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民主的細節 > 哪怕只增百分之一的稅(2) >

哪怕只增百分之一的稅(2)

從政治運作的過程來說,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議會不是政府的橡皮圖章--它切切實實地審查、質疑政府提出的預算方案。也就是說,在涉及到"掏老百姓口袋裡的錢"以及"花老百姓口袋裡的錢"的問題上,議會確實是試圖在把守一個關口。就算是百分之一的消費稅,就算是年家庭開支也就是因此增加275美元,那也不是某個領導一拍腦袋說了算。相比之下,我似乎就沒有聽說中國的全國或者省級人大曾經否決過政府提出的預算草案。事實上,別說一般的老百姓不知道我們的消費稅或者所得稅的稅率從何而來,有何道理,背後的政治博弈過程是什麼,就是人大代表們本身,估計大多也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暈暈乎乎地投贊成票而已。

當然,議會在把這個關口的時候,是一隻眼睛瞟著自己的職位,一隻眼睛瞟著老百姓的利益。但是,在一個合理的制度中,"自私"不應該是問題,"損人利己"才是問題。如果政治家的職位必須通過適當保護老百姓的利益來維持,這二者不是"辨證地統一"了嗎?當然,這裡說的是一種理想的情況。很多時候,政治家只是虛晃一槍,"似乎"保護了老百姓的利益,實際情況卻撲朔迷離。但是,至少在新澤西的這個案例中,首先,部分州議員們開始是怕漲稅引起選民不滿而拒絕州長的預算提案,後來,又同樣是怕關閉部分公共服務惹毛了選民而達成了妥協。在這個案例裡,政治家的政治考慮明顯受了選民利益這個指揮棒的影響。

我們在公共領域裡討論*或者*化,易於陷入抽像的、空洞的口號對口號式的爭論。事實上,*是非常腳踏實地、非常柴米油鹽的一件事。它涉及到的,無非就是當有人要從我懷裡一年掏走275美元的時候,它是會被"神不知鬼不覺"地掏走,還是會至少經過一場辯論。而且我可以傾聽這場辯論,可以根據我自己的標準判斷其中的是非,可以在下次投票的時候,給那個在我看來說話沒道理的人投一張反對票。

相比之下,在一個不夠*的社會裡,公共財政的"軟約束"問題似乎很難避免。如果民眾或者民選代表不能有效地監控預算的出台過程,那麼政府開出什麼帳目,就是什麼帳目。它說花多少就是多少。它說花在哪就是在哪。提案中的預算數字怎麼來的,很少人知道。這些數字是不是的確按部就班地花了,也很少人知道。就算由於上級政府的壓力,以及地方稅基的不足,導致一個相對合理、相對有限的預算,各級政府還是可以通過"巧取豪奪"建立無數的"預算外基金"。近幾年來中國政府啟動的"預算內外一本帳"舉措、以及嶄露頭角的"審計風暴",可以說非常積極的公共財政改革。但是,更根本的變革,還是在於推動人大切實地審查、質疑、監控政府的預算方案。

當然,這個案例給我們的政治啟示不至於此。中國很多地方當前面臨嚴重的地方政權財政困難的問題,從這個案例,我們可以看出,其實即使是美國,也存在"地方政權財政困難"的問題。在美國,本質上而言,是聯邦制這個構架解決了"地方政權財政困難"的問題。在聯邦制下,各個州享有自主決定稅率、公共開支的權力。說白了,沒錢了,我就多收點,或者少花點--州級政府在議會的批准下,可以"擅自"決定多收錢或者少花錢。比如,在新澤西這個案例中,在州議會的批准下,州政府一方面決定增加消費稅、出賣某些高速公路的管理權(開源),同時另一方面也消減在養老金和高等教育等方面的開支(節流)。

相比之下,中國是一個單一制國家,各個省市沒有自主決定稅率稅種的權力。事實上,越到基層政府,就越面臨財政權力和財政義務不對稱的情況。因為缺乏財政權力,為了"開源",各級政府往往"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用各種手段巧取豪奪,比如亂收費亂罰款,比如隨意出賣國有資產,比如不負責任地給企業貸款提供擔保等等。聯邦制給我們的啟示是,與其讓各級政府在"預算外"四處揩油,不如擴大地方政府預算內部的財政權力--讓其在稅收、公共開支方面,享有更多的自主權。比如,允許地方政府根據實際情況隨時調整稅率。但是,這樣放權的前提,顯然是加大人大對政府預算的監控能力。沒有這個配套措施,預算內也好,預算外也好,越大的權力意味著越大的*可能性。

誰都知道,花自己的錢是一件讓人心疼的事,而花別人的錢是一件不怎麼讓人心疼的事。一個好的公共財政體系,就是要通過一個政治博弈的過程,讓花別人的錢變得像花自己的錢一樣心疼,哪怕一年也就是275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