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悲傷與理智 > 二十 >

二十

流浪的達爾馬提亞狗在青銅騎士後面聽到某種有點熟悉的、被雨聲蓋過的奇特聲音。它稍稍加快速度,追上雕像,抬起鼻子,想要捕捉那騎士嘴裡吐出的東西。從理論上講,這對它來說並不困難,因為它的達爾馬提亞就是多位愷撒的出生地。它熟悉那門語言,但它分辨不出口音:

 

請勿去做愷撒,請勿迷戀紫色,此事並不鮮見。過簡單的生活,純潔嚴肅,真誠自然,做正義的友人,虔誠善良,慈悲為懷,不懈工作。竭盡全力滿足哲學之希求。敬畏神祇,拯救眾人……
勿讓未來驚擾你,你終歸要抵達未來,若你必將抵達,請保持你現今擁有的理智。
萬事皆同,體驗相近,轉瞬即逝,其構成如糞土;如今之人即我們昨日埋葬之人。
若神祇存在,離群索居則不可怖,神祇不會讓你身陷不幸……
抗拒任何既成之事即背離自然。
人們為了彼此來到此世。要麼理解他人,要麼忍受他人。
宇宙即改變,生活即觀念。
永遠去走捷徑,自然之路即捷徑。
想像不止,你便思想不止,因為心靈是由想像上色的。
愛那讓你返還以對的彼物,返回哲學時不應如同面對嚴師,而應怡然如有奴僕手持浴綿侍奉,或如受領膏藥,或如靜享熱敷……
整體的觀念即社會。
最高貴的懲罰即拒絕變得同你的敵人一樣。
有害蜂房的東西亦有害蜜蜂。
關於痛苦:我們無法承受的重負會使我們脫離生活;能夠持續的東西便可承受。理解在出神中保持其寧靜,自製的自我不會每況愈下;道出痛苦的應是那被痛苦損害的部位,假使它尚有餘力開口。
三種事物同你有關。其一為你的周圍;其二為促成萬事萬物的神意;其三為與你同時生活的人。
不帶驕傲地接受,不帶爭鬥地放棄。

 

之後便再無任何動靜,除了雨點在米開朗琪羅的石板上濺出的聲響。達爾馬提亞狗衝過廣場,如同一塊出土的大理石。它無疑跑向了古代,耳朵裡還迴響著它的主人、即那座雕像的聲音:

 

世事你看了百年還是三年,其實並無差異。

一九九四年


[1] 本文原題「Homage to Marcus Aurelius」,首發於《藝術》(Artes)雜誌,入選《1995年美國最佳散文選》(The Best American Essays of 1995)。俄文版題為「  」。馬可·奧勒留(121—180),羅馬皇帝(161—180在位),同時也是一位斯多葛派思想家,著有《沉思錄》12篇。

[2] 這裡的「古代」(antiquity)主要是指古希臘羅馬時期。

[3] 這裡的「幸災樂禍」用的是德語「Schadenfreude」。

[4] 卡裡古拉(12—41),羅馬帝國第三任皇帝。

[5] 這裡的「解放者」用的是西班牙語「libertador」,指的就是被用作旅館名稱的玻利瓦爾,玻利瓦爾(1783—1830)是拉美革命家,被譽為「解放者」。

[6] 蘇埃托尼烏斯(70—130),古羅馬歷史學家,著有《羅馬十二帝王傳》。

[7] 據傳是奧古斯都的六大史家之一。

[8] 普賽羅(約1017/1018—約1078),拜占庭歷史學家。

[9] 此處「奧古斯都們」用的是拉丁語「augusti」。

[10] 卡諾瓦(1757—1822),意大利雕塑家,其作品標誌雕塑從戲劇化的巴洛克時期進入以復興古典風格為追求的新古典主義時期。

[11] 托瓦爾森(1770—1844),丹麥雕塑家。

[12] 此處「少女」用的是意大利語「fanculla」。

[13] 康茂德(161—192),馬可·奧勒留之子,羅馬皇帝(177—192年在位)。

[14] 波伊提烏(480—524),古羅馬哲學家,著有《哲學的慰藉》。

[15] 愛比克泰德(55?—125?),古羅馬新斯多葛派哲學家。

[16] 指公元前27年至公元180年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和平時期。

[17] 哈德良(76—138),羅馬皇帝(117—138在位),哈德良無嗣,在馬可·奧勒留很小時就刻意栽培他,哈德良收庇護(86—161,138—161年間的羅馬皇帝)為嗣子,條件是庇護收奧勒留為嗣子,最終為奧勒留走上皇位鋪平道路。

[18] 查德金(1890—1967),法國雕塑家,這裡提及的雕塑名為《被毀滅的城市》,1953年立於鹿特丹,布羅茨基曾稱這座雕塑為他最喜歡的紀念碑之一。

[19] 荷蘭又譯尼德蘭,其名稱Netherland原意指海邊的低窪地帶。

[20] 此處暗指一部1962年首演的百老匯音樂劇《去廣場的路上,出了滑稽事一樁》(A Funny Thing Happened on the Way to the Forum),音樂劇的背景為古羅馬。

[21] 此處「靈魂」的原文為拉丁語animus。

[22] 作者在這裡耍了一個文字遊戲,馬可·奧勒留的座右銘「泰然」(Equanimity)由「equ」和「animus」兩部分組成,「拼錯」的詞為「Equinimity」(即a誤為i),而Equine即為「馬」。

[23] 意大利古城。

[24] 圖密善(51—96),羅馬皇帝(81—96年在位),他專橫暴虐,後被其妻和近臣殺死。

[25] 見《戰利品》一文第12節的註釋。

[26] 羅馬的圖拉真廣場由羅馬皇帝圖拉真為紀念征服達基亞人而建造。

[27] 哲學一詞的古希臘原意為「愛知識」。

[28] 作者在此給出的年代似不準確,馬克·奧勒留146年登基,卒於180年。

[29] 阿格裡帕(公元前63?—公元前12),羅馬帝王皇帝奧古斯都的宰相。

[30] 尼祿(37—68),羅馬皇帝(54—68在位),古羅馬最著名的暴君之一。

[31] 福斯蒂娜(135—175)。

[32] 愛比克泰德(55?—135?),古羅馬新斯多葛派哲學家。

[33] 此處可能是在打趣愷撒遇到提伯坦女先知(Tibertine Sibyl)的傳說。如今廣場上常有遊客曬日光浴。

[34] 齊諾(公元前340?—公元前265?),古希臘哲學家,斯多葛派創始人。

[35] 塞內加(公元前4—公元65),哲學家,尼祿的老師。

[36] 卡圖魯斯(公元前84?—公元前54?),古羅馬抒情詩人。

[37] 盧克萊修(公元前94?—公元前55),古羅馬詩人、哲學家。

[38] 阿伽頌(公元前447—公元前400),古希臘悲劇作家。

[39] 米南德(公元前342—公元前292),古希臘喜劇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