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民主的細節 > 比道德制高點更高的(1) >

比道德制高點更高的(1)

我總覺得,煽動家和思想家之間的區別,就是煽動家總是特別熱衷於搶佔道德制高點,而思想家總是熱衷於指出道德制高點底下的陷阱。所以煽動家總是在話語的盛宴中觥羹交錯,而思想家總是在惴惴不安地擔心誰來為這場盛宴買單。

在所有的道德制高點中,沒有比"保護弱勢群體"更高的了。但是,口號的簡潔性不能掩蓋現實的複雜性,最近美國參眾兩院在"07年聯邦最低工資法案"問題上的較量,就體現了這種複雜性。

美國的聯邦最低工資,從1997年開始就一直沒有變化,停留在美元/小時的水平上。為了適應新的經濟形勢,*黨很早就提出將聯邦最低工資提高到美元的目標,共和黨卻遲遲不肯響應。但是06年11月*黨在中期選舉中大獲全勝,打破了這一僵局。*黨佔多數席位的眾議院,很快就於07年1月通過了提高最低工資的法案。

按理說這事就該完了,最低工資提高,底層勞工的利益得到了保護,政治家們可能還因此多贏得一些選票,豈不是皆大歡喜?

可惜,這事沒完。1月眾議院剛通過該議案,2月參議院的許多共和黨人就出來"搗亂"。他們表示,如果不增加小企業減稅條款,他們就不批准該議案。最後,參議院通過了該法案,但是增加了"10年內給小企業減稅83億美元"的條款。

這樣一來,眾議院又不幹了。我們提高最低工資,是"保護弱勢群體",你們要給小企業主減稅,是"保護強勢群體",你這不是跟我對著幹嗎?不行,要減點稅可以,最多13億。

兩方面討價還價兩三個月,最後的結果是:最低小時工資從增加到美元,同時5年內給小企業減稅48億美元。各方預計它的最後批准指日可待。

看到這裡,大家可能會對共和黨的"搗亂"感到困惑和不齒。"資產階級的代言人"、"與勞苦大眾為敵"……我們從小接受的階級教育也許會條件反射般地給我們輸送這些判斷。但是,事情真的這樣簡單嗎?我們不妨把"提高最低工資"作為一副多米諾骨牌的第一張,看看它可能引起什麼樣的連鎖反應。

假設我是一個企業主,手下僱傭了7個人,每個人的小時工資是5塊錢,如果政府強令我將工資漲到7塊錢,我會怎麼做呢?為了維持同樣的生產成本,我很可能將7個員工裁成5個。這時候,那5個人的利益是得到了保護,那麼,那兩個被裁掉的人呢?

事實上,無數經濟學研究已經表明最低工資法和失業率之間的正相關關係。雖然經濟學家當中也有"異見分子",比如克魯格的研究表明最低工資法對就業率影響非常微弱,但是絕大多數的經濟學實證研究都一再表明最低工資增加失業率,尤其是年輕的、非熟練工的失業率。"最低工資研究委員會"調查表明,最低工資上升10%,會導致年輕非熟練工失業率增加1%到3%。這個研究結論令人悲哀之處就在於,最低工資法旨在保護弱勢群體,最後傷害的,恰恰是弱勢群體。

你可能會說,那就讓政府禁止企業在提高最低工資的情況下裁減員工。先不說這個"禁令"在僱用自由的市場經濟條件下是否可能,就先假定它是可行的吧,後果怎樣?對於企業來說,如果政府規定我不能解僱員工,那我不雇新的員工總行吧?前面說過,最受最低工資法影響的,恰恰是年輕非熟練工人的就業機會。你可能又要說,那我強制你僱傭新工人。好吧,我只好僱傭新工人。結果又怎樣?這個企業的生產成本提高,它的競爭力下降--美國的製造業在第三世界國家面前節節敗退,與其勞動力成本偏高不能說沒有關係。那麼我們就貿易保護主義!你又說了。好吧,貿易保護主義--咱競爭不過中國、印度,把它們關外面還不行?後果又是什麼?提高的生產成本轉移到價格當中,誰來承擔?消費者。那些抱怨美國的商品、服務太貴的人,很可能同時是主張提高最低工資的人,卻不願看到這二者之間的聯繫。你可能又要說了,咱不讓他們把生產成本轉移到價格當中來,咱降低資本家的利潤率不行嗎?可以啊,buthow?如果一家企業沒有違法,你怎麼強制規定它的利潤率?強制企業不許解雇工人、強制它僱傭定量的新工人、貿易保護主義、規定企業利潤率,把這一切加起來,那叫什麼?計劃經濟。計劃經濟的弊端,呵呵,還用得著我繼續推這付多米諾骨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