忘在了海德堡。

——歌曲《我把心遺忘在了海德堡》

海德堡不僅僅有著引以為傲的中世紀城堡,它還擁有整個歐洲最古老的教育機構之一——海德堡大學。著名思想家黑格爾、詮釋學哲學家伽達默爾、社會學家哈貝馬斯等都曾在海德堡大學學習和工作過。享譽世界、為人類造福的自行車發明人卡爾杜萊斯也是海德堡大學的學生。當然,更有與基爾霍夫一起發明出了光譜分析法,使人類最終知道了恆星構成物質的本森教授。海德堡大學至今在化學、物理、生物醫學等方面為世界貢獻了13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今天,海德堡也是德國乃至歐洲的一大科研基地,素有歐洲的「硅谷」之稱。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和高科技新城,兩者放在一起不但沒有不協調感,反而出奇地合適,這就是海德堡,一個人才輩出之地。

融於青山綠水間的海德堡大學城,放眼望去,到處都充斥著鑲滿石塊的小路、石橋、古堡以及白牆紅瓦的老城建築,整個景色充滿了浪漫和迷人的色彩,猶如一幅完美的畫作。在很多人的心目當中,海德堡大學城簡直就是一個浪漫德國的縮影。縱觀八百多年間,有多少的詩人、多少的藝術家、多少的旅行者來到了海德堡,並被海德堡深深地吸引。海德堡是19世紀德國浪漫主義的發源地以及飛速發展的地方,最終,海德堡成為了德國浪漫主義的象徵與精神聖地。許多偉大的詩人和藝術家的傳記都不能略過海德堡,當然,也沒有任何一部世界文學史可以略過海德堡。

學校裡有一座監獄,對於這個你會有什麼想法?一般人都會認為這是騙人的,但在海德堡大學,這成了事實。海德堡大學裡的確有一座著名的、同時也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學生監獄,這個監獄是專門用來處罰犯了過失的學生的。凡是有打架鬥毆、酗酒鬧事等嚴重出格行為的學生,都會被送到這座監獄裡罰坐兩天到四個星期。海德堡大學是在兩百多年前設立了這個學生監獄。不過當時也有規定,學生在監獄裡的關押時間絕對不能超過一個月,而且在關押期間,如果遇到上課的時候還可以繼續去上課。這個學生監獄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才被停止使用。現在,它正作為海德堡大學歷史的一部分向遊人們開放。

在海德堡大學附近,有一條小路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那就是位於內卡河北岸山丘上的舉世聞名的「哲學家小道」。歷史上的許多詩人、哲學家都曾經在這裡散步和思考,馳騁著自己的思維及思想,以此為更多的人類造福。詩人歌德、哲學家黑格爾、還有韋伯、雅斯貝爾斯、迦達默爾、海德格爾……這些名字叫起來都如雷貫耳的人,曾經都在這條路上徘徊過。著名音樂家舒曼也曾在這條林間小道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站在「哲學家小道」上,從這裡遠眺,可以將對岸海德堡古城的石牆紅瓦以及漸行漸渺的河景盡收眼底,一切美景一覽無遺。因此,這條小道也被稱為「歐洲最美麗的散步之處」。在19世紀初,德國作家、詩人荷爾德林以及艾興多夫就經常在這條小路上散步,相互討論,探索哲理,思考人生。他們是席勒和歌德的同時代人,最終以充滿個性的創作形成了海德堡浪漫主義派,影響深遠直到今天。

二戰期間,德國本土幾乎被夷為平地,而萬幸的是,海德堡是當中僅有的未被炸毀的幾個德國小城之一,不僅逃過了那場戰火的摧毀,並且還保持了古老的原貌。海德堡之所以能被保留下來的原因,據說是因為當時制定對德轟炸計劃的盟軍將領之中,不乏有海德堡大學的畢業生,他們不忍看母校摧毀於戰火之中,於是對上級說:「咱們不能把整個德國全炸毀啊,總得留下一個給我們當作將來的駐地呀!」於是,這個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海德堡終於僥倖被留了下來,倖免於戰火的洗禮,古城風貌得以完好地保存下來。除了海德堡,整個德意志帝國都改變了它往日的模樣,唯一不變的就是海德堡了。

海德堡,我愛你已久,多麼想稱你為母親,並獻上一支樸實的歌,你是我在祖國見過的最具農村風味的城市。好似林中的小鳥飛出樹梢,閃耀在你身旁的江上橫跨著,那座輕盈而又堅實的大橋,橋上人喧鬧不已。一股神一般的魔力曾吸引我,登上大橋,那時我正路過,令人神往的遠方照進,我置身的群山之間,朝氣蓬勃的大江向平原流去,悲喜交集,恰似顧影自憐的心,戀戀不捨地投入時間的大潮。你為那位遊子捧出股股清泉,又送來涼爽的樹蔭,兩岸目送著他,浪波裡蕩漾著它們的倩影。飽經滄桑的巨大城堡,沉重地垂入山谷、山均,被風風雨雨侵蝕;而永恆的太陽卻用返老還童的光芒澆鑄著蒼老的巨人形象,四周有鬱鬱蔥蔥的長春籐;陣陣悅耳的林濤,鳴響在城堡之上。盛開的灌木叢毗連著歡快的山谷,或背靠山崖,或偎依著河堤,你那條條歡樂的小巷,橫臥在芬芳的園圃下。

——荷爾德林《海德堡頌》

德語的傳播者——歌德學院

「歌德學院在德國境外的世界各地都有分校,那種性質,大半以文化交流為主,當然也可學習德文。」

——三毛

歌德學院其實是德國在世界範圍內積極從事文化活動的文化學院。三毛的德語就是在歌德語文學院學習的。在歌德學院的這段時期,是她最為安心的一段時期。歌德學院向來以嚴格的治學理念和良好的學習氛圍著稱,再加上本身德國人性格特徵就極為嚴謹認真,學習用功,而校方又要求三毛必須在一年以內拿到高級德文班畢業證書,所以可想而知,三毛在歌德學院學習的那段時期壓力有多大。

「德國人凡事認真實在,生活的情調相對地失去了很多,我的課業重到好似天天被人用鞭子在背後追著打著似的緊張,這使我非常的不快樂,時間永遠不夠用,睡覺、吃飯、乘車都覺得一個個生字在我後面咻咻地趕。」

三毛後來還經常回憶自己在歌德學院學習時的苦樂生活:

「『歌德學院』在德國境外的世界各地都有分校,那種性質,大半以文化交流為主,當然也可學習德文。在德國境內的『歌德』,不但學費極為昂貴,同時教學也採取密集快速方法,每日上課五六小時之外,回家的功課與背誦,在別的同學要花多少時間並不曉得,起碼我個人大約得釘在書桌前十小時。一天上課加夜讀的時間大約在十六七個鐘點以上。當然,是極為用功的那種。別的同學念語文的目的不及我來得沉重,而我是依靠父親伏案工作來讀書的孩子。在這種壓力之下,心裡急著一個交代,而且,內心也是好強的人,不肯在班上拿第二。每一堂課和作業一定要得滿分,才能叫自已的歉疚感少一些。

「苦讀三個月之後,學校老師將我叫去錄音,留下來一份學校的光榮記錄;一個三個月前連德語早安都不會講的青年,在三個月的教導訓練之後,請聽聽語調、文法和發音的精準。那一次,我的老師非常欣慰,初級班成績結業單上寫的是——最優生。

「拿著那張成績單,飛奔去郵局掛號寄給父母。茫茫大雪的天氣裡,寄完了那封信。我快樂得留下了眼淚,就是想大哭的那種說不出來的成就感。當然這裡又包含了自己幾乎沒有一點歡樂,沒有一點點物質享受,也沒有一點時間去過一個年輕女孩該過的日子,而感到的無可奈何與辛酸。那三個月,大半吃餅乾過日的,不然是黑麵包泡湯。」

歌德學院通常被人們稱為傳播文化的使者,把德語變成一種世界性語言的目標同時也是歌德學院在德國國內需要努力的方向。歌德學院上課的時間安排得非常緊湊,每天要上五到六小時的課程,而有時就算下了課,由於學習氛圍的影響,學生們也會自覺地去歌德學院的語言中心和圖書館繼續學習。歌德學院有自己的圖書館,裡面有很多各式各樣的練習冊、錄音磁帶以及參考書目提供給學生。比較奇怪的是歌德學院的學生上課的時候是沒有統一教材的,通常都是老師發講義,當然還有很多輔助的課外練習。幸運的是學生和老師在上課時都配合得很好。

歌德學院的教學是聽、說、讀、寫、背面面俱到的。一般來說,歌德學院的老師對學生的作文和聽力比較重視,並且經常要求學生用德語進行演講,還組織學生觀看德文電影,並在相互的交流之中增長學生的德語知識。關於閱讀方面,學生在課堂上使用老師精心編製的閱讀材料限時做練習。並且歌德還免費向學生提供德語報紙,供學生在業餘時間閱讀。關於寫作方面,老師則常常佈置一些很時興的話題,讓學生寫作,不僅寫,還要討論,當然是用德語,老師還經常要求學生就某一題目或圖片發表自己的觀點。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不光可以提高學生的德語水平,還可以使學生瞭解更多的德國政治和經濟狀況。經過這樣的訓練,通常都讓歌德學院的學生們受益非淺!所以,歌德學院在治學方面,可以說質量是非常之高的,良好的教學質量,也算對得起它那昂貴的學費了。

歌德學院還有一個很有特色的地方,那就是每天都會有各種各樣的課外活動,比如看電影,泡酒吧,聽歌劇,參觀大型企業公司,德國文化介紹,體育活動等等。每個週末也都會有郊遊活動。這些活動對於德語的學習都很有幫助。

歌德學院的學費是很貴的,對於這點三毛深有感觸。剛到德國時,三毛就感覺到德國與西班牙相比有著根本的不同,首先是在生活水平方面。雖然知道德國的消費水平肯定比西班牙要高得多,而三毛的父親給的生活費也比在西班牙的時候給的要多,但直到真正到了德國以後,她才發現日子的確比在西班牙的時候艱苦了很多。三毛在德國每天除了學習還是學習,一直都過得非常節儉,但仍舊時時感到生活的拮据,有時甚至只能用餅乾和黑麵包泡湯來打發自己的一日三餐。再加上剛到德國,在一個陌生的國度內,語言又不通,沒有認識的人,學習也枯燥,所以,那段時間的三毛一直感覺很孤獨,之後,為了排解心中的苦悶,三毛翻越了柏林牆,去東柏林旅遊,結果不但沒有讓心情變好,反而在回來的時候大病了一場,在醫院住了半個月,花錢如流水,出來了以後三毛開始為生活費發愁了,可以說是倒霉到了極點。但是經過在德國一段時間的磨練,三毛早已堅強了許多,她沒有把自己痛苦的感情外洩,而是開始了絕地反擊。三毛開始打工了,她做了10天的香水模特,剛開始還被別人誤認為是日本人,當時打工所賺的錢足足是當時三毛兩個半月的生活費了,這次的經歷使三毛懂得了如何珍惜地去花錢。

「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雖然德語的學習很困難,但是三毛是一個不易向現實低頭的人,她特立獨行,也特別好強。三毛的初戀舒凡就曾評價過三毛:

「她是個很要強的人,什麼都要最好、最強、最高,有時候別人看來一條直線已經畫得很直了,但是她卻仍拚命地畫直線,仍覺不夠直。」

不過,就是由於她種好強的性格,三毛最終只用了9個月的時間就通過了高級德文班的考試,並拿到了德文教師資格證書,終於撥開雲霧見青天了。

自由與民主的典範——柏林自由大學

柏林自由大學的校風是自由而開明的,在學校中,各色的意見、各種思潮可以是暢行無阻的,教授在課上的發言也不受到任何限制。在這點上,倒是極符合三毛的興趣和胃口。

德國第一所孔子學院將開辦,目的是為了推廣中國文化與語言,而負責開辦這個學院的大學就是柏林自由大學。柏林自由大學正如它的名字,是一所以自由、民主的學風而著稱的大學,學校的校訓亦是真實、公平、自由。學校位於曾經的西柏林,是德國學生人數最多的綜合性大學之一。柏林自由大學的留學生比例在整個德國也是首屈一指的,三毛留學於德國時,就曾在柏林自由大學哲學系學習、進修。

橫向比較一下中國的大學與德國的大學,從各方面來看,差別還是很大的。首先從校園方面,中國的校園大多是由一道圍牆把學校和外面的世界隔開,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象牙塔。外面的人看裡面,然後裡面的人再看外面,都有著不同的心態,可能類似圍城心態。而且在中國的大學,無論你家住得有多近,學生都要住學生宿舍,雖然在具體操作上各地有所不同,但本質上是一樣的。德國的校園建築通常並不是聚集在一起,而是大多分散在城市各處,所以也就談不上什麼圍牆。由於課程安排也比較科學,所以在不同的教學樓之間趕課並不是什麼大問題。但是德國的大學,由於房少人多,學生宿舍的供應比較緊俏,通常是要排隊的。你不願意住學生宿舍,學校方面是求之不得的。其次是教師方面,中國的校園裡有大量的教職工,而且存在教授的年齡層斷檔問題。而德國大學的教授沒有國內那麼多,評審制度可以說是非常嚴格的。所以一般教授的年齡很少在四十以下,而且一到退休年齡必然準時退休。德國的教授相比中國同行來說要忙碌得多,一般都帶好幾個學生,而且每個人的手頭都有不少項目等待完成。這些德國教授幾乎每個人都是他人的楷模:誠實,善良,勤奮,隨和,而且大部分都還非常的風趣可愛。第三是學生方面,中德在教育體制和培養人的目標方面體現得淋漓盡致。歐美的教育側重於培養人的動手能力。這裡的高年級學生甚至到博士,不懂三角公式、積分公式的可以說是大有人在,但是不精通matlab,spice等應用性軟件的人卻是屈指可數的。另外還有一個差別,大學教育對於德國人來說意義遠不如中國來得那麼強烈。他們並不認為讀大學是人生的唯一正途,讀得出來固然好,讀不出來也不會勉強孩子,因為他們認為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道路。有很多年輕人也喜歡在高中畢業後先工作兩年,積累經驗,等覺得需要時再繼續求學。相比較中國國內到處都講文憑,在德國很多時候更像是一個能力社會而不僅是一個學歷社會。所以這裡的大學生比起中國學生很少有一種傲氣。除此之外,德國的大學前教育正常來算應該是十三年,再加上有不少人要服一年的兵役,因此新生的年齡普遍都比同級中國學生大。德國大學的淘汰率比中國大學要高得多。有些名校的專業,剛開學收了300個新生,Vordiplom過了之後就只剩下不到100個了,最後能畢業的也就三四十人。所以低年級的大多是大課,高年級的課堂規模就比較小了。德國平時上課一般會比正常上課時間晚開始五分鐘左右,好像教授和學生們都習以為常了,在德國的課堂上,你如果有什麼事可以隨時離開或者隨時進去,沒有人會為你轉移哪怕一丁點兒視線。要是在國內哪個好漢有膽量課上到一半就從老師身側大方地走過,估計其他人都會把他當成熊貓來看了。所以在德國生活中感覺處處都體現出一種對人性人權的尊重。當然,在德國,教授手裡也絕不會有什麼名單或花名冊用於上課點名。德國的大學由於資金比較雄厚,圖書館硬件設施條件要明顯超過中國。一般來說就是窗明几亮,也不會在下雨潮濕季節飄散出一陣陣腐爛木頭的味道。從藏書方面來看,書籍的數量有時的確不如中國的許多大學,但是書籍的更新速度很快,這在中國可以說是很難想像的。而且在德國,每個人可以借閱圖書的數目是不加限制的。另外,在考試方面,中國大學和德國大學也有不一樣的地方。中國大學的考試安排在學期最後兩周,而德國大學的考試有很多都安排在假期中,這樣方便靠假期打工維持生活的學生。而且在德國,學生可以自行選擇哪個學期參加某門課的考試,總之只要在畢業前通過所有考試就可以了。

但是三毛在德國留學期間,每天的生活除了學習還是學習,可以說三毛在德國留學期間的日子是比較鬱悶的,當然,她在德國的那段戀情可能也是鬱悶的原因之一:

「在德國,我的朋友自律很嚴,連睡眠時枕下都放著小錄音機,播放白日念過的書籍。他說,雖然肉體是睡了,潛意識中聽著書本去睡,也是會有幫助的。他不肯將任何一分鐘分給愛情的花前月下,我們見面,也是一同唸書。有時我已經將一日的功課完全弄通會背,而且每一個音節和語調都正確,朋友就拿經濟政治類的報紙來叫我看。總而言之,約會也是唸書,不許講一句閒話更不可以笑的。」

總之從她最後離開德國,毫不猶豫地前往美國可以看出,她對於德國的留學經歷已經不再留戀。畢竟,德國留學的印象遠不如「第二故鄉」西班牙,三毛也曾經說過,情願沒有拿到什麼證書,說不好德文,而只瞭解他們的衣食住行。

◎悠閒愜意的德國生活

德國最著名的是什麼?啤酒!這個答案應該是脫口而出的,就好像說到中國就想起陶瓷,說到日本就想起櫻花一樣,是一個道理。但是,德國的特產可不止啤酒,大名鼎鼎的泰迪熊也是產自德國的,知道三毛喜歡啤酒,但不知道她是否也喜歡泰迪熊,不過,三毛在德國的時間不長,對於德國人的脾性倒是瞭解得很清楚呢,三毛一向是個敏感的女人。對於去德國學習、工作或者訪問的人來說,瞭解並知道德國人的生活習慣及性格特徵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如果事先對這些事情一無所知,到時候免不了會鬧出笑話,這是有可能發生的,因此這種時候最重要的就是入鄉隨俗。

溫馨的童年回憶——泰迪熊

在某個傍晚,閒適地走在某條熱鬧的德國小街上,周圍是一排排整齊的德國傳統木製結構小屋,偶然一瞥,看到一束桔色的燈光懶懶地從一家小店的櫥窗裡漏到街面的青石地板上,頓時,心中有種溫馨的感覺滿溢而出,不由自主地,順著那束溫馨的光伸手推開了那家小店精緻的木門。「叮鈴」,門上的風鈴及時告訴了店主有客人進屋了。進到屋中,愣住了,整間小店雖然不大,但儼然是一個泰迪熊的王國,牆上、櫃子上、櫥窗裡都掛滿和擺滿了各式各樣、大小不一的泰迪熊,每個泰迪熊都有自己的角色:公主、王子、侍衛、天使、仙女……腦海裡只有一種想法:「這難道是傳說中的童話世界嗎?」由驚訝到驚歎,再到驚喜,小屋裡桔色的燈光映照出昔日的情懷,這滿屋可愛的熊公仔可是每個女孩子心中的夢幻童年。當三毛也路過這家店時,是否也會被其吸引,進到店來?當她看到滿屋的熊公仔,是否會感到一陣驚喜?是否會想起遠方的父母?又是否會想起自己的童年?

三毛的童年其實不是非常幸福,三毛的父親就曾描述過童年時的三毛:

「三毛小時候很獨立,也很冷淡,她不玩任何女孩子的遊戲,她也不跟別的孩子玩。在她兩歲時,我們在重慶的住家附近有一座荒墳,別的小孩子不敢過去,她總是去墳邊玩泥巴。對於年節時的殺羊,她最感興趣,從頭到尾盯住殺羊的過程,看完不動聲色,臉上有一種滿意的表情。在重慶,每一家的大水缸都埋在廚房地裡,我們不許小孩靠近水缸,三毛偏偏絕不聽話。有一天大人在吃飯,突然聽到打水的聲音激烈,三毛當時不在桌上。等我們衝到水缸邊去時,發現三毛頭朝下,腳在水面上拚命打水。水缸很深,這個小孩子居然用雙手撐在缸底,好使她高一點,這樣小腳才可打到水面出聲。當我們把她提著揪出來時,她也不哭,她說:『感謝耶穌基督。』然後吐一口水出來。」

由此可以看出,童年的三毛,完全是一個冷漠、自閉且逆反心理極強的小孩,這可能也和她從小就不受父母重視有關係,就如三毛本人也說過:

「老二就像夾心餅乾,父母看見的總是上下那兩塊,夾在中間的其實可口,但是不容易受注意,所以常常會蹦出來搗蛋,以求關愛」。

也許,在她幼時的心底還是有過一絲渴望的,渴望自己能有一個值得回憶的、像「泰迪熊」一般的溫馨童年。

一隻左邊耳朵上打著金屬紐扣的厚毛絨小熊,在一百年前從德國的一個小鎮上出生了,到現在為止,它已經是譽滿全球的玩具明星。憨態可掬的笑臉再配上渾圓敦實的身體,創造泰迪熊的初衷是希望它能成為孩子們童年的溫暖和大人溫馨的回憶。恐怕世界上沒有哪只熊能像泰迪熊這樣擁有如此高的知名度和廣博的人緣了,泰迪熊是歐美人童年時代的標準「玩伴」,許多人都是抱著泰迪熊長大的。時至今日,泰迪熊已經不僅僅是一件玩具,它變成了一種收藏品,受到了眾多熊迷的追捧。

1902年,當時在任的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參加了一次狩獵活動。結果一路下來毫無收穫,於是為了安撫和討好總統,與總統同行的人便把事先已被捕獲的小黑熊綁在了樹上,好方便總統來射殺。羅斯福總統看到已受傷的小熊那無辜可愛、憨態可掬的模樣,內心觸動不忍下手。於是他放下槍說:「這不是一場公平的競爭!」並且當場發誓從此將不再獵殺黑熊。此事後來被政治漫畫家貝利曼作為創作藍本,畫出了一幅關於熊的漫畫。在紐約經營雜貨水果鋪的俄裔米德姆夫婦看到了這幅漫畫並依照這幅漫畫中的形象製作了一隻小絨毛熊,之後將它放在鋪裡作為裝飾。令人意外的是,小熊很快就被人買走了。在得到了羅斯福總統的允許後,這種小熊被正式以總統的小名——泰迪(Teddy)來命名。

一個故事催生出了一幅漫畫,一幅漫畫則啟發了一對夫婦的靈感。沒有人能想到,看似平常的三件小事,居然引出了泰迪熊的百年輝煌,這就是關於泰迪熊的奇跡。

其實嚴格地來說,「泰迪熊」應該是一個專有名詞,因為只有1903-1912年間製造出來的熊才能稱之為泰迪熊。但是現在,泰迪熊幾乎已發展成了所有絨毛玩具熊的統稱。它是在1903年的美國創意玩具公司正式誕生的,然而,真正讓「泰迪熊」這個名字在歐美廣為人知、發揚光大的,則應該歸功於德國的史泰福公司(儘管史泰福熊後來才被納入「泰迪熊」系列的)。

19世紀末,德國的瑪格麗特·史泰福創辦了史泰福公司,這是一家玩具公司。她的侄子理查德·史泰福則擔負起了設計絨毛娃娃紙模的重要任務。1905年,史泰福推出了具有可愛的表情、滴溜溜的葡萄眼、圓乎乎的小臉、小巧的繡線鼻、身材圓潤的理查德·史泰福熊。自此,這只絨毛小熊開始走入輝煌時期,而理查德·史泰福也成為了歷史上最著名的絨毛熊設計師。史泰福熊在美國日漸受到人們的歡迎,人們也開始用大家所喜愛的「泰迪」來命名它。就這樣,史泰福熊正式成為了泰迪熊家族的一員。

分清真偽是收藏泰迪熊的關鍵。一般來說,大家可從泰迪熊的面相、耳型、標誌紐扣等方面分辨真假;偽品無古拙味,臉相也是千篇一律的;泰迪熊真品全身的毛均向下方,而且必有長期被抱玩以致磨損的痕跡,畢竟是古董熊了;真品的四肢使用旋轉式接口,是自由的活動節;偽品的四肢只用線縫在軀體上,死板粗糙。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德國的孩子們是幸運的,至少他們的童年還有「泰迪熊」的陪伴,那三毛呢?她一直是孤獨的,天生的孤獨,這也是三毛為什麼叫三毛的原因,因為她覺得自己和張樂平先生筆下的三毛產生了一種共鳴:同樣在流浪,同樣掙扎著活著,同樣渴望溫暖、同情和愛。於是三毛決定:

「在沉默的大眾裡,要給這些同類一個肯定、欣賞、認同和瞭解,甚而理所當然的在生活中繼續實踐我們的真誠。」

就這樣,三毛終於成了三毛。

從「罪惡的洗滌劑」到「液體麵包」

「理性的德國人在美食麵前卻充滿了激情,他們把嗜好發揮到極致,香腸有幾種,啤酒更是多達幾百種,其境界簡直類似信奉一種主義。」

——大島慎子《德國老啤酒主義》

都說到了德國如果不喝啤酒的話就不算到過德國,那意思就和「不到長城非好漢」是一個道理。啤酒從過去走到現在,一直都深深地滲透在德國文化中,成為了它的不可分割一部分——德國人酷愛喝啤酒,這已經成為了他們最大的嗜好和樂趣之一,「世間皆冷暖,唯有一杯酣」。啤酒在德國擁有著悠久的歷史,當然也有古老的傳說和各式的釀製方法,還有專屬的節慶以及舞蹈。三毛與荷西待客時最常用的也是啤酒,可以說是家中常備。

說到深入國家文化骨髓的德國啤酒文化,就不能不提及德國的啤酒園。這可不是日本那種屋頂上掛著粉紅色燈籠或閃爍霓虹燈的居酒屋一般的場所,而是庭中種植有栗子樹或菩提樹一類的大植物的露天飲酒場所。這裡可以說是代表慕尼黑貯藏啤酒產品的皇家啤酒廠和羅溫布魯,也正是這個巨大的啤酒園的開放,為成千上萬的啤酒愛好者的夜生活提供了場地。

來到德國的第一感受就是啤酒店太多了,甚至可能比飯店、旅店和商店的總和還要多出好幾倍。無論是在城市還是在鄉村,到處都可以看見大大小小的、形形色色數不清的啤酒屋、啤酒院、啤酒館、啤酒坊、啤酒城、啤酒村和啤酒廣場,這些啤酒店帶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氣勢,星星點點地遍佈城鄉的每個角落。啤酒店是德國人喝啤酒、聊天、打牌、看電視球賽、情人約會、社交和聚會的重要場所。據史料記載,德國法西斯頭目希特勒早年就是在慕尼黑東郊能容納三千多人的貝格伯勞凱勒啤酒館裡發動了著名的「啤酒館政變」。所謂啤酒文化包含了飲食、生活、愛情,甚至政治、經濟、軍事等豐富的內涵。

巴伐利亞是德國最著名的啤酒之鄉,啤酒存在的歷史幾乎和當地的歷史一樣悠久,可以說巴伐利亞就是隨著啤酒的產生而出現的,一切能追溯到公元前的古羅馬時代,也就是三千多年前。由於巴伐利亞啤酒的歷史與當地的文化背景緊密相聯,因此當地的啤酒及啤酒生產也和天主教是息息相關的。來到終年積雪的阿爾卑斯山北麓,走進山上茂密的樹林,撥開灌木叢,就能看到一條隱秘的山徑,順著這條小徑往前走一會兒,就會看到前面的一座不大的修道院,其外形樸實但莊嚴。進入修道院,來到一個大房間,房間裡放置著一個個大小不等,並且由各種粗細不同的銅管連接的不銹鋼罐子,而靠牆的鋁合金架子上則擺了一排盛著麥芽、啤酒花和發酵粉等制酒原料的大玻璃缸,每個玻璃缸上都貼著彩色的標籤還掛著溫度計。原來,這個房間是用來釀造啤酒的,在這裡,修士是可以自行釀造黑啤酒的。而這個修道院就是赫赫有名的巴伐利亞「啤酒天堂」——安蝶斯修道院。每年這裡都吸引著大量的遊客前來朝聖。那麼為什麼這個修道院會被允許釀酒呢?這事就要說到慕尼黑了。在德國的慕尼黑還有一座「奧古斯丁」啤酒廠,酒廠的名字也不禁讓人們聯想到宗教改革領袖馬丁·路德所屬的奧古斯丁修士團。傳說中,在當時每年復活節前六周的四旬齋期間,修士們是不能吃肉的,他們便有意任由「大麥汁」自然發酵,最終,這種發酵後的「大麥汁」生成了一種高酒精度的飲料,修士們便將它作為四旬齋餐飲的代替品。為了使最高教廷准許他們飲用這種美味的飲料,修士們便專門送了一桶給教皇,教皇品嚐後也為之傾倒,表示這種特別的飲料可作為「四旬齋餐飲的代替品」及「罪惡的洗滌劑」,並准許巴伐利亞的安蝶斯修道院負責釀造。這種美味而又特別的飲料便是啤酒,據說啤酒的釀造技術就是這樣誕生出來的。

在德國慕尼黑舉辦的一年一度的啤酒節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俗節慶。1887年,慕尼黑城門前的特雷西婭草坪第一次迎來了由各個啤酒館店主和馬戲團成員組成的盛大隊伍,這支隊伍邁著熱鬧的大步走進了啤酒節的場地,安營紮寨,自此拉開了第一屆啤酒節的序幕。從此之後,啤酒節開幕的訊號就是啤酒館和馬戲團入駐啤酒節場地的儀式。具體情況就是每年都由慕尼黑的市長和一個穿著黃邊黑袍手拿紅皮聖經的「慕尼黑之子」共同帶領這支啤酒館店主與馬戲團組成的隊伍,坐在裝飾華麗的馬車上面,在樂隊的激昂伴奏下緩緩地駛入會場,隊伍後面跟著五彩斑斕、艷麗奪目的花車。入場儀式結束之後,市長將在當天中午的十二點左右手持一支木槌,用它敲開第一桶啤酒,並向眾人高呼「來!敲開它!」,等開桶儀式結束時就是啤酒節正式開幕之時。

開桶儀式上最有趣的事情,就是市長究竟要敲幾下才能打開啤酒桶呢?人們每年都樂此不疲地討論這個話題。一時間猜測各異,甚至有的博彩公司還為此專門開出了賠率。到目前為止,最好的紀錄就是2006年烏德市長的「一錘定音」,而1950年第一次開啟啤酒桶的維門爾市長因為經驗不足,足足敲了19下才讓啤酒順利地從桶裡流出來,著實讓人們暈了一把。隨後人們會迫不及待地紛紛敲開其他啤酒帳篷中的啤酒桶,頓時歡呼聲、激動地尖叫聲響徹全場。在1835年,為了慶祝路德維希一世與特勒澤皇后的銀婚紀念日,啤酒節上首次舉行了盛大的民族服裝遊行。隨後這種遊行被定為了啤酒節的保留項目,每年都有。民族服裝遊行不僅僅是啤酒節上的亮點,也可以說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民族服裝遊行之一。在啤酒節開幕之後的第一個禮拜天,民族服裝遊行開始了,你可以看到一支由近9000人組成的身著傳統節日慶典服裝的遊行隊伍,從馬克西米利安廣場出發,行走七公里,一直到達特雷西婭草坪。而這個遊行隊伍同樣是由「慕尼黑之子」來帶領,緊隨遊行隊伍其後的是40輛裝飾華麗耀眼的馬車,馬車上面站滿了身著盛裝的表演隊、樂隊、射手、耍雜技的小丑以及舉著彩旗的旗手。參加遊行的人們大多數都來自巴伐利亞州,也有少部分來自於德國其他州的,甚至有奧地利,瑞士、意大利北部、波蘭和挪威的,由此可見,慕尼黑啤酒節果然影響深遠。而巴伐利亞自由王國中德高望重的紳士們這個時候也會乘坐著自己的馬車,其樂融融地參與到遊行隊伍之中。慕尼黑啤酒節每年吸引了超過600萬人前往參觀,其中很多遊客都是來自外國的,主要來自於美國、意大利、日本和澳大利亞。近幾年來,啤酒節上還新增了傳統服飾遊行,很多遊客都穿上傳統的皮褲和緊身連衣裙主動地加入到了遊行隊伍。但是啤酒節上的酗酒問題也日益嚴重。為了避免好好地啤酒節變成鬧哄哄的酒鬼節,也為了讓啤酒節可以保持其傳統氣氛,讓老人和小孩也可以參與到其中,2005年活動主辦者提出了「安靜的啤酒節」這項口號,規定了啤酒館的經營者在晚上六點之前只能演奏安靜的傳統吹奏樂,並且音樂的分貝不能超過85分貝,只有到了晚上才能演奏流行音樂和打擊樂器來活躍氣氛。

十五年前,青島國際啤酒節亮相於風景秀麗的中山公園,隨著這幾年的發展,青島國際啤酒節已經成長為亞洲最大的啤酒節。如今,舉辦了15屆的青島啤酒節已經不再滿足於稱霸亞洲,而達到乃至趕超德國慕尼黑啤酒節的水平已經成了青島國際啤酒節接下來的目標。隨著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落幕,青島啤酒節又再次開幕了。這次的啤酒節上,熱鬧非凡,人氣十足。隨處都可以看到各種膚色的外國友人。他們有的在啤酒大篷裡舉杯高歌,為狂歡的人群增添激情與活力;有的跑上飲酒大賽舞台,豪情萬丈的與各路高手一比高低;有的在演出的巡遊中小試身手,積極展示異域風情;還有的作為記者參加採訪報道,將這東方啤酒狂歡節的最新消息傳送到世界各地……最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啤酒節開幕之際,德國、荷蘭、澳大利亞等國際知名啤酒品牌的外方區域首席代表紛紛前來助陣。從這些啤酒「大腕」的到來可以看出,他們對青島國際啤酒節已經產生興趣並日益重視,這也從側面反映了青島啤酒節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在不斷提升。而這次啤酒節的舉辦也獲得了很多德國朋友的稱讚。在青島啤酒城裡,德國建築文化協會常委、總規劃建築師弗裡茲·胡伯特說:「青島國際啤酒節的發展速度讓人吃驚,它如今的規模和內容幾乎能夠與慕尼黑啤酒節相媲美了。」

青島國際啤酒節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僅一個啤酒城裡就擁有了36個來自世界各地的啤酒品牌,並且還擁有了總面積達到26000平方米的12個不同風格的啤酒大棚。每天都有數十萬人湧入啤酒城進行狂歡娛樂。如果把啤酒節的分會場也算上,青島國際啤酒節單純從規模上就已經可以與德國慕尼黑啤酒節相提並論、相互媲美了。在青島國際啤酒節上,參加者則能夠同時喝到來自世界各地的36種品牌的啤酒,並且隨著今後青島國際啤酒節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進駐啤酒城的啤酒品牌也將會越來越多。青島將會繼續保留「地方特色」,並將其繼續發揚光大。

如果你到德國來遊玩喝啤酒,下面這些內容也許可以供你參考:

Alkoholfrei:這是一種不含酒精的啤酒,按照規定酒精濃度不會超過0.5%。而市面及餐館常見一種Maltz Beer,黑色中帶點甜味,一般適合小孩及孕婦飲用。

Alt:這種啤酒的釀法大部分都遵循古法,講究釀製規矩。產地多集中在杜塞爾多夫一帶。

Lager:這種啤酒的釀造過程最為簡單,因此價錢也相對較為便宜,至於味道嘛,據說是「很不錯」。

Rauchbier:這種啤酒在釀酒以前要先以柴薪烘烤釀酒用的原料麥子,因而釀製出來的酒會有種煙熏的麥香味。

Berliner Weiss:主要產地是柏林,帶有點酸味,喝時常與覆盆子糖漿搭配,味道酸甜滑爽,是解渴用的最佳飲料。

Bock:這個品牌在慕尼黑廣受歡迎,顧客群體眾多,有白色及黑色兩種,酒精濃度較強。以黑麥釀成的Doppelbock(黑色)酒精含量非常高;相比之下Eisbock(白色)則是在釀製的最後一道過程利用冷凍法將酒中的水分提煉了出來。

Koelsch:這是科隆的特產啤酒,味道清香且易入口。在餐館或是飯店,這種啤酒通常被裝在200ml瘦長的玻璃杯裡,顯得非常高雅。

尋味日耳曼——充滿理性精神的德國菜

「德國菜會令人不知不覺地愛上,這也印證了德國菜的魅力非凡。」

——《德奧萊的品嚐與烹製》

早晨,當一縷陽光漏進房間時,人已清醒。以前,三毛在德國留學讀書時,由於拮据,有過三個月只吃餅乾和黑麵包泡湯的經歷,這也給很多人留下了德國無美食的印象。今天,為了彌補這個遺憾,我們將開始在德國的尋味之旅,想到這裡,肚子和胃似乎也完全清醒了,整裝待發,向著美食前進!

「一日之計在於晨」,「早起的鳥兒有蟲吃」,所以早飯一定要是最豐盛的才行。在德國,對於早餐的選擇大可不必費心,因為德國有很多美食可供在早晨食用。

黑森林櫻桃蛋糕是德國甜點中的精品,在德國,每逢婚禮節慶或者茶會等大型一點的活動,總少不了黑森林蛋糕,這種蛋糕為什麼會和黑森林有關係呢?對此就連德國人也是眾說紛紜。有人說是因為櫻桃的主要產地在黑森林,有人說蛋糕上撒滿的黑褐色巧克力末能讓人聯想起鬱鬱蔥蔥的黑森林,還有人說因為蛋糕是以黑白紅三色為主色調,這很像黑森林地區的傳統女裝——黑裙子,白上衣,帽子上墜著一個紅色的線球恰好就似一顆熟透的紅櫻桃。總之,「黑森林」這個名字給這種蛋糕平添了幾分浪漫的想像。說它是櫻桃蛋糕也是不過分的,因為它的美味和芳香基本上都來自櫻桃。黑森林櫻桃蛋糕的製作工藝非常複雜。首先要用雞蛋、麵粉、可可、糖、香精等原料烤制蛋糕坯,接下來要將整塊蛋糕坯剖成三片,這是真正考驗蛋糕師傅廚藝的時候,因為如果切的厚薄不均會導致整個蛋糕走形。之後每片蛋糕坯上還要淋4勺櫻桃酒,而三層蛋糕坯之間要麼塗上奶油,要麼鋪上一層瀝干水分的酸櫻桃,當然,也可以讓酸櫻桃軟軟地臥在乳白的奶油層上。最後在整個蛋糕表面再塗上一層奶油,然後撒上一層厚厚的巧克力碎末,在蛋糕的邊上再用裱蛋糕的模具擠出一朵朵雪白的奶油花朵,每一朵奶油花朵上再放上一顆鮮嫩欲滴的櫻桃,一瞬間整個色調於典雅大方中透出一片喜氣洋洋,看上去著實令人賞心悅目。無論是在喜慶熱鬧的婚禮上,還是走在黃昏時分淅瀝的小雨下,抑或是在屋內生著熊熊爐火的夜晚,一塊黑森林櫻桃蛋糕,就著一杯散發著熱氣與濃香的卡布基諾咖啡,或者是一杯散發著馥郁芳香的伯爵紅茶,細品這人生的甘甜,真是回味無窮。黑森林蛋糕融合了櫻桃酒的醇香,奶油的甜香,櫻桃的酸苦,以及巧克力苦中帶香的醇厚滋味。甜而不膩,苦而清爽,酸而開胃,再加上混合著一股淡淡的櫻桃酒香,讓人不禁陶然欲醉。而蛋糕坯被櫻桃酒充分地浸透,已變得得微軟,不似一般蛋糕那樣粗糙干松,而是入口香軟欲化,絲絲回味。乳白的奶油打得恰到好處,如絲般柔滑而細膩。黑森林櫻桃蛋糕的做法絕對不止一種,不過萬變不離其宗,黑白紅經典三色,櫻桃、奶油、奶香、酒香混合而成的酸甜香醇的美妙滋味始終是黑森林櫻桃蛋糕永恆魅力的體現。

姜餅,是一種用蜂蜜、杏仁、堅果和肉桂、茴香等多種香料混合做成的、介於餅乾與蛋糕之間的小點心。它的製作原料中不但含有大量的香甜蜂蜜,同時也加有胡椒,這使得姜餅的口味兒甜甜辣辣的非常獨特,其中,紐倫堡姜餅最有名。目前德國市面上販售的姜餅,不再像以往那樣加蜂蜜胡椒了。而是包裹著一層濃郁的巧克力醬、或者是沾滿了純味的甜蜜糖漿。至於內容,就更比以往添加了許多杏仁粒與核桃子。但那份鬆軟實在的傳統口感卻被完完整整地保留下來了。

杏仁膏是呂貝克的特產,聖誕Stollen則是由在一種發麵團中加上葡萄乾,小塊檸檬皮脯和橙皮脯而製成的。最有名的是德雷斯頓的Stollen。小餅乾則分別有杏仁餅,人狀小餅,茴香小星餅和蜂蜜餅等,主要原料是桂皮和茴香,吃起來都非常香甜可口。

德國葡萄酒其實是很有名的,只不過由於德國的啤酒聲名在外,所以把葡萄酒的光芒給遮住了。想像一下,一片綠油油的葡萄架一眼望不到頭,整個空氣中都瀰漫著清甜誘人的葡萄清香。一串串葡萄芳香撲鼻,紅艷艷地閃著晶瑩剔透的亮光,令人垂涎欲滴,摘一顆葡萄放在嘴中,剎那間香溢舌間,蜜汁浸齒。而德國的葡萄酒就是由這種上等的葡萄釀造出來的。

吃罷早飯,逛著市集,經過一個又一個的小吃攤,不知不覺中,已到中午,該為中午打算了。中午的話最重要的是吃飽才行。主食是德國饅頭,主菜是德國的豬腳,再配上酸菜、土豆泥、德國巴伐利亞啤酒足矣。

德國饅頭,也叫蒸面,是一種麵食類的德國小吃。雖說名字叫德國饅頭,但是長得既不像圓乎乎的山東饅頭,也沒有那些迷你小饅頭的方塊狀,外觀反而有點像超大型的波蘿麵包。只不過表皮仍是那層又白又嫩的饅頭皮。吃的時候可以根據個人口味撒上香料。

德國豬腳,德國傳統美食之一。精選的豬腳皮香而肉厚,外皮脆而不幹的最具嚼勁,和飽滿又入味的豬肉共同咀嚼,再搭配上夠味的酸菜和地道的啤酒,將是一生難忘的滋味!比較有名的做法是炭烤豬腳與煙熏豬腳。

酸菜,德國的傳統食品,用大頭菜或圓白菜醃製而成。酸菜吃法有很多種,可以涼拌、燉或是煮湯,還可以作為副菜搭配各種菜餚,黑森州的酸菜燉排骨中,酸菜就是不可或缺的輔料。在吃德國豬腳與德國香腸時,配上酸菜也會使口味更佳。比較常見的吃法還有烤豬肉酸菜芥末醬:幾片紅白相間的鮮嫩豬肉整齊地擺在盤子裡,上面鋪滿了德國酸菜,再灑上芥末醬,這道菜裡白肉肥而不膩。德國酸菜脆香可口,再配上芥末些微的辣味,真是妙不可言。還有一種酸菜裡面要加入一些白葡萄酒,被稱為「葡萄酒酸菜」。

土豆泥,雖然普通但卻廣受德國人喜愛的一個小吃。德語有句諺語:「最笨的農民往往收穫最大的土豆」,這句話類似於中文裡的「傻人有傻福」,「笨鳥先飛」等。得到最大的土豆自然算不上什麼特別的福分,不過這句話卻實實在在地道出了土豆在德國的大眾食品身份。以前,德國的不少家庭裡往往都有一個價格低廉的、古老的搗泥罐子。據說,美味的土豆泥就是「搗」出來的,而不是用刮土豆器「刮」出來的。此外,我們可以在剛搗好的新鮮土豆泥中加入一些稍微燒焦的蒜瓣,然後再烹炒適當的洋蔥或者小塊的、肉質較緊、已經去掉魚刺的魚塊,這些東西都和土豆的味道極為般配,並能將土豆泥中暗藏的清香給激發出來,是一道十分美味的土豆泥料理。當然,任何搭配中都不能缺少一定量的新鮮肉豆蔻,這是調味的關鍵。另外還有一個小小的提示:葡萄酒與土豆並不般配,吃土豆最好是配啤酒。德國巴伐利亞啤酒,特別是巴伐利亞首府、「啤酒之城」慕尼黑出產的黑啤酒最佳,這種啤酒最適宜春天時飲用。德國豬腳與巴伐利亞黑啤酒相搭配,美味至極。

德國的小吃真的很多,還有各種賣零食的小攤,下午逛餓的時候,吃上一點蘋果餡餅和奶油扁豆湯,真的非常美味。終於到了最盼望的晚飯時刻,為了健康,晚飯應該盡量吃得清淡,主食是施瓦本的方形餃子,配上德國的香腸、酸菜、炒栗子、葡萄酒。

施瓦本的方形餃子,這種餃子個頭不小,長的方方正正,大小一般是8到12公分。餃子餡一般由豬肉、雞蛋、洋蔥、麵包屑以及蔬菜組成,不過如今,這種餃子的餡已經發展出了數十種,從純蔬菜到鮭魚的餡都有,只有想不到的,沒有做不到的。薄薄的面皮包上各種餡料以後,再用刀整整齊齊的切成四方形。方形餃子有兩種傳統吃法:一種是煮熟以後直接放進湯盆中,再加上已經做好的蔬菜鮮湯。食用時用湯匙或其他餐具切斷餃子,然後再連湯帶餃子一起舀著吃。有的餐館還會搭配蔬菜色拉。另外一種吃法是把已經煮好的方形餃子切成片,放入油鍋裡煎炸一下,然後再加上洋蔥和雞蛋一起炒入味為止。炒好的一盆餃子,看上去焦黃鮮香,是一種方便快捷的快餐食品,有點類似中國的炒餅。這種食品原本是農民們幹活時的美食佳餚,現在則轉變成為了大眾化的食品。

德國香腸,可謂是德國菜餚的代表作,它的製作原料除了多用豬肉以外,還有雞肉、牛肉、羊肉、野味甚至是鮭魚,調味的則有豬血、蛋、蒜、蔥頭、香料和酸菜等,另外要加入胡椒、豆蔻及鹽等香料。德國香腸的種類足有1500多種,其中光是水煮香腸就有780多種。其大小、顏色、味道、吃法、做法等都有不同之處。如果依照口感來分可大致分為兩類:一種是內含肉塊的,吃香腸時可以吃到裡面的肉塊;另一種是不含肉塊,而是將肉切碎,切成肉末一樣,所以沒有含肉塊的那麼有嚼感。如果是按照烹調方式來區分,大致上也可分為煎烤與水煮兩類。如果是以成品型態區分,則可以分為熟香腸、生香腸以及干腸。在德國,吃香腸和喝啤酒一樣普遍。但地方不一樣,啤酒的味道也不一樣,香腸亦是如此,每到一個地方都可以發現那只屬於當地的滋味。德國的各個地區都以其特製的香腸而自居,哥廷根以及雷根斯堡的香腸自中世紀以來就已久負盛名;而紐倫堡手指般粗細的烤腸和圖林根的紅腸也是廣受歡迎的。除此之外,還有肝肉腸、咖喱腸等等,可謂數不勝數。德國香腸的吃法也是非常之多的,不僅可以直接水煮、燒烤或是油煎。同時也可以做成湯、沙拉、熱食等等,甚至可以直接生吃。而且,大多數的香腸是以地區來命名的,表示該香腸是該地區製作的,也表示香腸添加了該地區特有的調味香料,同時也都具有獨特的風味。布魯特的香腸可以直接生吃;法蘭克福的香腸是水煮的代表;紐倫堡的香腸和圖林根的香腸則多是用烤的。另外經過風乾後、口味較重的啤酒香腸,是專門為搭配啤酒食用的,這種香腸既鹹又硬,十分具有嚼勁。

炒栗子,可以當作一種小零食。在德國城市的廣場或者是街道的轉角處,每當寒冬來臨之時總會冒出一些臨時搭建的小木屋,看起來很不起眼,不過從屋子裡面傳出來的陣陣栗子香,卻讓人再也沒有辦法忽略這個小屋了,栗子的香味吸引著路人心甘情願地大排長龍等待購買。這些栗子老闆們大多來自意大利,有的在木屋的外頭會架上一口專門用來炒栗子的大鍋子,現炒現賣,不過大部分的小攤子因為地方限制等各方面原因而無法現炒栗子時,就只好先將炒好的栗子放在保溫箱裡,等有人來買時,再分成小包賣給客人了。

美食之旅結束了,但是德國的美食又何止是這些,雖然與中國美食的博大精深相比起來,德國的美食略遜一籌,但在此介紹的也只是滄海一粟,如果想全部吃齊,就應該親自來德國了。三毛也算是個美食家呢,而且是很能做飯的美食家,隨便數一下她做過的菜:粉絲煮雞湯、肉合子餅、飯卷、嫩筍片炒冬菇……每一樣感覺都是如此的秀色可餐,想必對於德國美食,三毛曾經應該也很是希翼的,只可惜,伊人已去,大地一片白茫茫。

生活造就人——德國人的性格

「服從、責任感、樸素的生活方式,這一切保證了德國人能迅速的發展工業……」

——艾米爾·路德維希《德國人》

德國有句諺語——準時就是帝王的禮貌,歷史上德國很早就有這個傳統了。古代日爾曼民族就用這樣的傳統來教育自己的下一代。在德國,「遵守時間」已經被視為是教養程度的體現,並且也被德國人自豪地稱其為德國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德國人的準時可以說是世界聞名的。德國人不管做什麼都能體現出「守時」這一性格特點。如果遇到稍微正式些的活動,德國人必先會做出周詳的計劃,如果要請人做客的話,一般都會在一兩個星期之前就向客人發出邀請。如果是正式活動的話,邀請中還會附有一張回執,內容是告訴被邀請人,如果有事不能參加活動請在規定日期之前通知主人。在這種情況下,被邀請人如果不作任何回復,也是不禮貌的,所以去與不去都要回復主人。接受主人邀請之後如果中途有變不能赴約,也應該及早通知主人,以便主人另作安排。如果由於臨時原因,遲到了十分鐘以上的話,也應該提前打電話告知一聲,因為在德國的私人宴請場合,等候遲到客人的時間一般不會超過十五分鐘的。客人如果遲到了,一定要向主人和其他客人表示自己的歉意。因此,在德國赴約赴宴,一定要提早出門,以免遇到交通高峰期而遲到。只有提前到達約會的地點,才可以保證準時。這樣做當然不是什麼壞習慣,但差不多就行,不用太提前。對於邀請,被邀人無疑是要嚴格遵守約定時間的,否則,如果屋子裡的主人正在做一些不想讓你看見的事情,豈不使別人和自己都難堪?如果提前到達,建議在外邊等一下或者在附近散散步什麼的,等到了約定的時間再去按門鈴也不遲。

講秩序也許是德國人的最大特色。凡是接觸過德國人、或是去過德國觀光訪問的人對此都會有比較深刻的印象。在德國,大到建築物、空地,小到家庭主婦外出購物都會被事先安排得井井有條,很有秩序。就拿德國嚴格的交通法規來說,德國道路上各種各樣的路標清晰醒目。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就算是一個外國人,只要能認識各種交通標誌牌,不用問路,甚至不用張口說一句德語,即可遊遍德國的各個城市。德國的公共交通也是以守時而著稱的,因為公共汽車公司有自己的運行時刻表,而公交車必須按點行駛,所以居民們只需要在家查準時刻表,然後按時到站上車,不需要提前到站候車。不光是飛機,就連德國火車也以安全和正點聞名世界,德國人非常注重紀律和規則,無論幹什麼都會十分認真。而凡是有明文規定的,德國人也都會自覺遵守;凡是有明確禁止的,德國人也絕對不會去碰它。有些人認為,在許多情況下,德國人缺乏靈活性,近乎呆板,有時甚至有點兒不通人情。但是細細想來,沒有紀律,何來秩序?沒有規矩,何有認真?

德國人做起事情來是非常嚴謹認真,一板一眼的。比如德國人做飯時會一邊看著菜譜,一邊做飯,一會兒又用秤稱一下原料,一會兒又是用量杯倒水,一會兒又用溫度計看看溫度,與其說是做飯,倒不如說是在做化學實驗。在工業革命時期,德國人的這種性格更加明顯了。無論是在交通部門還是生產部門,嚴謹、守時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為這樣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德國人辦事極其認真仔細,而且責任心也極強,對工作不會有一點兒的敷衍態度,因為德國人都清楚,一旦出現了什麼馬虎失職,那就只有另謀高就了。德國還有句俗話「公務是公務,燒酒歸燒酒」,對於德國人來說,就算是私下煙酒不分的朋友,辦起公事來卻依然要公私分明,絕不講一點兒私情。所以德國人工作起來是一絲不苟、不徇私情的,就像一部機器,嚴格而冷峻,工作效率極高。

穿戴整齊可以說是德國人在穿著上最顯著的一個特徵,德國人是非常講究整潔的,在工作時非要穿上乾淨整齊的工作服,下班之後,也是非要穿戴得整整齊齊才能上街。如果是被邀請去做客,穿戴則更加要講究些;如果是去戲院看戲,尤其是看歌劇,女士們一定要穿長裙,男士們一定要穿禮服,如果不穿禮服,至少也要穿深色的外套。至於上層社會或者是社交界的正式宴會等活動,在著裝上更有一套講究的規定。在德國的大城市裡,婦女們參加婚禮、宴會、葬禮、舞會時都要戴手套,參加正式的午餐或招待會時一定要戴帽子,在晚宴上要穿晚禮服,而且不論是服裝、鞋帽,還是手套、手包都要求在樣式和顏色上相互搭配。雖然這些有關服飾的禮節很多,而且複雜,但人們並不覺得它繁瑣,相反倒還非常願意按著規範要求去做,因為人們認為這是教養高低與好壞的表現。德國人不僅注意保持自己所生活的小環境的整齊和清潔,而且也十分重視大環境的整齊和清潔。在德國,無論是街道、公園,還是影劇院或者其它的公共場合,到處都被收拾得乾乾淨淨,整整齊齊。下班回到家裡,雖然可以穿得隨便些,但是只要有客人來訪或著外出活動,就一定會穿戴整齊。

勤奮能幹是德國人的一大性格特徵,將德國的上班一族比喻為「公蜂」也是不為過的。敬業精神、狂熱的幹勁,刻苦耐勞的品行,這些性格特點無不在德國人的身上體現,但有些時候你又會發現,他們做工似乎「慢慢吞吞」的,與想像中的那種爭時間、搶速度的現代化象徵特點大相逕庭,這讓人們不由地懷疑所謂「高效率的德意志人」之說。比如在大學裡修繕房子,那腳手架都支起幾個月了,也不見卸下來,其實所謂的修繕也就是給牆壁塗漆;醫院裡要更換一段路邊的欄杆,每天叮叮噹噹的,不緊不慢,竟然搗鼓了將近半年。不過竣工以後觀看了一下工程的成色和質量,不得不歎服其質量之優。原來,德國人是不急功近利的,精益求精和一板一眼是他們普遍遵循的一個信條,與中國的「慢工出細活」有異曲同工之妙。辦一樣事這麼費勁,乍一看是有些「浪費」或「沒必要」,但那也只是表面現象,卻也保證了工作的質量,可謂一勞永逸,雖慢猶快,真真高效率也。

德國人之間有自己的一套交往禮儀。比如初次見面時,如果需要有第三人的介紹,那麼作為介紹人就要注意了:不能不論地位高低或者是男女長幼就隨便把一個人介紹給另一個人。一般的傳統習慣是向老年人介紹年輕人,向女士介紹男士,向地位高的人介紹地位低的人。介紹結束之後,雙方握手時,要友善地注視對方,以表示對對方的尊重,如果這個時候把眼光移向別處,到處東張西望,是不禮貌的行為,是對對方的不尊敬。剛剛相識的雙方在自報姓名時,一定要注意聽清並記住對方的名字,以免發生叫錯名字的尷尬局面。在許多人相互介紹時,一定要做到簡潔,切忌拖泥帶水。

總之,和德國人初交時,他們給人的印象往往是不苟言笑、沉默寡言,總是顯得有些呆板。關於這點,三毛從她的德國外交官朋友身上是深有體會。但是,接觸的時間長了,你就會覺得德國人待人接物雖然嚴肅且拘謹,但態度卻是誠懇坦白的。在公共社交場合,德國人顯得非常拘泥於形式,不擅長於幽默。他們正襟危坐、一板一眼、做事謹慎,一切都按規矩以及制度行事。但是在私人的交際圈中時,特別是在與朋友聚會時,德國人也是會無拘無束的,他們可以丟開自己的各種身份,用小名或暱稱來稱呼自己的朋友,並與朋友坦率地談論生活中遇到的煩惱。德國人其實也是十分喜愛歡樂場面的,他們會利用一切機會舉行娛樂活動,不過此時還是給人一種沉重的感覺,讓人缺少真正的放鬆。一般來說,同德國人打交道並沒有太多的麻煩。大多數情況下,他們都是比較乾脆的。如果有什麼事情拜託他們幫忙,凡是他們能做的,他們會馬上告訴你「可以」;凡是他們做不到的,他們也會明確地告訴你「不行」,很少瞎擺架子,或者給人虛偽的模稜兩可的答覆。和許多西方國家相似,德國人也比較注意禮儀。兩人相遇時,不管認識還是不認識,也不管是在路上,或者是辦公室、賓館、電梯等地方,都會互相打招呼,道一聲「您好」。到餐館吃飯的時候,也要向同桌的已就坐的顧客點頭問候,真是「斯文對斯文,禮多人不怪」。朋友見面要以握手為禮,告別時亦是如此。而十分要好的、長時間未見的朋友相見或者是將要長期分開時,可以相互擁抱以做告別之禮。在德國的正式場合,仍有男子對女子行吻手禮的習慣,但最多只是做個樣子,不必非要吻到。在交往過程中,大多數人使用的人稱也都是「您」,在姓氏之后冠以「先生」或「女士」作為尊稱。只有親朋好友或者年輕人之間可以互相用「你」以及名字來稱呼對方。對於女性,不管婚否長幼,都可以稱其為「某女士」,其中,已婚的婦女應用其夫的姓氏來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