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轉山八年 > 我們的目標是,追孩子回來上學 >

我們的目標是,追孩子回來上學

阿里地區大部分的學校是牧民學校。由於政府政策“包吃包住包學費”的支持,暫時還不存在上不起學的情況。不過,由於天然和社會環境的限制,這裡的情況比我們想像中還複雜許多。

首先是寒冷。這裡為平均海拔4700米的高寒地帶,每年的寒冬季節長達七八個月。學校的取暖設施,就是窗外一層黑色的保溫板來吸取一些太陽能。每次看到這個取暖設備,我就會想到賣火柴的小女孩,靠一根火柴取暖。

這裡不僅沒有取暖的設備,孩子們御寒的衣服也奇少,基本上從家裡來就一身衣服,全靠學校每年發的兩套衣服,而且一穿就是一年。學校的老師經常要自己掏錢為孩子買鞋。革吉縣雄巴初小唯一的漢族老師陳璐說,看到孩子冬天的樣子直想哭,“冬天那麼冷,鞋破得沒法穿,腳趾全在外面,怎麼忍心不給買呢?”

第二是缺電。2009年我們到雄巴初小的時候,校長告訴我們,這裡過去長達八年的時間中沒有電。2008年,老師們集資購買了一台發電機,每月每個老師再出兩三百元集資採購發電機需要的柴油。但因為發電機較舊,功率不夠,遠遠不能滿足學校用電需求,老師們只能讓孩子每天上課上到晚上8:30,天一黑,就讓孩子們睡覺,以節省一些電和蠟燭。

這幾年,隨著政府和民間組織對這裡資助的逐漸增多,情況已有所好轉。這些硬性條件的限制,也終在人情面前,一點點被融化。

不過,有一點,卻是極難改變的,就是牧民家長們對孩子上學的不支持。

在很多學校,孩子90%都是來自牧民家庭,這些家庭裡9~10歲以上的孩子都是家裡不可或缺的勞動力,所以牧民父母們並沒有意識讓自己的孩子上學。在他們看來,學習沒有什麼用處,很多西藏人走不出西藏,一輩子待在西藏,幫家裡放牛。

革吉校長白瑪才旦,畢業於河北省民族師範學院,三年前他滿懷激情地來到這裡,希望把自己在內地學到的知識用於改變這裡的教育現狀,但沒想到碰到無數的問題,最大的阻礙就是家長對教育的不支持,“28日就要開學了,29日學生肯定到不齊……”

每到快開學時,縣長、鎮長及其他縣、鎮幹部都要一個帳篷一個帳篷地去做說服工作。一些牧民因為家裡需要勞動力或者捨不得孩子,認為孩子上了學後學不到什麼實用的東西,等到回家後又連放羊都不會了,因此不願意送孩子來學校。有的家庭甚至以孩子上學為條件,要求得到一些物質上的回報。

大部分的牧民家長從來都只關心孩子吃、住等物質條件,而對學習基本不關心。他們來到學校,從不過問孩子學習如何,通常只問兩個問題:一個是吃得飽飯嗎?另一個是:是不是挨打?

有一次,白馬老師發現孩子新領的書本都被撕了,問怎麼回事?原來家長看書本很好生火,就把書本拿去引火了。

孩子逃學也是很常見的現象,平均每星期就會有三四個孩子逃學,這裡的老師要24小時值班巡視看管。有時一個家長過來給孩子請假,會帶動一大批人一起來學校,要求請假,把孩子帶回家。

有個小傢伙叫桑珠,是學校的“常跑”健將,每次放羊就把從學校回家的路記好,然後趁著早晨或其他家長來看孩子的機會,就混跡其中跑了。40公里的山路,他能翻山越嶺跑回家,碰上學校老師騎摩托車去追他,他還會趴在地上“反偵察”,躲過老師再回家。面對這個讓人又好氣又好笑的小傢伙,我們也能看到他身上的優點,他聰明、倔強、個性十足,將來也應該是個可造之才。

但也有裝著滿滿讀書夢的孩子。赤來旺堆,這個孩子和很多其他牧民家孩子一樣,在家裡是個勞動力,母親生病,弟弟妹妹還小,他是父親唯一的幫手。但他很有志氣,放羊也在看書,一次下大雪,為了找回走丟的羊,他把書給丟了,結果在雪夜裡找了兩天,把腳給凍壞了,還遭到父親的訓斥。

走了40公里去上學的赤來旺堆是個靦腆的大男孩。

一次開學,父親故意拖他的時間,讓他錯過了班車接送,結果小旺堆從家裡花了兩天一夜,整整走了40公里,夜裡就睡在山腳下,趕回了學校。當時,他只有11歲。每次想到這個故事,想起這個孩子,我就有一種莫名的力量。40公里,接近於轉山一圈的里程,一個孤獨的、幼小的身影,不怕黑暗、不懼遙遠,用自己幼小的雙腳,去追趕心中堅定而執著的讀書夢。

也許正是這些可愛、堅強的孩子,散發出如同神山一般的吸引力,每一年都把我帶到阿里,帶到慈善的路上。