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民主的細節 > 托克維爾的那場旅行(6) >

托克維爾的那場旅行(6)

關於*,一個不解之謎是:為什麼它在一些國家能夠運行良好,而在另一些國家卻"沒用"呢?雖然我從不認為*的功能是發展經濟,但是防止*、提高公共服務水平、縮小貧富差距卻應該是*的題中之意。但是,根據世界審計組織的數據,*的印度和"不*"的中國*程度一樣(並列排名世界57位);*的巴西貧富差距大於絕大多數不*國家;很多*化進程中的國家甚至無法維持基本的社會穩定,08年以來巴基斯坦、肯尼亞、津巴布韋都有因選舉引發的騷亂。

現在*的觀察者逐漸形成了一個共識:*要想運行良好,肯定不僅僅依賴於實現國家領導人的選舉。在選舉之外,還有很多其它的因素是*制度良好運行的條件。那麼,什麼是那些"其他因素"呢?而美國政治,就給了我觀察這些"其它的"因素的機會。

地大物博的自然條件肯定是因素之一:地大物博能夠大大緩衝人口和資源的矛盾,從而使經濟發展不受資源、環境、土地瓶頸的制約,而經濟發展總是緩解社會矛盾的良方。新興移民國家的歷史、文化條件肯定也是因素之一:作為一張白紙,美國沒有多少歷史債務需要清償,也沒有多少等級尊卑的文化禁錮,相反冒險、創新、實幹、個人奮鬥從一開始就代表了美國精神。

但是,作為一個政治學者,我更關心的是這些"其他因素"中的政治制度因素,從這個角度去思索*良性運行的條件。在美國的這七年,給了我觀察這些制度因素的機會。如果說美國的*當年對托克維爾衝擊最大的是其"平等因素",它對我衝擊最大的,則是其"制衡因素"。在這個複雜的政治機器中,權力每啟動一次,就有無數的閘門同時被啟動,每一扇閘門都要鑒定這次權力的實施屬於良性惡性,然後才決定是否"放行"。

三權分立、司法審查、聯邦制、媒體監督、非政府組織監督、投票……這些制衡機制,我們早已通過書本耳熟能詳,但是從小接受的教育卻是把這些詞彙揉成一團,扔到"虛偽的資產階級*"的籮筐裡不予正視。"西方的*全都是騙人的東西",是我們時不時能聽到的論斷----對於那些自己不瞭解的事物極盡嘲諷之能事,確實是中國社會的奇異景觀之一。不瞭解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拒絕瞭解,並為這種拒絕而洋洋得意。中國早就改革開放了,現在很多中國人可以全球到處留學、旅行和出差,但不幸的是,很多人並沒有克服精神上的閉關自守。"精神上開放"並不是說要去無條件地頂禮膜拜西方社會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而是指放下以前所積累的成見,保持一點虛心,一點好奇心,暫且擱置政治上的判斷,真正出於知識的興趣,去從細節上、從實際事務上去觀察、去比較不同社會的運轉方式。只有當一個人觀察那些書本裡的詞彙如何在現實政治中展開時,才能認識到*不僅僅是一個抽像的概念,而且是一種腳踏實地的公共生活方式。

在"虛偽的資產階級*"裡,一個普通的家庭主婦可以告倒一個大型製藥公司Merck,為其丈夫的死獲得億美元的巨額補償;民權組織、法院、主流媒體會聯合起來為外國恐怖分子嫌疑人的權利打抱不平;普通民眾可以以抗議示威的方式逼迫"有權有勢"的政客將自己漲上去的工資給壓回去;一個政府公務人員一年不能接受吃請超過100美元;一個"廳級幹部"可以因為公車私用而丟官職;窮人可以享受政府發放的食品券以及政府提供的廉租房;一個英語都不會講的海地"民工"可以通過地方工會成功擊敗有錢有勢的哈佛大學;非法移民的受教育權、享受醫療救助權得到法律的保護;醫藥公司作電視廣告必須同時廣播藥品的副作用;哪怕比爾蓋茨一年最多只能給選舉捐款萬美元,以防止有錢人"購買"選舉結果;喜劇明星可以在電視裡天天調侃惡搞自己的總統……"虛偽的資產階級*"並不是華盛頓市一尊供人朝拜的佛像,而是一把鑿子,打造每一個人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