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民主的細節 > 托克維爾的那場旅行(4) >

托克維爾的那場旅行(4)

而這正涉及到托克維爾所預見的"平等化"進程的第二個層面:社會經濟權利的平等化進程。從19世紀末到今天,美國的"福利社會化"歷經了三個浪潮: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西奧多·羅斯福總統為象徵的"進步主義時期",主要的政策舉措有反壟斷法案的大量實踐(洛克菲勒的標準石油公司1911年被最高法院打碎成34家公司,是其中最著名的故事),打擊*和裙帶政治,工會權力的擴大和勞工保護的加強,公共健康法案,環保運動的發端。第二個浪潮是30年代著名的富蘭克林·羅斯福新政時期,這一時期針對大蕭條美國政府展開了一系列福利舉措: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公平勞動法案確立了最低工資,住房法案開始給窮人提供住房補助,教育貸款法案給窮人提供教育貸款等等。第三個浪潮則是60年代約翰遜總統時期的"偉大社會"運動和民權運動,在這個階段,給窮人和殘疾人提供醫療保險的Medicare和Medicaid項目出台,食品券項目出台以防窮人挨餓,給低收入者提供的稅收返還制度建立,提高有色人種受高等教育和就業機會的"平權法案"出台……當然,美國的福利國家色彩比歐洲尤其是北歐國家要淡得多,但100多年來政府通過稅收政策和福利政策來調節收入分配、促進不同階層的社會經濟地位平等化的趨勢,卻是清晰可見的。

當然這個過程的每一個進步都不是自動出現的,都經歷了無數來自民間的抗爭。從19世紀初為生存權而拿起武器抗爭的西蒙內爾印第安人部落,到19世紀後期風起雲湧的勞工運動,從20世紀30年代的社會保障運動到60年代的民權運動,從寫《湯姆叔叔的小屋》的HarrietStowe到拒絕給白人讓座的RosaParks,從1877年鐵路工人大*中被槍殺的普通工人到與麥卡錫主義堅持鬥爭的美國自由聯盟……可以說,美國政治的每一點進步都是艱難鬥爭的結果,而不是"開國之父"們的恩賜。美國左翼歷史學家HowardZinn曾寫過一本書叫《APeople"sHistoryoftheUnitedStates》,就是從人民鬥爭的角度"倒著"書寫了一部美國政治史。

但是另一方面來講,這種抗爭之所以可能並且取得節節勝利,也還是仰賴於制度提供的空間。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自由是平等之母:正是鬥爭的"自由"使得"平等"的成果變得可能。比如,美國20世紀初反壟斷、反*的進步主義運動之所以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一批被稱為"耙糞者"(muckrakers)的調查類記者。這些記者四處挖政府、大公司、政黨的黑幕,其中經典的"耙糞"作品有:LincolnSteffen揭露各大城市市政府*的"城市之恥"系列,IdaTarbell的《標準石油公司的歷史》(1902),UptonSinclair的《叢林》(1906),D*iPhilips的《參議院的背叛》(1906),ThomasLawson的《瘋狂金融》(1904)……這些作品和其他歷史因素合力,直接導致了標準石油公司分解、參議員從間接選舉變成直接選舉、食品和藥品管理法案出台、有色人種全國促進會成立等等進步性變化。試想如果這些"耙糞"的新聞記者當初沒有言論自由,這些制度改良很可能無法實現或者要推遲很久才能實現。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當今中國很多左派和右派之爭、生存權和*之辯,往往是假問題:如果"左派"真的想治理*、推進平等、維護民生,就無論如何也繞不開"右派"所倡導的言論、*、結社、出版自由權問題。自由之不存,平等將附焉?這是美國政治史所揭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